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教材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新教材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一、初读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给下面的字注音纪()昀()河干()圮()棹()曳()铁钯()杮()湮()啮()溯()臆()断欤()3、完成三行译,注意黑色字体的句子。

能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性松浮,水不能冲石,渐激渐深,上矣。

二、总结归纳1.通假字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杮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三、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人们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石兽。

其他人的方法各有什么缺陷?老河兵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四、质疑思考1.文中的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在整件事中的表现如何?分别代表怎样的人?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如何?第四种第三种第二种第一种 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2.课文中哪句话阐述了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道理。

它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五、小结: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资料链接: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吴德锋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

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课题: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 。

代文学家。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课文选自《 》。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 ) 圮.( )于河, 二石兽并.(. ).沉焉.( )。

阅.( )十余岁.( ), 竟.( )不可得, 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 尔辈..( )不能究.( ) 物理..( )。

是.非.( )木杮( ), 岂能为.( )暴涨携.( )之去? 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沿.( )河求之,不亦颠.( )乎?” 2、翻译下列句子(1)山门圮于河。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五、指导背诵第二课时一、复习二、翻译第三段,注意以下词语一老河兵闻之.( ), “凡.( )河中失.( )石,当.( )求之于上流。

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其反激之.( )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 ) 坎穴。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24、河中石兽纪昀一、学习目标:1、能积累文言词语“阅、求、竟、物理、湮、遂、但”等;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归纳寻石兽的四种办法;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3、养成课前预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二、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创作背景:纪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用圆圈画下不理解的字词,用横线画出难翻译的句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纪晓岚《河中石兽》导学案流渡中学严庄坤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导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学要点:1.自主预习,检查预习; 2.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通顺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积累: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纪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

他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总纂官。

2、给下列生字注音。

沧()州河干()圮()棹( )曳( ) 铁钯()木杮()湮()啮( )掷()溯( )流臆( )断欤()坎穴()3、预读课文,结合注释,粗通文意。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1、请学生复述《刻舟求剑》的故事何所蕴含的寓意。

2、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让我们一起从中找出答案。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四、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学习过程】一、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之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9.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特殊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二、堂测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链接】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三、堂测堂练翻译下列句子。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己亥杂诗》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理解填空⑴杜甫《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同步学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同步学案导学案

同步学案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
曳铁钯()湮于沙上()
尔辈不能究物理()
如是再啮()不亦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古今异义
并:古义:
今义:
物理:古义:
今义:
是:古义:
今义:
阅:古义:
今义:
盖: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
【课堂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拓展练习】
阅读纸上谈兵、盲人摸象、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并加以总结。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重点)2.参考注解,识记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第一课时)(一)1、走近作者。

纪(Jǐ)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书法大多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他的书法书写流利、圆融,显得雍容华贵,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

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

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

外放福建学政一年,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代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二)夯实基础正音辨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圮( pǐ倒塌)棹( zhào 划船)颠( diān 精神失常)设帐(设馆教书)物理(实物的道理、规律)确论(正确的言论)湮(埋没)除了这些词,我认为有些词也很重要。

如: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棹数小船。

棹,划船,名作动。

阅十余岁。

阅,经过。

竟不可得。

竟,终于。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柿。

是,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

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啮沙()坎穴()溯流()臆断()【朗读课文,翻译】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第2、3、4题3、理解重点词。

《学辅》P86第5题。

4、重点理解的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探究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
3. 分析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导学步骤:
Step 1:预习导入
请先阅读一遍《河中石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故事中的石兽和人物杨华有怎样的联系?
3.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角形象有哪些?
Step 2:整读理解
请在仔细阅读一遍《河中石兽》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石兽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杨华和父亲有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 故事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寓意?
Step 3: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分析
请分析故事中的以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 “河水一阵洪涛,顿时腾空而起的石兽抓在了手中。


2. “那石兽棱角分明,长着一双如刀刃般锋利的爪子。


3. “如雷霆般的巨响,把我从紧闭双目中惊醒。


Step 4:拓展思考
请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2. 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启示?
Step 5:总结归纳
请总结归纳《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Step 6:小结复习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回顾了《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思考了故事中的主题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次导学,希望你能对这篇短篇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掌握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2013版实用《河中石兽》导学案

2013版实用《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背诵课文。

3、明白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任务1、了解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3、翻译课文;4、理解课文;5、熟读成诵。

二、了解作者三、检查预习1、识记字音干圮募重棹曳钯杮涨湮啮穴倒掷转遂溯颠臆欤2、把握节奏阅∕十余岁棹∕数小舟闻之∕笑曰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翻译课文1、把握翻译方法:直译法人名、地名、年月日不用翻译(1)把各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重要的词(关键词)的词义一定要体现在句子中。

