城中村简介

合集下载

城中村改造对村民的负面影响及改善建议

城中村改造对村民的负面影响及改善建议

城中村改造对村民的负面影响及改善建议作者:张玉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中村的改造与变化。

城中村村民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受到了改造的多方面影响,教育体系落后、生计问题难保障、资源浪费严重,通过优化城中村村民教育环境、健全城中村居民生存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措施改善城中村改造对村民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村民更快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村民;负面影响;改善建议[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均根据各地情况,实现了对城中村的改造。

当前的改造模式多以商业化为主的改造,“商业性地产开发通过物化改造、有偿置换的方式,以低成本获取城中村土地,以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未考虑在改造的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城市的发展问题。

城中村村民在接受外在建筑物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在思想的变化及教育、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就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变化。

1.城中村概念简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成了稀缺资源。

政府为了城市的发展,把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划分为城区,这部分区域就称之为“城中村”。

这些城中村的确立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市容市貌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逐渐改造城中村。

城中村的村民一方面继续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接受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然而村民的户籍制度、管理模式等依旧没有改变。

因此,可以说“城中村就是农村向城市转变时转变得不全面,从而成为一种亦城亦村的聚居场所。

”城中村的居民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面临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2.城中村改造必然性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副产品,加强对城中村的改造成为一种趋势。

2.1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强,需要加强对城中村的治理,合理规划城中村的居民,变村民为市民,扩大城市的规模。

城中村经典案例分析

城中村经典案例分析

02 城中村案例选择与背景介 绍
案例选择标准与依据
01
02
03
04
代表性
选择的城中村案例应具有代表 性,能够反映城中村问题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
典型性
案例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应具有 典型性,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
败的教训。
可研究性
案例应具有可研究性,有足够 的资料和数据支持研究和分析

实际应用价值
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 值,能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城中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更新的需要,城中村的改造和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 。未来,城中村将逐渐被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体系,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 变。
展望
城中村在未来有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造和升级,实现环境改 善、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升级等目标,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
01
02
03
建筑密集
城中村的建筑密度较大, 房屋布局紧凑,楼层高度 较高。
建筑风格多样
城中村的建筑风格多样, 既有传统的土木结构,也 有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缺乏统一规划
城中村的建筑缺乏统一规 划,道路、绿化等基础设 施不完善。
城中村的人口结构
外来人口居多
由于城中村房租相对较低, 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居住。
和参考。
案例背景介绍
人口结构
城中村的人口数量、构成、流 动情况等。
社会问题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如治安、环境、基础设施等。
地理位置
城中村位于城市哪个区域,与 城市中心的距离等。
经济状况
城中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 产业、收入水平等。

城中村

城中村

城中村虽然分布在大江南北不同的城市,却有共性——毗邻宽广整洁的马路和漂亮的高楼大厦,但是村内却横七竖八、杂乱分布着破旧的平房或楼房,狭窄的街巷、横流的污水和随处乱丢的垃圾,满满当当的外来低收入人口和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还是“黄赌毒”的剧集地……2003年6月,广州市某城中村发生火灾,因为缺乏消防通道、施救困难而酿成8死23伤的餐具。

城中村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风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而且使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目前,除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中村现象,在沿海地区城市中,城中村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

分布在城市中的城中村,既是村落历史的遗物,又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活体。

城中村在户籍、行政、规划、市政设施以及教育、环卫、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与城市相应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建筑景观上与城市建成区格格不入,而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无法用于农民耕作,已不再是传统观意义伤的农村,形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城中村现象。

形成原因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城中村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形成原因也涉及很多因素,就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力,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飞速扩张更是直接促进了城中村的形成。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化一直处于之后状态,城市化进程走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大跃进”之前的起步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49年的10.6%上升为1960年的19.8%,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止甚至倒退阶段后,1978年反而下降为17.92%。

城中村

城中村

什么是城中村城中村是指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张,有些村庄已为城市建筑所包围,但村中居民仍为农业户籍,保留部分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村管理方式的村庄。

那些农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农民的土地大部分已经被政府所征用,不再从事农业耕作,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及土地收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目前看来,我区属于城中村的地点主要有四个,龙沙村,星光村,署光村,黎明村。

