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案例2: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教师用)
专题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型-《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1912—1927年)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政治层面: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 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开始 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 利。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读懂]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为1920年,批 评社会改良,主张根本改造,走进工厂, 深入工人群众,及主张与工人阶级相结合。 表明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做对] 选__C__
(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 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 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 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 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 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做对] 选__D__
(2018·海南高考)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 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 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 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 “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 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江浙 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读懂] 1932年正处于国民政府“黄金十 年”时期,当时国民政府大力发展经济, 民族火柴业取得较快发展。据火柴图案信 息可知,该火柴公司是在利用十九路军的 上海抗日斗争这一事件进行广告宣传,间 接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思潮和运 动的高涨。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史学的转型》教案、教学设计
4.教学资源:
(1)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安排如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讨论。
2.讨论主题:围绕史学转型、历史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等主题展开讨论。
3.讨论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个人理解,积极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2.新课内容:
(1)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史学的起源、古代史学到近现代史学的转型,重点讲解史学的转型及其意义。
(2)历史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年鉴学派为例,阐述近现代史学的代表性成果,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研究方法。
(3)史学的现实意义: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史学的转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史学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史学的转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近现代史学的重要成果,如历史唯物主义、年鉴学派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第4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课件--2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
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表现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 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 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第四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伴随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 代化迈进。
【时空定位】
【整体感知】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反映出中国人民
政策 制,再到鼓励的演变
2.近代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类别 外资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性质 外国资本 洋务资本 民族资本
出现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9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地点 通商口岸 沿海、沿江地区 沿海地区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1840-1894)》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本课内容安排1课时,以材料分析的形式,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培养的角度学习本单元1840-1894年的历史内容。
注重核心术语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注意重大历史事件及其重大历史影响:近代化、社会转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近代工业;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明晰1840-1894年这段历史在近代社会转型宏观大历史背景下的中观地位,并明确微观历史史实。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中国近代史社会转型(1840-1894)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琐碎、线索复杂,受专题史模式影响,学生的时空观念较差;核心概念掌握有欠缺。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可分条表述)学习目标:理解近代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近代中国的民族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评价促进学习。
下同)学生整理史实与结论表格形式呈现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
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构建大历史观环节二:明清时期天下观的特点教师活动2以ppt形式展示传统的天下观学生活动2学生运用史实证明传统天下观活动意图说明区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结论环节三:以1840-1894年的史实在证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教的活动3以材料形式呈现学的活动3规律总结、认识提升活动意图说明由微观历史的叙述到宏观框架的构建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民国后期(1927年—1949年)的近代化转型教案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民国后期(1927年—1949年)的近代化转型【复习策略】1. 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 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民国后期的近代化是这一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复习时应注意与前两个阶段(晚清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联系。
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 整合中国近代后期的知识, 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2. 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本阶段既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同时也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是近代化有所发展的十年, 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南京国民政府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屠杀及对日本侵略的退让等, 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抗战时期, 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抗战胜利后, 美蒋挑起内战, 近代化事业陷入绝境。
同时,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
复习时, 应了解近代化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 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 提高复习效率。
【考点预测】民族工业艰难发展、中共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努力、国共合作、毛泽东思想这些与现实政治经济密切联系的考点, 日本侵华的史实与现在的中日关系及亚洲、世界形势相关的考点, 将是2010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知识整合】考点 1、国共的对抗与合作1. 国共对峙(1927年—1937年)(1)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2) 八七会议:清算了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 秋收起义: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 土地革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巩固了红色政权。
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1912--1927年)-19页PPT资料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 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 河”。与改革同步,对外开放工作也正式启动。在对 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决 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 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保
功的遏制住了经济的下滑态势,经济回升趋势明显。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与时俱进,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产生了 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进行 了科学的指导,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力量,中国人 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信仰得以实现。
【解3.析不】同历从史上时图期来党看员,构党成员的构变成化发反生映重了大中变国化共,农产民党所 占比自重身加建大设,很的显不然断当发时展工。作对重下心图已中由党城员市构转成到变农化村的,原故 C项因正理确解;A准、确B的两是项(发生时)。的工作重心都在城市,故排除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变 革,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有力量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过了几次大的社 会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寻找到 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人民富强的理想与信仰,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结合。
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 业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高三复习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课件(共20页PPT)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 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 以简要分析。
解: 信息:1898年秦皇岛、三都奥
、岳州开放,标志着近代中 国自开商埠的开始 说明:①这些开商埠与约开商 埠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 操。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式扼 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② 原因是近代重商思想的结果 ;③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
权利;④解决财政困难。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核心整合(1840—1894)]
一、政治: 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 ②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汉阳铁厂
江南制造总局
(3)思想上: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 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 动势力。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①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②洋 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 向近代化迈进。
实战训练
6. (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 28 )开平煤矿正 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 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 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 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
《中国近代化的深化》优秀教学案例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4.利用multi-media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5.创设historical context,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其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其国家认同感。
2.在“问题导向”环节,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环节中,教师合理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激发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确保小组合作的质量。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3.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4.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断推进的,培养其历史发展的观念。
5.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其人生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5.教师应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第7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7讲近代中国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案重点知识点梳理:讲解一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西方列强的侵略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讲解二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二、洋务运动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三、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四、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1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讲解三西学东渐思潮一、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 .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共16张PPT)
