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提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内容提要】宋朝(960年-1279年)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历18帝,享国319年。

政治上,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

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

时空定位】宋朝(960年-1279年)知识体系】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通过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出任知州;在各路设置转运司;充实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2)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上,各路设立“四监司”;各州增设通判。

分权于下,集权于上。

(3)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执掌枢密院;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3.措施: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1)积极性: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力抵挡辽与西夏的进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杨家将)辽军南下,澶州之战,缔结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

(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贫) 三大原因:(1)推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促使军费剧增;(2)分化事权,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对外以钱财换和平。

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边防压力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庆历新政的失败。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遭到官僚集团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锐意改革,大力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国家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国家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上——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新变化。

【重点难点】1.重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预习阶段】1.时空坐标,穿越时空寻找对应时间的重大事件2.宋初局势是什么?面对这种局势,宋初应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带来什么影响?关键词画出来(1)材料一:一日,(宋太祖)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回答宋太祖解决地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完成下表。

①藩镇太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君弱臣强—分散各级机构权力③武将专权—崇文抑武、文人治国(2)思考探究:唐朝与宋朝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3)影响(积极和消极)关键词画出来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积极影响:材料三: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

是法之密也。

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材料四: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复习提纲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复习提纲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北宋(960-1127年)
①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②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要措施:
2.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3.影响: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出现“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五、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
1.靖康之变: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3.宋金战和:①岳飞抗金:郾城大捷②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北宋政治、军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通过评价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以及王安石变法,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2.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整合两宋政权更替,建立时间轴,增强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分析多则史料,分析财政危机与边疆危机的原因,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及其产生的影响。

4.历史解释:通过研读相关史料,掌握两宋政治制度变迁的事实,理解其带来的利与弊,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5.家国情怀: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饬弊政做出的种种努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理解两宋与辽夏金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和影响;王安石变法三知识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角度措施特点评价中央(1)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1)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加强监察制度(1)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分权(3)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4)扩大科举的规模(2)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权力(3)崇文抑武了中央集权(2)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地方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监察(1)设立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2)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1.宋辽关系: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财政危机原因: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认识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 变化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 十国
有大军指挥 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财 政权力
拥有辖区的民政 处理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 面官员
北宋有无握发兵兵之之重权,取税消的置节权转度力运使,使收设
下派文官做知州 和通判,掌管民
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 归属中央
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 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1.了解宋初专治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了解两宋与边疆少数民族对峙的情势 3.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影响
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所发 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 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 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 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衰亡,他们 那套治国之道也渐被忘却和遗落。......中国历 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那样愿意去塑造和改革整 个社会,有些历史学家甚至把宋代称作开启现代 性曙光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科举制改革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 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
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 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 的安定
4、挽救危机
庆历新政 (1)背景: 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人物:范仲淹 (3)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维护封建统治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 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②宋仁宗动摇。 (6)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复习总结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 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7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7张ppt)

(2)分散机构权力: ①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 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 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地方 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知识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 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契丹: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后,北宋曾两次发起战争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 辽一笔财物,称为“岁币”。 (2)西夏:北宋与西夏的斗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养兵: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 支的大半 (2)作官,北宋破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时政状况日益恶化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宋朝历代皇帝不仅仿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 倡读书。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1)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 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 的政治风气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 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提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时空观念的落实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对照地图,编写时空图轴。

题解: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为了与南朝刘宋区别,我们叫赵宋。

1127年,赵宋被女真人建立的金灭掉,赵构在应天府建立南宋,逃到南方,最终选择临安也就是杭州作为都城。

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本课就是讲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变迁,也讲一点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金、蒙古的战争。

质疑:军事、民族关系是政治的一部分,标题没有必要在写“军事”,可以改为“宋朝的政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东京。

结束分裂。

2.加强控制地方。

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制约知州;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设四个监司;编练禁军。

3.加强控制朝政。

枢密院管军政,与三衙分权;三司使管财政;参知政事为副相。

4.推行文治。

崇文抑武,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

质疑:教材编写杂乱无章,一个主题分散在几个地方。

宋朝建立,第一要吸取五代政权更替频繁的问题,第二要解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央军队的管理问题和中央政府的管理问题,即军队权力分散集权到皇帝手中,政权分散集权到皇帝手中;第二个问题收回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分散以集权到中央,坚强对地方的监察。

