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
《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
《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刘勰(约465-520),字彦和。
早年家贫而好学,终生未娶,寄居江苏镇江钟山的南定林寺中十余年,跟随僧祐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
32岁时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完成,共五十篇,三万七千余字,骈体文形式,篇末有“赞”,总结全篇,或作补充说明。
除了《文心雕龙》,刘勰还写过不少有关佛理的文章,现仅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灭惑论》。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文心雕龙》被称为“论文之说”,归入“诗文评类”。
在现代学科视野中,《文心雕龙》被当作文学理论或文章学著作,从美学角度讨论的论文、著作也很多。
刘勰认为自然声音、色彩、形状和图像都是“道之文”,由重视自然之“文”而重视辞采、声韵,重视各种自然美和形式美,这是《文心雕龙》与美学显而易见的联系。
辞藻、声韵、风格、技巧研究,对于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的文章来说是不重要的,或者说,这类文章在形式上要求规范,不要求独特性和创新性,因而,刘勰就全体文展开的形式研究,实际上是在探讨文学艺术的形式特性。
又,刘勰对于创作心理、接受心理等问题的探讨,也不适用于学术著述和应用文,而是揭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特性和特殊规律,包含着重要的美学论述。
《文心雕龙》兼采儒、易、道、玄、佛等多家学说,将历代哲学思想与文论思想熔于一炉,整合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如美在自然、美即自然的艺术本源观,情感内容与形式美相结合的艺术本质观,明道经世、建德树言与寄心相统一的艺术价值观;明确了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如宗经与通变相结合的原则,如附物切情的诗歌美学标准和中和之响的音乐美学标准,如雅丽结合的美文观念;还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如神思、物色、知音、风骨等。
《文心雕龙》还建构起严整的理论体系,既集前代美学思想之大成,也是后世美学展开的基础。
正如黄侃所说:“其所树精义,后人或标为门法,或矜为己宗,实则被其牢,无能逾越。
文心雕龙五经含文的思想
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的中国文学名著,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五经的内容。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易经》这五部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心雕龙》中,作者以雕龙为主线,结合五经的思想,来描述和解释五经的含义。
其中涉及到了五经中的许多经典名句和思想,如《尚书·大禹记》中的“礼仪之邦,莫如淑女”,《礼记·礼运》中的“礼者,所以章情义之序也”,《周易》中的“阴阳交合,万物并生”等。
《文心雕龙》中的五经思想主要围绕五经的历史、文化、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进行解读。
例如,在《文心雕龙》中,作者通过对五经的历史背景的解读,讲述了五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五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文心雕龙》还通过对五经中的经典名句和观念的解读,来阐释五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
例如,作者在《文心雕龙》中对《尚书·大禹记》中的“礼仪之邦,莫如淑女”进行了解读,认为这句话所表达的是礼仪是持久文化的基础,而淑女是礼仪之邦的基础。
《文心雕龙》中的五经思想对于人们理解五经的内容和意义有很大的帮助,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文心雕龙
儒、释、道思想对刘勰著《文心雕龙》影响的具体体现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道家思想复兴,玄学兴起,佛学盛行的时代,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以后,文学评论开始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刘勰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开创了一条大道。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是儒释道思想综合于一体的,这些思想,直接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刘勰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刘勰特殊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环境更是使这三种思想既融合又矛盾的体现在《文心雕龙》之中。
