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细菌细胞壁变化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2 细菌耐药机制1
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 菌素、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
此类药物主要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 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细菌核糖 体由大亚基(50S)、小亚基(30S)构成,亚基中 mRNA及蛋白质的改变,可引起与抗菌药物亲和 力的改变,从而产生对上述几种药物的耐药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 位,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大环内酯类耐药菌可合成甲基化 酶,使位于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的23SrRNA的腺 嘌呤甲基化,导致抗生素不能与结合部位结合。
(2)AmpC酶:AmpC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所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由 ampC基因编码。编码AmpCβ-内酰胺酶 的 基因常见于染色体上,近年来出现了向质 粒转移的趋势,这些酶的编码基因均与 ampC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 AmpC酶相对分子质量普遍大于3000, 等电点偏碱性,水解头孢赛啶和头孢噻吩 的能力强于任何一种青霉素,不被酶抑制 剂克拉维酸(CA)所抑制,舒巴坦和三唑 巴坦的抑制效果亦很差,但通常可为低浓 度的胺曲南或邻氯西林抑制,对碳青霉烯 类较敏感(如亚胺培南等)。
四、喹诺酮类药物
旋转酶基因突变可以引起耐药,以大肠埃希菌为显著。 大肠埃希菌gryA基因序列上,残基67~106区域常发生突 变,因而命名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区(QRDR)。每一种 gryA突变都可造成对喹诺酮类中所有药物的交叉耐药。因 DNA旋转酶改变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细菌主 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和假单胞菌等。 gryA蛋白 的变异是DNA旋转酶变异的主要表现。细菌gryA基因突变 特点是:突变株对大多数QNs交叉耐药,引入野生型gryA 基因后可恢复其敏感性。gryA基因还可在几个位点同时发 生点突变,多点突变耐药程度更高。gryB担保的变异引起 的耐药程度低于gryA蛋白,临床分离菌中也不常见。
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
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五种,分别是:
1. 靶点变异:细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使得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青霉素、四环素等。
2. 药物降解:细菌通过产生酶类物质,使得药物在体内被降解,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酶等。
3. 药物泵:细菌通过产生药物泵,将药物从细胞内部排出,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4. 代谢途径变化: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使得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5. 细胞壁变化: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的结构,使得药物无法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中。
以上是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这些机制的出现使得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增强,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细菌的研究,
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细菌的耐药性与多重耐药菌
• ②代谢缓慢:抗菌药物往往对处于代谢旺盛期的细菌敏感。细菌形成BF后处于
营养限制状态,细菌生物被膜下细菌代谢低下,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
• ③免疫逃逸: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使之产生免疫逃逸
现象,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菌药物的协同杀菌作用 。
• ④诱导耐药基因的产生等。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 获得性耐药是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某些菌株通过耐药因子产生大量β-内
酰胺酶,使耐酶青霉素缓慢失活,表现出耐药性。
对金葡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
• 抗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 •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 • 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恶唑 •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 •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 噁唑烷酮类:利奈唑胺
•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由于过多地使用抗
生素(医疗、畜牧业等),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 药菌进行了筛选
•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细菌在病人
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以及随后通过宿 主病人的转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多重耐药菌
由于许多细菌有多种耐药机制同时存在,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因 此产生了多重耐药菌。
•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是指细菌对临床常
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敏感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Bacteria,XDR),是指细粘 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G+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研究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研究随着人类对细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抗药性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细菌的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在接触抗生素后无法被有效杀灭。
这不仅对医疗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还威胁到了公众的健康。
因此,研究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言细菌抗药性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探索了抗菌药物的开发和治疗手段,但由于细菌能够迅速产生抗性,导致这一问题日益严峻。
因此,了解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二、细菌抗生素的抗性机制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机制各异,下面将介绍其中两种主要的抗性机制。
1.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突变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特定目标发生变化,使其无法与抗生素结合。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以使细菌表达特定的酶,这些酶可以分解抗生素,从而使细菌免疫抗生素的作用。
