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导学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同学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入1. 复习:“屈原列传”是何时写的?它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2. 同学自主学习:二、学习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2. 了解《屈原列传》中的主要内容;3.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三、新学习1. 授课:导读《屈原列传》屈原,字季明,中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列传》是西汉蒯通所作的一篇小说,主要叙述屈原辞职后浪迹天际,怀念故土楚国,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

这篇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 同学自主学习:四、达标检测1. 什么是《屈原列传》?它的作者是谁?2. 屈原是中国古代宏大的什么?3. 《屈原列传》中叙述了什么主题的故事?4. 你认为《屈原列传》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五、深度思考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你认为《屈原列传》中有哪些故事场景或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 屈原为什么选择了投江自尽?3. 你认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4. 以《屈原列传》为基础,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六、拓展延长进一步阅读《屈原列传》的相关文献或文章,深化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屈原列传》与楚国文化、《屈原列传》与爱国情怀等。

七、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屈原列传》的学问?对《屈原列传》有何新的生疏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中的名句,选择一句你认为最能表达屈原心境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2. 阅读相关文献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并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屈原列传》导学案的同学版,共。

这个导学案旨在引导同学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学习《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深度思考,拓展延长,同学可以对《屈原列传》有更全面的理解,并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化的生疏。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1.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湖北省西北)。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成语典故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活动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字词注音。

属.()草稿谗谄..()惨怛.()谗人间.()之帝喾.()濯淖..()皭.()然泥.()而不滓.()商于.()屈匄.()靳.()尚唐昧.()咎.()2忠臣之分.()被.()发餔.()其糟相随属.( )啜.()其醨.()汶汶..()温蠖.()2.解释下列字词通假字(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2)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选修《史记选读》课题:《屈原列传》[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准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课前自主学习汨罗江上的殉道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因为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就在这个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后来,这个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课文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博闻强志.同“”,译为“记忆力”2.离骚者,犹离.忧也同“”,译为“遭遇”3.人穷则反.本同“”,译为“返回”4.靡不毕见.同“”,译为“显现”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译为“旨趣”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译为“污浊”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译为“染黑”8.屈平既绌.同“”,译为“罢免官职”9.厚币委质.事楚同“”,译为“见面礼”10.亡走赵,赵不内.同“”,译为“接纳”11.齐与楚从.亲同“”,译为“合纵”12.被.发行吟泽畔同“”,译为“披散”二、古今异义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古义: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2.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闻⎩⎪⎨⎪⎧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见闻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名词,名气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记忆力③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⑤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动词,作标志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②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一种文体 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 (2)名词作状语①蝉蜕..于浊秽 蝉蜕: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虎狼: ③其后楚日.以削 日: ④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 ⑤内.惑于郑袖 内: ⑥外.欺于张仪 外: ⑦身客.死于秦 客: 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 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 (2)动词使动用法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亡: 破: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 邪曲: ②方正..之不容也 方正: (2)形容词作动词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 ②明.道德之广崇 明: (3)形容词意动用法 惠王患.之 患: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优秀导学案导学案一: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一、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和短语。

1. 侍中:屈原在楚国的时候担任的官职,负责辅佐国君。

2. 慎密:形容思维周密,不敢轻易泄露或泄底。

3. 鄙俚:指省视别人,自己觉得自己很高尚而别人都很低俗。

4. 跃马弯弓:指骑马在竞技场上表演射箭技巧。

二、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 屈原担任什么官职?答:侍中。

2.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什么?答: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被秦穆公或者孟子说害了楚国而自杀的故事。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思考问题1. 屈原为什么要贪污?答:屈原可能是因为物质欲望的驱使,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傲心理而贪污。

2. 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答:如果屈原没有贪污,他可能还能担任更高的官职并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导学案二:课文梗概:本文主要讲述了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在郢都贪污 but没能得到好处。

最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屈原将自己的《离骚》投入汨罗江,然后自杀身亡。

一、理解课文1. 请总结楚昭王三十三年,屈原身份、所在地与主要事项。

答:身份:侍中。

所在地:郢都。

主要事项:贪污但没能得到好处。

2. 屈原写作《离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答: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苦闷和对国家的忧虑,寄托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意义是成为后世文学的瑰宝和经典之作,影响了后来的文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选做题1. 请选用你最欣赏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答:我最欣赏的段落是“毅拂毫去佞邪,存忠贞摄魑魅。

跻车践辂,驾云阳上。

腾窈窕,兰蕙亨娱心悦,霄汉敬瞻敞且开,紫浸明皇”这段。

我喜欢这段是因为它展现出屈原自强不息、忠诚正直的品质,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请谈谈你最想了解的地方、问题、情节。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素养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指导学生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 -疏-黜-迁一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

)3、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其父司马谈研习经史,其父乃太史令,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之后其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

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出击匈奴,遭大军伏击,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部编版九下语文-17《屈原(节选)》导学案

部编版九下语文-17《屈原(节选)》导学案

第17课《屈原(节选)》
研读第一部分: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3.
答案:
1.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第一层:(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迸射出光明了吗”)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炸裂呀”到结尾)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师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师版导学案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ī)鞭挞.(tà )罪孽.(niè )鞺鞳..(pái huái )稽.首(qǐ)..(tāng tà)徘徊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
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选段)》优秀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了解《屈原(选段)》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文本的主题和
含义。

二、导学准备
备好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导学步骤
1.学生阅读《屈原(选段)》(可安排个别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阅读后的整体感受和思考
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文本中蕴含的主题和含义
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全班进行共同思考和讨论。

4.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屈原(选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5.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以增加学生的感知
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在课后对《屈原(选段)》进行个人思考和写作,表
达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小组研究,深入探讨《屈原(选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复回顾
在下一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复《屈原(选段)》的
内容,并布置相应的复任务,如写读后感或准备小测验。

