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

合集下载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2020/4/7
13
列宁逝世的权力斗争
1924.1.24 列宁逝世,有7名政治局委员:斯大林、 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李 可夫和托姆斯基。
1924.5 俄共十三大召开,斯大林宣读“列宁遗 嘱”,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猛烈攻击托洛茨基, 斯大林留任总书记
1924.9 托洛茨基出版《十月的教训》,攻击列宁、 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 展及挫折
2020/4/7
1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原姓 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 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斯大林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 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对二十世纪的世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4/7
2
斯大林于1879年出生在高加索格鲁吉亚
2020/4/7
11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苏 联势力扩展到了大半个东欧, 斯大林利用这个机会在整个 占领区建立了共产党政府, 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从此铁 幕落下,美国和苏联开始四 十余年的冷战。
2020/4/7
12
1946年3月,斯大林担任了 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 他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和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享年73岁。 他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被保存在 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1961 年,斯大林的遗体被迁出列宁墓, 掩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不是长久存在的,其中大多数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发现、利用经济规律有着阶级背景
第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关系
2020/4/7
25
(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一,基本经济规律的界定

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八页,共16页。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开展
普列汉诺夫生平简介:格奥尔吉·瓦连京 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第二国 际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俄国第一个马克思 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立者。出身于俄国 唐伯夫省一个地主家庭。19世纪70年代参加民 粹主此义处运添加动标。题曾俩次被捕。1880年被迫侨居瑞 士,逐步承受了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主义。
第六页,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开展
从19世纪末解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俄走过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征程。其开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七页,共16页。
层级关系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是时期,是
第九页,共16页。
普列汉诺夫1882年翻译俄文版共产主义宣言,1883年创立解放社〔与 查苏里奇〕,1889年出席巴黎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并发表关于俄国工人运动 的演说,同年赴伦敦会见恩格斯。1900——1903年同列宁一起主编火星报 和曙光杂志。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列宁道路。后成为俄国孟 什维克的指导人。1883——1903年,普列汉诺夫写下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 义根本理论的代表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 元论历史观之开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这些著作全面阐述马 克思主义思想,为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做出了 奉献。
第十一页,共16页。
第十二页,共16页。
普列汉诺夫研究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醒了马
1
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历史做出科学说明的唯一理论,他使 人们可能把人类历史当作有其自身规律的过程来理解。
普列汉诺夫对马 克思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的论述
2

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一苏东剧变简述及其原因分析自从苏维埃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西方国家就感到了这种异己力量对其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和地缘政治的威胁由此便开始对苏联实施从武装干涉战略遏制到和平演变的一整套战略和策略在苏联剧变和解体的过程中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影响
• 其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 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其三,提出不断提 高党的领导能力,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 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其四,提出要坚 持和发展党的执政经验。
• 第五,提出了关于党的执政理念的一系列新观点。 具体如下: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辟 地回答了为谁执政的问题;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刻地回 答了何为执政的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任务上回答了 党如何执政的问题;明确提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依靠角度回答了怎样执政的 问题;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法执政,从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角度回答了怎 样执政的问题。
一、苏东剧变简述及其原因分析
• 1、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 (1)历史原因。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集体主 义和专制集权主义对苏联后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 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不仅有来自国 内、国际资产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更重要的是旧 制度的残余,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系列旧习 俗、旧的思维模式对新制度、新体制的侵蚀。其 中最关键的是始终贯穿于苏联领导层决策、国家 管理以及社会控制过程中的专制主义残余。
一、苏东剧变简述及其原因分析
• 2.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 苏共领导人虽然一再强调改革需要“新思维”, 但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却沿袭了以前的传统:急躁 冒进、理论脱离实际、理论超越实际、唯意志论 盛行。 • 第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苏共领导人热衷于国 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和国内政治领域层出不穷的 新举措、新方案,而缺乏将每一项具体改革步骤 贯彻始终的决心和毅力。

马克思主义与苏联解体

马克思主义与苏联解体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加重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并获得成功,史称十月革命。

