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25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25课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包括五首经典古诗词,分别是杜牧的《赤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些诗词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是本课的笔记内容:一、课文主题本课选取了五首经典古诗词,分别涉及历史、自然、人生、离别和壮志等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了解古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体会离别之情和壮志之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重点生字词杜牧(dùmù):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文天祥(wén tiān xiáng):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零丁洋(Líng Dīng Yáng):地名,位于中国南海,是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的地方。
苏轼(sūsh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
水调歌头(ShuǐDiào Gētóu):词牌名,有多个调子。
辛弃疾(xīn qìjí):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òzhèn zi ·wèi chén tóng fūfùzhuàng cǎn yǐjìzhī):题目名,出自辛弃疾的词作。
三、重点词语解释折戟沉沙:形容兵器折断后沉入沙中,比喻失败或灭亡。
东风不与周郎便:指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周瑜就不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人生如梦:形容人生短暂,像梦一样。
干戈寥落四周星:指战争频繁,四年的抗元战争中只有寥寥数次战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文化积累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文化积累(1)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
古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称古风、古诗、有歌、行、吟等体裁,如白居易《长恨歌》、杜甫《兵车行》、李白《梁父吟》。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五言诗(陶渊明《饮酒五》)和七言诗(李白《行路难》)等古体诗,分别简答四古、五古和七古,也有三五七言兼用者,属七古,如李白《将进酒》。
古体诗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讲对仗、平仄,押韵较宽。
如陶渊明《饮酒五》不讲对仗,平仄灵活,都押“安”韵。
近体诗韵律的特点,律诗颔联、颈联要对仗,用韵、平仄较严。
绝句是律诗的“截取”,四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
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向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便不讲究对仗。
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对仗。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讲究对仗,“歧王宅里”对“崔九堂前”,“寻常”对“几度”,“见”对“闻”,属前两句对仗。
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表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词最早起源于隋,初盛于晚唐,兴盛于宋。
词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
词是诗的别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诗歌。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词分豪放派与婉约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词牌是词的调子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诗词五首 1.《饮酒》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字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这两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言语之间饱含自豪和自足。
心远指的是心志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
这里表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见”用得很妙,“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主旨: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向种解释实质上有相通处,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课文示例【示例1】知人论世——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饱受了人生的穷困,阅尽了人间的丧乱,颠沛流离大半生,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还曾挨过五天饿,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高扬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时时忧国,刻刻忧民,他的心因国破而碎,他的泪因战乱而流,他的叹息因“穷年忧黎元”而一刻不曾停息。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诗歌饱含着兴衰感慨,抒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示例2】知人论世——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她身处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后期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
因此她的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武陵春》等。
《渔家傲》一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技法点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不同的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身世,同一诗人不同年龄的境遇,都影响着诗词的表情达意。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八年级上25课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25课古诗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25首古诗,这些古诗传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并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八年级上25课古诗的知识点。
《登高》- 杜甫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传达心境,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成功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杜甫使用了对仗、反复以及象征来增强诗歌的美学价值。
《赤壁》- 杜牧这首诗描述了三国时期两位谋士的壮举,通过抒发诗人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景仰,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敬意。
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都很深刻,同时也充满了历史意义。
《浪淘沙·北戴河》- 白居易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与朋友们在北戴河的海滩上玩耍的情景,以及他们抵御海浪的决心。
诗歌使用了许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来刻画自然景观和生动场面,性格鲜明,语言优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远》- 杜甫这首诗以个人经历为背景,描写了诗人和一个好友共度的秋夜场景。
杜甫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节奏感强的韵律,使诗歌具有高度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感知。
《登岳阳楼》- 杜甫这首诗以诗人在岳阳楼上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历史传统和自然景色的崇敬。
诗歌语言秀美,意象深远,使人感受到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夜泊牛渚怀古》- 杨万里这首诗以夜泊牛渚为背景,却抒发了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寻觅历史痕迹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和追求。
《夜雨寄北》- 李商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别之情,以及对与爱人之间感情的思念。
李商隐运用了象征手法,诗歌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动人。
《登金陵凤凰台》- 王之涣这首诗描述了王之涣在凤凰台上享受自然景色和文化底蕴的经历。
诗人的语言优美,意象极为传神,情感真挚。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这首诗以王维的好友元二游历西域为背景,表达了王维对友谊和美好祝愿的理解。
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宽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对旧日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五首》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5课】
《诗词五首》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5课】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①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陶渊明(约365一427),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②【结庐】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③【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④【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⑥【山气】山间的云气。
⑦【日夕】傍晚。
⑧【欲辨已忌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①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②【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③【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④【浑】简直。
⑤【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⑥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⑦【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⑧【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⑨【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鲜片般闪闪发光。
⑩【角】军中号角。
十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⑪【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的血迹。
⑫【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⑬【黄金台】想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土。