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屈原(选段)》有了初步了解,并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和含义。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

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涵咏背诵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知识衔接】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

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

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7《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集《》,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高渐离》《南冠草》等。

2.背景资料《屈原》1942年写于重庆。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3.知识链接(1)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和;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和。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屈 原》导学案

《屈 原》导学案

《屈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屈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屈原的代表作品,如《离骚》等。

(2)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手法和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2、难点(1)深入领会屈原作品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知识链接1、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8 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其中,《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四、文本解读1、《离骚》(1)内容概述《离骚》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部分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部分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①浪漫主义手法: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构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展现出诗人非凡的才华和理想追求。

②香草美人的象征: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诗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理想,同时也用以比兴,寄托诗人对楚国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2、《九歌》(1)内容简介《九歌》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共十一篇。

多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绘了神灵的形象和祭祀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2)艺术特点①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祭祀情感相结合,营造出神秘而优美的氛围。

②语言优美:句式灵活,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

屈原导学案

屈原导学案

《屈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2. 背景资料: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二、预习导航: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读课下注释,勾画重点词语。

3.了解书本101面屈原剧情感慨。

三、课堂探究:(一)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二)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电颂。

共分两层。

第一层:第二层:(三)细读感悟“雷电颂”部分: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屈原(节选)一、课前预习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重点内容。

2. 回顾了解《楚辞·离骚》的基本情况,思考离骚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表达。

3. 阅读背景材料,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课堂导入1. 提问:你对屈原的印象是什么?你知道他的作品有哪些?三、课堂学习1. 阅读课文《屈原(节选)》,重点关注屈原的心情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痛苦和无奈有哪些?他对时局的感慨和忧虑又有哪些?他的情感表达给你的感触是什么?3. 阅读选本,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比较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

4. 分组汇报: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屈原的情感表达特点,分析他的情感表达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2. 反思:你觉得屈原的情感表达对你有何启示?对当代人有何借鉴?五、课后拓展1. 阅读其他名家的作品,比较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屈原的异同。

2. 以屈原作品为线索,了解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3. 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探究他的情感表达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六、教师备课1. 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的背景和重点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 预先准备好背景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和参考。

3. 制定合理的导学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和疑惑。

4. 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支持。

七、课堂导入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情感最真挚的表达之一。

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了解离骚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八、课堂学习1. 阅读课文《屈原(节选)》,重点关注屈原的心情和情感表达。

屈原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他的情感表达充满了痛苦、无奈和悲伤。

通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分析他的情感表达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生版)

第17课《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特点和阅读的方法。

2.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3.通过鉴赏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4.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学习重点】1.了解剧本的特性和阅读方法,掌握剧本的基本要素,如角色、情节和舞台说明等。

2.深入理解屈原的戏剧冲突和舞台说明,把握其主题和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1.通过鉴赏屈原的台词,感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2.解读屈原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剧的深层用意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家、诗人、家、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

代表作有诗集《》,历史剧《》《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了解背景这是一部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

3.了解作品《屈原》全剧分为“”“”“”“”“”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4.字词积累①给加点字注音靳.()尚俄顷.()商於.()脚镣.()瘦削.()污秽.()稽.()首咆哮..()木梗.()虐.()待三闾.()鞺.()鞺鞳.()鞳②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国殇.():诡谲..():哗众取宠:伫.()立:睥睨..():驰骋.():播弄:雷霆.():活动一:掌握阅读策略1.看黑板上的两个片段,请把这篇课文与《孔乙己》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请补全括号里的内容。

台词包括(、、)舞台说明包括(、、、、等)2.阅读教材95页知识短文,圈点勾画出剧本阅读的策略。

《屈原列传》复习导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导学案

《屈原列传》复习导学案文化常识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文学思想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太公)。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 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内容: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4、屈原: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二、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答案①闻( 学识)②志(记)③明(明晓) ④娴(熟练,熟悉)⑤图议(谋划计议) ⑥接遇(接待) ⑦列(朝列,班列) ⑧害(嫉妒)⑨造为(制定) ⑩宪令(国家法令) 属(撰写) 夺(强取为己有)与(同意) 谗(谗毁) 伐(自夸,炫耀)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一)戏剧的分类。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

根据题材反映的时代的不同,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等。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二)戏剧的特点:①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②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③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

(三)剧本。

剧本是戏剧创作和演出的文本基础,演员根据剧本进行表演。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两部分组成。

(四)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相关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介绍: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创作风、雷、电的颂歌。

婵娟逃脱囚禁来见屈原,误饮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

屈原与前来救助他的卫士一起出走,潜往汉北。

全剧在哀悼婵娟的《礼魂》歌声中结束。

四、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五、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国殇()诡谲()睥睨()污秽()
稽()首瘦削()罪孽()脚镣( ) 咆哮( ) 眩( ) 目伫( )立虐( )待驰骋()徘徊()鞺鞺鞳鞳( )
六、导思
研读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课文节选的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场景,那么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2)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下文屈原的独白有什么关系?
(3)郑詹尹为什么觉得有点儿为难?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一下。

(4)怎样评价郑詹尹这一人物形象?
研读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1)这一部分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2)这部分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3)诗人为何情绪如此激动?这段语言用了什么修辞?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屈原(向风及雷电).....时候”
(4)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尽管.....花草树木”)
(5)这里的“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屈原想到小岛上去,是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7)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虽然你......光明呀)
(8)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这......光明了吗?)
(9)本段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你,你东君,你是个什么东君.....)(10)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但是我,我没有眼泪......有什么用啊?)(11)三个“毁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读完课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内容主旨
写作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