今年被列为重点改造的是龙沙村和星光村。

城中村现状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普遍存在五个弊端,一是环境卫生恶劣,由于城中村的垃圾清扫、污水处理、卫生设施等未纳入城市管理体系,致使村内道路泥泞,污水横溢,垃圾城堆。

二是私搭乱建严重,受房屋租金和拆迁补偿利益驱动,村民见缝插针,私搭乱建,诸如“填平补齐”、“新建扩建”、“接高翻建”等形式多样的违法强建、乱建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既破坏了原来村庄空间结构的自然和谐,又加大了城市改造建设的开发成本。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公共绿地和设施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区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四是安全隐患较多。

城中村内道路狭窄弯曲,火灾、水灾了隐患突出,住宅缺乏科学设计,建筑质量总体不高,没有考虑抗震要求,村中卫生环境较差,容易引发各类疫病,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五是治安状况较差,廉价的出租屋吸引了大量成份复杂的外来人口,带来了环境、治安、计生等方面的隐患,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

龙沙村与星光村附近已经都是学校,对其改造已是迫在眉睫。

城中村改造的内容城中村改造既包括有形的空间形态改造,也包括无形的社会形态改造。

包括了四个转变,一是城中村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二是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的转变;三是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变;四是集体经济向股份经济的转变;通过以上转变,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就业社会化、管理社区化。

三、“城中村”改造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是思想障碍。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介绍ppt课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介绍ppt课件
“城中村”改造的原则是:“政府主导,村为主体,市场参与”。政府负责统筹组 织改造工作的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具体推进本村“城中村”改造中的有关工作。
将农村集体所有的村庄建设用地改变为国有建设用地; 分为全面改造模式(52条村)和综合整治模式,未纳入全面改造计划的村,村民自愿
进行全面改造的,经市三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可以补充纳入全面改造计划;
全面改造原则上以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需经村集体经济组织80%以上成员 同意;
全面改造项目立足于市场运作,除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外,应该通过土地公开出 让招商融资进行改造;全面改造项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融资改造的,需 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可以适当延期;
10
2.2 政策重点
确定住宅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基准建筑面积,在基准面积内“拆一补一”,超出部分按房屋 重置价给予货币补偿;
萝岗区(13个) 火村、刘村、暹岗村、萝岗村、水西村、罗峰村、长平村、黄麻村、黄登村、黄陂村、八斗村、华沙村、玉树村
7
二、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
8
2.1 广州市三旧改造政策资料
1、印发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明电【2009】 16号
2、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 3、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府办
黄埔区(共16个) 庙头村、南基村、夏园村、沙步村、南岗村、沧联村、笔岗村、下沙村、横沙村、双沙村、文冲村、姬堂村、茅岗 村、九沙村、深井村、长洲村
荔湾区(共20个) 山村、五眼桥村、花地村、茶滘村、坑口村、鹤洞村、西塱村、东塱村、海南村、海北村、海中村、东潡村、南潡 村、增滘村、沙洛村、龙溪村、葵蓬村、坦尾村、河沙村、西郊村

城中村改造培训课件

城中村改造培训课件
优化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策略,提高风险应对 效果。
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 潜在风险。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项目参与者的风险管 理意识和能力。
06
CATALOGUE
城中村改造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某市城中村改造项目背景与实施过程
总结词
项目背景复杂,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城中村改造策略探讨
规划先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规 划,明确改造目标、范围、方 式、时序等,为改造提供指导
和依据。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城中村 改造给予政策支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
公众参与
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听取村民 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村民的合 法权益,提高改造的透明度和 公信力。
产业引导
通过产业引导,优化城中村的 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促
进经济发展。
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平衡
政府利益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追求的是城 市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包 括城市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发展等。
企业利益
企业在城中村改造中追求的是经 济利益最大化,通过改造获得土
地资源、开发建设权等。
村民利益
市场风险应对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 和竞争状况,制定合理的市场
定位和营销策略。
财务风险应对
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合 理安排资金筹措和收益分配。
社会风险应对
充分了解居民利益诉求,加强 沟通与协调,采取合理安置和 补偿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城中村改造风险控制与管理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落 实责任分工。

规划城中村方案

规划城中村方案

规划城中村方案1. 引言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城中村指的是城市中存在的一些老旧、低矮、拥挤的村落。

这些村落通常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境脏乱差,存在诸多社会问题。

为了改善城中村的现状,提升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品质,需要制定合适的规划方案。