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随后通过种种方式成为了一个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超级大国。

只可惜命运不济,仅半个多世纪,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便宣告解体。

然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来说社会主义将是全人类最终极的发展方向,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际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基础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但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建设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自然成为事业顺逆、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对建设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想主义,有的来自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方面的因素,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未来的科学预测给后人留下的各种想象空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存在的一系列要由社会主义实践家们充实、发展、甚至修改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来源于苏联领导人对共产主义未来以及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所要具备的条件的过于简单的认识。

苏共及其领导人一直存在一种倾向,即过高估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希望尽快的建成社会主义。

在我国也曾提出并实施过类似“赶美超英”和“大跃进”之类的政治生产活动。

从而往往低估社会主义事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早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群众中间便普遍存在着一种理想、乐观情绪,希望迅速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民主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在1920年说过:“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是不能希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他们都死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指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思想演变和重要概念等内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阶段和思想家,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贡献。

1. 列宁主义阶段(1870年-1924年)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阶段。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和策略,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对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本质的深入分析,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2. 斯大林主义阶段(1924年-1953年)斯大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全盛时期的发展阶段。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快速工业化。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的建设”理论,并通过五年计划等政策推动苏联的迅速发展。

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3. 毛泽东思想阶段(1949年至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成功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

4. 邓小平理论阶段(1978年至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提倡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

5.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思想,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不断發展。

其整个发展脉络可归纳为高潮和低潮两个阶段,呈现的特点是在实践中体现了多样性和具体化。

对其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进行研究,将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历史走向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1.高潮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潮阶段共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至巴黎公社成立这个时间段,即1848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马克思主义最初从思想理论转变成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直接实践。

尤其是在《资本论》出版以后,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一次高潮发展,工人运动都将马克思作为领袖,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他们开展运动的重要指导。

第二次是在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直到中国也进入社会主义,即1917年以后的四十多年。

这一阶段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十月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制度。

并且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7年,莫斯科召开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会议,将世界划分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重要阵营,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高潮阶段。

第三次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依的,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全世界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对比参照的意义,因为中国始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融合的创新成果,并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

2.低潮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到两次低潮发展阶段:第一次是巴黎公社出现失败到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即1871年之后的三十多年。

由于巴黎公社失败,无产阶级革命也被迫中断。

同时,欧洲产业革命出现重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捍卫者出现了一定的机会主义立场,很多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再也不是笃信不疑,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低谷。

历史事件解读俄国十月革命与主义的传播

历史事件解读俄国十月革命与主义的传播

历史事件解读俄国十月革命与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对俄国本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本文将解读俄国十月革命及其与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关系。

1. 背景介绍俄国革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经济不平等和政治腐败问题,人民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也为革命准备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

2. 十月革命的发生十月革命指的是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这次革命被视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有别于之前的二月革命,奠定了苏联建立的基础。

3. 革命的传播十月革命发生后,它的影响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首先,十月革命在国内激发了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者和激进分子的斗争意识。

这种影响使得十月革命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

4. 国际传播十月革命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实现。

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与国外的共产主义者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发表宣言、文献传播等方式传达革命思想。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者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工会和政治组织,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

5. 影响和意义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社会主义主义提供了实践验证的机会,成为各国激进分子追求社会变革的榜样。

其次,十月革命导致了俄国内战的爆发,这场战争为各国提供了选择与支持的机会,也加剧了国际政治格局的紧张。

6. 后续发展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逐渐发展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了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继续传播,引发了一系列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和冲突。

结语: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颠覆了俄国的政治体制,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及其与主义的传播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于理解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源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并在20世纪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和创作,同时也需要考察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的贡献和扩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不同阶段的发展。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1848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于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概述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1848年-1894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质疑。

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起,以及列宁的贡献,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指导理论。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和思想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1894年-1924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地位。

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同时,列宁对于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贡献,如《帝国主义论》和《国家与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1924年-今)列宁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斯大林的兴起和苏联的崛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政治运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也伴随着对其理论合法性和实践效果的质疑。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演变和扩展,但其核心原则和方法论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讨论的焦点。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被归类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

