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论研究的新领域

合集下载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的研究对象也有所不同。

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本质、世界的本源、真理、价值等抽象概念。

哲学研究的是那些无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答案的问题,或是那些经验上难以验证的问题。

哲学涉及到范围广泛的问题,如存在论、认识论、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

哲学的研究和思考超越了具体的经验,它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逻辑思维、推理和概念抽象等方式探索基本的人类认知和存在问题。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主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具体形态、运动、规律和物质构成等实际对象。

具体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

具体科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实证研究和具体数据分析。

这里,科学家使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包括实验、观察、分析等,以证实或否定一个假设,从而得出新的科学认识和信息。

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使用科学实验来验证预测和假设的正确性。

不过,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也有相互渗透的地方:哲学所探讨的抽象概念也会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当然,具体科学的新发现也会深化哲学对某些问题的理解。

对于人类认知和生存问题的探究,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方法。

两者的不同特点和互补性,都为我们探索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和意义,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工具和视角。

“存在”概念剖析——信息哲学的全新存在观

“存在”概念剖析——信息哲学的全新存在观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具体对象纳入先验逻辑框
架 的思辨 方 法 , 这 种 思 辨将 “ 理念” 与“ 现实 ” 颠倒 , 理
由于“ 存在” 是最普遍的范畴 , 所以对存在 的存在研究
就 可 以找 出那 个 最 本 源 的“ 一”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存
念变成了主体 , 而现实却成了理念 的附属 品。所 以马
清除 了出去。他强调“ 存在” 是 时空 中的存在 , 必须借
助感性直观才能确证 。感性与理性 、 经验与概念的结
巴门尼德 , 巴 门尼德 的 b e i n g既 是 语 言 学 意 义 上 的
“ 是” , 又是存在论 意义上的“ 在” , 所以这个存在 ( B e - i n g ) 概念也经常被翻译 为“ 是” 或“ 是者” 。“ 是” 这个 词被借用的 目的只是用来强调存在概念 的普遍性 , 就 像借用“ 一” 的概念来强调其唯一性与不变性一样 , 这 种通感的用法就如同道家的“ 道” 和儒家的“ 诚” 一样。 在巴门尼德看来 , 人 们头脑 中的映像 ( 现象 ) 、 人 们语言描述的内容都是与“ 存在” 相对 的不真的“ 非存 在” 。只有那现象界背后 的本体世界才是真实 的“ 存 在” 。所以他这里 的存 在指 的就是 存在物 , 是在思想 之外的东西。在 巴门尼 德看来 , “ 存 在” 具有 唯一、 不
大存在领域分割图胆的设想仅仅只能是锻炼思维的一种游戏像休谟的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与传统哲学中存在等同于怀疑主义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都是极其深刻质不同信息哲学中的存在包含了物质与信息两大的哲学学说但有一点他们的哲学与科学离得越来越领域信息则包括了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两个部分而远
2 0 1 4 年1 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第3 4 卷第 1 期( 总1 2 3 期)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生态哲学人的三重维度

生态哲学人的三重维度

生态哲学人的三重维度在实践唯物主义①视角下,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正当其时,它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

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一、人的存在论维度自然的先在与人的应在人的存在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

人的应然存在,既建基于其实然存在,又超拔于其实然存在,既有历史的未竟性,又有理想的终极性。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既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又是实践的主体性存在。

人在自然的先在中确证自己的存在自然可以大到无限,小到无形,这里所说的自然或自然界,主要是指产生生命、维系生命、服从生物进化规律,同时又作为人的生存环境和实践领域的生态系统,我们也常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或大自然。

在古希腊,自然指称事物的“本性”,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具有根源性意义,“‘本性’的基本含义与其严格解释是具有这类动变渊源的事物所固有的‘怎是’”②,事物动变凭之进行,事物动变由此发展。

“怎是”既意味着本性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也意味着事物之“是”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在动变之“在”中生成、发展的,更进一步,它亦是生发其他存在物的本源。

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发展来看,作为生态系统的大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客体,同时还是一种本源存在,梅洛-庞蒂说:“自然不单是客体……它是我们产生于其中的客体,在这客体中,我们的起源逐渐被确定,一直发展到将起源系于一种存在。

但即使这样,客体也依然是实存的基础和源泉。

”③对于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作为后来者的人类来说,自然是一种先在,不仅人类的产生源于自然,而且人类随后至今的发展也有赖于自然。