2. 目标规划城中村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城中村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具体目标包括: - 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改善住房条件;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 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 提高城中村的整体环境质量,美化村落景观。

3. 规划原则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以人为本:以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 - 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应考虑城中村的长期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 综合规划:要考虑城中村的整体规划,统筹各方面要素,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 参与性规划:鼓励居民的参与,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

4. 规划内容规划城中村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住房改造通过对现有的住房进行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具体措施包括: - 重建老旧房屋,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住房; - 改造住房内部设施,提升舒适度和居住品质;- 建设公共住房,提供给需要的居民; - 优化用地规划,合理利用空间。

4.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供电、排水、道路等设施的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 - 新建、改建道路,提高通行能力和交通流畅度; - 扩大供水和供电的覆盖范围,提高供应能力; -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改善雨水排放状况; - 完善垃圾处理设施,保障城中村的卫生状况。

4.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浅谈城中村形成原因及改造

浅谈城中村形成原因及改造

浅谈城中村形成原因及改造来源:资源网作者:韩斌李笠发布时间:2008.07.01“城中村”指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伴随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是乡村一一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这种现象是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在城市化进程中衍生的产物。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也在日益扩展,城中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在许多大中城市中都普遍存在着城中村的现象。

城中村的存在和发展同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城中村问题也因此成为了各地城市政府急需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社会课题。

1 城中村的问题城中村的弊病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问题。

1.1 人口密度过高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更诱使外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

1.2 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影响了城市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完整性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村民随意搭建增建房屋,城中村建筑楼挤房密,高低参差不齐,空间布局混乱。

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达到7O%以上,甚至达到9O%,“握手楼”、“贴面楼”、“一线天’ 现象十分常见。

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原本村庄空间结构的自然和谐,机理混乱,空间结构与城市严重冲突,整个发展建设呈现无序状态,影响了城市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总体规划完成以后进入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地块的城市设计时尤为明显。

另外,这些地区土地使用性质混乱,建筑物布局随意、混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对城市空间规划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研报告一、项目背景城中村是指大城市中出现的集中居住区,通常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居住。

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也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城中村改造项目。

二、项目目标1.改造城中村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2.改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居民生活品质;3.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4.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环境;5.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三、项目内容1.拆迁计划:根据城中村的规模和情况,拆迁计划需要合理安排,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住房建设:改造城中村现有住房,提供改善的住房条件,并增加适量的住房供应。

3.环境整治:提升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垃圾处理和绿化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中村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城中村的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就业。

6.社区管理:加强城中村的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提高居民的管理能力和居民参与度。

四、效益评估1.社会效益:改造后的城中村将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形象,并减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经济效益:改造项目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效益:通过加强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改造后的城中村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五、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专业人员参与。

2.经济可行性:改造项目需要一定的投资,但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可以提升土地价值和房屋租售价格,增加项目的收益。

3.社会可行性:城中村改造是一项人民群众普遍支持的项目,能够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整理)西安市城中村现状及改造方案

(整理)西安市城中村现状及改造方案

目录第一章、西安市城中村概况 (2)第一节、西安市城中村简介 (2)第二节、西安市城中村经济状况 (5)第三节、西安市城中村社会状况 (5)第二章、西安市城中村土地利用特征 (7)第三章、“城中村”土地开发建设及交易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10)第一节、开发建设中涉及的法律 (10)第二节、“城中村”土地开发建设及交易涉及的法规 (10)第三节、“城中村”土地开发建设及交易涉及的政策 (11)第四章、我国各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比较 (11)第一节、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情况 (11)第二节、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情况 (13)第三节、珠海市城中村改造情况 (14)第五章、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具体措施 (16)第一节、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难点 (17)第二节、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策略 (18)第三节、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具体措施: (21)1.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 (21)2、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 (22)3、高起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3)4、健全城市土地供应的管理机制 (23)5、重视村民的观念改造和技能培训 (24)参考文献 (25)[附录1]西安市”城中村”类型划分及分布现状图 (26)第一章、西安市城中村概况第一节、西安市城中村简介西安57个城中村列为第一批重点率先进行改造,年内完成“四个转变”,并将其全面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先行将市政公用、市容园林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覆盖57个城中村,彻底改变城市管理的“二元”化现状,为今后全面改造打下基础。

在城六区中每个区至少确定两个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年内全西安市完成3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安置用房建设和20万平方米旧村拆除任务。

