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合集下载

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动植物油原始记录表

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动植物油原始记录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植物油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
样品名称: 废水□地表水□ 水源水□ 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最低检出限:0.04mg/L
方法依据:红外光度法HJ 637-2012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计算公式:C总= K×A总C动= C总- C石测定波长:3030cm-1、2960cm-1、2930cm-1比色皿厚度:4cm参比溶液:CCl4编号:CECE-JS-060 A/O
分析编号样品编号萃取剂
体积
V(ml)
取样体积稀释
校正系数
仪器响应值A总总油C总石油C石样品浓度C动
备注V( ml)倍数K( mg/L ) ( mg/L ) ( mg/L ) ( mg/L )
F=
X=
Y=
Z=
校准曲线编号:绘制日
期:回归方程:a=b= 相关系数:r=
校准曲线检验(中等浓度标准溶液浓度值—空白值):原方程浓度值:现测浓度
值:
相对偏差(%):
分析:复核:审核:第页共页。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及动植物油原始记录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及动植物油原始记录

SEMA-04-JJF-S019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及动植物油原始记录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年月日共页第页分析编号唯一编号样品名称取样体积(mL)石油类吸收值总萃取物吸收值石油类含量( )动植物油含量( )平行样检查分析编号石油类含量平均值( )相对偏差(%)是否合格动植物油含量平均值( ) 相对偏差(%)是否合格校准曲线分析编号加标回收检查标准溶液浓度( ) 分析编号吸收值取样体积( )加标量( )回归方程加标后样品测定值( )相关系数原样品测定值( )备注本实验所使用的校正系数:X= Y= Z= F=回收率(%)是否合格分析者:复核者:审核者:备注:合格为“+”不合格为“-”SEMA-04-JJF-S019-1项目名称:分析方法及来源:检出限:室温:℃显色体积:参比溶液:比色皿厚度:测定波数(cm-1):仪器名称、型号及管理编号:检验记录共页第页SEMA-04-JJF-S019-2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及动植物油原始记录(附页)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年月日共页第页分析编号唯一编号样品名称取样量( )石油类吸收值总萃取物吸收值石油类含量( )动植物油含量( )平行样检查分析编号石油类含量平均值( )相对偏差(%)是否合格动植物油含量平均值( )相对偏差(%)是否合格分析者:复核者:审核者:注:合格为“+”不合格为“-”。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原始记录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原始记录
电源电压/V
透射比值/%
8.杂散光
标准物质
测量波长/nm
杂散光/%
9.吸收池配套性
波长/nm
池号
池号
池号
池号
220
440
10.安全性能MΩ
11.备注
检定员
核验员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原始记录
检定所使用的计量标准
名称
不确定度/准确度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编号
证书有效期至
本计量标准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
检定地点及环境条件:
地点:
温度:℃相对湿度:%RH其它:/
送检单位
联系电话
仪器型号
制造厂
出厂编号
仪器类别
证收编号
1.外观
2.波长示值误差与重复性
标准物质
标准波长
测量值
平均值
误差
重复性
3.噪声与漂移%
项目
透射比0%
透射比100%
漂移(30min)
测量值
4.最小光谱带宽nm
标称光谱带宽
测量光谱带宽
5.透射比示值误差与重复性%
波长/nm
标准值
测量值
平均值
误差
重复性
235
257
313
350
440
546
635
6.基线平直度
波长范围
测定值Βιβλιοθήκη A段B段C段7.电源电压适应性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118页)