人首先是在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决定了人是被其对象、被自然界规定的,在人的本质中内涵了作为其对象的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人类的科学探索史

人类的科学探索史

人类的科学探索史人类的科学探索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思考宇宙和自身以来,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形成现代科学的雏形。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科学探索,既有重大成果的取得,也有无数失败的尝试,但这些都为今天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1. 古希腊时期的科学探索古希腊时期是人类科学探索的开端。

此时,希腊哲学兴起,为今天的科学探索打下了基础。

柏拉图提出了存在论和静态宇宙观,亚里士多德则开创了生物学,他的《动物分类学》、《历史动物学》等经典著作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华伦彗星的出现刺激了天文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帮助他们推翻了古代天文学的迷信观念。

同时,古希腊的几何学中的五大命题,也为后来欧氏几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的荒漠时期中世纪后期,欧洲受到黑死病的重创,文化和科学发展停滞不前,被誉为“荒漠时期”。

然而,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类的科学探索重新开始了。

17世纪,光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相继出现。

伽利略改变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观念,与其同时,波义耳发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科学领域里,已经开始体现实验方法的重要性,这是现代科学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科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由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归纳法和波普尔提出的不可证伪性原则,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在应用这些方法的同时,科学家也在不停地探索未知领域。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发展。

梅森和雅克拍打瓶子内的电是静电现象,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使电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自然科学领域。

此外,短时间内还出现了氧气发现等重大发现,促进了化学领域的真正发展,科学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 从微观到宏观20世纪,人类突飞猛进地探索着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物理学界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世界观,揭示了我们生存的世界中隐藏的奥妙。

在宏观领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银河系,在宇宙学中不断地突破着自己的认知。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第18卷 第3期2010年9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CH EN G DU U N IV ER SI T Y O F T ECH N OL OG Y(Social Sciences) V ol.18 N o.3Sept.,2010收稿日期:2010 05 1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科 十一五 规划课题(SG H0902277),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8JK 177);咸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0801003;07XSYK 232;09XSYK 312)。

作者简介:崔岐恩(1975-),男,陕西咸阳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张晓霞(1976-),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崔岐恩1,2,张晓霞1(1.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摘 要:人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文献检索看,国内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主题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而流变,依次为异化与人道主义(1978-1985)、主体性(1986-1990)、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1991-1995)、人性的内涵与特征(1996-2000)、人性与制度(2001-2005)、人性与教育(2006-2009)。

这对我们概览人性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建构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人性研究;指导思想;主题;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0539(2010)03 034 07人性既是热点,又是永恒的话题。

人性研究在大陆经过短暂的禁锢后又以适度开放的姿态活跃起来,并出现了假设各异、观点相左、结构松散的状况。

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路,掌握其脉络,有助于深化其它基于人性的理论的发展。

本文基于CNKI 学术平台,通过文献检索,对近30年来人性研究领域的主题、视角进行梳理。

一、关于人性研究的检索情况为了对人性研究进行整体把握,笔者于2009年11月中旬首先在CNKI 中进行 跨库初级检索 。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摘要:逻辑经验主义作为西方哲学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拒斥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实现了“哲学的伟大转变”。

它的产生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科学哲学。

通过探寻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把握其实质,通过探讨其主要思想旨在寻求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逻辑经验主义;形而上学;确定性一、逻辑经验主义的演化阶段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是由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经过马赫主义演化而来的。

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看,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逻辑经验主义就是秉承存在论中的经验论的路径并且以拒斥和清除形而上学为己任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维。

它是西方哲学存在论传统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形而上学传统发生涅槃式革命的结果。

逻辑经验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

1922年,石里克被邀请到维也纳大学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 主持人,以他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维也纳学派。

1926年,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成为这一学派的另一领袖。

1929年,他们发表了名为《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的宣言,标志着维也纳学派正式问世。

第二,逻辑经验主义的鼎盛时期。

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普遍的反响,以致形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二十年间,逻辑经验主义是西方最时髦的哲学之一。

第三,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以后,逐步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合流。

由于自身理论上的困难和内外的批判,特别是由于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学派的相继兴起,原来意义上的逻辑经验主义便日益衰落了。