很多城中村都占据着城市中重要的地理位置,比如:西门外100米左右的西关新村,长安南路上的八里村、吴家坟,北郊把持西安北大门的张家堡,等等。

城中村的村民失去了生产土地后,房租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获取更加丰厚的房租,再加上相关部门疏于监督和管理,于是村民们随意搭建私房,这种由农民自建的楼房,不要说是抗七级地震,就是三四级地震都很危险。

城中村以及城边村

城中村以及城边村


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 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 而在一些“城中村”内形成了以城市与农村 “二元所有制结构”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 用的“边缘社区”特征。“从个体理性选择 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 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 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 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从“城中村” 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 构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西城时代 鱼翅路居委会城中村便民过度市场 老鸦营居民小组城中村便民过渡市场
棕树营城中村改造项目 棕 城中村改造过渡农贸市场 树 营
官渡农贸市场
蓝光天骄城

城边村:城边村指的是在城市建成区的外围 地带,位于市区向郊区过渡的部分,集镇规 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他们 往往交通比较便利,在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 村民还拥有部分耕地。

城中村以及城 边村



一、城中村以及城边村的基本概念 二、城中村以及城边村形成原因 三、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 四、这两种社会现象带来怎样的影响
基本概念 城中村: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 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 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 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 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 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 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 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成因

城中村:从客观上来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 的快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 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数目从 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的662个。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和社会 管理 体制改 革 滞后 , 一些 卷 入 城市 化 浪潮 的 村庄依 然保 留农村 管 理 体制 , 这些 村庄 已经 跨人 了
被划入 城 市规 划 区 内 , 区域 上 已经 成 为 城市 的一 在 部分 , 在上地 权 属 、 但 户籍 、 政 管理 体 制上 仍 然 保 行
留着农 村模式 的村落 。
( 天津社会 科 学院 城 市经 济研 究所 , 津 3 0 9 ) 天 0 1 1
摘 要 :城 中村”是中国城 市化进程 中的一种特 殊的地域现 象, “ 是在特 定 的历 史、 经济 、 社会 、 化、 文 政策 背景下形成 的
非 完全 城 市化 的产 物 。“ 中村 ” 重 制 约 我 国城 市 化 的 健康 发 展 , 城 严 已成 为 困 扰 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中城 市 发 展 和 建 设 的 重 要 问 题 。 要提 高 城 市 化 质量 , 升城 市 素质 , 须进 行 “ 中村 ” 造 。 要推 进 我 国城 市化 的健 康 发 展 , 必 须 实 现 “ 中村 ”的城 提 必 城 改 就 城
Hale Waihona Puke 市化。 关 键 词 : 市 ; 市 化 ; 中村 城 城 城
中图 分 类 号 : 96 C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5 12 1 )6—04 —0 17 6 1 ( 00 0 08 6


“ 中村 ” 城 是快速 城市化 发展 中 出现 的特殊
建设 急剧扩 张与城 市管理 体制 改革相 对滞后 之间 的
生活形 态。
所谓 “ 中 村 ” 是 指 在 城 市 高 速 发 展 的 进 程 城 ,
中, 由于农 村土地 全部被 征用 , 村集 体成 员 由农 民 农 身 份转变 为居 民身份 后 , 居住 在 由原村 改 造 而演 仍

城中村形成原因及特征

城中村形成原因及特征

-198-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7 年第2 期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 TION Jan.2007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

而在一些“城中村”内形成了以城市与农村“二元所有制结构”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的“边缘社区”特征。

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元所有制结构使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取得土地的使用权,集体将宅基地按户划拨,由各户村民自行建设后出租获得尽可能多的租金,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致使“城中村”的形成进一步加剧。

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2、“城中村”带来的社会问题“城中村”虽然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沿袭过去的方式,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 )规划滞后,疏于管理;建筑密度过高,布局混乱。

村民居住人均用地和建筑面积多倍于城市居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提高,而且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违法违章建筑集中,管理不到位,“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等风景独特。

2 )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

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3)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

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等,管理混乱。

二、“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城中村”问题初探张建生秦皇岛市规划执法监察大队066001 “城中村”是指那些农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已为城市建筑所包围,但村中居民仍为农业户籍,保留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村管理方式的社区群落。