2.质粒传递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它可以带有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
当细菌之间进行水平基因传递时,质粒可以在细菌间传递,导致细菌获得特定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这种传递机制使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为细菌群体可以相互传递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形成多重耐药。
三、不同种类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在细菌抗生素抗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程度是有差异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及其抗生素抗性情况。
1.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对多种抗生素都表现出较高的抗性。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产生了利福平、万古霉素等多个抗生素的耐药株。
这种抗药性的形成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突变和质粒传递密切相关。
2.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对抗生素的抗性程度也相当高。
大肠杆菌的抗药性主要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质粒传递所致。
此外,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细菌膜通透率的改变来减少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
202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治疗方法
202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治疗方法感染性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第二重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人类致病微生物,可引发多种传染病,例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和致命性M炎。
此外,根据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分为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i近几十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MRSA的感染已逐渐增加,MRSA的感染率也在增加,并且针对MRSA的临床抗感染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尤其是对于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MRSA o因此,及时了解MRSA的耐药性并从分子水平阐明其耐药机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人员认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设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基础。
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一步演变金黄色葡萄球菌。
本文综述了MSSA和MRSA的研究现状,内在抗药性和获得性抗药性的详细机制,抗MRSA 抗生素的先进研究以及新型的MRSA治疗策略。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谩医院和社区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许多传染病,例如轻度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菌血症和致命性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于1880年由外科医生亚历山大•奥格斯顿(A1exanderOgston)从溃疡疮患者中首次发现。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类。
革兰氏染色阳性,直径约0.8μm,需氧或厌氧显微镜下排列在〃一串葡萄〃中;并在37℃和pH7.4下最佳生长。
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厚而有光泽,呈圆形,直径为1〜2mm o它们大多数是溶血的,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形成泡子或鞭毛,但具有胶囊,可以产生金黄色颜料并分解甘露醇。
细菌细胞壁的区别与主要功能
细菌细胞壁的区别与主要功能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外膜的一部分,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结构之一。
与真核细胞相比,细菌细胞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细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聚合物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多糖聚合物的主要成分是胞外聚糖,如肽聚糖和聚谷氨酸。
在某些细菌中,细菌细胞壁中还含有脂多糖和脂肽多糖等复合物质。
细菌细胞壁的区别1.厚度不同:细菌细胞壁的厚度相对较薄,一般约为10-50纳米;而真核细胞的细胞壁通常较厚,主要由纤维素和其他支架蛋白构成,厚度可达数百纳米至几微米。
2.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聚合物,如肽聚糖和聚谷氨酸等;而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
3.存在的形式不同:细菌的细胞壁通常被称为“刚性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外层,能够解决细胞向外环境提供保护的作用;真核细胞的细胞壁则存在于细胞内侧,通常称为细胞骨架,起到维持形态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提供结构支持: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外层,具有支撑细胞的作用,使细胞能够保持特定的形状。
细菌细胞壁的多糖聚合物能够形成网状结构,提供高度的结构支持。
2.维持细胞形态:细菌细胞壁可以保持细胞的形态稳定,防止细胞在环境变化下失去形状,保障其正常生长和分裂。
3.保护细胞内环境:细菌细胞壁可以防止有害物质进入细胞,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它可以通过选择性通透性,调节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稳定的环境。
4.抗药性:细菌细胞壁在抵御抗生素的作用上很重要。
细菌细胞壁的刚性结构可以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胞内部,从而提供细菌抵御抗生素的能力。
5.与环境作用:细菌细胞壁上的一些复合物质可以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外界信号的感知和对应的应答。
这种与环境的作用是细菌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重要原因。
总结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外层,具有保护细胞、支撑细胞、保持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以及抗药性等重要功能。
与真核细胞相比,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
青霉素的耐药原理
青霉素的耐药原理
青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细菌的适应性和进化,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青霉素的耐药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药物降解酶:某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它能够降解青霉素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破坏其活性,从而使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
2. 青霉素结合蛋白变异:细菌可以通过改变其细胞壁上的特定结合蛋白的结构,从而阻止青霉素与其结合。
