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诗词三首》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a04ee7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3.png)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df4f5d531b765ce04081494.png)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e991a6889eb172dec63b766.png)
五、古诗、释义、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四、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18-《古诗词三首》(知识点+配套练习)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版
![18-《古诗词三首》(知识点+配套练习)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d632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4.png)
第十八课古诗词三首【理解句子】理解重点句子才能明细课文内容(一)浪淘沙①(其一)【唐】刘禹锡九曲②/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③/自天涯④。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⑤到/牵牛织女家。
【注解】①浪淘沙:唐代曲名;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
九,虚指多数或多次;③浪淘风簸:大浪卷着泥沙,大风掀翻波浪,形容风大浪大。
簸,颠簸;④天涯:天边;⑤同:一起。
【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自天边奔腾而来。
现在我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同黄河一起去牛郎和织女的家中做客。
【走进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全诗赏析】诗人开篇采用夸张的手法,着力描写黄河大浪淘沙之势,而后展开大胆的想象,想着溯流而上进入银河,去牛郎织女的家中做客。
诗人在此诗中,另辟蹊径来写黄河,增添了诗歌的神话色彩,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憧憬。
全诗用豪迈的语气表达浪漫的理想,朴实无华而意境优美。
(二)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①/绿映红,水村/山郭②/酒旗③风。
南朝④/四百八十寺⑤,多少/楼台⑥/烟雨⑦中。
【注解】①莺啼:即莺啼燕语;②山郭:山城,山村;③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④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⑥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⑦烟雨:毛毛细雨。
【翻译】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香烟缭绕的寺庙,如今只剩亭台楼阁矗立在蒙蒙烟雨之中。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精选完整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精选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a76ffa1e4afe04a1b171de10.p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精选(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复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背、默)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第2课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世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60fb541a37f111f1855bff.png)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課文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釋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釋①[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________注釋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夜行黃沙道中]詞題。
黃沙:黃沙嶺,在今江西省上饒市的西面。
③[別枝]橫斜突兀的樹枝。
④[茅店]用茅草蓋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⑥[見]同“現”。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古詩詞三首》知識點一、作者簡介孟浩然,唐代詩人。
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詩26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
風格以清曠沖淡為主,但沖淡中亦有壯逸之氣。
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
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
二、生字組詞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鵲què(喜鵲、鵲橋、聲名鵲起)蟬chán(蟬聯、金蟬、蟬蛻)三、破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四、譯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霧氣彌漫小洲邊,夕陽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5065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1.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介绍了三首名古诗词,包括《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登高》。
这三首诗歌内容简洁深刻、意蕴深远,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感。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第一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反映了一个人在夜晚中既孤独又清醒自得的心境。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叙事流畅,森然大古的气氛烘托出了一个宁静、肃穆的夜晚。
知识点:叙事语言、押韵、意象描写。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李白在庐山边远望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出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深深感慨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李白这个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化符号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精神富足和不甘平庸的生命形态。
知识点: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情感、象征意义。
第三首《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经过努力,爬上岗位,东望传说中的日出之所,在朝辞来时,暮去芦花深处。
这首诗通过自然山水的表现,表达了杜甫的壮志、追求和悲壮的人生感叹,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与坚定的信念。
知识点:表现主题、意境表达、比喻与象征。
总之,三首古诗词都通过自然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的美、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睿智。
课文让我们从诗歌中读懂了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领略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启发我们关心环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不断探索和追寻人生意义。
此外,三首古诗词也让我们了解到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观察、理解、表达的能力。
其中,押韵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静夜思》中,李白运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组押韵的句子,不仅使古诗词的语言层次更加丰富,也有助于读者记忆和理解。
在古诗中,还有一些意象描写很有意思。
比如,杜甫“将军百战身名裂”中的“身名裂”是用身体来比喻名誉和地位的牺牲和损伤,富有深意。
这些修辞手法在学习诗歌时需要注意。
【小学五年级】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小学五年级】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d39e28f705cc17552709dc.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本文概要】《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以下是本文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山居秋瞑[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_________[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_________[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_________[长相思]词牌名。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生字组词: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多音字:泊:bó漂泊pō湖泊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形近字:孙(子孙)孔(孔雀)泊(停泊)伯(伯父)愁(忧愁)怒(发怒)寺(寺庙)侍(侍奉)榆(榆树)愉(愉快)畔(湖畔)伴(伙伴)课后习题答案:1、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多音字讲解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多音字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4b4c56d0b4c2e3f56276303.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多音字1. 绿的多音字(lǜ、lù)2. 供的多音字(gōng、gòng)1绿的多音字(lǜ、lù)➢一、(lǜ)绿草1.你的花园将绿草成茵,姹紫嫣红。
2.它是绿草。
3.绿草坡上的望志草和地钱苔星星点点开着花。
4.在阳光下微风拂拭中波动起伏的高高绿草给人以无限自由的气息。
5.一群学生走过树阴,走下了长满茸茸绿草的小丘,到了一片红色的网球场上。
二、(lǜ)碧绿 1.到处一片碧绿,显得格外恬静。
2.她们吃碧绿的生菜。
3.它就象翠玉一样碧绿,回响震耳欲聋。
4.湖水碧绿澄清。
5.长天一片澄蓝,碧绿的庄稼上云雀凌空穿飞。
三、(lù])绿林 1.他想成为绿林豪杰。
2.大宋南北,绿林豪杰遍地;江湖上下,侠义英雄称雄。
3.“绿林少年”是一个流行歌曲演唱团。