环境监测系统原始记录表式(118页)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OO九年十二月原始记录表目录、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测试原始记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 I )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Ⅲ) 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吸收 (冷)原子荧光 法分析原始记录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I )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 I )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 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Ⅲ)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 I )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 标准物质配置记录 一般试剂配制记录 分析原始记录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 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001 002 003 004005 006 007 008 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5026027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 煤样采样和交接记录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 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 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 24 小时) 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 噪声监测原始记录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量记录 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飞机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工业企业噪声源监测原始记录 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 结构传播敏感建筑物室内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样品委托单(站内)监测结果统计表 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 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 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 I ) 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 废气(烟尘)污染物测定运算记录() 废气(烟尘)污染物测定运算记录(Ⅳ) 自动烟尘 (气)采样仪记录表 (I ) 烟气分析仪测量记录表 二恶英前处理原始记录 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 现场监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交接单028 029 030 031032033 034 035 036 037 038039040 041 042 043 044 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53054055056057058059室内空气现场监测(苯、 )记录表 室内空气监测(甲醛、苯系物)记录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甲醛、氨)记录表 室内空气现场监测(氡)记录表 烟气黑度原始记录表 燃煤的煤质分析原始记录表 叶绿素 a 测定原始记录 污染源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 环境臭气测定结果登记表 环境臭气测定配气记录环境臭气测定嗅辨记录 污染源臭气测定配气记录 污染源臭气测定嗅辨记录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2)分析原始记录 污染源监督监测评价标准确认记录表 应急监测原始记录表 (I ) 应急监测原始记录表(Ⅱ) 应急监测原始记录表() 浮游植物定量原始记录表 浮游植物定性原始记录表 酶联免疫反应原始记录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原始记录 总氮、硝酸盐氮分析原始记录(Ⅰ) 总氮、硝酸盐氮分析原始记录(Ⅱ) 流量测试记录表 分析原始记录(Ⅰ) 分析原始记录(Ⅱ) 分析原始记录(Ⅰ) 分析原始记录(Ⅱ) 红外气体分析原始记录 细菌总数检验原始记录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060 061 062 063 064065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85085086086087088089汽车污染物监测原始记录在用汽车自由加速试验 (不透光烟度法 ) 现场测试记录 在用汽车自由加速试验 (波许烟度法 ) 现场测试记录 总有机碳()分析原始记录 土壤石油类分析原始记录 浮游动物定量原始记录表炉窑情况登记表 燃料采样记录表 油烟净化设施情况登记表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建筑噪声监测原始记录 氟化物、硫化物、降尘缸放置记录 固废腐蚀性、土壤原始记录 土壤分析原始记录090 091 092 093 094095096 0970980991001011021031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 2009 年 11 月 第一版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浊度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温度 ℃ 标准缓冲液( Ⅰ)理论值 测定值 标准缓冲液( Ⅱ)理论值 测定值 标准缓冲液( Ⅲ )理论值 测定值分析者 校核者审核者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2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Ⅰ)(适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联机)003 样品类别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使用仪器仪器编号样品前处理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适用离子色谱法)003 样品类别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使用仪器仪器编号样品前处理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适用高效液相色谱)003 样品类别分析日期室温℃ 湿度%分析方法使用仪器仪器编号样品前处理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浮游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004采样地点点位编号天气采样时间年月日采样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分析者 校核者 审核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 2009 年 11 月 第一版V %冷)原 子吸收 荧光 法分析原始记录 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005 分析日期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006 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L1L2%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007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名称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仪器主要分析条件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007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校准曲线和质控记录008 %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监制2009 年11 月第一版00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参比溶液测定波长比色皿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0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参比溶液测定波长比色皿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0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参比溶液测定波长比色皿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10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准溶液名称%线性相关系数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011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标定溶液浓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Ⅱ)012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 Ⅲ )013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化学需氧量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氯气校正法70——2001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014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时间年月日时室温℃ 至年月日时室温℃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15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16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年月日时室温℃ 至年月日时室温℃ 培养箱温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17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培养时间年月日时室温℃ 至年月日时室温℃ 培养箱温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Ⅰ)18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Ⅱ)019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室温℃;湿度:%分析日期: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020 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021 项目名称分析方法及来源室温℃ 湿度%分析日期检出限3/(100 2碱片·d) 碱片有效采样面积2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022配制日期配制人标定日期滴定管规格及编号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标准物质配置记录注:体积和浓度必须写明单位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026分析者 校核者 审核者 共 页 第 页般试剂配制记录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样品编号(取样量)(分取量)定(容体积)稀释倍数(过程)测(得)值平均值(样品浓度)计算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色度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方法及来源分析日期分析条件室温℃ 湿度%分析者校核者审核者共页第页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027项目名称监测目的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采样日期调查船(车)采样工具采样位置及层次天气气温℃采样者分析者校核者送样时间送样者接样时间接样者共页第页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028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采样日期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排放方式:连续、间歇小时/日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电话采样者校核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a)029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b)029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030 项目名称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采样日期采样工具采样方式调查船天气气温℃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煤样采集和交接记录031 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采样日期采样方式:企业当事人签字电话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采样者送样者送样时间接样者接样时间共页第页。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表Ⅱ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表Ⅱ
加标量
()
测定值
()
加标样测定值
()
样品测定值
()
回收率
(%)
是否合格
□是□否
是否合格
□是□否
分析人:复核人: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表Ⅱ
采样日期
年月日时
分析日期
年月日时
分析项目
仪器名称及型号
分析方法名称及编号
检出限
参比液
仪器编号
仪器溯源有效期
仪器溯源方式
测定波长(nm)
显色时间(min)
比色皿厚度(cm)
显色温度(℃)
序号
样品编号
取样体积
V(ml)
馏出液体积
V1(ml)
比色体积
V2(ml)
吸光度
(A)
减空白后吸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表Ⅱ(续)
精密度检查
平行样
样品编号
平行样
样品编号
平行样
样品编号
样品浓度()
样品浓度()
样品浓度()
均值()
均值()
均值()
相对偏差(%)
相对偏差(%)
相对偏差(%)是否合格□是否是否合格□是□否
是否合格
□是□否
准确度检查
质控样
样品编号
加标回收样样品编号
保证值
()
标准溶液浓度
()
光度(A)
样品浓度
(mg/L)
回归方程
截距 斜率 相关系数
绘制时间
回归方式
□浓度~吸光度(定容体积:ml);
□绝对量~吸光度;□体积~吸光度(标准使用液浓度:mg/L)
计算公式:样品浓度(mg/L)= m:根据校准曲线计算出的样品量(µg);V1:试样馏出液体积(ml);V:样品的体积(ml),V2:试样比色体积(ml)