这种结构变化可以降低或消除细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
3. 阻断药物进入细胞:细菌表面的外膜可以通过调节通道蛋白的表达来减少青霉素进入细胞内部的量,从而减少其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4. 药物排出泵:一些细菌能够通过特殊的外膜蛋白泵,将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迅速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其有效浓度,增加耐药性。
所有这些机制都有助于细菌逃避青霉素的作用,导致细菌在继续存在并繁殖,从而引发耐药性。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一些感染,青霉素可能失去了对细菌的杀菌效果的原因。
为了克服细菌的耐药性,常常需要寻找其他种类的抗生素来对抗感染。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4532023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戴婷婷1,2雷天宇1,2庄丽云1,2郑新添2*(1.龙岩学院预防兽医学与生物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龙岩364012;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其繁殖速度快,传播途径多。
由于养殖业中抗生素大量的不规范使用,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日趋严重,不断出现多重耐药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危害公共健康安全。
本文综述近年来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31(2023)03-0030-05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almonellaDai Tingting1,2Lei Tianyu1,2Zhuang Liyun1,2Zheng Xintian2*(1.Key Laboratory of Fujian Universities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Longyan University,Fujian Longyan,364012;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College of Bee Scienc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 Abstract Salmonella is a common zoonotic pathogen,its propagation speed is fast,the transmission path is many.Due to a large number of non-standard use of antibiotics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the resistance of Salmonella to antibiotics is increasingly seri鄄ous,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continues to appear,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endangers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almonellosi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almonella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类型沙门氏菌引起的不同形式的人畜共患病,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1]。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1、细菌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灭活酶。
该耐药细菌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或多种灭活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使之失去生物活性,这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最重要的机制。
2、靶位的改变。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后会使其失去作用位点,从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3、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这类细菌群体耐药性极强,可以逃避宿主免疫作用,且感染部位难以彻底清除,是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阻碍抗菌药向细菌内的渗透。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无法进入细胞内达到作用靶位而发挥抗菌效能,这是细菌自身的一种防卫机制。
5、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
细菌细胞膜上存在一类蛋白,可将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菌细胞外,从而使达到作用靶位的药物浓度明显降低而导致耐药。
浅谈抗菌药物耐药原因及对策
浅谈抗菌药物耐药原因及对策摘要:分析了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其蔓延的规律,概述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就如何减低耐药性风险提出了建议。
研究制定遏制耐药性的方法。
关键词:抗菌药;耐药性;合理使用20世纪医药领域最伟大的成就莫过于抗菌药物的发明和应用,各种抗菌药物不断被发现并合成。
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使很多感染性疾病患者重获生命。
然而在近几十年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越来越突出,耐药性的产生也越来越频繁。
为此,我们有必要在临床中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一、致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现状(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1]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相对抗性,是微生物进化过程的自然界规律,也是微生物耐药基因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有:①产生灭活酶:β-内酰胺酶可使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钝化酶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羟基和氨基上,使之失去抗菌活性。
②降低细菌细胞壁外膜通透性:细菌细胞膜存在特异通道与非特异通道,当通道通透性降低会导致耐药性。
其中有两种方式改变细菌细胞壁外膜通透性,一个是通过改变细菌孔道蛋白质的组成、数目和功能,代表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氨基甙类耐药性的产生;另一个是通过产生新的蛋白质堵塞孔道,如: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③改变作用靶位:细菌通过改变作用靶位结构致使药物和靶位亲和力下降,从而产生耐药性。
例如:肺结核细菌通过改变自身的RNA多聚酶β亚基,从而使利福平与靶位的亲和力下降,最终导致耐药性。
④改变细菌自身代谢途径:抗菌药物可与细菌生长所必须的某些物质结合,影响其生长繁殖。
如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是干扰细菌利用外源性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而耐药菌却能自行合成叶酸。
⑤膜泵外排:目前已知有5个家族、20多种外排泵,是四环素、氯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常见的耐药原因,也是细菌产生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
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1.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个核心β—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借助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与β—内酰胺环结合并打开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活。