济侵略(商品倾销、原料掠夺)。
(2) 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
迅速。
(3) 速度:是一个缓慢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
主导地位。
(4) 结果: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
→ 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中原料国产地
英 国
(史实)渐行渐远 ----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
世界
政治(军事)上
经济上 思想观念
政治
经济
对外政策
或:结腐论朽:没工落业的文封明建对制农度业无文法明抵的抗军胜新事利兴是的必资然本的主义制度外交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721.8.27Friday, August 27,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2:58:2822:58:2822:588/27/2021 10:58:28 P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722:58:2822:58Aug-2127-Aug-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2:58:2822:58:2822:58Friday, August 27, 2021
❖演变-
社会性质:独立自主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 完全独立的新中国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经济形式(大工业)产生
并逐渐发展 → 工业化地位日渐重要 ( 经济近代化 )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针对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教学策略:
a.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
b.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北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c.强化史料教学,运用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在实证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案例分析、史料解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分析。
3.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
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2.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3.学生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及特点,理解北洋政府的政治体制及主要政治势力。
2.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分析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a.列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三个政治特点,并分析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b.简述北洋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请谈谈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图片,如战争场面、民众生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北洋军阀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导入做铺垫。
3.教师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我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历史真相。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深入研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互相鼓励,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研究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探讨。
3.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一项实践活动,如制作手抄报、PPT等,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4.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秋季高三复习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课件 (共20张PPT).ppt(1)
实战训练
3. (2014·重庆卷·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 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 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 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 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 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实战训练
4.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29)1877年,清政 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 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 、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 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受到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政 治
表 现 经 济 思 想 生 活
[核心整合(1840—1894)]
一、政治: 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实战训练
6. (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 28 )开平煤矿正 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 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 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 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 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实战训练
5. (2017年天津卷· 5)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 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 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 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 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 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高考历史大二轮人教全国通用课件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为后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奠定了工业基础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等自强 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兴办近代工业,为后来中国
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人才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如京 师同文馆、新式学堂的设立 ,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 和技能的人才,为后来的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传播了现代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如新文化运动等,传播了民 主、科学等现代思想,为后 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 基础。
轻工业显著发展
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民族企业家 和品牌,如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等。
03
工人队伍壮大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
要力量。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及效果
经济政策调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领袖思想贡献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专制和迷信,为思想 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 发展。
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 主主义的开始。
妇女地位提高和女权运动兴起
妇女地位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 庭,参与社会工作,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女权运动兴起
女权运动逐渐兴起,呼吁保障妇女权益,争取男女平等 。一些女性开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史料、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进行评价,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思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体会历史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2.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强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转型(1912-1928)【考试范围】
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选修2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考试预测】
根据对2013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第15题分析,把握阶段历史,考察阶段特征,将成为命题方向之一。
建议学生在备考2013年高考时,注意变换角度,特别是新史观的运用,必修与选修的知识整合。
【课时安排】共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回顾第一轮复习时纵向知识体系的构建,梳理知识点,尝试按照通史模式进行知识点的重新归纳整理,构建横向知识结构网,并尝试用新史观解读。
【试题导入】
(2010年全国文综)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C )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在广大农村,旧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提问:辛亥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民主政府并没有真正换来民主的中国,说
明了什么?为什么?
过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挠破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构建网络】
一、北洋政府的统治(1912.3——1928.12)
1、统治建立: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统治基础:大地主、大买办
3、统治阶段:
1912——1916 袁世凯专制独裁时期
(洪宪帝制梦的迅速破产说明了什么?)
1916——1928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皖系、直系、奉系)
(简析形成原因:内因—自然经济;外因—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4、统治特点:(根据选修2课文材料解析并结合对统治基础的分析进行归纳)
对内专制对外卖国
[归纳小结]
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加紧压迫中国人民的压迫史,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的血泪史。
提问过渡: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抗争,进而在抗争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呢?
二、先进的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1、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发端
3、资产阶级革命派:前期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先后失败;后期接受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
4、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呼声。
虽然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归纳小结]:抗争与探索的实质——反专制求民主,实现国家近代化。
反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成就显著: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政治上,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建立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思想上,新思想层出不穷,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发端萌芽。
【史观延伸解读】
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别从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加以概括。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全球史观要求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学习,加强中外史的联系。
这一时期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国际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上,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迁,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
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的简约文明,社交礼仪西化、历法、节日等。
【知识迁移】试从不同的角度(史观)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革命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作用。
革命领导权——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开始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
革命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崭新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2、从全球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虽然仍是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他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从现代化史观来看: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爆发, 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五四运动不但巩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成果,而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高考真题链接】
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C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D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作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C )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4、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A)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5、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前提
6、(2010年安徽)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B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
7、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D)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8、“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D)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热点追踪】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