城中村改造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城中村改造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计划二
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政府和开发商将更加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 议,确保改造计划符合居民的利益和期望。
04
城中村改造的实践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01
02
03
北京南锣鼓巷
保留了原有历史风貌,同 时进行了基础设施升级, 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广州猎德村
通过整体拆迁重建,实现 了从城中村到现代化社区 的转变,提升了城市品质 。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与挑战
01
政府角色定位
02
社会稳定风险
03
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如何平衡政府意志与市场规律、村 民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难题。
城中村改造涉及大量人口搬迁和土地 征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 素。如何在推进改造的同时保持社会 稳定是另一个挑战。
加强规划和设计引领
注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制定 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提高城市整体
形象和功能。
推进多元化改造模式
根据不同区域和情况,采取多种改造 模式,如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 自治等,实现和谐共赢。
重视社会稳定与公平
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居民的 利益和情感需求,避免因改造引发社 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方向二
城中村改造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的传承。在改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 市风貌的传承,以保留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城中村改造的未来计划
计划一
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政府将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计划, 明确改造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措施等。
成功案例通常注重保护原有历史文化和风貌,同时改

南川东路红光村简介

南川东路红光村简介

城中区红光村位于南川东路地区,隶属南川东路办事处,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总人口785人,总户数210户,劳动力289人,占地面积3366亩,其中水浇地223.6亩,山地676亩,宅基地面积266亩。

荒山地2200亩。

农名人均收入4870元,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66人,男性人口344人,女性人口441人,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着城中村的发展。

产业结构情况: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招商引资开办企业11个,主要从事汽车修理、水泥制品、废旧金属市场、副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外出打工和房屋出租。

而农业收入基本亏空。

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土地租赁,经营状况良好,年收入36万。

本村处于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总量较小,人多地少现状严重,人口结构处于老龄化且女性人口比列较大,耕地现状处于山根半干旱地状况和河道盐碱化状况,农业产业基本无收入,生产发展不具规模,不能发挥城郊优势的土地资源。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信息闭塞,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劳动力就业面窄,层次较低。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面。

3、我村因历史原因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将大多数土质较好整块连片的优等土地征收,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和失地村民增加的因素,也造成了农村发展的局限性。

不能充分发挥出城郊土地资源的优势。

4、因水利设施已老化,不能及时的按季完成田地的浇灌,现有的耕地处于山根半干旱地和河道盐碱化地,水源来自于附近厂矿企业的下水排出污水和南川河混浊的水源,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滞后的因素。

二、待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因土地的局限不能放开手脚,按思路进行规划发展,无法科学的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和地域产业优势。

城中村

城中村

一、城中村定义和概念“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城市规划方面表现为人口增长与面积的机械扩张,由于城市扩张速度快,大量地区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社区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成为“城中村”。

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村里的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适应,许多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遮掩在城市角落里的村庄成为城市管理上的“盲点”。

从物质环境看,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用地发展无序、建筑物零乱、消防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恶劣。

“城中村”已成为掣肘城市可持续发展、集约使用城市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焦点。

“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城中村的改造的意义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问题,所有国家和城市的政府对这种现象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忽视到重视、从排斥到接受,所以是一个整体上的进步过程。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四、城中村改造应把握的问题(一)城中村改造方案的核心,应该强调政府、城市和原村民三者利益的统一具体表现就是社会效益上强调公平、持续,功能上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要求,经济上突出土地资产经营、自我提升可持续经营,环境上着重改善提高,文化上注意保护和弘扬。

对已经形成的“城中村”,只有面对现实积极改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成功改造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群众、投资商三方的平衡关系,以及在实施拆迁安置工作时,要将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此外,对农村的建设管理政府自始自终不能缺位,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二)城中村改造要提前规划,分步实施城中村的问题,本质上是土地制度的二元制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体现,它同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以及文化冲突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反映。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多方利益协调的过程,是不同价值观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新认可的过程。

因此,城中村的改造,应该是一个由各级政府政策指导,原村集体经济实体和村民共同参与、协商和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了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

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人口杂乱,“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

流动人口成为主要犯罪群体。

治安形势严峻。

(2)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相当集中,“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风景独特。

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

(3)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

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

街巷狭窄、拥挤,存在严重消防隐患,(4)土地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倒卖,管理混乱,等。

“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困扰许多城市发展的“痼疾”。

因而对城中村的改造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缔造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