8红外分光测油仪分析原始记录

8红外分光测油仪分析原始记录
红外分光测油仪分析记录
项目编号:第页共页
采(来)样日期
年月日
检测日期
年月日
检测项目
分方法及编号
检出限
仪器名称、型号及编号
仪器有效期
仪器溯源方式
检定校准
温度(℃)
湿度(%RH)
样品编号
取样量
V0(mL)
萃取液体积
V(mL)
稀释倍数D
油类测定浓度(mg/L)
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
测定浓度(mg/L)
油类浓度
萃取液体积
V(mL)
稀释倍数D
油类测定浓度(mg/L)
硅酸镁吸附后滤出液
测定浓度(mg/L)
总油浓度
ρ1(mg/L)
石油类浓度
ρ2(mg/L)
动植物油浓度ρ3(mg/L)
ρ1(mg/L)
石油类浓度
ρ2(mg/L)
动植物油浓度ρ3(mg/L)
校正系数校核
校核值(mg/L)
实测值(mg/L)
相对偏差(%)
质控标样
质控样编码
保证值(μg/mL)
实测值(μg/mL)
校正系数
X=
Y=
Z=
F=
计算公式:
红外分光测油仪分析记录(续表)
项目编号: 第 页 共 页
样品编号
取样量
Vw(mL)