60年代后,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复存在。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至今在西方哲学界仍然有很大影响⑴。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内核逻辑经验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马赫的观点,不仅重视经验的作用,而且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摘要】自由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不仅在哲学上有着深刻的基础,也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由在哲学上被视为人类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基本的存在论观点。

在社会中,自由则承载着个体的尊严和权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之一。

个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自由的基础。

在法律上,自由得到了严格的保障和规范,保证了个人和社会的权利不受侵犯。

自由也有其普遍性和限制性,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演进和完善。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自由的含义和界限也随之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探讨。

自由的真谛在于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

【关键词】关键词:自由、存在论、哲学基础、社会意义、个人实践、社会实践、法律保障、普遍性、限制、持续演进。

1. 引言1.1 自由的概念自由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其含义涵盖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权利和责任。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自由代表着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行动能力,表现为个体在没有外来强制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做出决定的能力。

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权利,更是一种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体现。

自由的实现意味着能够追求个人的幸福、自我实现和独立思考,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自由的概念与权力、义务、责任等概念密切相关,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

自由的实现需要平衡个人意志和社会责任,是一个不断演进和调整的过程。

通过自由的探索和实践,人类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1.2 自由的重要性自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和原则,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由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自由是人类尊严和人权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信仰和意愿,而不受到任何不合理的限制。

这种个人自由的尊重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也是民主社会的必备条件。

自由是人类个体发展和创新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研究领域:人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完成、变化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1.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2.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推动其不断发展。

3.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

研究对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阶级性2.实践性3.综合性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2.思想政治教育史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个人与社会2.思想与行为3.内化与外化4.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5.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1.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4)2.系统建设时期(1984-1999),其建设成就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教学和研究队伍逐步壮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成果丰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

3.全面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语博采众长相结合。

第二、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第四、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建设。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指从各种文献如报刊,图书,文件,档案、报表、以及音像材料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

2.观察法:指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系统地、直接地了解研究对象,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方法。

什么是存在论

什么是存在论

什么是存在论,我们如何理解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存在论是哲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众多的哲学问题,例如: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存在论的历史、主要概念、存在的本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存在论的历史存在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存在的研究成为了存在论的开端。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最基本的概念,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存在的研究。

在中世纪,存在论成为了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笛卡尔哲学中,存在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笛卡尔将存在作为思维的基础,认为存在是比思维更为基础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存在的本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意义等等。

二、存在论的主要概念在探讨存在论的主要概念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存在”的含义。

在哲学上,“存在”是指某个实体具有独立的存在状态,即它是一个实在的东西。

除此之外,“存在”还有其他的含义,例如:存在被认为是一种属性,是一种可以被赋予给事物的属性。

此外,存在还可以指存在的方式,即某个实体存在的方式。

在存在论中,存在论者通常使用“实在性”、“实体”、“存在”等概念来描述存在的本质。

其中,“实在性”指的是某个实体的真实存在状态,是一种对存在的确认。

“实体”指的是具有独立存在状态的事物,包括物质实体和非物质实体。

“存在”则是指某个实体具有独立存在状态的概念。

三、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存在的本质涉及到存在的各种形式和类型,包括物质存在、精神存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等等。

在存在论中,存在论者试图回答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即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存在论者认为,存在的本质是一种基本的现实,是所有实体共有的属性。

存在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概念,它是所有实体的共同特征。

存在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属性或特征,它仅仅是一种基本的事实。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一、世界1、2、3波普尔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根据共存方式划分为三大类别,即三个世界。

“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是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

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

“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

除此之外,波普尔指出,还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

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3”。

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房屋等。

二、“世界3”的特征在上述三个世界中,波普尔特别强调“世界3”的客观实在性与独立自主性。

首先,“世界3”不同于“世界2”。

“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世界3”则是思想内容,它是客观的。

虽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确有客观的知识,因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

例如书,即使没人去读,仍不失为一本书。

波普尔认为只有把客观知识的世界和属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别出来,才会有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发展,知识才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仅存在发明家的头脑里。

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

“世界3”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世界1”中。

如语言被物化在声波和书写符号之中;理论和文学被物化在笔墨纸张中;艺术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绘画的画布、雕塑的石膏、泥土等)之中;技术被物化在设备之中。

尽管没有“世界1”的材料,人工产品和文化产品就无法制造出来,但是,若没有人的知识在这些物质材料中充当价值和灵魂,这些材料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料,所以“世界3”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思想内容,它们都自主存在着。