⑭【玉龙】指宝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 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 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 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知识链接: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 要插不上头簪。
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 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 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 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山河在”“草木深”有什么含义?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 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 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 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 矣。”
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
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
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困生活。
李贺自幼聪慧过人,但要改变卑微处境,施展自身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登堂入仕”。
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
据《摭言》记载,李贺以诗卷拜谒韩愈,韩暑卧方倦,欲使阉人辞之。
后韩愈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
李贺拜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
此诗在诗人的心目中应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代表作。
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
尽管后来有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为其奋臂直呼,写下了著名的《讳辩》,辛辣地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结果仍无济于事。
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
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
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题跋像[1],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内心悲愤和不敢直言的矛盾撞击,决定了李贺诗歌创作只能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复杂情感。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必然融合奇特的想象,更带上抑郁低沉的悲郁色彩。
第25课诗词五首-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
第25课诗词五首-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1第第25课诗词五首目标梳理2.把握诗词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重点: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及蕴含情感。
2.难点:理解诗歌意境。
知识梳理一、文题解读《饮酒(其五)》是陶渊明所作《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
因这组诗为“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
“春望”即春天所见。
“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原述洛阳令王焕德政之美,梁人萧纲始用此题咏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渔家傲”,词牌名。
2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沉郁顿挫,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汇总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汇总诗词五首1.文学常识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2.思想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3.重点问题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解释: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
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洗干净,认出 它是赤壁之战中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历 史形势将整个改变。)美丽的大乔、小乔, 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
自主探究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 有何作用?
赤壁之 战,是一 场对三国 鼎立的历 史形势起 着决定性 作用的重 大战役。
学习导入
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杜牧的 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主题 思想;(重点) 3、背诵并默写全诗。
走近作者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 “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 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 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与 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 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 韵跌宕见长。有《樊川文集》。
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 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 巧,点染用功。
课堂检测
(一)理解性填空。
1、《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 大影响的诗句是: 东___风___不___与____周___郎___便___,___铜___雀___春___深___锁___二___。乔 2、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折___戟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 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_英___雄___无___用____武___之___地___的___抑___郁___不___平_____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诗歌分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 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 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诗歌分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乐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 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 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深谷。
诗歌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 “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 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 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 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 意”的所在。
诗歌赏析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 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 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 然的会意与亲近,到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域。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 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 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 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 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 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 (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 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部编版八上25课《诗词五首》要点师
25诗词五首·每课要点《饮酒》(其五)一、知识背景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417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这组诗共20首,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二、词语释义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三、诗歌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极富情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探究诗歌的情感(解析版)
26.诗词五首——群文阅读探究诗歌的情感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考点解读】01.忧国忧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赎武;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02.人生志向: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03.人生感受: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告慰平生的喜悦。
04.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
0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技法点拨】01.看题目: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推断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春夜喜雨》——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悯农》—表达对农民的艰辛的同情。
0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03.品意象: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往往表达较为固定的情感,如“浮云”常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用于表达思乡之情;“杨柳”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落花”多蕴含物是人非、伤春之感等。
04.看序注:序或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感情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05.找诗眼:诗词中常有“诗眼”词眼”或抒情、言志、阐理的字句,这些字句常常直接表现或含蓄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释: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