迄今为止报道的β—内酰胺酶已超过300种,1995年Bush等将其分为四型: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第3型为不被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β-内酰胺酶(需Zn2+活化)。
可被乙二胺四乙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酶。
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ESBLs是一类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属Bush分型中的2型β—内酰胺酶,其活性能被某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
ESBLs主要由普通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 —2和SHV—1等)突变而来,其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
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发现ESBLs以来,目前已报道的TEM类ESBIs已有90多种,SHV类ESBLs多于25种。
TEM型和SHV型ESBLs主要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亦发现于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国内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ESBLs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
NCCLs规定,凡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和克雷伯氏菌均应监测是否为产ESBLs 菌株;若产生,无论体外对第三代头抱菌素、氨曲南的药敏结果如何,均应报告对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药。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摘要: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种类也发生着变化,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越来越令人担忧。
本文就大肠杆菌的研究现状、耐药原因、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性的消除做一扼要概述,并全面的阐述了细菌耐药性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细菌自身的原因也有滥用抗生素的原因等。
就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抗细菌耐药性的对策,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研发等,以及对细菌耐药性所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耐药性;大肠杆菌;耐药机制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许多广谱抗生素及新型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中肠杆菌属细菌是目前临床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为显著。
细菌的耐药性是普遍存在的,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就细菌本身而言,细菌有显著的适应性和惊人的多变性,除了细菌先天固有的耐药性外,细菌也可以通过接合、转导和转化等方式,由染色体、质粒等介导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使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
另一方面,就抗生素而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更易筛选出耐药菌株[1]。
因此,适当的检测耐药菌株,了解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对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 ①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
细菌产生的灭活酶主有水解酶和钝化酶两大类。
水解酶可破坏药物使之失效,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而使药物失效。
这类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它们多数为革兰阴性菌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钝化酶。
该酶可修饰抗菌药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需的基因,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低,从而失去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浅述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浅述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张颖 2009级动物科学类丁颖班【摘要】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最外层的固体物质,它不是维持细胞生命所必需的,但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对于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部分缺损或完全丧失而形成的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免疫性也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
细胞壁缺陷细菌可能发生包括形态、培养特性、代谢活性、抗原性、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等与其亲代细菌性不同的多种形状的改变。
【关键词】细胞壁细菌L型抗原性致病性敏感性免疫功能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结构,坚韧而具弹性,承担着保持细菌形态的作用。
其化学组成因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别,但都具有粘肽层。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细菌的重要形态变异,也可能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方式。
其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并保持一定的毒力。
细胞壁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如机体对细菌的反应主要是对细胞壁的毒性或抗原性而发生的。
本文就白色念球菌等细菌细胞壁的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及与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白色念球菌的细胞壁甘露糖蛋白65的抗原性1.1 白色念球菌的细胞壁甘露糖蛋白的生物学性质白色念球菌(Candida albi cans)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阴道念珠菌炎,该病是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感染性疾病,3/4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炎的经历,其中5%~10%不止一次发病[1]。
白色念球菌细胞壁由ß-葡聚糖、甘露糖蛋白和少量的壳多糖(几丁质)组成,而细胞壁的甘露糖蛋白是白色念球菌的主要抗原成分。
白色念球菌致病的首要条件就是黏附性,主要是通过细胞壁上的甘露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细胞壁上的甘露糖蛋白是介导黏附的完整的复合体,在细菌的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其侵袭宿主组织的第一步,其中甘露糖和蛋白质在黏附过程中起同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非发酵菌、肠杆菌科及一些革兰氏阳性球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有协同抗菌作用,在感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以上耐药机制的存在,细菌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应该引起重视,可喜的是阿米卡星等对MRSA和产ESBLs菌株仍保持17%-40%的敏感率。
