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学生身 心发展的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3、你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同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
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5年,《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使国家队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总的要求,而培养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教育方正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书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7、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确立教育的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中国的有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裵斯泰洛齐,他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的到最完善的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他们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8、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10、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他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1、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那些误区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二)素质教育就使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六)素质教育就使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1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3)建立素质教育的保护机制。A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B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C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D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4)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A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B 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C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13、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宣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萤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