关键词:儒释道思想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现在经历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独领风骚的两汉后,魏晋南北朝不同于两汉的政治稳定,相反,皇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
随之思想也变得更为活跃,社会上辩论成风,以道家思想复兴为主体的玄学滋生盛行,佛教盛行更是在南北朝达到了一个高峰状态。
这时的儒学的统治地位看似有些动摇了,但是当时的文人学习的认是六经等儒学经典,孔子的地位在文人心目中仍然很高。
刘勰就是出生、生长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三种思想对他后来的创作和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刘勰的一生,出身于儒家文化氛围的世族之家,却又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生命完成了一个从出世到入世,又从入世到出世的过程。
刘勰思想中存在着儒佛之间的深刻矛盾,这种矛盾伴随了刘勰一生。
儒家的经世致用和佛家的消极避世的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交替主导着刘勰的性格。
刘勰出仕之前,首次入寺,主要原因据记载:《梁书·刘勰传》:“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
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
”在刘勰早期的读书生涯中,在定林寺中十余年,饱读经书,佛家思想对其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文心雕龙》的结构得益于佛教经典的理论体系。
刘勰在十几年整理经书的过程中大量的接触到了经书典藏,他的目录学功底在此刻得到了锻炼。
章学诚曾经评论《文心雕龙》为“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作为一部大作,文心雕龙的分类和排序是十分妥当和精密的。
论《文心雕龙》的训诂思想
论《文心雕龙》的训诂思想《文心雕龙》研究中,有些结论尚可以做进一步斟酌。
比如,全书的文体论20篇与后半部谈文理共性问题的25篇,究竟在刘勰看来何者更加重要?《文心雕龙》的基本文学思想是宗经,还是“执正”加“驭奇”?《文心雕龙》宗经文学思想有什么新的特点?这些问题关涉如何认识和评价刘勰及《文心雕龙》之大者、要者。
本文就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论文叙笔”与“剖情析采”何者更加重要有人指出《文心雕龙》就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有人指出它就是一部文学创作指导书,当然双方都宣称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指导互相存有联系,所以这两种观点不属于显然相同。
问题就是,主张《文心雕龙》就是文学创作指导书的学者指出,刘勰编写《文心雕龙》原本似乎就是将全书的内容区别为关键的和相对不关键的两部分,关键的部分就是最前面5篇和紧接着的文体论20篇,相对不关键的部分则就是后面谈论文理共性等内容的25篇,以此为理由,指出刘勰编写《文心雕龙》的确就是以具体内容协助和指导人们写下不好当时通用型的各类文体为目的,因而是一部文学创作指导书。
这种认知的根据就是以为刘勰在《序志》篇中将前面25篇归入“纲领”,将后面25篇归入“毛目”,据传,“纲领”、“毛目”两个词语的含义已经实际则表示作者对所指的两部分内容作出了关键的和相对不关键的区判。
固然,刘勰自己表示《文心雕龙》前5篇为“文之枢纽”,可知在刘勰意识里这5篇在全书中最为关键,这一点没疑点。
然而《文心雕龙》的文体论20篇与否比后面论文理共性等内容的25篇作品更加关键,“纲领”、“毛目”二词在文中所指若想为这样的认知提供更多积极支持,这还是存疑点的。
且看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原文:砌《文心》之并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哦,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完整以表末,尔雅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上篇以上,纲领清矣。
至于剖情析改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优劣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
浅谈《文心雕龙》中“文笔”论的思想意义
浅谈《文心雕龙》中“文笔”论的思想意义所谓“文笔”,如今一般的概念都指的是文章写作的水平,但在古代这个词是两种文体的并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笔”作为体裁的划分是十分盛行的,是当时文坛的普遍意识。