“世界3”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

评析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

评析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

生存·时间·实践--评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存在的意义〞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力求将海德格尔的问题转为正面课题,探讨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并以实践人学作为解决该课题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的意义〞及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海德格尔认为,两千多年欧洲哲学开展,遗忘了一个重要的根本哲学问题,即“存在的意义〞问题。

由于对这一问题的耽误,使几千年的本体论实际上成为“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他写?存在与时间?“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那么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1〕]。

“存在的意义〞是个与众不同的问题。

其一,在这个问题中,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那么与一切“存在者〞有所区别,它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但它本身却不是任何一种“存在者〞。

其二,在这个问题中,问之何所问,是存在的意义。

由于存在本身就不同于一切存在者,因而它的意义也就有别于存在者的意义,后者可由理性概念来定义,而前者那么需非理性的领悟去体会。

正是基于对“存在意义〞特点的分析,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海德格尔的方案包括出发点、方法、步骤、根据等方面内容。

第一,要确定一个并非随意的出发点。

存在与一切存在者根本有别,但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应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而不是离开存在者去玄思冥想存在。

然而,天地苍茫,斗转星移,究竟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是我们自己,即“除了其他存在的可能性外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2〕],用“此在〞这个术语加以称呼。

为什么?海德格尔分析了“此在〞这种存在者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而具有的几层优先地位:此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当下状态,凭借着生存从万物中崛起;此在能经过领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此在能建立各门具体科学以及哲学使自己的领悟系统化理论化,等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体: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历史上的方法论理论为依据来客观陈述,开放性的讲课,注重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

先就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形成知识背景与问题意识,再结合马克思相关文本段落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及其方法论⏹1,科学史⏹2,科学:科学之一般(知识论)⏹3,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含人文科学)⏹二,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基本派别和诸问题⏹1,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2,诠释学(现象学、存在论、哲学解释学)⏹3,批判理论⏹三,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1,马克思的“哲学”⏹2,颠覆形而上学: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3,马克思对实证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方法论的人学、历史观批判:“将来只有一门科学”⏹4,科学知识的标准: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5,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第一章,科学及其知识论、方法论、本体论1、科学史形而上学(哲学、世界观)的意义:●形而上学(整体、本质、本体、终极)的两个意义:●一是宇宙论:事物的本质、来源、归宿。

●二是人类学:人存在的意义、安身立命之所问题——人是谁,来自于哪里,要到哪里去——终极价值问题。

●丹皮尔描述了: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的历史,以及这种关系的未来。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实质是: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两个意义:事物的本质、来源、归宿;人的本质、来源、归宿。

2,科学●科学,就其原初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和知识。

●“拉丁语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

●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科学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丹皮尔,9页)●德语的“科学”概念,作为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和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需要的概念一致,和马克思使用的“科学”概念相一致。

广西哲社课题

广西哲社课题

广西哲社课题广西哲社(Guangxi Philosophical Society)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探讨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广西哲社近期的研究课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该领域的全面认识。

一、广西哲社的研究课题简介广西哲社在过去的几年中,关注的课题领域涉及哲学的各个分支,包括伦理学、形而上学、认知科学等。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思考方式的复杂性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哲学领域专家的需求,广西哲社选择一些热门和前沿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伦理学一直是广西哲社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广西哲社通过对道德哲学的研究,探讨各种伦理学理论的适用性,并深入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难题。

例如,近期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是生物技术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冲击与变革。

三、形而上学与人类存在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

广西哲社的学者们致力于研究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探索宇宙的本源和结构。

他们提出一系列理论模型,如宇宙观和存在论,以期解答人类关于自身存在和宇宙之谜的思考。

最近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讨技术发展对人类存在方式的可能影响。

四、认知科学与人类思维过程的解析认知科学是广西哲社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通过结合哲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广西哲社的学者们试图解析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过程。

他们研究人类思考、记忆、意识以及知觉的机制,并通过实验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

近期的研究课题包括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边界以及注意力机制的研究。

五、结语广西哲社的研究课题广泛而深入,体现了对哲学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为人们了解人类思维、道德观念和宇宙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发现。