环境实验室分析原始技术记录

环境实验室分析原始技术记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仪分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仪器编号YQ-15 比色皿规格仪器名称型号UV26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nm 调零介质分析方式标液名称标液浓度标准浓度及曲线参数序号STD1 STD2 STD3 STD4 STD5 STD6 STD7 STD8 STD9 STD10 加标量ml浓度mg/L吸光度AY=aX+b a= b= r=样品测定编号样品体积mL吸光度A样品浓度mg/L结果mg/L 编号样品体积mL吸光度A样品浓度mg/L结果mg/L自控1自控2回收率评价样品编号加标浓度mg/L加标量mL定容体积mL理论值实测值回收率相对误差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检定项目执行标准分析方法样品编号取样体积mL定容体积mL稀释倍数滴定溶液结果mg/LV始mL V终mL V耗mL回收评价本底编号加标体积加标浓度定容体积理论值实际值回收率相对误差自控mL % % 质控mL % %计算公式:标定记录标定溶液滴定溶液空白:V0= mL 基准物质V始mL V终mL V耗mL C=定量体积浓度C1体积V1标定结果: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仪分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仪器编号:比色皿规格:仪器名称型号:波长:nm 调零介质:分析方式标液名称标液浓度标准浓度及曲线参数序号STD1 STD2 STD3 STD4 STD5 STD6 STD7 STD8 STD9 STD10 加标量ml质量mg吸光度AY=aX+b a= b= r=样品测定编号样品体积mL吸光度A样品浓度mg/L结果mg/L编号样品体积mL吸光度A样品浓度mg/L结果mg/L自控1自控2回收率评价样品编号加标浓度mg/L加标量mL定容体积mL理论值实测值回收率相对误差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重量法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天平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分析项目天平型号FA2004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执行标准仪器编号YQ-01容器恒重温度103~105℃残渣加容器恒重温度103~105℃分析序号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样品编号取样量(mL)容量重第一次(g) 第二次(g) 平均W1(g)总重第一次(g) 第二次(g) 平均W1(g)残渣重量W(g) 样品浓度(mg/L)回收率评价本底编号加标浓度加标量定容体积理论值本底值实际值回收率相对误差自控mL mL % %质控mL mL % %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目测比色法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生化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分析项目执行标准分析方法标液名称标液浓度标准浓度配制序号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加标量mL浓度mg/L样品测定样品编号样品体积mL定容体积mL样品浓度mg/L结果mg/L样品编号样品体积mL定容体积mL样品浓度mg/L结果mg/L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浊度分析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生化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分析方式仪器名称型号仪器编号标液名称标液浓度调零介质仪器校准溶液序号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加标量mL定容体积mLNTU样品测定编号样品体积mL测量体积mL样品浓度NTU结果NTU编号样品体积mL测量体积mL样品浓度NTU结果NTU回收率评价样品编号加标浓度NTU加标量mL定容体积mL理论值实测值回收率相对误差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氟化物分析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仪分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分析方式仪器名称型号仪器编号标液名称标液浓度调零介质标准浓度及曲线参数序号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加标量mL浓度mg/L仪器读数Y=aX+b a= b= r=样品测定编号样品体积mL定容体积mL加入试剂量mL仪器读数编号样品体积mL定容体积mL加入试剂量mL仪器读数回收率评价样品编号加标浓度mg/L加标量mL定容体积mL理论值实测值回收率相对误差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pH 值检验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仪分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仪器型号名称pH510台式pH计仪器编号YQ-06 执行标准电极名称玻璃电极仪器运行状态标准缓冲溶液的校正理论值实测值(1)pH(2)pH(3)pH样品编号pH值样品编号pH值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电导率检验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型号执行标准电极常数测定氯化钾溶液浓度mol/L 氯化钾溶液电导率K μS/cm 氯化钾溶液温度℃实际测定氯化钾溶液电导率S μS/cm 电极常数Q=K/S样品编号温度℃电导率μS/cmt℃25℃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菌落总数检验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检测方法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时间仪器型号样品编号取样体积V(mL)各稀释度平均菌落数结果(CFU/mL)报告结果(CFU/mL) 100101102103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检测方法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时间仪器型号样品编号取样体积V(mL)稀释倍数结果判断结果(CFU/100mL)报告结果(CFU/100mL) 滤膜菌落数镜检复发酵产气产酸数非典型典型阳性菌(G+)阴性菌(G-)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检测方法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时间仪器型号样品编号取样体积V(mL)稀释倍数结果判断结果CFU/100mL报告结果CFU/100mLM-FC培养EC培养非典型典型阳性(产气)阴性(不产气)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检测方法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时间仪器型号样品编号取样体积V(mL)稀释倍数结果判断结果个/L报告结果个/LM-FC培养EC培养非典型典型阳性(产气)阴性(不产气)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仪器型号助燃气流量L/min 样品编号 A C(mg/L) 结果(mg/L) 灯电流mA 燃气流量L/min波长nm 燃烧高度mm狭缝nm 标准浓度mg/L执行标准序号标液浓度(mg/L) △吸光值A空白STD1STD2STD3STD4STD5STD6STD7STD8STD9STD10标准曲线参数备注自控1自控2回收评价样品编号加标体积(mL)加标浓度(mg/L)定容体积(mL)理论值(mg/L)实际值(mg/L)回收率相对偏差自控% % 质控% % 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仪器型号样品编号 A C(μg/L) 结果(mg/L) 灯电流mA 波长nm狭缝nm 标准浓度mg/L执行标准序号标液浓度(μg/L) △吸光值A空白STD1STD2STD3STD4STD5STD6STD7STD8STD9STD10标准曲线参数备注自控1自控2回收评价样品编号加标体积(mL)加标浓度(mg/L)定容体积(mL)理论值(μg/L)实际值(μg/L)回收率相对偏差自控% % 质控% % 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原子荧光法测定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仪器型号载气流量mL/min 样品编号V(ml) I C(μg/L)结果(mg/L)灯电流mA 屏蔽气流量mL/min负高压V 燃烧高度mm进样量mL 标准浓度μg/L执行标准序号标液浓度(μg/L) 荧光值ISTD1STD2STD3STD4STD5STD6STD7STD8STD9STD10标准曲线参数备注自控1自控2回收评价样品编号加标体积(mL)加标浓度(mg/L)定容体积(mL)理论值(mg/L)实际值(mg/L)回收率相对偏差自控% % 质控% % 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臭和味检验原始纪录方法依据:嗅气和尝味法(GB/T 5750.4-2006中3.1)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样品编号样品类型取样量(ml)强度等级说明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肉眼可见物检验原始纪录方法依据:直接观察法(GB/T 5750.4-2006中4.1)取样日期:检测地点: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样品编号样品类型取样量(ml)结果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标准溶液名称:配制试剂名称试剂等级试剂生产厂家及编号称量天平型号及编号干燥温度试剂重量溶液名称定容体积配制温度配制日期配制浓度配制人失效期标定标定用标液名称标定用标液浓度标定用溶液体积滴定管体积标液消耗量(ml) 滴定次数终读始读消耗空白1空白2ⅠⅡⅢ计算公式标定后溶液浓度标定温度标定日期标定人失效期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标准中间液配制原始记录表标准中间液名称:配制标准溶液名称标准溶液等级及编号标准溶液生产厂家标准溶液浓度标准溶液加入体积溶剂名称定容体积配制温度配制日期配制浓度配制人失效期备注标准中间液名称:配制标准溶液名称标准溶液等级及编号标准溶液生产厂家标准溶液浓度标准溶液加入体积溶剂名称定容体积配制温度配制日期配制浓度配制人失效期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质量记录编号:-440动植物油和石油类检验原始记录取样日期:检测地点:仪分室环境温/湿度:℃%RH 编号:执行标准GB/T16488-1996 仪器编号YQ-15 比色皿规格40mm 仪器名称型号UV200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调零介质四氯化碳分析方式红外分光光度法标液名称石油类标准溶液标液浓度1000mg/l标准浓度及曲线参数序号STD1 STD2 STD3 STD4 STD5 STD6 STD7 STD8 STD9 加标浓度mg/l吸收值AY=aX+b a= b= r=样品测定样品编号测定指标水样体积(ml)萃取液体积(ml)总萃取物浓度C(mg/l)石油类浓度C1(mg/l)动植物油浓度C2(mg/l)自控1自控2计算公式C2=C-C1回收率评价样品编号加标浓度mg/L加标量mL定容体积mL理论值实测值回收率相对误差备注检验:检验日期:校对:校对日期:审核:审核日期:。

近红外光度计检定原始记录

近红外光度计检定原始记录
证书编 号:
仪器名称 制造厂 送检单位 环境温度 校准日期 校准地点 校准依据
标准器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校准记录
记录编号: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型号
出厂编号
单位地址

