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治疗中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梗阻治疗中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6-09-27T10:43:42.7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陈健民[导读] 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非肠梗阻导管治疗,值得在肠梗阻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肠梗阻患者的康复率。方法:选择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采取随机分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大组,每组肠梗阻患者各50例,实验组采取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非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肠梗阻患者接受肠梗阻手术治疗以及术后身体的康复情况。结果:相比较之下,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非肠梗阻导管治疗,值得在肠梗阻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肠梗阻治疗;临床应用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主要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发病时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胃肠气胀等症状。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近年来,肠梗阻导管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日益受到重视,可以提高肠梗阻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因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的概率。但肠梗阻导管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本文将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方案和非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分析,探讨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22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4士11)岁;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7岁-81岁间,平均年龄(47士8)岁,两组肠梗阻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采取随机分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取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法,管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胃肠减压选用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外接负压吸引盒,肠梗阻导管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将肠梗阻导管插至胃内,在内镜直视下,利用异物钳等引导肠梗阻导管通过幽门,并确认肠梗阻导管的前端气囊达到十二指肠降部;向导管前气囊内注入无菌水 15 ~20 m L,导管随着肠管自身蠕动向远端行进,每日用0.9% 氯化钠注射溶液冲洗导管,保证肠梗阻导管通畅。保守治疗 36 h,行 X 线检查,如患者导管远端未进入结肠,则认为系完全性肠梗阻,转手术治疗;X 线证实导管远端进入结肠,如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则予进食;如患者肠梗阻症状未缓解,则认为系不全性肠梗阻,继续保守治疗 72 h 后,再次评估,如患梗阻无缓解,则转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非肠梗阻导管治疗法,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情况。对照组采用的就是传统的治疗方法,禁食水,然后采取常规的肠胃减压的方法,以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实验组采用的是内镜下肠梗阻导管介人治疗法。具体方法为患者首先取右侧卧位,口中含利多卡因胶浆。然后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吸引胃内容物。

1.3诊判标准

肠梗阻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有三种:痊愈、显效和无效二痊愈是指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胃肠气胀等症状均消失,患者身体恢复正常,经过彩超等检查后,无肠梗阻现象;显效是指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胃肠气胀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患者的痛苦减轻,经过彩超检查后,者产梗阻现象明显减轻;无效是指接受产梗阻治疗后,患者的产梗阻现象无明显变化,经过彩超检查后,患者肠梗阻情况未减轻。

1.4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和x检验,P<0.05对比有差异,表明此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经治疗全部患者能够改善肠梗阻症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组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在腹痛、腹胀的缓解率,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胃肠减压量,中转手术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非肠梗阻导管治疗的对照组,P < 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问卷调查可知,实验组的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评价比对照组要高得多,数据有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任何原因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并有腹胀、腹痛等临床表现时,统称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占肠梗阻的 40% ~60%,患者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等病史。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及完全性肠梗阻应施行手术治疗。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基础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减少胃肠道积存的气体、液体、减轻肠管扩张,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减轻肠壁水肿。传统的胃肠减压方法胃管难以通过幽门,仅仅抽吸胃内容物,不能引流小肠内气体、液体,延长了保守治疗的时间。肠梗阻导管可利用其前端水囊重力作用及肠管蠕动进入肠管低位,减压范围广,从而持续有效地对肠管减压,改善肠管血运,缓解肠壁充血、水肿。据报道,肠梗阻导管置入其引流量明显大于胃管的胃肠减压引流量。

本研究发现,导管组保守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患者在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优于胃管,对于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体会是,对于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肠梗阻导管不能逆转其病理过程,仍需积极手术治疗;对于中转手术治疗的患者,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仍有积极意义,术前可经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选择性造影,从而明确梗阻的部位、狭窄程度、推测病因,为手术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参考。另外肠梗阻导管术中可以作为小肠导管支架,进行小肠重排,避免肠管扭曲,避免再次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