而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将“文笔”的理论概念系统明确的阐述了一番,并且还带有总结的性质,其中对于“文”共总结出了九种概念,而“笔”则总结出了三种,而最重要的也是把“文笔”拿出来对比分类的便是原文中的“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一句,将有无韵作为区分“文”“笔”的标准,这点对后世影响甚大。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专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重要的意义里便包含有在文体以及创作理论所开辟的一片崭新的广阔空间。
刘勰所在的那个时代是文风绮靡的时代,赋体流行,由于赋体本身创作的基础便是堆叠辞藻,所以免不了文风就愈演华丽,而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又在其《典论·论文》中对上古“诗言志”的创作之风给予一个预先的反对,提出“诗赋欲丽”,开始逐步提倡“文”的创作要华美要有所文采,紧接着晋代文论家陆机站在这观点之上,继续响亮的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体创作观,对于之前诗文创作重体制轻文采的风气以重重的反驳,规划了新的文章创作之方向,由此,魏晋的诗文开始走上了华美的创作之路,再加上当时政治环境的混乱,文人的创作失去了方向,又和着当时沈约的声律理论的盛行,文章便开始逐步沉于文学的浮华,过于强调文章形式的华美以及韵律的契合,开始偏离了文章的根本核心——现实社会的功用意义。
如此以来,文坛便陷入了一种虚空无实心的创作状态。
刘勰站在这个拥有特定文学环境的时代之上,因其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准确灵敏的感官度,所以他深深感知到了这个时代文学华而不实的畸形征兆,于是大胆的站出来反映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他在作品《文心雕龙》中将佛家包容、道家洒脱以及儒家济世的思想融合于文学创作之中,将崭新的文学创作观念推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舞台。
佛家三藏与《文心雕龙》
佛家三藏与《文心雕龙》作者:李少鹏来源:《语文学刊》 2018年第6期[摘要]佛家经、律、论三藏,卷帙浩繁,源远流长,一入东土,广心域,变世界,引人神游八极之表、思至幽妙之境,胸扩万仞之远,心怀穷理之志。
及至南朝,释教广弘宇内,经卷敷于四海,诗文遍染禅风。
观《文心雕龙》,立意高远,弥纶众说,体制严整,思理精微。
上溯千年,华夏文论无此宏制,其独于刘彦和之手出之,何也?受持佛典得雕龙之技、修习佛法得为文之心故也。
本文考《三藏》之概况,述《文心》之特征,察二者之联系,赞佛化之大功。
[关键词]佛染文心;法化雕龙;为文之心;雕龙之技;三藏与文心[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6-0008-04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8.06.002一、《文心》之美,体大思精为文之机,无相无形,神照于心易,理落于纸难。
骈文音韵谐恰,形制甚美,然其长短受限,顿挫为拘,犹似带镣舞蹈,不得尽展,力浅者求其表而失其质,文弱者状其形而丧其实。
齐梁浮艳之文,空疏俗滥,唯求形美;刘勰椽笔之书,述文之理,以正其失。
《文心雕龙》,虽用骈体,千百年来,人皆称颂,无文不逮意之评,鲜浮滥流俗之议,何故?以其思精而言美,理壮而气盛,技高而积厚故也。
刘勰述道,言大道籍山川日月以垂其文,太一借自然之象以显其理,圣人作传世之经以宏其教。
虎豹有纹,故别于犬,腾龙有鳞,故异于蛇,此述纹形为至道之彰显;圣人作经,以宏其道,文呈体式,遂异于言,此述形式为内容之载体。
二者相成,不可偏废。
道器合一,则文质兼美;理事相应,则骈散皆宜。
彦和深晓文理,笔法纯熟,能尽舒己意而不逾骈文之矩,运四六之言而无碍精妙之理,气盛、理宏、心广、思精、技熟统而为一,故成其大功。
《文心雕龙》,以美文述文美。
章学诚谓《文心》体大虑周[1]179,盖言其包举众体,杂收各家,论述详备,体量甚大。
自先秦至南朝,孔丘,庄周,王充,曹丕,陆机,葛洪,沈约,钟嵘均作文论,然诸家之论或片语残言,或杂议数卷,以钟嵘《诗品》篇幅稍广,其文后出于《文心》,其体量亦远不及《文心》。
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 张少康
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文章作者:张少康《文心雕龙》和佛学的关系是大家有过很多研究的老问题。
不过,究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大家有很不同的观点。
总起来说,强调有佛学思想影响和否定有佛学思想影响的说法,都有相当的片面性,不够公允。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认为首先要承认两个客观事实:一是刘勰从青年时期开始就是虔诚信仰佛教的,而且是精通佛学的,他随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经,研究佛学,长达十余年之久,后来虽然进入官场,但是并没有离开佛学,仍然参加了很多佛学活动,最后还是成了佛教徒。
他还以写佛教的碑志闻名,这也很值得注意。
二是《文心雕龙》中确实没有多少佛学词语和概念,也没有很明显的、很直接地运用佛学思想来论文。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是很突出的。
也许正是这两个问题,使研究者对《文心雕龙》和佛学的关系有了很分歧的看法。
其实,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来理解这种现象:第一,儒家文化在中国是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思想,它在每个时代都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即使在玄佛思想占有比较主要地位的南朝也是如此。
