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人性假设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与管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观点,它认为人性假设在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以及如何在管理中应用。

人性假设的概念人性假设是指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一定的人性特征和动机驱使的。

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有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希望获得成就感、认可和满足感。

人性假设也认为人们有合作的倾向,他们愿意与他人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人性假设的重要性人性假设对于理解和管理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从而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和管理策略。

人性假设能够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人性假设的应用在管理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应用人性假设:1. 激励和奖励制度根据人性假设,管理者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励和奖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动机和积极性。

这包括提供个人成就和认可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晋升机会等。

管理者还应该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激励计划。

2. 提供发展机会人性假设认为人们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为了满足这种愿望,管理者应该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这包括培训课程、职业发展规划和提供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

通过提供发展机会,管理者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3. 建立合作和支持的文化人性假设认为人们有合作的倾向。

为了推动合作和支持的文化,管理者应该鼓励团队协作和知识分享。

此外,管理者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员工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

4.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人性假设认为人们有交流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管理者应该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包括定期组织团队会议、一对一沟通和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积极的沟通,管理者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工作满意度。

人性假设认为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一定的人性特征和动机驱使的。

它强调人们对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以及对合作和支持的追求。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1.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A.道格拉斯.麦格雷戈B.梅奥C.罗斯D.安德鲁斯E.埃德加・沙因2、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E.文化人假设3.“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

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A.霍桑试验B.搬运铁砂实验C.照明实验D.阿希实验E.斯坦福监狱实验4.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

A.X理论E.性善论5.()最先提出“人性”问题,《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E.荀子6、孟子的“性善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假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A.复杂人B.经济人C. 自我实现人D.社会人E.文化人7、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人性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性恶”理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十分接近,形成了法家()的理论基础。

A.法治B.人治C.德治D.自治E.无为而治8.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专门研究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论是( ) 。

D.Y理论E.复杂人假设理论9.在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的学派中,把人的本性假设为懒惰、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缺乏理性的理论是()。

A.X理论B.Y理论C.M理论D.Z理论E.超Y理论10.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总总前人的总设,其中是他自己提出的人性假设是()。

A.复杂人假设B.经济人假设C.社会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E.文化人假设参考答案:1.A 2.A 3.A 4.A 5.A 6.C 7.A 8.B 9.A 10.A。

1组织行为学导论-人性假设

1组织行为学导论-人性假设
只限于检验产品等监督职能上,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 联络人的作用。要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情况。
管理是讲究艺术的--管人
• 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已不适用。 • 霍桑访谈试验中,梅奥已注意到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
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 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 •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 为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 适时地赞誉别人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手段。 • 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 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能继续坚持不 懈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 作用: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
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 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 正式组织中,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 • 非正式组织中,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
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 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 提高和目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现。
鲜明的控制手段,又要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 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 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 即吸收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协商,集思广益,最 后由领导者作决策并承担责任。 (6) 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 个人对事物均可做出判断, 并能独立工作,以自 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社会人”的管理办法
•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 点放在关心人,满足的人的需要上;
•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 职能,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 感和整体感。

组织行为学:1-5人性假设—社会人假设

组织行为学:1-5人性假设—社会人假设

人本思想 家的温暖
3 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制度,而
不主张能也应有所转变,不应只限 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 在职工与上级之间建立联络人的作用。一 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 了解职工的思想 感情,另一方面向上级呼吁、反映。
个人奖励 润滑作用
本次讲解结束
人性假设—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
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经过同事间的 交往可以满足社会需要。
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是工作 本身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必须从工作的 社会关系中寻求意义。
人对其所在的群体的社会力的反应,远 较对诱因管理强烈。非正式组织通过人 际关系所形成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 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
休息一下
人最希望管理人员满足其社会需要。
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原则
1 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 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 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士气。
2 管理人员不能只注重指挥、监督、计划、 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注重职工之间的 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组织行为学A2

