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______同______,________
(2)反归取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答案:(1)坐“座”座位(2)反“返”返回
2.一词多义
答案:(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从/自己
3.古今异义
(1)至之市,而忘操.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抓在手里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达到,通常侧重结果
答案:(1)拿,携带(2)到,等到
4.文言虚词
答案:(1)代词,指剑/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鞋子(2)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他/他的(3)表转折/表顺承
5.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2)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7.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两人的事情都没有做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动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9.说出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们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郑人买履》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犯教条主义错误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刻舟求剑》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现实意义: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要善于变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灵活多变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被那些教条所束缚。
【考题必练】
一、阅读“楚人有涉江者……不亦惑乎”,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 )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③遽.契其舟(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
答案:①渡,搭船渡过
②代词,他的
③立即,匆忙
④指示代词,这儿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剑不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拔山倒树而来
C.而忘操之
D.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解析】选C。例句中的“而”与C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可是。A项表顺承;B 项表修饰;D项表顺承。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翻译下面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文章借助议论的方式嘲笑了楚人的愚蠢,你能说出楚人的愚蠢之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楚人的愚蠢之处就在于不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此题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回答。
答案:楚人的愚蠢之处是: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变化。(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