第二,在那个时代,佛学和儒学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互相兼容的。
崇敬儒学和信仰佛学并不矛盾,它是可以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
当时梁武帝就曾经提倡三教同源,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同源。
第三,那时佛学的传播是要借助中国本土文化的,当时特别是借玄学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所以是玄佛合一的。
而且从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来看,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包括外来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取有益内容,不断融合的。
所以我们不要用那种似乎不同文化思想一定是互相排斥的观点来看问题。
这样我们也许可以比较符合实际地来说明《文心雕龙》和佛学的关系。
我认为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时虽然没有有意识地运用佛学思想来论文,但是实际上《文心雕龙》的写作还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佛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说和佛教的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共有七处涉及‚神理‛的概念,而在他的两篇佛学著作中涉及‚神理‛概念共三处,它们的含义是否一致,有什么联系,是我们研究《文心雕龙》和佛学关系的十分重要问题很多研究者把《文心雕龙》中的‚神理‛概念说成是‚自然之理‛,其实是不符合刘勰原意的。
论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从刘勰的自然、虚静和心物观..
第26卷第6期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V01.26N o.6J OU R N A L0F X UC HA NG U NIV ERS IT Y No.6,2007论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从刘勰的“自然"、“虚静”和“心物"观说起李杰玲,李寅生(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魏晋时玄佛合流,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玄佛合流对刘勰产生了隐秘却深刻的影响。
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并行的复杂思想背景,这些在《文心雕龙》里都有所反映。
除儒家思想外,玄佛合流对刘勰产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这一影响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观和审美观,主要表现在《文心雕龙》中的“自然”、“虚静”和“心物”观上。
[关键词]《文心雕龙》;玄佛合流;自然;虚静;心物观[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07)06一0059一03一、概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内在地又包含着玄佛合流对它的影响,对于《文心雕龙》思想的丰富性,学界早有共识。
有学这两大思潮——儒家和玄佛——仿佛两股河流在书中流者认为“就其基本思想倾向来说,无疑是儒家思淌,儒家思想是主流,而玄佛思想是暗流——在表面上我们想”。
㈣”而佛教、玄学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往往会忽略了它,但它的确存在并流动着。
笔者将主戛扶王元化先生就认为:“(刘勰)是恪守儒家的立场风范的”,刘勰的“自然”观、“虚静”说及其“心物”观和玄佛思想的关但是,“如果说当时儒释道三家并衡的时代思潮对刘勰撰系来证明这条暗流的存在。
《文心雕龙》竟未产生过任何影响,那未免太偏颇”。
口】‘P23”玄佛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由于时代有的学者认为,<文心雕龙》的结构是受佛教因明学的影响的因素,还与刘勰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下文将而成,王元化先生就指出因明学对刘勰产生了“一定影对此作详细论述。
响”;【2】(阱鼬有的学者又认为《文心雕龙》和佛教《成实论》二、佛教的中国化和刘勰的人生经历。
《文心雕龙》儒、道、佛美学思想浅析
Ab s t r a c t :We n xi n Di a o l o n g i s a p e a r l i n t h e a n c i e n t h i s t o r y o f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i t s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r