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战争。

战败,岁币。

2.宋夏战争。

战败,岁赐。

3.冗兵冗官冗费。

质疑:第二个子目可以并入王安石变法,作为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

范仲淹。

2.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富国强兵。

1】富国。

农业贷款;商业经营。

2】强兵。

兵农合一。

3】增加收入。

还是战败,加重负担,统治阶级分裂。

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

1127年,金兵俘走宋徽宗、宋钦宗。

2.南宋建立。

赵构,临安。

3.岳飞抗金。

4.绍兴和议。

1141年,划界、称臣、岁贡。

5.南宋灭亡。

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第9课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1.课堂提问:在讲解完每个知识点后,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两宋时期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两宋时期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两宋时期的历史场景,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遵循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1.以时间为主线,首先介绍两宋时期的政治背景,包括宋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的特点等;2.然后讲解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重点阐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进步;3.接着分析两宋时期的军事变革,包括军制改革、武器装备发展等;4.最后讲述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与辽、金、蒙古等周边民族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我将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实例,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点。
4.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研究、汇报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两宋时期的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6.设定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奖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可以系统地传授两宋时期的历史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生生互动深化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案例教学法则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它们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整合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整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整合【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的新高潮。

1.政治上: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宋朝重文轻武,并不断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2.经济上:经济上:南宋时,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租佃制度发达,土地兼并盛行;宋代出现商业革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3.思想文化上:儒学发展到理学,逐渐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市民化和多元化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特点;4.民族关系上: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5.对外关系上: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主干梳理】主干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背景:1.局部的统一: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局部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历史教训:吸取唐末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3.边境危机: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被游牧民族占据严重着威胁北宋政权。

4.相权膨胀: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皇帝威信力严重不足;5.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二)措施: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2)财政(制钱谷):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要点-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要点-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难点:评价王安石变法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1地方收权: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分权: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是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

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地方设“四监司”,州一级增设通判,目的是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即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3崇文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文官政治、文官领兵)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拓展: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分化事权)(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北宋与辽:“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提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内容提要】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

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并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

【时空定位】【知识体系】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 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三、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1)背景: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②为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2)人物:范仲淹、宋仁宗(3)核心:整顿吏治(4)结果:失败(5)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宋仁宗动摇。

(6)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①必要性: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②可能性: A.“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B.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改革决心;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

③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富国强兵(3)措施: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③育才:A.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B.整顿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4)评价:①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②积极性: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C.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③局限性:A.未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B.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四、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1.原因:(1)外部:①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

(2)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2.南宋建国:1127年,宋高宗赵构于临安建国3.金与南宋:(1)岳飞抗金(2)宋金议和: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后“世为侄国”,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本课小结】汴水汤汤赵宋天,国祚绵延三百年;唐末五代前车鉴,中央集权革弊端;民族政权来骚扰,守内虚外不得闲;庆历熙宁求变法,积贫积弱势难转;金人南下徽钦掳,靖康之耻宋偏安;冲冠一怒将军志,誓收燕云山河还;可怜青山埋忠骨,北定中原付笑谈。

【思维导图】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知识体系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内容提要】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一)儒学的复兴1.背景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2.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3.主要思想①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

③道德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

④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4.理学的影响①“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②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③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1)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2)特点: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3)代表人物: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4)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1)分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2)主要成就: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三)科技1.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1)概说:①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③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2)地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1)北宋科学家沈括①成就:《梦溪笔谈》②地位:《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①成就: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②地位: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四)少数民族文字1.契丹族:辽契丹大字、小字。

2.女真族:金女真文字。

3.党项族:西夏文。

4.蒙古族: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二.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1.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辽、西夏、金同汉族文化交融,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3.三大发明世界领先。

三、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时期。

【本课小结】巧记本课要旨1.关于理学的记忆口诀三国五代,儒学僵化佛道挑战,理学兴起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二程朱熹,万物本源父子君臣,天理为仁圣人境界,格物致知四书五经,元代科举南宋后期,官方尊崇2.关于宋元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的记忆口诀宋词鼎盛,豪放婉约散曲杂剧,市井雅俗说书话本,白话小说书法尚意,不拘法度花鸟人物,山水意趣雕版印刷,毕昇活字火药火器,磁石指南三大发明,世界贡献梦溪笔谈,授时历法契丹女真,西夏文字成吉思汗,蒙古秘史忽必烈位,八思巴字民族交融,文明进步3.宋元文化特征与地位的记忆口诀高度繁荣,长足进步文化交融,各有特征三大发明,世界领先【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