组织行为学A2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2.性恶说——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 .性恶说 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 荀子的性恶说的基本论点 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原因在于人生而具有的欲望. 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原因在于人生而具有的欲望.或 是说根本的需要使人性趋恶。 是说根本的需要使人性趋恶。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 之所生而有也。 还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之所生而有也。”还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求饮食,讲暖温,想休息,这些都是人的本 他认为求饮食, 他认为求饮食 讲暖温,想休息, 而这些东西都是恶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 性.而这些东西都是恶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 三、马克思主义论人性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 二、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积极的行为管理
第二章 人性理论
3.中间路线 中间路线 如扬雄的“善恶混合” 如扬雄的“善恶混合”论,王安石的“性无善恶”论等。 王安石的“性无善恶”论等。 他们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的善、 他们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的善、恶是由于受了后天 的习惯的影响。如王安石指出“ 的习惯的影响。如王安石指出“性”是七情未发于外而存 于心,即人的行为的源本。人的行为不同, 于心,即人的行为的源本。人的行为不同,所以人性也无 所渭善恶。 所渭善恶。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一节 人 性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
1.性善说——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性善说 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组织行为学 第二讲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第二讲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参与产生责任, 责任带来效率
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
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是一大进步。大 卫·里斯曼把泰勒时期叫作“考虑工作”的时代,而 称梅奥时期为“考虑人”的时代。从历史来看,这种 管理上的人性观的改变,是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 中劳资关系紧张化的要求,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改变他 们的看法。
只增加实验组的照明度, 但两个小组都增加了产量;
随即减弱照明度时;两组 的产量仍然继续上升
明条件下工作,称为控
制组。
分析:工人对于受到研究者愈来愈多的关心而很
感高兴,产生一种积极参与实验计划的愿望,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促成了产量的提高。
福利实验:
早期逐渐增加福利措施 取消各种福利措施
结果:产量依然上升
终身雇佣制的背景
1、劳动力供不应求 2、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
终身雇佣制的弊端
导致人才流动受阻,企业缺乏活力 有悖于现代人的就业观念,很多年轻人 不能接受。 沉重的劳动力成本
案例:斯肯伦计划
成立劳资双方联合委员会共同商讨降低成本、提高产 量和质量等重大问题,并发动全企业职工提出合理化 建议。此外,还实行集体分红制度,超产部分按一定 比例作为职工的集体奖。 实行斯肯伦计划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职工 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使职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部 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工作,形成了归属感,减少 了工人对企业主的对立情绪。
(二)相应的管理理念
1、应该注意关心人,满足人在工作中的各种社会需要 2、应重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整
体感 3、重视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和团体的奖励制度 4、管理者应起联络员的作用 5、让员工参与管理
能够满足工人社会需要的管理者才 是好的管理者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统设必修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的入门必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共4学分,72学时。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并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当中。

三、教学媒体本课程有四种学习媒体供学员自主学习之用。

1.文字教材:约51万多字,《组织行为学》,孙成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2.音像教材:15学时,其中录像教材6学时,录音教材9学时;3.网上IP课件:9学时;4.网上视频或文本答疑辅导。