摘要 : 《 文心雕龙》 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其思想复杂, 兼受儒家、 道家、 佛家等多家思想的影响。本文
着 重论述了《 文 心雕 龙 》 中所 具 有 的儒 家 的 “ 美” “ 善” 统一 的思想 、 “ 中和之美” 的思想 、 “ 执正驭奇 ” 的思 想 ; 道家 的“ 无” 中
p l e x i t y i s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Co n f u c i a n i s m ,Ta o i s m ,Bu d d h i s m a n d o t h e r t h o u g h t s .T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d i s — c u s s e s t h e Co n f u c i a n u n i f i e d t h o u g h t o f” b e a u t y ” ,” g o o d n e s s ” ,t h o u g h t o f “ b a l a n c e d b e a u t y ”,t h e Ta —
淄 博 师 专 学报
2 0 1 3 年 第 3期 J o u r n a l o f Z i b o No r ma l C o l l e g e 总第 3 3 期
《 文 心 雕 龙 儒、 道 佛 美 学 思 想 浅 析
《文心雕龙》中的道家思辨法举隅——以《神思篇》为例
以《 神 思篇》 为例
于 真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摘要 : 《 文心雕龙》 阐释 主体 浸染 了佛 教色 彩。在 魏晋 南北朝 思想 大融合 的背景 下 , 刘勰 也充分 接 纳 了道 家理 念, 他试 图将佛 道思想融汇于 自己的文学理论 当中。《 神 思篇》 作 为创 作论 的总纲 , 是《 文心雕 龙》中具有关键 意义 的
云辩雕万物 , 谓藻饰也。 ” 但从实 际引用和化 用的成 分看 , 《 文心雕 龙》 中源于 《 庄子》 的内容 远远高 出
《 道 德经 》 。
“ 神思” 论 的提 出是 建 立 在庄 子 思 想基 础 上 的。
教的“ 伪器 ” 。值得注意 的是, 这一倾 向仅仅 限定在 宗教信仰领域 , 对于道家的学说, 刘勰进行了积极地 接纳 。道教的教义实 际上是违背道家哲学精 神的, 刘勰 对道 教 的批驳 与 对 道 家学 说 的认 同并 不 矛盾 。 身为佛教徒 , 刘勰如此积极地吸收道家思想 , 这与当 时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大关系。张启成在 《 ( 文心雕
《 文心雕龙》 的理论主要在佛教思想的背景下阐发。 但《 神思篇》 无论就其渊源来看 , 还是从其思想倾向 分析 , 都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刘勰在佛教思 想的主旋律下 , 兼取儒道两家思想 , 让《 文心雕龙》
的理 论基 础得 到完 善 。 六朝 时期 , 儒、 道、 佛 各家 思想彼 此交 锋 、 互 相 融 合, 既在 不停分 异 , 也在 不断趋 同。这一 思想潮 流 导 致六 朝 时期 出现 了春秋 战 国之后 的又一 次思 想大 解
一
章, 其 中蕴涵深厚 的道家思想。刘勰在吸收老 庄思想后 , 从创 作准备 、 创作心 态、 创作 原则、 创作方 法、 创作 思想 五
从《文心雕龙》解读佛释文化
讽刺 等方面的作 用 。那 么 如何 才能 起 到上诉 的 作用? 这就 要 求文 整个世界 所囊括 的一切是没有却别 的。从 “ 神 恩” 的角 度来 解读 ,
学 中需 要有风骨 。所 以 《 风 骨》 开篇 就论 述风 骨是 感化 本 源。有 一片菩提 叶虽然不 能和整个 菩 提树 相 比其 外在 的 形状 大 小 ,但 是 了风骨 。文学就有 了感化的力量 。 可 以想 象出 ,一 片菩 提叶所 含有 的菩 提智 慧 与 一棵 菩提 树所 剧 具
埃 呢? ” 这是从 “ 秀 ”的方 面来 理解 。那 么 “ 隐” 呢?人的思想 是 然 。“ 如一斤米 ,在炊妇 眼中是几 碗饭 ;在 饼家眼里 是烧 饼 ;在酒
佛释文化 中也有相 同 内涵 的诗 句 : “ 菩 提本 无 树 ,明镜 亦非 声 ,观千剑而后 识器 , ” 也是 同样 的道 理 。
台, 本 来无一物 ,何 处惹尘埃 ? ”从 字面上来讲 :“ 菩 提树 是空 的, 一位青年 向大师求教 : “ 大 师,有人说我 是天才 ,也有人 骂我 明镜台也是空 的 ,本 来就 是虚 无 没有 的一 物 ,又 怎 么可能 沾 到尘 是笨 蛋 ,依你看 呢” ?“ 你是如何看待 自己的词 :《 文心雕 龙》;佛释 文化 中圉分类号 :1 2 0 6 1 风 骨与佛释文化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宗教信仰的执著和偏见——《文心雕龙》不论陶渊明刍议
,
大都 会 面 对 这 样 一个事 实
, ,
,
在 这 部 长 达 三 万 七八 千 多 言 的
文论 巨著 里 论 陶 渊明
面 去探 讨
,
,
虽 然 论 及 的 主 要 作 家达 一 百 二 十人 之 多
。
却 偏 偏 对 中古 文 学 最伟 大 的 作家 陶渊 刘 韶 受 到 的 责 难 也 自不 待 言
DOI : 10. 13391 /j . cnki . i ssn. 1674 - 7798. 1990. 03. 006
贵州教 育学 院学 报 (社科版 )
19 9 0
年第 3期
宗
教
信
仰
的
执
著
和
偏
见
文 心 雕 龙 》不 论 陶 渊 明 当 议 一一 《
易 健 贤
文 心 雕龙 》 的 研 读 者 熟悉 《
,
,
仿 作 陶 渊 明 诗 体的 作 家 巳 不 鲜 见
,
.
如 刘 宋诗 人鲍 照
,
,
学 陶彭泽 有 《
。
体 》诗 一 首
,