2 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2.1.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rueus,MRSA)
MRSA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报道的一种严重的临床耐药致病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都相继发生MRSA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并逐年增多。MRSA耐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固有耐药是由染色体介导的,其耐药性的产生是因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或PBP2’),分子量为78000的蛋白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减低,从而导致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PBP2a由mecA基因编码,95%以上的MRSA菌株能检测到mecA基因,而敏感株则无。获得性耐药是由质粒介导的,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后,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而不是PBPs),使耐酶青霉素缓慢失活,表现出耐药性,多为临界耐药。
2.2 DNA拓扑异构酶的改变引起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的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细菌DNA拓扑异构酶有I、Ⅱ、Ⅲ、Ⅳ,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是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拓扑异构酶Ⅱ又称DNA促旋酶,参与DNA超螺旋的形成,拓扑异构酶Ⅳ则参与细菌子代染色质分配到子代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中DNA促旋酶是喹诺酮类的第一靶位,而革兰氏阳性菌中拓扑异构酶Ⅳ是第一靶位。
2.1.2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
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细菌细胞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摘要】细菌的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表面,是一层较厚的、坚韧的并略带弹性的结构,它除具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外形和对大分子的运输具有选择性等作用外,还为细菌鞭毛提供可靠的支点,并和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对噬菌体的敏感性以及与几种重要抗生素的抑菌机制密切有关。
细胞壁缺陷细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 CWDB) 是细菌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细胞壁完全或部份丧失的变型,也称L 型。
细菌胞壁的缺失可以是自发的, 也可以是人工诱导的;细菌转变成细菌L型,这可能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方式,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仍可保留有一定的毒力, 具有致病性, 且免疫性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细胞壁细菌L型抗原性致病性敏感性免疫性本文就CWDB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细菌细胞壁与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内容】1 CWDB 的致病性1 1 CWDB 的毒力有研究认为, CWDB 的致病性较原菌减弱, 但仍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在对产B 型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 的研究中发现, L 型金葡菌仍产生致病毒素, 但数量较原菌减少, 致病力也有所下降。
当其经返祖现象重获细胞壁后, 产毒素能力及致病性与原菌无显著差异[3] 。
这种毒力回复实验提示,CWDB 致病性的减弱可能与其繁殖力下降及细胞壁中的某些致病物质的丢失有关。
CWDB 的致病性减弱往往使得其引起的疾病症状变得不典型, 如结核分枝杆菌的CWDB 型感染不产生结核结节, 金葡菌的CWDB型感染也常不引起化脓性炎症。
1 2 CWDB与慢性炎症 CWDB 往往引起慢性感染,尤以尿路感染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部分病原菌被诱导转变为CWDB, 使得临床症状不明显, 进而导致患者过早停药, 待药物作用消除后, 残存于病灶的CWDB 可返祖恢复原菌的致病能力, 造成病程的反复发作, 感染迁延不愈; 另一方面,机体某些器官的特殊结构(如肾髓质) 可屏蔽白细胞并为CWDB 提供高渗环境, 使之难以被彻底杀灭。
细菌细胞壁对细胞抗原性的影响
细菌细胞壁对细胞抗原性的影响摘要:由于细菌细胞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其也拥有了复杂的抗原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LTA)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层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等就具有抗原性,对细菌细胞壁的抗原性有重要意义。
细菌细胞壁(cell wall)是位于细胞最外边且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有肽聚糖组成。
用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主要分成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阴性细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外膜层组成,其中外膜层包括脂多糖(LPS)、磷脂和脂蛋白,外膜蛋白指的是嵌合在LPS和磷脂层外膜上的蛋白质。
要了解细菌细胞壁对细胞抗原性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何谓抗原。
抗原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物质。
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大多存在于抗原物质的表面,有些存在于抗原物质的内部,须经酶或其他方式处理后才暴露出来。
一个天然抗原物质可有多种和多个决定簇。
抗原分子越大,决定簇的数目越多。
抗原是多种多样的,按化学分类,可分为蛋白质抗原、类脂抗原、多糖抗原与核酸抗原。
磷壁酸是存在于一些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其结构特征是,以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糖醇(甘油或核糖醇)为主链;一部分糖基多数作为侧链接在糖醇的羟基上,也可作为主链的一部分。
LPS是一种水溶性的糖基化的脂质复合物。
OMP是外膜中镶嵌的多种蛋白质的统称。
所以,磷壁酸、LPS与OMP皆可以作为抗原。
磷酸壁抗原性很强,是革兰氏阳性细胞重要的表面抗原,与血清分型有关;在调节离子通过粘液层中起作用;也可能与某些酶的活性有关;某些细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类细胞表面,其作用类似菌毛,可能与致病性有关。
LPS决定革兰氏阴性菌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组要成分。
其中,LPS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或称O-抗原、O-多糖)组成,类脂A具有致热作用,是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毒性成分,通常毒素可作抗原;多糖O-抗原是由若干个低聚糖的重复单位组成的多糖链,即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菌体,具有种的特异性,如沙门菌种的细菌根据其O-抗原即可分为2000余个血清型。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靶标改变:细菌通过改变靶标蛋白的结构或数量,使抗菌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2. 泵出机制:细菌通过表达外排泵,将抗菌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使药物浓度降低,导致耐药性。
