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晋灵公、赵盾以及三位武士的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2、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一、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一)分析课文(做题要求: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齐读第1段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高考链接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赵盾不忘恭敬。

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

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

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

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

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

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

董狐是古代的好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高考链接课堂练习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

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

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胹_____________ 蹯______________ 畚______________饮_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 箪_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食之,舍其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提弥明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法:朗读,练习,合作探究预习:1.读文章,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

蹯饮翳箪橐自诒伊戚2.在文中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宣子田于首山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④反不讨贼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再读文章,找出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学习过程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对文武朝臣理直气壮地说:“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朗读文章,检查预习。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解释重点词语及翻译重点句子。

(一)解释下列黑体字的字义。

1.晋灵公不君:2.厚敛以雕墙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6.晋侯饮赵盾酒7.斗且出8.提弥明死之。

9.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10.赵盾弑其君11.书法不隐(二)翻译下列句子。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四、合作探究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3.什么是春秋笔法。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3、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知识链接】1、《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能解释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并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笔法”以及史家的实录传统。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关于《春秋》、《左传》和“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事件。

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

《左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

关于“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二、结合注释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晋灵公不君②晋侯饮赵盾酒③提弥明死之④食之,舍其半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赵盾弑其君2、翻译下列句子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④其我之谓矣。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最新《晋灵公不君》导学案-word文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学习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预学检测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 ) 住一宿()星宿()通假字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宣子田于首山(通)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通)4反不讨贼(通)5衮职有阙(通)三、初步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衮--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翻译--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贼--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10. 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且--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四、句子翻译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3、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知识链接】1、《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晋国之事中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默写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解释,如“不君”、“厚敛”、“彫章” 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翻译重点句子
总结词
提升翻译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章,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等,以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成课后习题
总结词
应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晋灵公 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晋灵公的形象。
人物对话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通过 比喻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春秋》其他篇章
引导学生阅读《春秋》中的其他篇 章,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状况,加深对《晋灵公不君》的 理解。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如《诗经》、《楚辞》等,拓宽阅 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精读 与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和难以 理解的部分进行精读,对于较为
03
分析手法,鉴赏语言
语言特点
80%
语言简练
本文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有 过多的修饰和冗余,使得文章更 加紧凑有力。
100%
表达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 得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
80%
语言质朴自然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感。

晋灵公不君分页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分页导学案
【我的收获】
【知识链接】
1、后代也把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称做“董狐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有“在晋董狐笔”一句,认为体现了天地正气。
2、《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3、《左传》的文学成就: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舍其半()箪食()寘诸橐()与为公介()倒戟()
弑其君( )大史( )自诒伊戚(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10)虽猛何为
(2)宰夫胹熊蹯不熟:(11)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3)问其故,而患之:(12)舍于翳桑
(4)三进及溜(13)食之,舍其半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请以遗之
(6)寝门辟矣:(15)遂自亡也
(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16)赵盾弑其君
(8)趋登:(17)宣子曰:“不然。”
(9)公嗾夫獒焉:(18)书法不隐
(三)准确翻译下列句子(标出得分点)。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1)《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和分析文章中的关键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刻理解晋灵公不君的表现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基本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深入分析晋灵公不君的表现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表现及其影响。

(2)分析文章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4. 案例分析:(1)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危害和影响。

5.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分析其与晋灵公不君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其对晋灵公不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其历史知识、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晋灵公不君事件的认识。

《晋灵公不君》学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三、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四、学习过程1.课前导学(1)①《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②.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③.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②.\'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③\'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

意动用法。

④.\'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⑤.\'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⑦.\'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2.课堂学习:新课学习(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3.课堂小结4.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厚敛以.雕墙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①赵循弑其.君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2).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2019-12-25《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学习过程一、预学检测1、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2、通假字(1)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首山(通)(3)卿,亡不越竟(通)(4)贼(通)(5)阙(通)二、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学习过程一、预学检测1、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2、通假字(1)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首山(通)(3)卿,亡不越竟(通)(4)贼(通)(5)阙(通)二、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上课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上课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2、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学习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课时三课时一、知识链接1、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的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3、课文主要人物简介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文本研读1、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表现在哪些事件上?三、思考探究(一)由董狐所书“赵盾弑其君”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1、赵盾根本没有杀害晋灵公,但是史官董狐竟然理直气壮地记下“赵盾弑其君”,你认为这是为什么?2、孔子如何评价董狐和赵盾,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二)从《晋灵公不君》探究“春秋笔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4.食之,舍其半5.提弥明死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三进及溜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④反不讨贼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六)、翻译下列句子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3.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4.今近焉,请以遗之。

5.倒戟以御公徒。

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二、文学层面鉴赏点拨(一)介绍作者及文中主要人物1、《左传》原名为,汉代改称,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为解释孔子的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

4.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二)问题探究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可以体现?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4.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三、文化层面探究引导拓展延伸“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

“春秋笔法”既讲曲笔,又倡直书。

孔子所谓直书,具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

即:凡是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也是直书。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问题:《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四、总结归纳本文主旨【实战演习】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D.使鉏麑贼.之贼:刺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晋灵公不君.B.公嗾.夫獒焉,明博而杀之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D.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3.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②君知所过.矣,将改之B.①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②夫轻诺必寡信.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D.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4.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B.今近焉,请以遗之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厚敛以.雕墙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①赵循弑其.君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6.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

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

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

D.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

8.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B.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C.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

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D.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

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

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作业】归纳课文中文言虚词“其”“而”“以”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链接】《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晋国之事中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

记载较略之国,其事也不平均使用笔墨,如记郑国的文字约15000字,多集中在郑庄公、子产身上。

而子产为相执政一事就占了很大的篇幅。

凡是能生动体现国家治乱、兴亡,能形象地显示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特征的事情,则“纤芥无遗”,反之则“丘山是弃”。

《左氏春秋》有自己的详略标准,它深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左氏春秋》不满足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作者重视对事件的完整把握,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时能给予集中叙述,突破了编年体的界限,使事件的记叙有了记事本末的因素。

也使人物的刻划有了传记的意味。

《左氏春秋》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左氏春秋》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氏春秋》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肴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战事的酝酿、起因,战前军事、外交的谋略,兵马的调遣、战时激烈的搏杀,战局的变化,双方的进退,战后胜负的结局,各方面的反应,认识的处理等,都表现得迂徐有致、笔力纵横。

如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通过蹇叔反对出师袭远,介绍了肴之战前秦、郑、晋各方面的形势与动态,又通过蹇叔哭师这一细节,预示了秦军必败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