四、课程主要内容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第一节组织的类型与作用一、组织的概念二、组织的要素三、组织的一般性质(特征)四、组织的分类五、组织的功能(基本作用)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三、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四、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模型三、行为变量的测量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理论或组织思想发展史二、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四、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第二章个体行为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第二节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一、在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二、关于人性的假设三、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四、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第三节知觉一、知觉的概念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三、知觉错误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第四节个性理论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三、个性理论四、个性理论的应用第五节气质、能力和性格一、气质差异与应用二、能力差异与应用(注意IQ和开发培养创造力)三、性格差异与应用第六节价值观与态度为一、价值观二、态度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第七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二、情绪情感的理论研究(EQ)三、情绪与情感的管理实践第三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二、激励机制三、激励的作用四、激励理论的发展五、激励的基本模式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论二、双因素论三、ERG理论四、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性激励理论一、期望理论(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理论)二、公平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一、强化理论二、归因理论与轨迹控制三、挫折理论(包括压力)第五节综合激励模式一、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二、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第六节如何提高激励水平一、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一)奖励组织所需要的行为(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三)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四)激励时要因人制宜(五)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一)思想工作(二)奖惩(三)工作设计(四)参与管理(五)培训(六)榜样第四章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三、群体的发展阶段四、群体的规模五、群体的结构六、群体规范第二节群体互动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二、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三、群体的内聚力四、群体冲突第三节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内容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四、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五、人际交往的原则第四节沟通一、信息沟通二、谈判第五节工作团队一、工作团队的类型和作用二、工作团队的管理第六节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一、弱势群体的概念与成因二、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的意义三、弱势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四、弱势群体的保护与人本管理思想五、弱势群体保护与管理的措施第五章领导行为第一节领导的概述一、领导的概念二、领导的实质与作用三、构成领导的要素(权力与政治行为)第三节领导理论的研究一、领导特性论1.对伟人论的否定2.国外对领导者特性的研究3.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二、领导行为论(一)三种领导方式理论(二)领导连续流(三)管理系统理论(四)四分图理论(五)管理方格图理论三、领导权变论(一)菲德勒模式(二)“途径-目标”理论(三)领导规范模式(四)生命周期理论(五)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四、领导理论新发展第三节领导决策一、领导决策心理特征二、领导决策的误区三、领导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包括群体决策)第四节领导效能一、领导者的标准与自身素质二、领导者选聘三、领导班子结构四、领导者的责权利五、领导艺术第五节领导行为的评估一、领导行为的监控(问责制、弹劾制)二、领导行为的评估方法(奖惩)第六章组织行为第一节组织理论一、古典组织理论二、行为组织理论三、现代组织理论第二节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概述(一)组织设计的概念和作用(二)组织设计的要素(三)组织设计的原则(四)组织设计的程序二、组织结构设计(一)组织结构的概念(二)组织结构的内容与形式(三)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四)组织结构设计的方法三、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概念(二)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三)工作设计的原则(四)工作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作用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功能四、组织文化建设五、跨文化研究取向与作用第四节组织环境一、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二、组织环境的特征三、组织内部环境四、组织外部环境五、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环境第五节组织变革与对策一、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二、组织变革的内容三、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四、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五、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环节的选择和措施第六节组织发展一、组织发展的概念二、组织发展的趋势(分立化、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三、科学发展观1.可持续发展2.工作生活质量3.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4.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四、组织发展战略措施第七节组织行为的评估一、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二、组织运行要素的有效性三、组织气氛的和谐性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它既要以一定前期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实用资料】