3. 细胞壁改变: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的结构或合成新的细胞壁成分,使抗菌药物难以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从而产生耐药性。
4. 代谢途径改变: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使抗菌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降解,从而降低药物浓度,导致耐药性。
5. 细胞壁修饰:细菌通过修饰细胞壁上的肽聚糖或蛋白质,使抗菌药物无法与细胞壁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机理可以单独或同时存在,导致细菌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滥用和误用是减少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细胞壁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与干预方法
细胞壁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与干预方法细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中。
虽然许多细菌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有一些细菌却是人类的敌人,它们可以引发许多疾病,如肺炎、结膜炎、肠道感染等。
细菌感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防治细菌感染一直是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细菌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细胞壁。
细胞壁是细菌细胞外层的一种厚度约为10-80纳米,由多糖、蛋白质等组成的复杂结构。
细胞壁起着保护、支撑和形状维持等作用,并且在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感染时,细菌通过细胞壁上的一些结构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例如通过表面分子与宿主细胞相互粘附,进而侵入宿主细胞。
因此,细胞壁在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一些抗生素也靶向细胞壁的相关结构,从而抑制或杀死细菌。
然而,细胞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防治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常见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和疫苗两种。
抗生素作为一种对抗细菌的有效药物,已经改变了细菌感染防治的局面。
抗生素能够通过靶向细胞壁上的组分,使重要的细胞壁合成受到破坏,或者增强细胞壁水解酶的活性,使得细菌细胞壁被水解。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许多细菌出现了耐药性。
因此,开发新型的抗生素以应对新出现的细菌感染尤为重要。
另一种干预方法是疫苗。
疫苗通过预防感染能够有效地保护人类的健康。
在疫苗中,常常含有相应的抗原,它们可以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适当的抗体,从而在感染时对抗细菌。
而一些疫苗包含的抗原正是细胞壁的组分,例如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抗酸杆菌的酰胺多糖等。
这些疫苗通过预防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止细菌感染。
除了抗生素和疫苗,还有一些新型的干预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出能够破坏细胞壁的成分,例如β-葡聚糖酶、链霉菌肽等。
这些天然产物可以通过破坏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从代谢通路的角度对细菌进行干预,例如筛选出能够抑制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等。
几种细菌细胞壁变化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几种细菌细胞壁变化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2009级兽医学院动物科学类丁颖班李桢[摘要] 介绍了几种细菌因细胞壁变化而产生耐药性的耐药机制。
说明近年研究表明的细胞壁的不同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细菌,使细菌对不同的药物产生耐药性。
[关键词]细胞壁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脓肿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L型引言细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的病因。
为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和某些其他医疗技术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
正是由于这样,不少细菌都有了具有耐药性的菌种。
细菌耐药性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发展到革兰氏阳性球菌,由院内感染发展到院外感染,耐药程度愈演愈烈,有的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极为复杂,除了灭活酶等主要机制外,细菌细胞壁的变化也是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之一。
下面介绍几种因细菌细胞壁变化而产生耐药性的例子。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如肺炎、肠炎、心包炎甚至败血症等多种严重感染。
有“嗜肉菌”之称。
临床上常使用红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治疗。
近年来,临床上已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细胞壁增厚正是VRSA的耐药机制之一。
葡萄球菌的细胞壁结构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生素,能和一个或多个肽聚糖合成中间产物前体小肽D2丙氨酰,从而抑制转肽反应,进而结合成复合物,可以阻止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死亡。
因为万古霉素的作用位点在细胞壁上,细菌细胞壁的增厚导致万古霉素与肽聚糖的亲和力降低,阻碍了万古霉素与作用位点的接近,从而导致对万古霉素的耐药。
Hanaki 等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明显比无耐药性的菌种增厚。
肠球菌肠球菌是细菌一个属的名称,包括十二种及一个变异株。
以粪肠球菌为代表的肠球菌能引起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等多种疾病。
治疗肠球菌临床上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不过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样,肠球菌也对万古霉素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肠球菌(VRE)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细菌细胞壁变化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2009级兽医学院动物科学类丁颖班李桢[摘要] 介绍了几种细菌因细胞壁变化而产生耐药性的耐药机制。
说明近年研究表明的细胞壁的不同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细菌,使细菌对不同的药物产生耐药性。
[关键词]细胞壁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脓肿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L型引言细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的病因。
为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和某些其他医疗技术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
正是由于这样,不少细菌都有了具有耐药性的菌种。
细菌耐药性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发展到革兰氏阳性球菌,由院内感染发展到院外感染,耐药程度愈演愈烈,有的已经产生了多重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极为复杂,除了灭活酶等主要机制外,细菌细胞壁的变化也是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之一。