广西哲社将继续挖掘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精神探索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是对广西哲社近期研究课题的简要介绍,该学术机构在哲学领域的研究令人欣慰,并为该领域的学术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过程性考核作业1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过程性考核作业1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过程性考核作业1注意:学习平台题目可能是随机,题目顺序与本答案未必一致,同学们在本页按“Ctrl+F”快捷搜索题目中“关键字”就可以快速定位题目,一定注意答案对应的选项,如果答案有疑问或遗漏,请在下载网站联系上传者进行售后。

一、单选题答案1、哲学视域中的现实,是指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即在其展开或实现的过程中表现为()的存在。

A、实然性B、或然性C、必然性D、应然性学生答案:C2、哲学的产生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特定能力——()为前提的。

A、理性思维B、现实思维C、历史思维D、工具思维学生答案:A3、思维方式说主张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归结为人的思维能力、方式、方法,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学说。

A、思想B、认识C、经验D、智慧学生答案:D4、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深深植根于人所生活的()和世界之中。

A、现实B、群体C、社会D、时代学生答案:D5、存在论是关于“存在”的哲学理论,最初由()提出。

A、亚里斯多德B、赫拉克利特C、柏拉图D、苏格拉底学生答案:A6、价值论产生的直接基础,来自哲学两大部门——伦理学和()A、美学B、艺术学C、宗教D、道德学学生答案:A7、认识论说认为哲学只能提供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过程及其结果的理论前提和根据,哲学就是()。

A、经验论B、知识论C、实践论D、认识论学生答案:D8、所谓“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就在于它是与人的感性活动即()相联系,并呈现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的存在,这也就是人的世界。

A、实践B、感知C、具体D、认识学生答案:A9、“理性的()”构成了哲学产生的主要动力。

A、社会趋向B、自然趋向C、现实趋向D、历史趋向学生答案:B10、哲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区别源自哲学思维的()特征。

A、实践性B、思辨性C、超越性D、抽象型学生答案:C11、20世纪以前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以实体或实体型对象为中心的。

而20世纪特别是中期以来,科学的思维方式走向了以()思维为主导的阶段。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含义作者:康伟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以“此在”即“我的存在”为本体,反对一切主客二分,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主体与客体矛盾对立的一种拒绝,以特有的方式敞开存在者的存在,使人与世界统一起来,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本原上是以现身、领会、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沉沦“是此在在世的一种主要方式。

关键词:此在沉沦优先地位“此在”提出的哲学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多年来存在问题之所以一直蔽而不明,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迷误所致。

传统形而上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对促成以主体征服客体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形而上学同时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致使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遭到破坏。

一、“此在”及其“优先地位”(一)此在1.此在的含义“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他称万物和众生为“在者”,称人是“众多在者中的一个在者”,人的在被叫做“此在”。

他说:“此在,也就是说,人的在”,这里他“此在”和人等同起来。

海德格尔将人称为“此在”,是想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或者说,是就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来规定人,以此与传统绝对人的定义如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存在者、劳动的动物等区别开来,而海德格尔对人的规定则是从可能性出发,因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2.此在的特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即人)有两项特质:(1)此在不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无论把此在描述为什么东西,总穷尽不了它的存在。

因为此在只要存在着就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有所作为、有所改变,人并非先是一个存在者,然后再去领会自己的、他人的和它物的存在,并对存在有所作為。