环境湿度
%RH 校准人员
核验人员
名称
JJG1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确定度/最大 允差
备注
平均值 Δλ
δλ 波长示值误差 波长重复性
透射比0%噪声
透射比100%噪声
有效期至
近红外波长标准物质
标准器使用前
正常□ 不正常□
1.外观与初步检查
2.波长示值误差与重复性(nm)
标准波长λs
测量值
1021.4
1366.8
1718.6
1985.5
2302.8
3.噪声(%)
项目
测量值
4.基线平直度(A)
测量值
5.杂散光(%)
测量值
6.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
标准器使用后
正常□ 不正常□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实验分析原始记录表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实验分析原始记录表

` 原始记录表目录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吸收冷原子法分析原始记录荧光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一般试剂配制记录分析原始记录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废气(烟尘)测定运算记录(III)噪声监测原始记录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原始记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铁路边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交通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飞机噪声测量原始记录汽车污染物测试原始记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样品委托单(站内)监测结果统计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现场监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交接单燃煤的煤质分析原始记录表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控表样品保存条件监控表叶绿素a测定原始记录污染源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苯、TVOC)室内空气现场监测(甲醛、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氡)室内空气监测(甲醛、苯系物)环境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Ⅳ)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林格曼黑度原始记录表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室温 ℃ 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Ⅲ)理论值pH 读 数 值 样 品 编 号水 温(℃) 第一次 第二次 样 品 pH 值电 导 率kt (μScm -1)25℃ 电 导 率ks (μScm -1)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日期水温℃缓冲液名称及加入量室温℃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测得电位值(E)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mL)分取体积()稀释倍数第I次第II次平均值查曲线值()样品浓度()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样品前处理 室温 ℃ 湿度 %检测器色谱柱(固定相)温度条件流动相名称及流量()分析项目标准浓度保留时间峰高或峰面积检出限质控措施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样品编号取样量()定容体积()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 ) 定容体积(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浓 度 ( )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冷原子 法分析原始记录吸收荧光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载气名称及流量 气, ml/min 负高压 V 灯电流 mA 量程 室温 ℃ 湿度 %样品前处理取 样 量 样 品 编 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 空 白 信号值 ( )样 品信号值( )减空白后信号值( )测定浓度(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仪器名称及编号 萃取液名称 比色皿 mm 参比液 室温 ℃ 湿度 % 样品前处理吸光值 A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萃取液体积(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稀释倍数3030cm-12960 cm-12930cm-1石油类测定结果( )动植物油测定结果( )计算公式校正系数X=Y=Z=F=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分析方法名称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仪器主要分析条件 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 )分取体积(mL)稀释倍数空白吸光度(A O)样品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湿度 %分 析 编 号 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标液加入体积(mL) 加标液浓度( )标准加入量(μg) 加标体积 ( mL ) 响 应 值(A) 加 标 量 ( ) 减空白后响应值测 得 值( ) 回 归 方 程 Y=bx+a b= a= 原样品测得值( ) 相 关 系 数 r=回 收 率 ( % ) 允许回收率(%)标准曲线备注加标 回 收 率检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 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得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平 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 控样 检查 结 果 评 判计 算 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显色体积参比溶液测定波长nm 比色皿mm室温 ℃ 湿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样品浓度( ) (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bx+a b= a=线性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溶液的标定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 )溶液消耗量(mL)加标液浓度( )编号溶液 移 取 量(mL)V 始V 终V 终-V 始溶 液 浓 度( )加 标 体 积( mL) 加 标 量 ( ) 测 得 值( ) 原样品测得值 ( ) 回 收 率 ( % ) 允 许 回 收 率(%) 计算公式加标 回 收 率检 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 ) 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滴定溶液消耗量(mL )样 品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 ( ) 溶液移取量( )V 始V 终V 终- V 始减空白后消 耗 量样品浓度( )空白滴定消耗量(mL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I )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 月 日 时 至 月 日 时 培养箱温度 标准溶液浓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 培养前分析日期 室温 ℃;培养后分析日期 室温 ℃标准溶液消耗量(mL ) 化 学 探 头 测 定 法 培 养 前培 养 后培 养 前培 养 前溶解氧浓度(mg/L )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 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稀释 水备注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mg/L)平均值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mg/L) 相 对 偏 差(%)相 对 误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样检查 结 果 评 判序 号0 0123平均值 基准液体积(mL )空白溶液V 0V 1滴定记录 (mL ) ΔV相 对 偏 差(%)结 果 评 判标定Na 2S 2O 3浓度 ( )允许相对偏差(%)计算公式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标准溶液浓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标准溶液消耗量(m L)化学探头测定法培 养 前 培 养 后 培 养 前 培 养 后 溶解氧值 (mg/L)样 品 编 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Ⅲ)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溶解氧值 (mg/L) 溶解氧值 (mg/L)样品编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样品编号稀释比(f)培养瓶号 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称 重( 恒 重 )( g ) 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V ( ) 容器+滤膜+样品(滤筒+样品) 平 均 值W 1容 器+滤 膜(滤 筒)平 均 值W 0样品重量ΔW (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配制日期配制人标定日期滴定管规格及编号室温 ℃ 湿度 %基准溶液标准溶液基准液名称基准溶液浓度()试剂名称标准液名称标准溶液浓度()干燥条件℃小时℃小时序号00均值123均值序号 1 2312基准液体积(mL) 空白皿重+试剂重(W1) (g) 起始读数V0皿重+试剂重(W2)(g) 终止读数V1试剂重(W1-W2)(g)滴定记录( mL )实耗体积ΔV定容体积( mL )计算浓度()配 制 浓 度 ( ) 