最新 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的走向-精品

最新 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的走向-精品

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的走向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继此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成立,不断地壮大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

十月革命的成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但是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苏联共产党政权的轰然倒塌。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艰难和悲壮的时期,国际政治格局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巨变,社会主义运动仿佛走向了末端,人们的信仰出现危机,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陷入困境。

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和理论武器必然是人们的怀疑点和攻击点,马克思主义的走向如何,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

一、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原因(一)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建设是基础性建设,但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并没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是经济基础之上,而是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

由于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备上而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注重工业发展、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苏联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由此引发的内部矛盾开始增多。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西方的和平演变的渗透是一大政治因素。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其建立动摇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的统治根基,所以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以美国为首对苏联实施各方面的打压,尤其是赤裸裸的军事的打压。

在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人执政时期,苏联加强军备储备,与美国进行军备竞争,世界政治格局中东西方处于冷战时期,于是,由美国驻苏联大使的乔治?凯南提出了针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诋毁社会主义的声誉,同时利用人员交流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以“拒绝与苏联贸易”、“军备竞赛”等为实现和平演变的手段,在对苏联实施经济封锁的同时又以贸易为诱饵和苏联进行交流,同时迫使苏联与之进行军事工业的竞争,让苏联顾不上民生经济的发展,使得苏联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的同时达成他们的政治目的。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原因分析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原因分析

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原因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等四个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

在话语权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状况、政治力量、资源投入和教育与拓展水平支撑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推进。

在话语权的实践过程中,探求真理、创新变革、渗透发展和话语对抗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要实践方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必然要清晰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尤其是理清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进脉络并分析其丧失的原因,以史为鉴,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发展寻找到一条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苏联的解体宣告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这个超级大国的终结,曾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旗也已经被三色旗所取代。

苏联解体后,世界各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丧失原因的研究从未止步,对戈尔巴乔夫个人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分析,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丧失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话语权演变进程中的不一致性和内在矛盾是其历史原因,而话语交锋中所显示出的无奈与弱势则是话语权丧失的现实原因,苏共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地位的放弃是话语权丧失的重要原因。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演进的不一致性及其内在矛盾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苏联的发展原本也应该是一以贯之地推进,可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演变过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传承性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话语体系和话语口径的偏差必然会导致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直至信仰缺失。

列宁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初步形成,在实践方式层面上,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备了革命性、创新性、渗透性和对抗性的特点。

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剖析无疑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发展史上的高峰,其一国胜利论和帝国主义论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俄国以及后来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有了比马克思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思想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时期和俄罗斯的地位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时期和俄罗斯的地位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时期和俄罗斯的地位转变作者:吴丹张英琦张一澍来源:《世纪桥》2015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前苏联的存在经历了萌芽、发展、衰退的历程,曾经在苏联的各个领域占据绝对的指导地位,被称为“国家哲学”。

随着苏联的解体,作为一个社会附属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天,俄罗斯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在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由原来的“国家哲学”转变成为一个哲学流派。

关键词:国家哲学;政治属性;多元化; 动态哲学中图分类号:B0-0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80-02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执政党决策和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但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罗斯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哲学”从1938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始终担当“国家哲学”的角色,历经了53年的时间。

由于其在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对苏联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在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什么?安启念教授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苏联哲学的代名词,并且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画上了等号。

”[1](P.34)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系统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形成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准备到人物提出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化的一个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和《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使用并对“辩证唯物主义做了极其完美的有价值的阐述” [2](P.67)又在此基础上对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进行了完善,并将其内容归结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三个部分;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分为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几
个关键时期和主要趋势。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崛起,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的批判和分析成为其经济学思想的核心。

其次,在20世纪初,随着俄国革命的发生和苏联的建立,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苏联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
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形成了苏联特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即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

然而,随着20世纪中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崩溃,以及中国、越南
等国家的经济改革开放,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受到了挑战和重新
审视。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思潮的兴起,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新的挑战。