人之为人,倒在于他就先领会着他的存在,领会到一切事物的存在。

存在领域的分割和信息哲学的“全新哲学革命”意义

存在领域的分割和信息哲学的“全新哲学革命”意义

更 为基本 的现象 , 物质 和精神 现象 都 由信 息 现象派 生, 并且都依 附于信息现象而存在 。这样 , 便构成 了
三种不 同意义的哲学 : 新 唯物主义 、 新唯心主义 和唯
解读 , 这都不能构 成根本 性 的哲 学革命 。这 正是迄
今为止人类哲学 的发展从未实现过真 正意义 上的根
此看来 , 哲学本体论 的范 式是分 层次 的。关 于存 在 领域的分割方式是最 高范式 , 而关 于各存 在领 域之 间 的具体关系的解读则是次一级 的范式 。就传统哲
的关 系的具体解 释 中有 可能 产生 多种解 读方 式 : 一 种是仍然认定物 质是世界 的本 原 , 把 信息 和精 神现
质 和信息 现象都 看作是 由精神世界派生并依 附于精 神世 界的现象 ; 第 三种 是认 为信息 是 比物质 和精神
哲学 的最高范式 , 而 只能是传 统哲 学 的第 二层 级 的 理论范式 。如果关于存在领域 的分割方式没有发生
变化 , 而只是在物质 和精神关 系 的层面做 出不 同 的
是 由精神派生的 , 都可 以 由精神 现象 自身 的活动来 加 以说明 。所 以, 无论是 唯物 主义学 说还 是唯 心主 义学说 , 都应该有一个前提性的理论 , 这就是世界 由 哪些现象构成 , 这些现象 之 间的关 系是谁 对于谁 而 言具有本原性 , 谁对于谁而言具有派生性?
传统哲学坚持的都 是心 物二分 原则 , 都认 为世
界上 的所有事物 和现象可 以归结 为两 大领域 , 既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这就是我所给 出的传统哲学 的

个信条 : 存在 =物质 +精 神 。这样 的一 种关 于存
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是传统哲学 的最基本 的本体论原

谁是虚无主义的“极致”?——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与尼采思想比较

谁是虚无主义的“极致”?——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与尼采思想比较

2016年第3期(总第146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6/GeneralNo 146/May谁是虚无主义的“极致”?———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中的马克思与尼采思想比较张红军【摘要】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马克思和尼采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完成,都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都属于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因而都是虚无主义的极致。

但是实际上,马克思思想已经不再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真理,因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成;也不再强调人的表象意志,因而不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更没有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因而不是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思想因此和尼采思想存在根本区别,从而不可能是虚无主义,遑论“虚无主义的极致”。

【关键词】虚无主义;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尼采;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007-06 1973年,在与一群法国哲学家组成的讨论班上,海德格尔指出:“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mitMarxistdiePositiondes uβerstenNi hilismuserreicht①)。

”②马克思真的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是国内学界近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实,马克思并非唯一受到如此攻击的思想家。

早在1936年的《尼采》讲座中,海德格尔就曾指出,虚无主义在尼采思想那里获得了“它自己的本质(seineigenesWesen③)”④。

在1943年《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这篇演讲中,海德格尔更加明确地指出,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努力实际上正是“虚无主义的完成(dieVollendungdesNihilismus⑤)”⑥。

由于德文des uβerstenNihilismus和dieVollendungdesNihilis mus都指虚无主义的本质(Wesen)得到彻底、极端的表现的意思,所以海德格尔对尼采和马克思的论断其实是基本相同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论与认识论交汇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论与认识论交汇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论与认识论交汇《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论与认识论交汇》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存在论与认识论作为两个核心的研究方向,它们的交汇构成了哲学思考的关键节点。

存在论关注的是“存在”本身,即世界的本质、实体和事物的存在方式;认识论则侧重于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知识的来源、性质和范围。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两者的关系时,便开启了一场对人类智慧和世界真相的深邃探索。

存在论试图回答“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思考。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是对理念世界中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模仿和分有。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体的重要性,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被定义的基本存在单位。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强调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其存在的意义。

而认识论则关心我们如何获取关于存在的知识。

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感知来积累知识。

比如洛克主张人类的心灵在出生时如同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在这块白板上留下的印记。

理性主义者则坚信人类具有先天的理性能力,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

像笛卡尔就通过“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强调了理性思考在确立自我存在和获取知识中的基础性作用。

那么,存在论与认识论是如何交汇的呢?首先,我们对存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如果我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那么我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如果我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可能会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思。

反过来,我们的认识方式和所获得的知识也会不断修正和丰富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和结构。