刘、裴曾一起被召回又同遭贬谪。
0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
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复习要点
第25课《诗词五首》一、文学常识填空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又称为“杜工部”。
其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变衰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⒉《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
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过故人庄》是律诗中的五律。
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探望。
“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
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朝代)著名文学苏轼,号东坡居士。
从体裁上来说,和《渔家傲》都是词。
作者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二、注音或写字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俄顷(qīnɡ)大庇(bì)突兀(wù)鸡黍(shú)开轩(xuān)面场圃(pǔ)鸡豚(tún)羌(qiānɡ)管未勒(lè)蕲(qí)水浣(huàn)溪沙人不寐(mèi)千嶂(zhànɡ)里丧(sānɡ)乱三重(chónɡ)茅广厦(shà)恶(è)卧花冠(ɡuān)三、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对比)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南能西。
(反问)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比喻)四、根据提示填空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历史事件),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美好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古代诗歌五首《饮酒》陶渊明一、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翻译:.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您如何才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句子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句概括写出世人生活的环境。
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务的干扰,为下文解释原因做铺垫。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心远”说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能否换成“望”?: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将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景物描写。
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
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2)描绘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6.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1)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2)、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3)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也有消极面。
《春望》杜甫一、思想感情: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思己 (忧国思家 )的情感,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二、翻译:国都沦陷破败不堪,但山河依旧在,春天降临到长安城本该春意盎然,却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
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二、句子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的破败之景,令人触目惊心;(2)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树木丛生之景(景物描写),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草木深”表面上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上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3)诗中的首联“望”到了什么景象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萋萋。
一片破败。
(4)这两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寓情于景,因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溅热泪”,因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2)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此时诗人看见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修辞:对偶和拟人的修辞,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贱泪,鸟亦惊心。
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4)“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花鸟木本来可以带给人们快乐,但因为自己忧时恨别,现在见了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含义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夸张,写出家书的珍贵。
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搔:传神的写出了诗人焦虑忧愁的痛苦心理,“更短”极言忧愁的程度之深。
(2)画面及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
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5.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雁门太守行》李贺一、思想感情:诗人用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渲染了悲壮的色调,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
二、翻译:敌军像乌云般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大太阳,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赐和厚爱,我手执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底。
三、句子赏析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1)“压、摧”:夸张,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开”: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描绘出战阵次第排开的壮阔画面。
“黑云”:比喻,把敌军攻城比作黑云,生动地描写敌军兵临城下时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
“甲光”:比喻,把阳光照射下的铠甲比作金色鳞片,借日光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的闪闪金光来显示我方士气高昂,信心满怀。
把敌军的来势汹汹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气氛紧张。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该句。
敌军像乌云般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答:(1)从色彩的角度赏析: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营造出一种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出战场的悲壮场面。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答:“半卷”暗指援军乘夜奔袭“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慷慨悲壮的豪情。
“鼓寒”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含蓄地写出了将士们毫不气馁的战斗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典故和借代,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玉龙,是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借代剑。
诗人引用这些故事,写出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5.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滚,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X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赤壁》杜牧咏史怀古诗: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一、思想感情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二、翻译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销蚀掉,(我)拿来磨光洗净之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句子赏析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2)“磨、洗、认”等动作,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诗人为什么要从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是托物起兴(托物起兴,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
)的表现手法,这支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先写它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的历史风云。
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4)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借一件古物来抒发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这两句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大乔、小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以小见大)。
曲折反映了诗人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
《渔家傲》李清照宋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一、思想感情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现出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二、翻译天空连着如波涛翻滚的云和早晨的云雾,银河流转,千艘帆船逐浪如起舞。
梦中的灵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听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要像大鹏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不要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海中的神山上去吧。
三、句子赏析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描绘画面(描写梦境):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帆早风浪中飞舞前进。
(2)“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