标定记录相对偏差(%)允许相对偏差(%)结果评判标样编号来源标准浓度稀释液移取体积定容体积储备液浓度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1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2计算公式有证标准物质配置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3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一般试剂配制记录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皿重( g )皿重+试剂( g )试剂净重( g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试剂移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备注配制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分取量( )定容体积( )稀释倍数(过程)测 得 值( )平均值样品浓度( )计算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检出限 mgSO 3/(100cm 2碱片·d) 碱片有效采样面积 cm2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称 重 (mg)样 品 编 号 采 样 起 止 时 间天数d/n 采 样 前采 样 后增 重(mg)减空白后重 量(mg) 硫酸盐化速率 mg SO 3/(100cm 2碱片·d)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监测目的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调查船(车)采样工具采样位置及层次采样日期天气气温℃采样者 DO分析者 pH分析者 校对者 送样时间 送样者 接样时间 接样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电话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采样日期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采样者pH分析者送样者送样时间共页第页接样者接样时间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项 目 名 称 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及时间 断面深度及特征 类 型 母质类型 土 壤 性 状生物状况植被及耕作情况土表状况 农药肥料使用情况采 样 方 法 采 样 工 具 监 测 项 目 土 壤 层 次 样 品 编 号 颜 色污染状况周 围 环 境 及备 注采样者 送 样 者 送样时间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 站 位 名 称 站 位 编 号 采 样 位 置 采 样 时 间 水 深(m) 样 品 编 号 嗅 味 颜 色 表 观 样品描述其 它生 物 状 况 周围环境情况(污 染 源)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采 样 地 点 采 样 时 间 样 品 种 类 样 品 编 号 采样位置 (m) 水 深(m) 样品现场保存措施:水 温(℃)流 速(m/s) 外 观 性 状(色、溴、浊) 样品描述透 明 度 (m)周 围 环 境 情 况( 污 染 源 )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测点编号功能区类采样器名称及编号流量校准值校准人校准日期采样期间气象条件采样点序号测试项目样品编号采样起止时间采样流量(L/min)采样体积(L)标态体积(L) 风向风速(m/s)气温(℃)气压(Kpa)天气情况备注采样人员采样日期送样者送样日期接样者接样日期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 测点编号 功能区类 采样器名称及编号 流量校准值 校准人 校准日期采 样 期 间 气 象 条 件 样 品 编 号 测 试项 目 采 样 起 止 时 间采样时间( h )采 样 流 量 (L/min 标·干)采样体积(标·干)(L) 风 向风 速(m/s)气 温(℃)气 压(KPa)天 气情 况备注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采样器名称及编号电导仪名称及编号电极常数酸度计名称及编号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Ⅲ)理论测得值;降水起止时间降水期间气象条件采样日期起 止 样品编号降水类型采样容器截面积(cm2)样品体积(mL)降水量(mm)风向风速(m/s)气温(℃)电导率k t(μscm-1)25℃电导率k s(μscm-1)pH 值采 样 者分 析 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测得数据 dB (A)测点编号测点位置声源类型功能类型监测时段测点示意图校准器声级值:测量前校准值:测量后校准值:备注电脑打印原始记录粘贴处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量仪器名称及编号天气状况风力测试日期测点名称测点编号测量时间( 月日时)声源类型功能类型L10L50L90L eqσ周围环境情况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厂界及测点分布示意图昼间Leq 夜间Leq测点编号测点位置主要声源测量时间测量值测量时间测量值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天气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仪器及编号测量日期测点与轨道间地面状况线路股数车流密度(辆/小时)距轨面距离(m)测点与轨面相对高度(m) 背景噪声声级(dBA)测量时间测量编号L eq L10L50L90L max L minσ备注测点示意图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 区域功能类型 监测方法及来源 测试仪器及编号 天气状况 距路肩距离 (米) 车 流 量(辆/小时) 测量日期编 号测 量 时 间L 10L 50L 90Leq L max L min 测点高度重 型 车中 型 车轻 型 车周围环境情况测 点 示 意 图备注测试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飞机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量地点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测点坐标:东经 北纬 测点地图坐标 测点周围环境 测量仪器及编号 背景噪声(dBA):昼间 夜间 测试日期天气状况序号测量时间(时、分)飞行状态起飞(向南向北直飞)降落飞机型号观测角Lmax(dBA)持续时间Td(S)LEPN(dB)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汽车污染物监测原始记录监测目的 被测单位 联系人 电话 邮编 被测车型 车牌照号 发动机号 燃油种类 被测车已行驶公里数 节油净化器(剂)型号 测试状态 排气分析测试仪名称及编号 转速仪型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委托单(站内)项目名称委托科室任务来源采样日期委托日期要求完成时间提交结果的方式样品编号样品类型分析项目可能干扰情况要求使用的分析方法备注委托科室室主任送样人接样人受委托科室室主任接样日期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监测结果统计表项目名称分析项目测试日期样品编号计算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仪器名称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保存的设备名称及编号保存类别及温度要求冷藏℃ 冷冻℃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 测试仪器名称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 干球温度 ℃ 湿球温度 ℃ 湿球表面压力 林格曼黑度 废(烟)气静压 废(烟)气全压 比托管型式及系数 测试日期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采样孔编号测点号动压(Pa)微压计读数动压Pa等速采样流量H2O(mm)采样嘴直径d(mm)(L/min)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燃料种类采样位置采样器名称编号测试日期仪器直读结果:O2%SO2mg/m3NO mg/m3CO mg/m3气温℃;大气压KPa通过流量计参数采样序号样品编号测点号等速采样流量( L/min )流量(L/min)温度(℃)压力(MPa)采样时间( min ) (滤筒号)测定项目测孔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采样仪器名称编号 测氧仪型号及编号烟气测试仪型号和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安装孔深度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o C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测试日期 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o C样品编号测点编号采样嘴直径d(mm)等速采样流量(L/min)采样起止时间累积采样流量(m3)参数记录时间氧量(%)一氧化碳(mg/m3)流量计温度(o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主要产品名称设计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主要原料吨产品消耗量工艺简述废气污染源环保设施大气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废水污染源环保设施排放去向水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排放口规范化噪声污染源环保设施监测点位固体废弃物其它污染源生态保护措施环保管理情况备 注注:内容较多时,可另外加页,并在表中相应位置注明。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HJ 637-2018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HJ 637-2018
水质 石油类、动植物油类分析原始记录
样品类型
分析项目
环境条件
采样日期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依
仪器型号
ZH-800
仪器编号
HZJYQ-107
仪器校准有效期
仪器条件
比色皿:4cm 参比液:四氯乙烯
方法检出限
样品处 理
分析编 号
样品处理:
石油类:水样用四氯乙烯萃取,萃取液经硅酸镁吸附后测定石油类;
动植物油:水样用四氯乙烯萃取,萃取液分成两份,一份测定油类,一份经硅酸
浓度 ()
实测值 ()
均值 ()
审核: 日期:
分析原始记录
℃ 分析方法及依据 仪器校准有效期至
方法检出限 计算公式:
% HJ 637-2018 2025年03月04日
0.06mg/L
(动植物油类)= (油类) - (石油类)
石油类浓度 (mg/L)
石油类浓度 (mg/L)
动植物油浓度 (mg/L)
镁吸附后测定石油类。
样品编号
稀释倍数
取样体积 (mL)
萃取液体积 (mL)
A3030
吸光度 A2960
A2930
计算公式:
石油类浓度 (mg/L)
质控 信息
质控样 信息
平行 样品
质控样编号 分析编号
质控样批次号
浓度 ()
实测值 ()
均值 ()
原始记录、报告书存根、委托书合并归档保存
分析: 日期:
复核: 日期:
审核: 日期:
分析编 号
样品编号
水质 石油类、动植物油类分析原始记录
稀释倍数
取样体积 (mL)
萃取液体积 (mL)