这种交汇还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上。

在存在论中,真理往往被视为存在本身的揭示;而在认识论中,真理则是我们认识与对象的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本体论的视角,考察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合题及意义
人这一实体是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合题。物质实体即指人的生命有机体,即身体;而精神实体即心灵与心灵的活动。哲学史上,关于肉体与灵魂关系的探索,实质就是关于人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关系的论争。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合题意义上研究人,就是从矛盾的存在物的角度理解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完整意义。
由此可见,实体的意义虽然体现了人作为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表明,那些代表人的生命的自然力的生物性因素可以成为人的根源性的存在。突出人的生命存在,为的是把人的存在与人的生存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而人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合题,便于人们了解人的生存活动的基本意向和特点,以及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不同个性给生存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的疑难和困惑。以上论述,是从本体的意义对人的实体作出基本的界定,为了更深入地剖析人的实体,还应该从现象学的意义(注:这里借胡塞尔的现象学概念用于表达本质和现象相统一的方法。)建立起认识视角。这就引发出第二个合题:即人的实体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
第二种情形:人的存在以人的现象作为人的本质的反题出现。这里直接涉及到人的存在与做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存在既可以采取理想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现实的形式,而做人是一个现实(注:[美]AJ赫尔舍:《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由于做人涉及到人如何同他自己的实存相联系,如何同他人的实存相联系,如何同他在直接环境中所显现的相联系,如何同存在着的,但又不是直接显现的相联系,所以它很大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经验而与人的本真形成对峙。
一、实体论的研究论域
人的存在论有必要把人当作一个实体来进行研究。实体是希腊文ousia,拉丁文substantia的意译。这一概念在英文中即为substance一词,它指万物的基础。古今中外,哲学家对实体有不同的解说和规定,有的把实体理解为物质的,有的则把实体理解为精神的。笛尔卡认为有两种实体: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我们这里确定的实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同时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人的存在论研究的新领域
【作 者】倪东
【作者简介】倪东,女,1963年生,中国计量学院马列室副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坚持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立场,从人的存在论的历史视角探索人的存在论的研究论域,提出了实体论和现实论研究的不同论域和重要命题。本文认为实体论应加强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内容和形式合题及意义的研究。现实论应开辟人的存在的事实领域、关系领域、意义领域的研究。
第三种情形:人的存在同时采取两种存在方式。如叔本华所概括的那种:人同时采取双重的生活方式,一种为具体生活,这是作为现象表现出来的,人必须面对现实,而且是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另一种为抽象生活,在抽象中生活,人只是一个旁观者和观察者。(注:[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4~135页。)
从人的系统存在来看,人这一实体既是内容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内容的存在诸如人的自然生物因素,人的社会因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的实践因素,人的语言因素等要素,是人人共同拥有的,因此,内容的存在往往决定了人之为人的共性特征;而形而上学的存在则在于对共同要素进行结构上的处理,使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显现出来,就此而言,形式的存在决定了人成为这个,而非那个,它表现出人的特殊性。应该看到,人的存在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人的存在既然是一个事实,它就有实在的内容来表现生存的意义。至于人的形式存在究竟是先验的,或是经验的,抑或是超验的,还是先验、经验、超验的统一体,都不能离开内容的存在就形式而论形式,它必然要通过相关的内容要素得以反映。从内容和形式的合题意义来理解人的实体,旨在阐明:当把人作为对象化的客体内容进行研究时,必须把研究者的主体形式与作为对象化客体的形式区分开未。对于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对象这种难于避免的重合性,(注:张世英、朱正琳编:《哲学与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69页。)人的理论能否建立在一种客观性的形式上进行分析、研究和表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内容和形式的合题意义上确定人这一实体的对象化,并把这一对象化与研究者的主体形式严格地化清界限。只有这样,人的科学才能真正地成为科学。
上述三种情形,正是人的本质存在与现象存在的合题意义所在,它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再现了人的本质的潜在性和隐蔽性,从而触及到一向容易被忽略的人的实体的内部存在形式。而系统的方法则进一步表现出这种内部存在和外在存在的合题性质,这就将引伸出第三个合题:人的实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
3.从系统论的视角考察内容与形式的合题及意义