而今,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
经历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续关注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另一
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在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经济学派的理论和
方法,以应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复杂挑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是一个不断变
化和发展的过程。

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会受到挑战和批评,但其核心理念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全球
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第一章俄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俄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地理环境在 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问题
A
普列汉诺夫
B
普列汉诺夫
C
普列汉诺夫
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及 其生产劳动的前提 2.地理环境对原始社会生 产及劳动部门的分工有着 决定性的影响 3.马克思强调人类对自然 力的控制、支配,对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 展是最有决定的意义的
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及其生产劳动的前提地理环境对原始社会生产及劳动部门的分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马克思强调人类对自然力的控制支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是最有决定的意义的第二节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中的地位和贡献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地理环境是通过经济关系而影响社会的变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必然性地理环境起间接的最后决定作用
普列汉诺夫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 他的理论活动可以分为二个时期
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理论活动可能分为三个时期
1.首先是他作为一个民粹主义者时期(1876——1882
1.1883——1903年,是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年)。1876年他加入民粹派,后担任《土地与自由》杂 志的编辑,曾两次到民间去宣传民粹派的理论。70年代 中期以后,俄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了政治舞台。在这个时候,普列汉诺夫阅读了马克思的 《资本论》,对他认识工人阶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在欧洲出现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时期,直
俄国的社会状况
第一节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是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进行的。而且,在其传播 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的论战。因此,要想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首先应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争议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

与列宁主义的遭遇相似,随着苏联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拓展,西方国家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反对和攻击也不断上升。

1991年苏联解体后,抹煞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和彻底否定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也尘嚣至上。

西方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想和言论中,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歪曲、攻击甚至谩骂,有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立场出发的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否定,有主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倾”立场出发的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也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较为中肯的总结和反思。

对这些思想和言论必须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予以鉴别。

与西方“列宁学”相联系,也存在着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相似的所谓西方“苏联学”,后者主导着西方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非议。

在探讨苏联马克思主义问题时,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受到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影响,在某些领域争论较多,这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价。

一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评价首先是西方“苏联学”者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或者说不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些“左倾”思想家和学者,这些人的共同理论特征是既不认同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也不认同苏联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些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苏联的认识被总结为以下4种基本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苏联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认为苏联发生了非暴力的反革命,基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官僚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而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则是在实现没有私人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属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左翼反对派”的加·И.米雅斯尼科夫和所谓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弗里德里希·阿德勒。

第二种理论主要是由托洛茨基提出的,认为苏联是“蜕化的工人国家”。

1936年,流亡海外的托洛茨基完成了题为《什么是苏联以及它正向何处去?》手稿,后来以《被背叛的革命》为书名出版。

托洛茨基在书中把苏联看作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预备性政权,认为就其保护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权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其以资本主义的价值尺度实行生活资料的分配而言又是资本主义的。

第三种理论是“官僚集体主义理论”,认为苏联已成为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全新的社会类型,官僚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是意大利人布鲁诺·里齐1939年的著作《世界的官僚化》。

第四种理论被概括为“没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的新生产方式诸理论”,主要产生于1968年之后。

例如,来自当时民主德国的鲁道夫·巴罗在1977年的著作《东欧的选择》中认为,俄国革命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非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快速工业化;斯大林时期各种关系的中央集权化、党和国家的融合以及斯大林主义的恐怖的真实意义是将农业专制改造为工业专制,构建工业基础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有西方学者将以上诸种理论中有一定共性的观点总结为以下11条:其一,认为布尔什维克和后来的斯大林主义政权构建了一个现代化专政;其二,认为苏联出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相似物;其三,认为苏联社会是人类主流发展道路之外的一种异化形态和一条死胡同;其四,认为布尔什维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都是历史上暂时的现象;其五,认为苏联社会是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其六,认为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同一社会形式的两个变体;其七,认为在苏联存在着经济对政治的从属性或者说完全自主的国家;其八,认为统治精英的权力建立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或者说知识成为统治的基础;其九,认为工人在苏联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其十,认为苏联存在时间越长,增长的低效率问题越严重;最后,认为苏联的活力来自于与西方的竞争,即使在和平时期苏联社会也可以看作一种战时经济。