最新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表

最新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表

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截距 a=
斜率 b=
相关系数 r= □浓度~吸光度
绘制时间: □体积~吸光度
□绝对量~吸光度 样品浓度(mg/L)=
计算公式:
m V1 V V2
m:根据校准曲线计算出的样品量(ug) ; V1:试样溜出液体积(ml); V:
样品的体积(ml); V2:试样比色体积(ml)
分析:
相对误差(%)
分析:
复核: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始记录表(Ⅰ)
测定波长(nm) : 样品编号 取样量 ( ) 稀释倍数 比色皿厚度(cm) : 定容体积 (ml) 吸光度(A) 减空白后吸 光度△ A 参比液: 测得量 ( ) 样品浓度 ( )
回归方程 回归方式
截距 a=
斜率 b= □绝对量~吸光度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表
样品名称 分析方法
测定波长(nm) : 分析编号 标准使用液加入体积( 标准使用液加入量( 校 准 曲 线 标准系列溶液浓度( 吸光度(A) 减空白后吸光度△ A 回归方程 回归方式 标液配制情况 平行样样品编号 精 密 度 检 查 是否合格 □是 □否 是否合格 □是 □否 是否合格 □是 □否 是否合格 □是 □否 样品浓度( 均值( ) ) 标准溶液名称: 截距 a= □绝对量~吸光度 标准溶液浓度( 平行样样品编号 样品浓度( 均值( ) ) 斜率 b= □浓度~吸光度 ) : 配置时间: 相关系数 r= □体积~吸光度 年 月 日 时 质控样样品编号 保证值( 测定值( ) ) ) ) ) 比色皿厚度(cm) :
样品性状
分析项目 方法依据
参比液:
收样日期 仪器型号
分析日期 仪器编号
准确度检查 加标回收样品编号 标准溶液浓度( 加标体积( 加标量( 加标样测定值( 样品测定值( 回收率(%) 是否合格 □是 □否 ) ) ) ) )

环境监测红外分光测油分析原始记录表(固体)

