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食品化学本科课件 第十章 食品风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AH/B生甜团学说
氯仿 葡萄糖
邻-黄酰苯亚胺
问题:多糖如淀粉为什么 没甜味?
2.三点接触理论(P341) 距离AH基团0.314nm和B基团0.525nm处还有一个 疏水基团X(CH2、CH3或苯环),它能与受体的 亲脂性部分结合产生第三接触点,形成一个三角 形的接触面。图 X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甜味剂与受体接触并因此影响 感受甜味的强度(强甜味剂的重要特征)。
2、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 非糖天然物质经过改性加工而成的安全甜味剂。 主要有:蔗糖衍生物、氨基酸与二肽的衍生物、 二氢查尔酮衍生物、紫苏醛的衍生物。
图.舌头味感区域 感觉速度:味感1.5~4.0毫秒; 视觉13~45毫秒; 听觉1.27~21.5毫秒;触觉2.4~8.9毫秒
(二)影响味觉的因素 1.结构 2.年龄:味觉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减退,特别是老 人。 3.温度:30C最敏感(表)。 4.浓度和溶解度: 易溶:味感快,消失快 难溶:味感慢,消失慢
第十章 食品风味(Flavor)
风味:食品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所产生 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包括味、嗅、视、听、触觉 等感官反应而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觉。 能引起人们产生这种感觉的物质叫风味物质 (flavors),包括味感物质和嗅感物质。
主要内容:
呈味物质:了解主要的呈味物质,酸、甜、苦、 咸、辣、鲜
味精和核苷酸的相互作用
4)味觉变调:神秘果使酸的东西产生甜的感觉。 5)味觉疲劳
辣木籽
神秘果
二、甜味和甜味物质 (一)甜味理论 1.AH/B生甜团学说 Shalleberger 1967年提出。 在味感器上有两类基团(提供质子和接受质子) ,其距离是0.3nm 甜味剂中也应有: 提供质子的基团AH:NH2、OH、=NH 电负性轨道B(质子接受基团);N,O,Cl等。 AH与B必须满足一定的立体要求,从而可与受体 匹配。图解如下:
我国年产10000吨。 性质:对热、酸、碱都稳定,溶解性好,甜度为蔗 糖的200-300倍,非发酵糖 保健功能:降血压、促代谢、治疗胃酸过多,适宜 于作糖尿病人的食品。 味感接近蔗糖。 缺点:后苦味,一般取代30%的蔗糖。
甜菊和甜菊糖苷.Geuns著,欧仕益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C、索马甜 别名:非洲竹芋甜素,Thaumatin,是从天然植物 Thaurnatocuccus danielli的坚果皮中提取出的超甜物质, 为天然蛋白质,主要有2种:198和207个氨基酸。 甜度:2000~3000倍。
焙烤制品0.5~2mg/kg;无醇饮料0.2~5mg/kg,含 醇饮料1~10mg/kg,早餐谷物1~2mg/kg,干酪 5~10mg/kg,胶姆糖300mg/kg,调味品5~ 30mg/kg,糖食2~10mg/kg,蛋制品0.5~2mg/kg, 鱼制品0.5~2mg/kg,冷饮1~5mg/kg,水果冰 0.3~2mg/kg,明胶布丁2~10mg/kg,调味汁0.5~ 2mg/kg,硬糖5~10mg/kg,代乳品1~10mg/kg, 速溶咖啡/茶0.2~2mg/kg,果酱、果冻2~10mg/kg, 肉制品0.5~2mg/kg,乳制品1~5mg/kg,果仁制 品0.5~2mg/kg,加工水果1~5mg/kg,加工蔬菜 0.5~2mg/kg,禽类0.5~2mg/kg,增味剂0.5~ 1mg/kg,小吃食品0.5~2mg/kg,软糖2~10mg/kg, 汤料0.5~2mg/kg,甜沙司2~10mg/kg。
物理感觉: 触觉:软、硬、粘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心理感觉: 视觉:色、形 听觉:声音
第一节 味感和呈味物质
❖食品味感 ❖各类呈味物质 一、食品味感 味 感 是 食 物 在 人 的 口 腔 内 对 味 觉 器 官 —— 舌 头 的 化学感应系统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一)味感分类 我国:甜、苦、酸、咸、辣、鲜、涩共7种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从生理角度讲,仅有:酸、甜、苦、咸-基本味。
5.味感物质间的相互影响-味觉的相互作用 1)味觉对比:一种物质的味觉会因另一种物质的存在 而加强。如食盐增加味精的鲜味。 2) 味觉相乘:一种物质显著增加另一种物质的味感, 如味精和鲜味核苷酸 3)味觉相杀(消杀) 一种物质的存在使另一种物质味觉减弱的现象。往往 发生在不同味感物质间。 砂糖—柠檬酸,食盐—奎宁
在糖类分子中,因其极性较强,故X部位往往作用 不大。亲水性弱的甜味剂其作用很大。
图.三点接触理论
缺陷: D型与L型氨基酸味觉不同, D-缬氨酸呈甜味, L-缬氨酸呈苦味。
影响因素:自己看书
(二)甜味物质
天然甜味剂:糖和糖醇、非糖甜味剂(代糖) 天然物的衍生物:半合成(阿斯巴甜)、纽甜 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 对甜味剂的要求:甜味纯正,甜度适度,可以很快达到最 高甜度,且能迅速消失。 蔗糖为甜味剂基准物质。
味感过程:呈味物质刺激味感受体 集和传递信息给大脑的味觉中枢 神经中枢系统分析产生味感。
收 大脑综合
神经 味细胞
蘑菇状体
味感受体:主要是味蕾,其
乳头状 突起
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2000~9000个:40~
60个味细胞/味蕾;分布:舌
头(主要),软腭、咽喉和
会咽。)
味蕾
味感细胞
舌头不同部位的味感敏感性:舌头味感区域
甜度曲线
1、天然甜味剂 (1)糖和糖醇:糖、糖浆、糖醇 (2)非糖天然甜味剂 a、甘草苷
由甘草酸和两个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成,甜度为蔗 糖的100~500倍,甜味释放缓慢,存留时间长。 常用其二钠或三钠盐。
甘草苷其它功能:增香、缓和食盐咸味、不被微 生物发酵、解毒、保肝。
b、甜叶菊苷(二萜类为配基)
呈香物质(嗅感物质):了解主要食物的香气物 质及香气形成机理。
参考书:
Harry Nursten. The Maillard Reaction. RSC,2005 曾凡奎,欧仕益.咖啡风味化学,2014 加里.赖内休斯(Gary Reineccius).香味化学与工艺 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12
感觉分类: 化学感觉:味觉(酸、甜、苦、辣、咸 、鲜等);嗅觉:香、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