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文言虚词用法讲解.ppt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a34824763231126edb119c.png)
知识清单五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1. 而 词性 例句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可连接 词、 短语和 分 句,表 示多种 关系
代词
释义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蟹六跪而 二螯 ( 《劝学》 ) . 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 ( 劝学》 ) . “而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 着”,或不译 (《石钟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 是”“却” 学》) 诸君而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 《冯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 果”“假如” 婉贞》)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劝学》 ) . 中心词,可不译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而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
续表 词 性
例句
释义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代 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 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词 . “你”。不能作宾语 夷门抱关者也。 《信 ( 动 嬴乃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 词 陵君窃符救赵》) 译为“是”“就是”等
5.其 词 性
例句
续表
词性
释义 助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放在疑问句之末, . 词 表示诘问,可译为 (《鸿门宴》) “呢” 动词 北冥有鱼, 其名为 鲲。 《 ( 逍遥游》 ) 叫做、称为 . 连词 秦为 知之, 必不救也。 《战国策 ( · 秦 . 如果,假如 策四》)
例句
10.焉 词性
例句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 .
4.乃 词 性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总结PPT (共14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总结PPT (共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fadf1adec3a87c24028c4cc.png)
文言虚词 用法总结
而的用法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接形容词
连接两动词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接两句子 4.蟹六跪而二螯
表面上是连接两名 词,但“六跪”与 “二螯”是作谓语 的,所以而还是连 接两动词。
而的用法二
1.任重而道远。 2.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3.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 4.太后盛气而揖之。 表顺接,而且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分析两句的关系: 两分句为并列关系。 用法总结: 用在意思相对的并列的分 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而的用法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接形容词
连接两动词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接两句子 4.蟹六跪而二螯
表面上是连接两名 词,但“六跪”与 “二螯”是作谓语 的,所以而还是连 接两动词。
而的用法二
1.任重而道远。 2.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3.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 4.太后盛气而揖之。 表顺接,而且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分析两句的关系: 两分句为并列关系。 用法总结: 用在意思相对的并列的分 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d01e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b.png)
为 连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词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 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
“
其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为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
词
牛刀小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6、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实战演练二
有富民李老者,妻生一女,无子,赘某甲于家。久之,妾生 子,名一飞,育四岁而李老卒。李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 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即汝阴德矣。’于 是出券书云:‘李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婿乃据有李业不疑。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 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乃更其句 读曰:‘李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 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快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他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词 性
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
![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b7b6013d5ef7ba0d4a733bfd.png)
虽一毫而莫取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其中的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表示父商量之或志期望等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 王之好乐甚,则加齐强揣国测语其气庶,相几当于乎“恐怕”、“或许”、“大概”、“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让步关系,尚且 ▪ 示赵弱且怯也 又 ▪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 ▪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近,将要,快要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4.【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 属于假借义。
▪ (一)用作副词。 ▪ (二)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 (三)用作代词。 ▪ (四)连词 ▪ (五)复音虚词:无乃 ,乃尔
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作助词,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 (一)用作连词。 ▪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 4、并列关系:又,一面……,一面…… ▪ 5、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 (二)用作副词 ▪ 1、将近,将要,快要 ▪ 2、暂且,姑且 ▪ (三)复音虚词 且夫 且如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其中的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表示父商量之或志期望等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 王之好乐甚,则加齐强揣国测语其气庶,相几当于乎“恐怕”、“或许”、“大概”、“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其然乎?其不然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让步关系,尚且 ▪ 示赵弱且怯也 又 ▪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 ▪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近,将要,快要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4.【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 属于假借义。
▪ (一)用作副词。 ▪ (二)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 (三)用作代词。 ▪ (四)连词 ▪ (五)复音虚词:无乃 ,乃尔
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作助词,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 (一)用作连词。 ▪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 3、让步关系,尚且,还 ▪ 4、并列关系:又,一面……,一面…… ▪ 5、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 ▪ (二)用作副词 ▪ 1、将近,将要,快要 ▪ 2、暂且,姑且 ▪ (三)复音虚词 且夫 且如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总复习-课件:《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共72张PPT)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总复习-课件:《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共7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8a11fc7375a417876f8f8b.png)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例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谭嗣同》) 何(《短歌行》)
三、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 其孰能讥之乎?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 “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例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谭嗣同》) 何(《短歌行》)
三、 “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可翻为“吗”: 其孰能讥之乎?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 “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
![高考语文ppt课件: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析(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13c04f86daef5ef7ba0d3c4d.png)
续表 释义 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 .. “用来„„的,凭借 也。(《师说》) 来„„” 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 《出师 表原因, 可译为“„„的原 .. 因” 表》) 例句
所 以
9.为 词性
例句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 .