组织行为学【实用资料】
(三)依变量的可控程度分类 可是,这封信却带来了厨房恐慌,很多饭店的老板、经理和厨师兴师动众地检查他们的菜单、烹调和运送过程,看是否有污染的食物
,同时质问厨房的工人是否工作有疏漏。 二、“社会人”的假设与管理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1)极性案只有例次研要意究义,;人(们最2重)视在现工场作中研究;(3)实验研究。
三、支持模式 (4)个人要求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 一、“经济人”的假设与管理
四、联盟模式 ⒋ 组织行为是管理模式有哪些?请每种模式举一个实际例子。
人是很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本身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 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 ⒊ 何谓超Y理论,其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二、“社会人”的假设与管理 一、“经济人”的假设与管理
管理要讲艺术啊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型
⒌ 请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
一、专制模式 (改编自:Stephen P.
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实现”!
二、监护模式 (4)个人要求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型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
他们需要的是“自我实现”! 我期待着你们的回复”。
⒉ 为什么说霍(桑1实)验对理组论织行研为学究的;研究(有重2要)的应历史用贡献研?究;(3)行动研究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 ⒌ 请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过程。
(二)依研究的深度分类 这封编造的信是这位年轻教师研究的一部分,他想了解饭店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第二节 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社会人假设——梅奥 自我实现人假设 ——阿吉里斯 复杂人性假设 ——薛恩,权变观
“经济人”假说——科学管理 经济人”假说 经济人 科学管理 人是凭直观感性行动的,并以追求物质需要 为最大满足。 X理论 理论 一般人天生厌恶劳动,宁愿被人指示而希望 回避责任,没有报负,要求安定高于一切。 社会人”假说——早期行为科学 “社会人”假说 早期行为科学 人们基本上是由社会需求来激励的,并且与 同其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他们的平等与否的基本感 觉。
• 严格地说,中国的组织文化,既不是个人主义 严格地说,中国的组织文化, 的文化,也不是集体主义的文化, 的文化,也不是集体主义的文化,而是小团体 的“家的文化”。研究中国的组织管理,如果 家的文化” 研究中国的组织管理, 脱离“ 脱离“家”的基本假设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价值系统,也同样是难于想象的。 心价值系统,也同样是难于想象的。 • 中国人的“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在中国的 中国人的“ 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企业组织,只要是为高于个人的大众, 企业组织,只要是为高于个人的大众,即“家” 的利益而做, 诡道” 的利益而做,如 “诡道”和商业间谍的方法便 可以毋须顾忌。 可以毋须顾忌。
• 马克斯 韦伯认为,在东方特殊主义文化 马克斯·韦伯认为, 韦伯认为 环境下, 环境下,人们常常不是通过事由建立人 际关系,相反,是用人际关系统领事由。 际关系,相反,是用人际关系统领事由。
许多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特征的组织不愿介入 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
• • • •
一是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 二是关系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 三是关系中存在着机会主义的行为。 四是关系方法可能限制竞争,导致组织效 率的损失。 • 五是长期价值与短期效率的不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复习课程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复习课程
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又是通过一道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 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卢国(K·Lewin)在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 公式:
B= f (P·E)
行为
环境 个人 函数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 由需要支配的,需要(need)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 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Maslow)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早年曾从动物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943年在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1954年在著作《动机与个性》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人是有需
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 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加强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 使其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
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 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E、 mayo)等人依据霍桑试
(二)主要论点 1、这五种需要是用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需要获得得相对满足以
后,追求高一级需要就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级层次发展,这五 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3、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在这一时期内,必 定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主要缺陷: 他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生来就有的,内在的和本能的,
根本无视需要本身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他列举的五种需要都是以个人为核心的。 他认为人的需要严格的由低级到高级上升是机械唯物
主义的观点,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
组织行为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性假设
PART . 01
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这样无边无际。有一种比海洋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雨果《悲惨世界》
中国关于人性的主要思想
02
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思想家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开始了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讨论人性的尝试,如严复基于进化论的性无善恶论,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等,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人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的强制。 〈4〉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5〉为了生活需要,人们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作。 〈6〉人群大致分两类,只有少数人能自我鼓励、自我控制,只有这些人胜任管理工作。
10
24
自尊需要
7
30
自我实现需要
3
26
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把握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3、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2
1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组织行为学第2章人性假设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2章人性假设理论
*此种思想与中国《孟子告子上》中“人之善也, 如水之下也”相近。
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社会人”与“经济人”假设相比,无疑是人 性观的一大进步
➢它较“经济人”假设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 质
➢它使人而不是物成为管理重点,比“经济人” 假设更全面地揭示了人的积极性的作用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此种思想与中国《荀子•天论》中“人之性 恶,其善者伪也”相近。ຫໍສະໝຸດ 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论点及管理思想
主要论点
1. 人的本质是懒惰的,不愿 意工作;
2. 人为钱工作;
3. 人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 领导;
4. 大多数人必须被逼迫,控 制以致惩罚相威胁,才能 使他们完成组织目标。
管理思想
“胡萝卜加大棒” 的管理政策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将人性简单化、片面化、单一化,忽略了人 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社会人假设理论观点: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由梅奥提出) 观点: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是次要的,人 们最重视人际间的友好、理解、信任与情感交流。 *管理措施: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情感投资、团队 建设等。
马斯洛:“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 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 似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善。”
“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 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 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 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
*最初由马斯洛提出,后来麦克雷格总结马斯洛等 人的观点,提出“Y理论”,概括了该假设。
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规模相近的乙研 究所发布了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并介绍了经 验。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希望做好工作,为 此推行了“弹性工作制”以及研究人员自主 组合,自主管理的方法。尽管乙研究所取得 这样的成绩,但王所长仍然认为采用这种方 法会失去控制,这种方法不宜推广。 2001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第二章1.人性假设理论埃德加•沙因(美):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卢因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3.人格的概念: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4.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MBTI(1)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MBTI。