萧 齐诗 人 江 淹 《 杂 体三十 首》 中
鲍
、 .
其 《 陶 征君 田 居 》 也是 仿 陶体而作 但 并 非遗 世
”
, ,
如 果陶
诗 没 有 在 社 会上 流 传
江 二人从 何处 得 以 仿 效 ? 陶 渊 明 虽 隐 居 称其
但 这 绝 不 等于 说
陶 渊 明 的 诗 文 作 品 在萧统 手
, 。
里 才 开始 出 现 这 以 前不复 存在 更 不 见 流 传
。
陶 渊 明 虽 隐 居 息 游 但 交 往 之 辈 并 不 乏人
从《文心雕龙》看“神与物游”
从《文心雕龙》看“神与物游”《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这部著作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从文章的文体、创作、鉴赏等方面论述了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各个重要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进行文学创作、研究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观点,打破了时人“内心思想不可被描述的”的认知,开创了文学创作面向内心世界的新境界,同时也奠定了“神与物游”的传统审美方式,至今仍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那么“神与物游”究竟有什么含义,而传说中玄妙的神思过程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征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一、“神”、“物”的定义与关系1.“神”与“物”的定义神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超越于形体之上,是不可捉摸,无法用言语将其原原本本诉说出来的虚幻的内在状态。
思想史中“神”的概念与道家有很大关系。
道家中庄子和老子的共同认识是在世界之外有“道”的存在。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依据,而道家所有的观点都是在这一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因而道家认为的神应该守于虚静,即所谓“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虚静是一种精神状态。
“虚”,空也,指无欲无为,内心排除外忧的状态;“静”,止也,心灵停息内动。
排除外物杂念的干扰,排除内心情感的冲动,达到平心静气和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形不动,而思绪飘忽万里,广览天地万物,洞察自然之理,以一颗不偏不倚、无所偏爱的心去感受和思考,达到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境界,一种纯乎自然的审美力度。
而神,便是这种境界与审美的综合,是近乎于道的存在。
物,即是客观的外物。
凡物,或有其形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真实地呈现在作者的面前;或抽象为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象,以反映人的内在的形式流淌于主客观之间。
描摹有形之物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用眼视之,用耳听之,用鼻嗅之,用手触之,只要能引起主体的任何一种感受,我们便能认知这样一件物品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描绘它的棱角,书写它的构造,即便是没有见过这件物品的人,也能通过他人的言语文字轻易了解其八九分。
《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
《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摘要:刘勰所写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新纪元,古今研究这部作品的人非常之多,本文从作者刘勰与佛教的关系、佛教在梁代中国的发展概况以及该书中的“神理”说的大量存在等来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佛教;神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是刘勰于32岁时开始写作,历时五年完成,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一、作者刘勰与佛教的关系这里我们先看一下《梁书》对刘勰的简介:“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
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文集行于世。
”(同上)由这则引文可知,刘勰从青年时就虔诚笃信佛教,而且是精通佛学的,他曾经岁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经,研究佛学,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后来虽然进入官场,但是仍然还参加了许多佛学活动,最后还成了佛教徒。
《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
关铤阗 : 文心雕龙 ; 刘勰 ; 佛教 ; 神理