释义
介 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用为“向”“对”等 也。”(《桃花源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 我献之。 ( 《鸿门宴》 ) . 可译为“替”“给”等 为 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可译为“当”“等到”等 (《晏子使楚》) 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 可译为“为着”“为了” 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 可译为“因为”“由于” 行为迟。(《庖丁解牛》) 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鸿门 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 . “被” 宴》)
介 词
续表
词性 例句 释义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游 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 . 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 褒禅山记》) 者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 入。(《游褒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行为与后一行为 . 是先后关系,不可易位。可不译 禅山记》) ①作《师说》以 贻之。(《师 .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 说》) 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作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 塞忠谏 . “来”“用来”“以致”等 之路也。(《出师表》) 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译 . 为“因为” (《游褒禅山记》) 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 “而”,或省去 流。(《归去来兮辞》) 固以 怪之矣。(《陈涉世家》) 通“已”,已经 .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2ca95e8762caaedc33d478.png)
G副词,怎么;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 C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dd02820b1c59eef9c7b4d7.png)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壁。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 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又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8页/共79页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79页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30页/共79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 能用于转折关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PPT (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828406453610661ed9f4cc.png)
十二 以 (一)译为“因为”时词性的辨析 1.臣是以无请也。 ①.介词,因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为,由于: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连词, 因为,由 于
• • • • • • • • • • •
1四体康且直。 2河水清且涟漪。3磐石方且厚。 并列 连 4且歌且舞。 5太尉笑且入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递进,并且 7且在邦域之中矣 递进,况且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让步,尚且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那么 词 10且何谓阁子也 11不出,火且尽。 12彼且奚适也 将要 副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14旦暮且下。 暂且,姑且 15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6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词 •将近
• • • • • • • • • • •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就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才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甚至
5公乃反迎而贺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8家祭无忘告乃翁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无乃尔是过与
•竟然,却
• 十二 以 • (一)介词 1.率领 2.按照 3.凭,凭借 4.凭……身份 5.用 6.在 7.从 8.因为,由于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目的 来,用来 2.表结果 以致 3.表修饰 不译 4.表并列 并且 5.表顺接 6.表因果,因为 (三)动词,以为,认为。 (四) 通“已” (五)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是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五、其 (一)代词 1人,物 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 我(自己) 2那,那些 3其中 (二)副词 1祈使 2推测 3反问 4商量 5选择 (三)助词,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 记》)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 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16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17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接着)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15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8
(一)助词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司马光
《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4
(一)助词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5
(一)助词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司马光《赤壁之战》)
12
(一)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0
21
Hale Waihona Puke 2223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3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 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4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1
高考重点文言虚词用法讲解:
者
2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 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3
(一)助词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 事情”。
10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11
先来看看“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七)表示因果关系. (八)表示目的关系.
6
(一)助词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7
(一)助词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8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19
(八)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 记》)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 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16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17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接着)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15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8
(一)助词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司马光
《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4
(一)助词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5
(一)助词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司马光《赤壁之战》)
12
(一)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0
21
Hale Waihona Puke 2223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3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 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4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1
高考重点文言虚词用法讲解:
者
2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 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3
(一)助词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 事情”。
10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11
先来看看“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七)表示因果关系. (八)表示目的关系.
6
(一)助词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7
(一)助词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8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19
(八)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