该测验中所测量的心理类型其实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偏好的行为风格,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2)四个维度:外向-内向你从哪里获得能量?(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知-直觉你注意并且收集什么样的信息?(获取的信息类型);思维-情感你如何评估和处理所获信息?(信息处理方式);知觉-判断你如何决策?(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表格看看拉就行了。

5.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组织行为的其他人格要素(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6.价值观的内涵(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在工作经历和组织中的整体感受。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Page 9 of 34
1.人性假设理论
复杂人假设 (现代观点) 自动人假设 (行为学派观点的发展)
社会人假设 (人群关系学派观点)
经济人假设 (古典观点)
2019/8/9
20世纪60-70 年代
20世纪50年 代
20世纪20-50 年代
19世纪末-20 世纪初
Page 10 of 34
2019/8/9
•奖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奖励,包括工资、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奖励,指人们在工作中获 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的奖励 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人的积 极性
•要求管理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保证劳动者充分地展露自己的 才能,获得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我国现代的人性理论
Page 26 of 34
1.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
2.荀子的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把人性看 作是自然和社会加工相结合的统一作用的结果。
软性管理——激励
2019/8/9
管理因人、因 时、因地而变 化社会关系总 和决定的本质 特征和社会需 要 :聚群性、 合作性、阶级 性
Page 7 of 34
人性管理的方法
控制 激励 目标动力
2019/8/9
Page 8 of 34
2
第二节
西方的人性理论
1 2
2019/8/9
人性假设理论 Z理论与Z型组织管理
•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权变的管理观点,在具体的管理实 践中具有较大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顶峰时期----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
明代王廷相提出了较为科学的习成论雏形,认为 人性是一种精神活动,先有其自然属性,然后有社会 属性,人之性成于习,是后天学习而成,为我国古代 人性论发展走向顶峰奠定了基础。之后,黄宗羲、王 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然 人性观点,认为“习成而性与成”,即人性是在后天 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使中国古代人性论发 展到了最高水平。
3、超我(superego):则是最高层的部分,完全是道 德规范、社会规范及准则之体现,是按“至善原则” 来活动的,也可以说达到了超凡的境界。超我对自 我有指导作用,又限制了本我之表现。有点近似我 们日常所说“忘我地劳动”,有点毫不利己、专门 利人的意味。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 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 差别;
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思想家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国家寻求 真理,开始了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 相结合,讨论人性的尝试,如严复基于进化论 的性无善恶论,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章太炎 的善恶同时进化论等,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现 代人性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1〉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 要,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
〈2〉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生 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3〉列宁提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共产主义 劳动。
〈4〉毛泽东提出,要做一个“大公无私人”,“毫 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自我 实现 需要
审美 需要
求知 需 要
尊重 需要
社交 需要
安全 生理
需要 需要
需求层次测试
强烈同意(+3) 同意(+2) 有点同意(+1)不知道(0) 有点不同意 (-1)不同意 (-2) 强烈不同意(-3) 1、对那些工作出色的人应该给予特殊的报酬。 2、如果你能对工作进行更好的描述,这将有助于人们了
第二节 西方有关人性的主要观点
➢ 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设 ➢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设
1、本我(id):是被压抑(与社会标难违背的)的本能与 欲望(性本能),在这一层次,按“快乐原则”去追求 各种欲望之满足,这也是对人的行为进行驱动的原始 动力。
2、自我(ego):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既反映了本 能冲动的驱使,同时又体现现实规范之要求,所以它 是按照“现实原则”来活动的。
3、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①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 需要。
②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③把握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最大限度的 激励。 ④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 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 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 定。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理 论 对人的基本看法
2、庄子的观点:
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 仁义道德的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 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 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 头首先指向“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 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 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 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
〈1〉人性是善的,如果按照人性去做,就可以 成为善人,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而是 没有按照本性去行事。
〈2〉把性善理论用之于管理人,治理国家。各 国诸侯要想治理好国家有三件大事:土地、人民、 政事,要做好这三方面的治理则首先要行仁政,而 仁政之根本在于养心。
3、荀子的观点:
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 认为“人之初, 性本恶”。他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 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 展。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 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
〈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 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2、相应的管理方法
