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监督检查——中继环节
要求:
以计划中规定的标准为尺度; 以大量的典型事实材料为依据; 既要注意工作结果,又要重视工作过程; 要在检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要发动全体成员自觉地参与检查; 要在检查中及时指导
(四)总结评价——终结环节
(1)总结评价是管理过程前面几个环节的总分析和总 评价。
规范性原则是指管理者为达到课程与教学的管理 目标而制定活动程序和行动准则,提出相应要求,并使 全体成员认同,共同遵守,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
(六)程序性原则
程序性原则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实行程序控 制,阶段把关,全过程管理,使管理工作程序化。
(七)责任性原则
责任性原则是指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并明确规 定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及其工作所要达的的标准。
温馨提示:
预习是学习的基础, 课堂是学习的提升。 只有认真预习, 才能愉快学习。
娄底幼儿师范学校
第八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本章所介绍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第二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内容 第三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过程与原则
第一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主要内容: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三、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模式
相关背景:
我国大陆过去一直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 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一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 从8O年代后期开始,中央允许部分地区开发一些供部分地 区实施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如上海市第一期 课程改革最初的目标就是要制定一套适应我国沿海发达地 区的课程方案,另外如浙江义务教育综合课程改革及广东高 中综合课程试验等。1999年元月,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 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春开始启动素质教育的核 心工程“国家基础教膏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 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主了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上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 权。校本课程开发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 教师的关注。
三、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的模式
(一)地方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课程 与教学管理决策的基本权力由地方管理 部门所有,中央政府在决策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 (2)各地方管理部门在课程与教学政策上表现出 灵活性和差异性; (3)在课程与教学决策中不断对话和沟通,体现 出明显的民主性特征; (4)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占 主体地位。 采用地方分权模式的主要有美国、德国等国家。
教学质量管理
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
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
开展教学质量检查 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课程计划 教学过程
实行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
管理制度
第三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 过程和原则
管理过程
计划决策 组织实施 监督检查 总结评价
起始环节 中心环节 中继环节 终结环节
(一)计划决策——起始环节
(八)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管理者在全部管理工作中,应充 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调动师生的积 极性与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与监督,并依靠群众的智 慧和力量,搞好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效用性原则
效用性原则是指管理者应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 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 限的作用,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用。
(二)教学管理的含义
教学管理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视的教 学管理是指各级教有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及 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指导、 协调和评估等管理活动。
微观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
(三)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特征
系统性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 理的特征
动态性 能动性
效能性
二、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的目的与任务
要求
完善组织机构 要有良好的信息传输与反馈
人员组成合理 制度健全
(三)监督检查——中继环节
(1)监督检查指管理者为实现计划目标而施加影响的 一种手段, 是实现计划的保障,它在管理过程中起承 前启后的作用。
(2)监督检查具有双重作用。一是监督和考核下属人 员的工作。二是检验和考查领导者本身的管理水平。
(2)主要表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 错误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 针(德、智、体、美、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二)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课程与教学的管理不仅要注重管理 的功能,还要注意发挥管理本身对教师和学生应起的思 想教育作用,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教师要结合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各 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从实现整 体目标出发,以整体的思维和眼光合理组合各个部门、 各个层次、各种因素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四)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是指管理者在实施课程与教学管理之 前,预先拟定具体管理方案,并按预定方案实施管理, 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规范性原则
(1)计划是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进行管理, 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计划是指确定目标和选择实现 目标的手段、方法和措施。
(2)决策是管理者对解决问题方案选择。确定的过程, 或者说是确定目标以及选择实现目标方案的过程。
(3)计划决策主要包括调查研究、预测,选择、措施 设计等内容。计划决策是行动的指南,是管理过程的起 始环节。
二、课程标准管理
国家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标准管理
课程标准管理
地方课程的标准管理
校本课程的标准管理
课程标准管理的主要内容:
(1)学校教务部门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拟定工作计划, 制定指导性文件。
(2)学校教务部门组织有关对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 必要的检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主管人员要多栗道地收集反馈信息。对课程标准做 出客观的评价。
一、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 含义与特征
(一)课程管理的含义
课程管理是对课程(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组织实施、课程改革 与评价等)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活动进行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课程管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 容,宏观层面的课程管理是指国家和各级教育行 政部广开展的课程管理活动,如国家课程政策的 制定、区域性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等;微观层面的 课程管理是指某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活动。如学 校对某一门课程开展的检查与评价活动等。
(二)小学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任务
(6)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组织好为教学服务的各 项工作。 (7)开展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 (8)组织好对课程与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估工作,注重 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 (9)深人教学实际,加强检直指导,及时总结课程与教 学工作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10)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工作, 帮助师生树立全新的 课程理念与教学观念,并以新的理念和观念指导课程与教 学工作实践。
(二)组织实施——中心环节
(1)组织实施指管理者将计划决策向下沟通联络的过程, 是运用说服与激励等方法,组织与引导大家去执行计划,完 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组织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比计 划、检查、总结的工作量更大,花的时间更长,领导者投人 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二)组织实施——中心环节
组织实施的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
(三)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与教学管理的三级模式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 (1)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 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 实施。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 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 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 (3)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 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计划制定
主体
一级 国家 地方
学校
二级
校长 教导主任
教师
(二)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实施
计划实施环节
课表编排 师资配备 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 学籍管理
(三)课程与教学计划的检查
课程与教学计划检查就是对课程与教学计划实 施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的考察活动。
课程与教学计 划的检查
对教师教学工 作的检查
对学生学习的 检查
(4)学校教务部门要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 改革趋势,根据既要保持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又要不断 深化改革的原则,适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 作,使之不断完善。
三、课程组织管理
抓好教研组的建设 课程组织管理 科学的安排课务
完善教导处的工作
四、教学质量管理
所谓教学质量,通常是指学生经过定期限的 学习后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 而教学质量管 理,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促 进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 书所规定的要求。
(一)小学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目的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小学课程与教学管 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帮助师生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 2. 促进课程改革和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3.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任务
1、正确确定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制 定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计划,使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有计 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 2、健全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明确有关机构 和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有关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与专 业素质。 4、完善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良好 的教学秩序。 5、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领会新课程 标准的实质,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努力完善课程体系。
(二)中央集权模式
(1)课程与教学决策权力由国家最高教育管理部 门控制,各级地方和学校普遍缺乏课程决策权; (2)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中体现出明显的“忠诚取 向”,即学校和教师只是“忠诚”地执行国家课 程,而无法顾及地区差异、学生差异等因素,课 程实施中缺乏创新; (3)在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占主体,课程模式 单一。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是 典型的中央集权模式。
第二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计划管理 二、课程标准管理 三、课程与教学组织管理 四、教学质量管理
一、课程与教学计划管理
(一)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制定
课程与教学计划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设置 的总体安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 的指导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它是 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设置原则、总 体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是学校 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检查人才培养质量 的主要依据,是办学的基本纲领。
(2)总结的过程,是领导者提高认识和提高管理水平 的过程。
管理原则
方向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程序性原则 责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效用性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1) 方向性原则是指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工作必 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导向,使课程与 教学管理的过程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 学校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