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案例2: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教师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转型(1912-1928)【考试范围】

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考试预测】

根据对2013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第15题分析,把握阶段历史,考察阶段特征,将成为命题方向之一。建议学生在备考2013年高考时,注意变换角度,特别是新史观的运用,必修与选修的知识整合。

【课时安排】共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回顾第一轮复习时纵向知识体系的构建,梳理知识点,尝试按照通史模式进行知识点的重新归纳整理,构建横向知识结构网,并尝试用新史观解读。【试题导入】

(2010年全国文综)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C )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广大农村,旧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提问:辛亥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民主政府并没有真正换来民主的中国,说

明了什么?为什么?

过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挠破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构建网络】

一、北洋政府的统治(1912.3——1928.12)

1、统治建立: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统治基础:大地主、大买办

3、统治阶段:

1912——1916 袁世凯专制独裁时期

(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产说明了什么?)

1916——1928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皖系、直系、奉系)

(简析形成原因:内因—自然经济;外因—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4、统治特点:(根据选修2课文材料解析并结合对统治基础的分析进行归纳)

对内专制对外卖国

[归纳小结]

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加紧压迫中国人民的压迫史,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血泪史。

提问过渡: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抗争,进而在抗争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呢?

二、先进的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1、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发端

3、资产阶级革命派:前期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先后失败;后期接受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

4、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呼声。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归纳小结]:抗争与探索的实质——反专制求民主,实现国家近代化。

反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成就显著: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政治上,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建立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思想上,新思想层出不穷,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发端萌芽。

【史观延伸解读】

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别从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加以概括。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全球史观要求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学习,加强中外史的联系。这一时期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国际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上,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迁,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的简约文明,社交礼仪西化、历法、节日等。

【知识迁移】试从不同的角度(史观)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作用。革命领导权——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开始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革命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崭新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2、从全球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虽然仍是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他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从现代化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爆发, 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五四运动不但巩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成果,而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高考真题链接】

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C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D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作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C )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4、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A)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5、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