这些所谓的西方“左倾”思想家和学者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右翼学者,他们不认同资本主义,同时也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形态——苏联社会主义。

从他们否定列宁主义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早已背离马克思主义,而是代表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立场。

他们的上述种种思想和言论尽管个别的也有可取之处,但总体上都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

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否定苏联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关键之点上,西方小资产阶级左派学者已经与资产阶级右翼学者同流合污,并且充当了抹黑和攻击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先锋。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对列宁主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既有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有一系列问题和教训。

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的和历史的观点来看,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

就像巴黎公社虽然时间短暂但历史意义不容低估一样,虽然苏联已经演变和解体,但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曾经对世界历史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并将继续其影响。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持彻底否定的态度,不仅不科学,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而且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因而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二关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首先,西方学者经常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来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对应。

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是认为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一样同属极权主义;认为斯大林主义强调党和国家对社会及其成员的控制,通过政治高压和恐怖手段,把群众动员起来去实现该制度的目标。

这种观点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歪曲和丑化。

马克思主义者一般不使用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

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斯大林的某些错误做法背离了列宁主义的原则,但是他所奠定的基本制度是健康的;斯大林领导实现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代价很大,但是有其历史功绩,为苏联摆脱落后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认同西方的意识形态,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而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历来主张对斯大林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批评其错误。

其次,关于斯大林主义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西方学者从彻底否定斯大林主义这一前提出发,有的认为斯大林主义背叛了列宁主义;有的认为斯大林主义来源于列宁主义从而也否定列宁主义;有的则将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否定。

实际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尽管有不少缺点和问题,但总体上仍然是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再次,关于斯大林体制或者说苏联模式,即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西方学者往往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而苏联之外的各国共产党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到过斯大林体制的深刻影响。

鉴于斯大林体制的影响极为深远,我们要对其做具体的分析:其一,斯大林体制是历史的产物,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二,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其三,任何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随着时代和国情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此外,鉴于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重视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

在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苏联的斯大林体制持全盘学习态度,对斯大林的思想也持全面肯定态度。

1956年苏共20大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也开始反思斯大林思想中的不足之处。

1963年和1964年中苏大论战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开始持全盘肯定斯大林和全盘否定赫鲁晓夫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展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生产关系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数量和表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斯大林体制的进一步反思,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的研究更为全面,不仅涉及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以及他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如农业集体化,而且涉及了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由于苏东巨变的影响,对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同时,关于斯大林的各种西方思潮也已经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和斯大林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等问题也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

三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官方和主导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西方“苏联学”者对这一哲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术界现在也流行着一系列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性评价。

这些否定主要涉及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联系苏联“哲学管理体制”的某些弊端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外在特征的批评。

第二个层面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些内在理论特征的批评。

就第一个层面而言,有一种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点的概括是:第一,肤浅和简单化;第二,教条主义、绝对化和极端化,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第三,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失去哲学自身的独立性和学术性;第四,封闭化,缺少与世界思想界的交往、联系、对话和交锋。

①这一概括的主要问题是以偏概全,只讲问题,不讲成就,错误地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些支流当成了主流。

首先,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既有广为人知的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也有众多研究性论著。

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必须深入浅出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普及,这种对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追求绝不等于肤浅。

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性论著中则不乏有深刻性的成果。

因此,不能以肤浅和简单化来概括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教条主义的确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痼疾,但是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只坚持不发展就会导致教条主义,只发展不坚持就会导致修正主义。

苏联也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发展得还不够的问题。

不能从总体上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绝对化和极端化或者缺乏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再次,过度的政治化和过度的意识形态化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痼疾,但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就完全是错误的。

执行意识形态职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为政治服务。

在这方面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原则上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方式和方法的层面。

此外,封闭性也的确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缺陷,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坚持和借鉴的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