文章编号 :7—7 Ol~4 2 (Ooo —12 2 98 —8 72 o—32 1)4 5一o
在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史 上 , 文 心 雕 龙 》 刘 勰 于 32 《 是
佛经 , 究 佛学 , 间 长达 十 余 年 之 久 , 来 虽然 进 研 时 后
沙 门于定林寺 撰 经证 , 毕 , 启 求 出家 , 燔 鬓 发 功 遂 先
粱 代 不 仅 武 帝 笃 好 佛 教 。 的 长 子 昭 明 j: 肖 他 t- t-  ̄
统 、 三 子 简 文 帝 ( 5 — 5 1 、 七 子 元 帝 ( 5 — 第 5 0 5 ) 第 5 2
5 4), 都 好 佛 。 身 处 这 样 的 一 个 时 代 大 背 景 下 , 5 也 刘 勰 的 思 想 , 及 反 映 刘 勰 思 想 的 作 品 《文 心 雕 龙 》 以 不 能不 染上佛 教 思想 的烙 印 。
第 2 8卷第 4 期
Vo . 8, . 12 No 4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a c a c e c ’ n So ilS i n e
21 0 0年 8月
Au . g , 2 1 00
文 心雕 龙 》 中的佛 教思 想 浅 析西安 西 70 2) 1 1 7
摘
要: 刘勰所写 的《 文心雕 龙》 作为 中国文 学批评史上 的一部 巨著 , 它开创 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 上 的新 纪元 , 古
今研究这部作 品的人非常之多 , 本文从作者 刘勰 与佛教 的关系、 佛教 在粱代 中国的发展概况 以及 该 书中的“ 神理” 说 的大量存在 等来浅析《 文心雕龙》 中的佛教思想。
创 作 和 文 学 批 评 的 丰 富 经 验 , 述 比较 全 面 , 系 比 论 体
寺庙里诞生的创作指南——《文心雕龙》
寺庙里诞生的创作指南——《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批评巨著,该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501-502年),作者是刘勰。
隐居寺庙潜心著述刘勰早年父母双亡,举目无亲的他来到了京口(今镇江)。
京口是南朝重镇,文化氛围浓厚,充满人文气息,城中经常有知名学者、大文学家、诗人在此讲学,这对刘勰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文化气息的熏染下,他饱读诗书,笔耕不辍。
二十六七岁时,刘勰隐居到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定林寺。
当时,文人在寺庙隐居是一种时尚,但对生活清苦的刘勰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刘勰在定林寺隐居了数十年,在这期间他终日以书为伴,彻夜苦读,钻研儒学经典著作,同时他也帮助寺庙里的僧人整理了大批佛教经文。
这些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中山的《文心雕龙》纪念馆(网络图)当时社会环境复杂,战乱不断,改朝换代频繁。
刘勰在寺庙辛苦钻研的儒学已失去了其主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玄学的泛滥。
当时的文坛有三大派:一是“新变派”,文风浮夸,附庸风雅,无病呻吟。
二是“复古派”,固守传统,食古不化,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第三则是“通变派”,主张文质并茂,强调为文者应该抒发真情实感。
刘勰正属于“通变派”的一员,他坚决反对齐梁时代文坛不良风气,着重抨击一味追求形式美的文风,反对刻意追求华丽辞藻,但是重视写作技巧。
他从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出发,以矫正时弊、正本清源为目的创作了《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成书于齐代,就其本意来讲,这是一本写作指南,而非文学概论。
刘勰之所以将书稿定为“文心雕龙”这个名字,其中有两方面的意思:“文心”就是写文章时要用心创造。
“雕龙”原意是在木头上雕刻龙的纹样,这里是取比喻,作文要讲究文采和修饰。
所以,从书名不难看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就是“文与质并重”,即内容与形式并重。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刘勰一生信奉“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思想。
但是,当时豪门望族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上独揽大权,包办整个官场,出身寒门的刘勰,纵使有天大的才能,也很难上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
摘要:刘勰所写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新纪元,古今研究这部作品的人非常之多,本文从作者刘勰与佛教的关系、佛教在梁代中国的发展概况以及该书中的“神理”说的大量存在等来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佛教;神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是刘勰于32岁时开始写作,历时五年完成,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一、作者刘勰与佛教的关系