〈1〉管理人员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 应当关心人、尊重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组织士气。
〈2〉对员工的奖励,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 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
1、 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
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矛盾的,为
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的强制。 〈4〉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5〉为了生活需要,人们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作。 〈6〉人群大致分两类,只有少数人能自我鼓励、自我控
2.主要论点
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低层次需要相对满足后, 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 为。
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决定。对特定的人来说,各 种需要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 要层次结构。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导需要。
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同一需要对不同人 的重要性、迫切性不同,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消 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
解自己的责任。 3、应该提醒人们,他们的工作是否有保障,这取决于组
织的竞争能力。 4、一个管理者应该十分注意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 5、管理者应该十分努力地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6、重视高质量的工作对人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7、千篇一律的管理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8、人们愿意把自己真正的技巧和能力用在工作上。 9、组织实行的各种福利政策,对保证人们不调动工作来
〈3〉管理人员要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 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听取意见。
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分析和观察的方 法,研究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 的科学。把行为科学用在各组织的管理上,就 构成组织行为学。
1、行为科学理论对人性的认识是: 〈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
的全部社会需求;
〈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 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从工作上 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一)儒家思想
1、孔子的观点: 孔子最先提出“人性”问题,《论 语·阳货》中讲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孟子的观点:
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 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 不是人。性善为何物?那就是“仁、义、礼、 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 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
组 织 行 为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第二章
人性假设
• 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 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的任何东西,也没有 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 这样无边无际。有一种比海洋更宏大的 景象,那就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 宏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雨果《悲惨世界》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人性论思想也体现 出其一统性。秦时法家思想及其性恶论占据统治地位。 秦以后,为维护社会稳定,符合这种社会要求的儒家思 想逐渐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人性论方面, 也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人性论是 以儒家伦理人性观为主导的,即:都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强调人性中的道德理性等社会属性,而忽视甚至否定人 的感情、欲望等自然属性。
制,只有这些人胜任管理工作。
2、相应的管理方法(泰勒制的“胡萝卜加大 棒”)
〈1〉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 率,完成任务方面。
〈2〉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 〈3〉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
制度。
〈4〉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是“重奖重罚”
二、社会人假设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时间是介于X理论和Y理 论之间。其核心的观点是把人视为社会人、承 认人在金钱、物质的需求外,还有社会、精神、 人性方面的需求。
本章重点
• 中国关于人性的主要思想 • 西方有关人性的主要观点 • 人性假设理论
第一节 中国关于人性的主要思想
➢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 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思想 ➢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中 国的应用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人的系统认识是从“人性” 开始的。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 一个重要问题。
〈1〉战争、竞争、矛盾、冲突、混乱等“人性 恶”是根源。
〈2〉荀子针对性恶提出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 是“礼”,二是“刑”,礼是以教育为主,刑是依 法制裁。
(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 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 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 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 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表现在 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的态度;表现在恩怨 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 ;表现在荣辱观 上,便是“宠辱不惊”。
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 某一目标(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 绪的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的划分 2.马斯洛的主要论点 3.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1.需要层次
• A.H.Maslow (1908-1970)美国人本主 义心理学家。1943年出版《调动人的积 极性的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 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要 层次。1954年在《动机与个性》中,进 一步阐述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层 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 知、求美和自我实现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