下面介绍几种因细菌细胞壁变化而产生耐药性的例子。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如肺炎、肠炎、心包炎甚至败血症等多种严重感染。
有“嗜肉菌”之称。
临床上常使用红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治疗。
近年来,临床上已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细胞壁增厚正是VRSA的耐药机制之一。
葡萄球菌的细胞壁结构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生素,能和一个或多个肽聚糖合成中间产物前体小肽D2丙氨酰,从而抑制转肽反应,进而结合成复合物,可以阻止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死亡。
因为万古霉素的作用位点在细胞壁上,细菌细胞壁的增厚导致万古霉素与肽聚糖的亲和力降低,阻碍了万古霉素与作用位点的接近,从而导致对万古霉素的耐药。
Hanaki 等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明显比无耐药性的菌种增厚。
肠球菌肠球菌是细菌一个属的名称,包括十二种及一个变异株。
以粪肠球菌为代表的肠球菌能引起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等多种疾病。
治疗肠球菌临床上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不过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样,肠球菌也对万古霉素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肠球菌(VRE)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VRE的耐药是因为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前体小肽D-丙氨酰-D-丙氨酰(D-Ala-D-Ala)被D-丙氨酰-D-乳酸(D-Ala-D-Lac)或D-丙氨酰-D-丝氨酸(D-Ala-D-Ser)取代,使D-丙氨酰-D-丙氨酰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至原来的百分之一,因而表现出对万古霉素的高度耐药性。
根据VRE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耐药表现型(诱导型或固有型)及耐药因子是否能转移等特点,可将VRE基因型分为VanA,VanB,VanC,VanD,VanE等数种类型,近来,又发现有VanF和VanG等类型。
其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为:Van A, B,D组细胞壁结构中D-Ala-D-Ala末端被D-Lac取代,Van C和E组的D-Ala-D-Ala末端被D-Ser取代。
脓肿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属于速生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常导致人局部皮肤软组织和肺部感染,已成为AIDS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治病原因之一。
该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RFP)高度耐药。
对脓肿分枝杆菌耐RFP的机制的研究发现,其靶蛋白—RNA聚合酶也对RFP敏感,因此,其耐药机制与结核分枝杆菌并不相同。
目前对造成NTM高度耐药性的原因最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其特有的细胞壁结构,使得NTM对许多抗生素的通透性低下。
根据沙巍等人的实验(在含RFP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Tween 80以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观察对RFP具不同MIC的脓肿分枝杆菌的生长在450 nm的光吸收值(OD450)的变化,同时用电镜对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临床耐药株和敏感株的细胞壁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
)结果显示,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临床耐药株和敏感株的细胞壁在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也显示出,在高耐药和敏感株之间的细胞壁结构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度耐药的菌株细胞壁内有薄层的深染线,而敏感株则较均匀。
因而脓肿分枝杆菌耐药株确实存在细胞壁通透性低下导致其耐药的机制。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生活在正常人的鼻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性弱,少数则较强,是引起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的链球菌属细菌。
长期以来,因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青霉素被作为治疗其感染的首选良药。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上的大量使用及不当使用,导致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表现出很高的耐药性,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出现对其他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的多重耐药性。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β-内酞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改变,从而改变细胞壁上高分子量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
而青霉素的作用首先是削弱细胞壁的功能,所以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的改变减少了其对抗生素分子亲和性,进而产生耐药性。
肺炎链球菌耐药菌株中有50%多重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PAE)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分布广泛,生存简单,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常常引起医院内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感染,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致死率>30%,败血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90%。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固有与获得性多药耐药,一旦感染,临床治疗十分棘手。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几乎具有目前所知道的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其中就包括类似上文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和DNA拓扑异构酶Ⅱ的结构,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但通常认为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与PBPs的关系不如革兰阳性菌明显和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的外膜蛋白D2的丢失也是其耐药机制之一。
OprD2是目前所知道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中惟一对抗菌药物通透有意义的孔道蛋白,具有配体特异性,能形成亚胺培南的特异结合位点。
官兰等获得的结果提示,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导致OprD2丢失的分子基础,这会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
因此,OprD2丢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还有一个耐药机制与细胞壁变化有关:外膜低通透性。
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两侧具有内外两层膜,其中内膜结构类似真核细胞的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外膜有脂多糖、外膜蛋白和脂蛋白等组成,其中脂多糖上的脂肪酸链为饱和脂肪酸链,且6~7条脂肪酸链相互共价连接,导致外膜的流动性很低,脂溶性药物很难通过细菌外膜。