4.《水浒传》中塑造的水泊梁山上的人物,都是一些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
5.他的上衣完全是绿林的颜色。
2供的多音字(gōng、gòng)➢一、(gōng)供应1.这里免费供应矿泉水。
2.快餐部是供应快餐的地方。
3.我上班的地方免费供应午餐。
4.关于供应物资的答复怎样?5.他们将向市场供应新商品。
二、(gòng)口供1.警察得到了他们的口供。
2.他的口供非常直截,非常简单。
3.警方用刑逼我口供。
4.昨天发生了一场车祸,作为目击者,我去警察局录个口供。
5.根据目击者提供的口供,警察很快破了案。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e268bb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2.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诗词选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品。
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江城子》。
这些诗词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内容优美,富有哲理和情感,适合学生欣赏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秋夕课文内容:《秋夕》这首诗描写的是杜牧农家的生活情景,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思索。
通过《秋夕》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农家生活的朴素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丰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杜牧笔下的秋夜美景。
然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感情。
###2.登鹳雀楼课文内容:《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长安登高远眺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学生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诗词朗读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风光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感情,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价值观。
###3.江城子课文内容:《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在西湖游玩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江城美景的描绘和对乡愁的感慨。
学生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西湖的景色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江城美景的壮丽和苏轼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诗词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四、教学反思通过《21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美的古诗词作品,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诗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e91f6b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2.png)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李白《望庐山瀑布》: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远,表现了诗人胸怀壮阔的抱负。
3. 孟浩然《春晓》:全诗以春天的早晨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节奏和韵律;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瀑布、鹳雀楼、春天早晨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感悟诗意。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自主分析另外两首诗词,进行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三首》2. 内容:(1)李白《望庐山瀑布》:壮美景观,敬畏自然(2)王之涣《登鹳雀楼》:高远境界,胸怀壮阔(3)孟浩然《春晓》:生机勃勃,热爱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
![《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842ef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2.png)
《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1. 原文。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字词解释。
- “床”:这里的床可能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哦。
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它是一种类似马扎的坐具,也有人认为是井栏。
反正就是诗人在这个东西前面看到了明亮的月光。
- “疑”:怀疑,诗人恍惚之间把月光当成了地上的霜,这个想法很有趣呢。
就像我们有时候睡眼惺忪,把一个东西看成另一个东西一样。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一开篇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你看,月光洒在床前,白花花的,诗人迷迷糊糊的,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这说明当时的环境很安静,而且月光特别亮,亮到让诗人产生了错觉。
-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千古名句啊。
诗人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明月,然后又低下头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
为什么看了月亮就会思乡呢?因为月亮在古代可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不管你在哪里,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所以诗人看着月亮,就想到了自己远方的故乡,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有熟悉的一切。
这两句把诗人那种思乡之情表现得特别细腻,就好像我们在外地的时候,看到和家乡有关的东西,心里也会突然涌起一股思念之情。
4.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白当时可能是在外地游历或者做客,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亮就想家了。
1. 原文。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字词解释。
- “异乡”:就是他乡,不是自己的家乡。
- “异客”:在他乡的客人,王维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很孤单,像个客人一样。
- “茱萸”:一种植物,在重阳节的时候,古人有插茱萸的习俗。
3. 诗句赏析。
-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一个“异”字,就把那种孤独感表现出来了。
王维一个人在外地,周围都是陌生的环境,他肯定觉得很不自在。
-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可是千古名句啊。
平常的时候可能还不觉得,但是一到节日,看到别人都热热闹闹的,自己就特别想家,想亲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课文预习及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课文预习及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be7a75cfc789eb162dc81b.png)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知识点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陇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東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e576ae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c.png)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学观念。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常接触到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修养,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展开深入探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内涵和价值。
一、《渔歌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词出自北宋大诗人王安石之手,通过对净慈寺和林子方的描述,展现了北方的农村景色和人文风情。
在诗中,水天相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交融在一起,展现了北方乡村的丰富生活和深厚文化底蕴。
这首古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北方乡村的宁静和安详,同时也能够体味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二、《江雪》这首古诗词是宋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江雪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的江雪纷飞,山河皆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通过对江雪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三、《登鹳雀楼》此诗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鹳雀楼为题,表述了登高远眺的感慨。
王之涣通过对登高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社会的关切,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对爱国情怀的彰显。
总结来看,通过对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诗词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内涵,还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也能够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接纳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深入学习古诗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并对古诗词的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26e9b06294dd88d1d26b55.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中心思想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三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杨万里(1127—1206),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进士,曾任秘书监。