这里我们先看一下《梁书》对刘勰的简介:“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
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
“(《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文集行于世。
”(同上)
由这则引文可知,刘勰从青年时就虔诚笃信佛教,而且是精通佛学的,他曾经岁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经,研究佛学,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后来虽然进入官场,但是仍然还参加了许多佛学活动,最后还成了佛教徒。
同时,他还长于写佛教的碑志。
二、佛教在梁代中国的发展概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
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
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发展到南朝梁武帝(502-549)时达到全盛。
武帝起初崇奉道教,即位的第三年(504)四月八日,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对佛教表示信仰。
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诸大寺。
所造佛像,有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爱敬寺的丈八旃檀像、铜像,同泰寺的十方佛银像等。
所举办的斋会,有水陆大斋、盂兰盆斋等。
又以僧旻等为家僧。
还在四部(即比丘等四众)无遮大会中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由群臣以一亿万钱奉赎回宫,这样充实了寺院的经济。
梁代不仅武帝笃好佛教,他的长子昭明太子肖统、第三子简文帝(550-551)、第七子元帝(552-554),也都好佛。
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刘勰的思想,以及反映刘勰思想的作品《文心雕龙》不能不染上佛教思想的烙印。
三、《文心雕龙》书中的“神理”说的大量存在
“神理”说是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杨明先生《刘勰评传》谓:《文心雕龙·原道》和其他篇中还讲到“神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共有七处涉及“神理”的概念。
1.“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录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原道》)
2.“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原道》)
3.“(赞)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俲。
”(《原道》)
4.“《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
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也。
”(《正纬》)
5.“(赞)民生而志,咏歌所含。
兴发皇世,风流二〈南〉。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
英华弥缛,万代永耽。
”(《明诗》)
6.“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情采》)
7.“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丽辞》)
在这七处地方,《原道》篇中三处“神理”,其实是说明神明原理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如第一例“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录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正是说上天神明授予人类启示,告诉人类什么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最早的“人文”,“人文”正是来自上天神
明。
另外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也是我们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与佛学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此处我们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单纯从《文心雕龙》的作品本身来看,其中的确既没有多少佛学词语和概念,也没有很明显、很直接地运用佛学思想的论文,但佛学思想的确对《文心雕龙》的影响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8):339-347.
[5]姚思廉.梁书[M].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