水溶性物质则主要通过外膜蛋白中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跨越细胞膜的孔道-水溶性通道蛋白,即细胞膜上镶嵌的孔蛋白(porin)进入菌体,但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没有类似其他细菌的“高通透性”的孔蛋白,仅存在低效率的微孔蛋白C(OprC),D(OprD)和E1(OprE1),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0、46、43)×103,这些孔道渗透速度仅为其他多数革兰阴性菌“典型”高通透性孔蛋白通道的1%,有研究证明,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通透性仅为大肠埃希菌的1%~8%[3]。
这一特点使抗菌药物很难通过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药物不易进入菌体,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结构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使其具有天然的耐药性。
正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所以对化学药物抵抗力强大,但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对其有较好作用,有时必须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来年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以引起结核病这种人兽共患的严重传染病,也是人类历史上单一致病菌感染导致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由于耐多药结核杆菌(MDR-TB)的出现与扩散以及AIDS的广泛传播,使结核病出现了第三次世界流行高峰。
利福平(RFP)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结核一线药物之一,在结核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效果。
但是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的耐药率已高达90%以上对结核病的治疗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可能与其染色体耐药基因rpoB突变有关,但亦可能与其细胞壁变化产生的影响有关。
细胞壁缺陷是结核分枝杆菌最常发生的变异现象之一,被认为是结核分枝杆菌生命周期独特的一个形态时期或相。
然而近年的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不仅可在人工培养基及动物体内自然发生细胞壁缺陷变异,而且也可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的诱导下发生细胞壁缺陷变异形成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
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形成耐药性,但其染色体上耐药相关基因并没有发生突变。
除染色体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形成耐药性外,细胞壁缺陷也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形成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L型细菌上文有提到结核分枝杆菌可自发也可用化学物质诱导发生变异形成L型结核分枝杆菌,是为L型细菌之一。
L型细菌的形成与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并使细菌失去细胞壁。
因此又称为细胞壁缺陷菌(。
ell一walldefieientbaeteria)。
1935年由英国李斯特(Lister)研究所发现。
研究表明,目前几乎所有细菌都可以形成L型,此外螺旋体、真菌也可形成L型,通常要应用含3.5%一5%NaCI作为培养基。
由于细菌失去了细胞壁,所以对作用于细胞壁而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可产生耐药性。
例如兰州大学结核病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L型戈登菌对异烟肼、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甲硝唑和呋喃唑酮具有耐药性。
L型细菌应该采用直接作用于细菌内部的抗生素治疗。
总结总之,细菌细胞壁的各种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该细菌对各种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为更好地对抗各种病原菌,必须要科学用药并对细菌的包括细胞壁变化在内的各种耐药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但细菌细胞壁的变化并不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要战胜各种病原菌还要同时抓牢对其他耐药机制特别是分子水平上形成的耐药机制的研究。
同时,滥用抗生素也会使细菌产生包括细胞壁变化在内的各种耐药机制,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也是临床上对抗各种耐药病原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1]陈方圆,马笑雪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耐药机制研[J]微生物学杂志2010(30)71---74[2]马筱玲,张涛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变化与对万古霉素耐药的关系浙江检验医学[J] 2008(6)12---15[3] CuiLZ, Ma XX, SatoK,et al. Cellwall thickening is a common feature of vancomycin resistance inStaphylococcus aureus[J]. Clin Microbio,l 2003, 41(1): 5---14.[4]马筱玲,王敬华,李华,等.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4, 24(7): 583---586.[5]岳阳,董玉莹,于芝颖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131---1152[6]张媛,张鹏,吴尚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7)1178---1180 [7] 顾觉奋,李振国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VRSA感染药物的研究进展[J] 抗感染药学2009(2)73---76[8]王和罗振华徐艳梁菁苹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基因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636---640[9]梁菁苹王和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利福平耐药性基因的研究[J]贵州医药2006(30)486---489[10]李芙琴,李华,王军等肺炎链球菌204株耐药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89[11]贲亚琍,刘德立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现代抗生素研发趋势[J]山东医药2010(50)114---115[12]沙巍,翁心华,肖和平,何国钧脓肿分枝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5(27)353---357[13]宋玉兰,赵丽,申子路,祁秀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98---900[14]赵志刚L型细菌临床药物治疗杂志[J] 2003(1) 62[15]林新平,邢志广,高霞等L型菌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205---206 [16] 陈玉芊,同重湘,姜元等1例L型支气管戈登菌肺部感染的报道[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95---99[17] 张丽娟,于泉青霉素结合蛋白与细菌对户内酞胺抗生素的抗药性机理[J]国外药学杭生素分册1987(5)374---377[18]谭立祥医院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103---1105[19]石玉芝合理应用抗生素[J] 中国社区医师2005(7)9[20]董琏珍,沈莉莉,王庆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与防治措施[J] 安庆医学2000(21)137---138[21]戚焕贞,郝建华常见革兰氏阳性菌的耐药机制探讨[J] 山东医药2003(43)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