2.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本质与现象的合题及意义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定性,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规定性。以康德的理解,本质的东西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而现象是本质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经验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形式而产生的,它是人们认识的对象。显然,康德在本质与现象之间划出一道鸿沟,胡塞尔的现象学即是以研究这一对立为主要任务。不同的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对立,在胡塞尔那直接表现为自在的存在和意识的对立。(注:张世英、朱正琳编:《哲学与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42页。)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引入对人的实体的研究,必然会产生如下的情形:即目前我们所获得的关于人的知识,都是通过人的外部规定性获得的,我们的意识只能介入于外部显现的东西,根本不能触及到人的本质存在。应该承认,人的实体由潜在到外显的过程,并不是人的内部规定性的彻底显露,这里往往存在着现象与本质的不相一致的情况。所以赫舍尔说:把人的本质与人的外部表现等量齐观,是错误的(注:[美]AJ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但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学表现出的这种对立,而根本否定人的本质存在,或者否定人的现象存在。在这点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比胡塞尔的现象学更前进了一步。海德格尔从本体论出发,认为本质存在与现象存在的对立并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他说:只要人是站出来存在的人,人就是在,而且就是人人就是以这种方式被抛出来而站到在的敞开之中。(注:[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海德格尔把人的本质抛出来,将其置于敞开的现象中,就在人的本质存在与现象存在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这样,当我们从人的实体的现象学考察人,就必须考虑到人的存在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p#分页标题#e#
第一种情形:人的存在既存在于本质,也存在于现象。如赫舍尔概括的那样:人的存在的力量和奥秘既存在于人为自己创造的各种表达形式中,也存在于未说出和未宣布的事物中,存在于沉默不语和不可言喻之中,存在于无法表达的意识活动之中。(注:[美]AJ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关 键 词】存在论/实体论/现实论
中图分类号 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56X(2001)01-0088-05
在人的存在论问题上,首先要予以廓清的是对存在一词的语义上的理解。存在的德文为sein(注:王路:《如何理解存在?》,参见《哲学研究》1997第7期。),经英文existence和being之解,它表达着多层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实在,包括存在物、实体;另一方面它指的是生存,包括继续生存、存在状态、生活及生活方式等。此外,它还包括生命、本质之意。在经院哲学中,existence指的是与本质相对立的实际存在(注:[美]AJ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译注。),being则更多地用于表达世上事物的存在(注:[德]伊曼纽尔利维纳斯:《生存及生存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见中译者序。)。可见,存在一词既可指物的存在,也可指人的存在。当指人的存在时(即human being or human existence),它的生存意义、生命意义所表现的实质就成为人的存在论之根本。人的存在论的任务和使命就是要揭示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意义。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实体论、现实论的研究,开辟出人的存在论的新的研究论域。
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新版本,第67页。),人的生命存在是个体存在永恒的内驱力。一方面,它凝聚了自然力、生命力的本能力量,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自为性。另一方面,它融合了现实性的活动意向,具有目的性和自律性。必须强调的是,承认人作为生命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生物本性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这一现实性并不矛盾。与康德、黑格尔理性主义正相反对的非理性主义,他们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不仅深入到人的内心活动,还直接涉入生命存在的原始意义。遗憾的是他们并不是从合题的意义来理解人的自然本能因素,而是取其一端将其上升为本体论的高度。如叔本华用生命意志(生命原始本质中的一种盲目冲动(注:[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8页。))对抗理性。他认为理性不能解决人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那种正确使用理性就真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一切负重和一切痛苦而导致极乐(注:[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2页。)的想法不仅是幼稚的,而且距实际相差甚远。虽然人的理性超过动物的地方就是他能对整个生活有全面的概览,但这种概览却是抽象的、未着色的、缩小了的草图(注:[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4页。)。在叔本华的眼里,人的精神世界仅局限在人的生物需求所体现的个性中,因此人被他看作是有无数的欲求和需要,它是一切生物中需要最多的生物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注:[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7页。)这一夸大人的自然生物因素的决定作用,在尼采和M舍勒那里表现得更加彻底。尼采把强力意志视为人生命存在的动力源。他认为正是凭借这一动力源,人才能维持生存,激发创造力,超越自己。尼采公然宣称:要以肉体为准绳,他说,一切有机生命发展的最遥远和最切近的过去靠了它又恢复了生机,变得有血有肉。(注:尼采:《权力意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35页。)既然人的肉体喷发的强力意志为生命机体的主要标志,那么人类就不再是一个整体,因此它是个没完没了的,升降不定的一群体生命过程(注:尼采:《权力意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234页。)。如果说,尼采以强力分解了人的完整性,舍勒则从精神的论域中力挽人的完整性。他说:对整个人的精神涌动的探讨,历来就是对人的探讨。(注:[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6页。)舍勒认为,人是普遍非理性宇宙过程中的一个点,精神和本能在这个点上进行着斗争,由此表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注:[苏]鲍季格里戈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5~116页。)从肉体生命和以肉体为基础的生命体验来建构新的哲学人类学,必然使人的个性、人的精神本质成为整个人类学的奠基石,所以舍勒的整体人只是就人的精神实体而言,他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作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合题的全部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