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3.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4.今近焉,请以遗之。

5.倒戟以御公徒。

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二、文学层面鉴赏点拨

(一)介绍作者及文中主要人物

1、《左传》原名为,汉代改称,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为解释孔子的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

4.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二)问题探究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可以体现?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4.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三、文化层面探究引导

拓展延伸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春秋笔法”既讲曲笔,又倡直书。孔子所谓直书,具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即:凡是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也是直书。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问题:《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

四、总结归纳本文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