主张抗金。
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吕洞宾,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
原名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
2相关背景
《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3中心思想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舟过安仁》:描写了两个无忧
无虑的小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展示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了他们的聪明伶俐。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江南农村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景象。
表现出诗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喜爱,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那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内心世界。
《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古诗三首》课文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452ea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a.png)
《古诗三首》课文笔记古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色。
本文将以《古诗三首》为主题,从语言、意义、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清新的意境,展现了登高者的豁达、自由和大气。
在语言上,王之涣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临风舞”、“独立寒秋”、“云海深处”等,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生动。
在意义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豁达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对自然的崇拜。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简洁、清新、流畅的语言,展现了李白对孤独、自由、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在语言上,李白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的描写,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使诗歌的意象更加深刻、生动。
在意义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孤独、自由、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自然的崇拜。
三、《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豪放、慷慨、豁达的语言,展现了李白对人生、自由、豪情的追求和向往。
在语言上,李白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心潮澎湃,情难自已”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意义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由、豪情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的豪放主义精神和对人生的热爱。
以上三首古诗,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色。
这些古诗不仅是文学的精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掘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既同音又形近: • 庭(家庭)(庭院)
亭 (亭子)(亭台)
廷(宫廷)(朝廷) 停(停止)(暂停)
• 字义:相看两不厌。满足 (1)因次数多而不喜欢。(2)排斥
(3)满足
湖光秋月两相和。 (1)和顺、温和(2)和谐 (3)和平
三、近词 义词 :众——多 望—— 看 翠——青、绿 孤——独
《静夜思》
《赠汪伦》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 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 向高处远处飞 尽: 消失了,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鸟儿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 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 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望洞庭
思考: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诗人是从远处看洞庭湖的,从 “遥”字可以看出来。
书写庭
望洞庭
思考:诗人是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四种: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
书写庭
古诗中有三个地方运用了比喻,你能找到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 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 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 江南”、“渔歌子” ,还有“江 城子” 、 “菩萨蛮”等。
忆江南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 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
高—— 低 反义词 :
遥——近 旧— 新
1、古诗词三首
生字学习
tíng tíng tán luó ān
亭庭潭螺 谙
形近字
ān 谙
谙练
暗àn 黑暗
n
喑 喑哑
词语学习
亭子 洞庭 水潭 青螺 谙练 悠闲 讨厌 镜子 磨炼 红胜火 绿如蓝
读一读,在句子中你还能认识生字吗?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情感
拟人, “只有”这二个字表达了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 如遇知己,相知相伴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 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我看着山, 山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亭山才是 我最知心的朋友。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
往日的风景是多么熟悉。太 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 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 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怎 能叫人不回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学习古诗的方法
•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独坐敬亭山
[唐]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 的影响。
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 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这首诗是李白 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飘泊 生活,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心中充满了孤独寂 寞的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孤独寂寞的情感。
第二课: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 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 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 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 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古诗词三首
一、作家作品: 1.《独坐敬亭山》作者: 唐 李白。 2.《望洞庭》的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 3.《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字
读准字音: 谙 多音字 :相(互相)(照相)
磨(磨刀)(磨坊)
易写错的字 :庭、潭 同音易混字:庭(家庭)亭(亭子) 形近易混: 谙(谙练) 暗(黑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这里指水色和月色 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一面没经 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古代铜镜
诗中指月光下的洞庭湖像一个银盘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诗中指君山。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 湖中的君山。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___没__经_过__打__磨__的_ 铜镜 • __洞__庭__湖________像白色的银盘。 • ___苍__翠__的__君__山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
•《望洞庭》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秋月洞庭图,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首
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的内容是回忆江南,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 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 。代表作 《长恨歌》、《琵琶行》、 《卖炭翁》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与刘禹锡并 称“刘白”。白居易一生留 下近3000篇诗作 。
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 尽”和
“ 闲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抒发了诗人
孤独寂寞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相互,对看; 厌:满足。(“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我看着山,山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有敬 亭山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