环境监测红外分光测油分析原始记录表(固体)
2960 cm-1
2930 cm-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液X(mg/L)
3030cm-1
2960 cm-1
2930 cm-1
测量浓度Y
底质样品预处理方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国家环保总局 2002年)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GB/T16488-1996
计算公式:
C={X*A2930+Y*A2960+Z(A3030-A2930/F)}*VoPL/VWL
环境监测红外分光测油分析原始记录表(固体)
任务名称(调令号):分析项目:收样日期: 分析日期:
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 最低检出限:mg/kg
比色皿厚度:参比溶液:计算公式:
分析
编号
样品编号
样品重量
W(g)
CCl4体积
V0(ml))
萃取液稀释
倍数K
测量值A
样品浓度
ρ(mg/L)
标准曲线
3030cm-1
油标样名称: 油标液浓度: 油标液测定值:
分析: 审核:第 页 共 页
红外分光测油分析原始记录表(固体)
任务名称(调令号):
分析
编号
样品编号
样品重量
W(g)
CCl4体积
V0(ml))
萃取液稀释
倍数K
测量值
样品浓度
ρ(mg/L)
备 注
3030cm-1
2960 cm-1
2930 cm-1
分析:审核:第页共页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新)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新)
(mL)
稀释
倍数
k
吸光度值
A
相对含量
(μg)
检测结果C
(mg/m3)
备注
备注:本方法最低检出限:μg/ml
本方法最低检出浓度:mg/m3(以采集L空气样品计)
检测人:年月日复核人:年月日
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检测任务编号:第页/共页
检测项目
送检日期
检测日期
检测依据
仪器名称
仪器编号
波长
nm
比色皿尺寸
cm
室温

湿度
%
试剂配制
实验步骤
标准曲线系列(定容体积:mL)
标准序号
1
2
3
4
5
6
7
含量()
吸光度值A
减空白吸光值
标准曲线方程
相关系数
计算公式
样品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
采体积
V0
(L)
样品溶液体积V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石油 检测原始记录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石油 检测原始记录
比色皿:40mm
检出限
当取样体积为500mL,萃取液体积为50mL,使用4cm比色皿时,方法检出限为0.06mg/L,测定下限为0.24mg/L。
样品测定
计算公式
样品中油类或石油类按下列公式计算:
ρ-样品中油类或石油类的浓度,mg/L;
ρ0-空白样品中油类或石油类的浓度,mg/L;
X-与CH2基团中C-H键吸光度相对应的系数,mg/L吸光度;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检测原始记录
第 页 共 页
样品编号
样品名称
检测项目
石油
检测开始时间
年月日
检测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J 637-2018
检测结束时间
年月日
检测方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温度及相对湿度
℃%
仪器名称
及型号
F2000-Ⅱ红外光度测油仪
仪器编号
××/HY-043
电子天平
××/HY-004
主要仪器条件
波长:A2930cm-1/A2960cm-1/A3030cm-1
VW-样品体积,mL;
D-萃取稀释倍数。
动物油类按下式计算:
ρ(动植物油类)=ρ(油类)-ρ(石油类)
ρ(动植物油类)-样品中动植物油类的浓度,mg/L;
ρ(油类)-样品中油类的浓度,mg/L;
ρ(石油类)-样品中石油类的浓度,mg/L。
X Y Z F-校正系数分别为:126.0 268.0 1680.0 80.0
测定结果小数点后位数的保留与方法检出限一致,最多保留3位有效数字。
检测人: 校核人: 审核人: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检测原始记录
第 页 共 页
V0(mL)

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试记录

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试记录
管理编号:XXXXXXX
XXXXXXXXXXX 有限公司 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试原始记录
第 页共 页
试验编号
样品名称
采样日期
检测日期
检测项目
油类 石油类 动植物油 石油烃总量
环境条件
仪器设备
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
方法依据
HJ 637-2018 CJ/T 221-2005(11) GB 5085.6-2007
备注
校准曲线检验(以中间含量标准溶液 进行校准曲线检验):
原方程含量:
μg,
现测含量:
μg
相对误差:
%
结果评价:
校核:
XXXXXXXXXXX 有限公司
检测:
测定波长
固体(g)
取样量 V 液体(mL)
气体(L)
比色皿(mm)
萃取液体积 (mL)
吸光度 A
A2930
A2960
A3030
萃取效率系数 K
空白吸光度 A0
含量ω(
总油
石油类
A02930= )
动植物油
A02960=
A03030=
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编号: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池法
测定范围
4000cm-1~400cm-1
对照光谱
□《药品红外光谱集》2005年版
□对照品标准光谱
□原料药标准光谱
□其他:
样品名称
批号
制剂样品
处理方法
谱图信息
文件名:
试验结果
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与对照光谱相比较,结果:
■一致□不一致
备注
注:如部分参数未用到,可在相应栏目内划“/”。
试验者:校对者:审核者:
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
年月 日
温度(℃): 相对湿度(%):
仪器名称
工作站
仪器类型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试项目□原料药鉴别□制剂鉴别
□晶型检查□异构体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其他:
试验依据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C□其他:
测定方法
■压片法:●溴化钾○氯化钾○其他:
□涂膜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