(2)组合之后的句子适当地增减词语;(3)最后适当地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2、翻译课文(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课下注释重点词语:干圮并阅竟棹补充重点词语:临岁募求以为曳翻译:(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课下注释重点词语:设帐尔辈究物理是木柿湮颠补充重点词语:闻岂为携乃服募亦确翻译:(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课下注释重点词语:啮坎穴溯流不已已遂补充重点词语:凡盖为至如是遂固如果翻译: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下注释重点词语:但臆断补充重点词语:然则据欤翻译:五、理解课文1、用你自己的话再解释一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道理。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含答案)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含答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人:黄琳)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5、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6.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对子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寺僧:讲学家:老河兵: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结论:理解: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熟读并诵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资料助读】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下列课文注释,笔头翻译课文,并落实加点字和划横线词的意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 ) 河边倒塌一起 ( )阅十余岁.,僧募.(mù)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经过,过了 ( ) ( ) 寻找 ( ) 终于,到底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 )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讲学,教书 ( ) 你们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削下的木片 ( ) ( ) ( )( ) (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埋没语气词,表示“罢了”通“癫”,疯狂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巡河、守河的士兵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坑洞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 ( ) 不停止于是 ( ) 逆流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 ( )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只(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主观地判断( )【知识梳理】1.通假字(1)不亦颠.乎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3.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5.文言句式(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看法。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6、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人人熟知的女娲造人的故事,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8月8日 那个夜晚吗?鸟巢内圣火激荡,情感喷放。还记得著名运动员李宁点燃主火炬的那一刻吗?张艺谋导演这一做法的创意,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你们猜猜,这源自哪一则神话呢?——夸父逐日(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千年,走进这则古老的神话,去感受她经久不衰的魅力吧!
3背景知识:课文选自《山海经》,它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想象丰富,是一部包含丰富内容的奇书。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划出生字词,整理在下面,注音释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逐走:
②入日:
③渴,欲得饮,欲:
④饮于河、渭;于:河、渭:
⑤河、渭不足,不足:
⑥北饮大泽。北:大泽:
⑦未至,至:
⑧道渴而死。道:
⑨弃其杖,弃:其:
⑩化为邓林。邓林:
:①逐(zhú)走:竞跑,赛跑。走,古义,跑;今义,走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于河、渭(wèi):于,到,河、渭即黄河、渭水;④大泽:大湖。⑤至:到;⑥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⑦其:代词,此指代夸父;⑧为邓林:为,成为,邓林,桃林。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曳棹杮湮溯2. 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3.一词多义:古义今义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4.古今异义三、文章结构:●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导学案
复习目标:1、解题,了解纪昀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
3、掌握课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一、了解作者作品
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二、复习课文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二石兽并沉焉。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5)转转不已,。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复习课文字词句,完成:(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二)重点字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 6曳.铁钯 7尔辈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
9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2遂.反溯流逆上矣 13溯流
..逆上矣 14转转不已.
(三)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渐击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置坎穴中。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四)特殊文言现象梳理
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2)阅十余岁阅:
(3)转转不已已 : (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
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众服为确论
(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③当求之于上流④求之下流⑤求之地中
⑥一老河兵闻之⑦其反激之力⑧至石之半⑨然则天下之事
(3) 如:①如是再啮②如其言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求之地中()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求二石兽于水中()
(5)当求之于上流()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7)乃石性坚重()
三、拓展练习
文言文阅读
伍子胥父诛于楚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

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

”将为之报仇。

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

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

”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

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

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

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

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

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

’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

蔡非有罪,楚为无道。

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

”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

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

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

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注释】1①干:为某种目的求见。

②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

③前列:先头部队。

④治处:治所。

古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干阖闾身:身体
B.被羔裘被:同“披”,穿着
C.天下谁能伐楚乎伐:进攻
D.操鞭答平王之笞:抽打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为之复仇于楚
A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览物之情,得无异予(《岳阳楼记》)
D.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3.下列各句中与“楚王治处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D.何陋之有(《陋室铭》)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文中“诸候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

(2)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河中石兽》导学案答案
(一)背诵课文
1山门圮于河2是非木杮3石必倒置坎穴中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遂反溯流逆上矣 6可据理臆断欤?
(二)重点字词
1倒塌 2经过,经历3寻找 4终了,最后 5划船6拖 7研究,探求8这
9埋没10颠倒,错乱 11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12于是13逆流14停止(三)翻译句子
1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2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5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6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7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止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
而上了。

8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四)特殊文言现象梳理
古今异义词:1、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2、阅古义:经过经历今义:看
3、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干净
一词多义
(1)为:①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②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③动词成为④动词认为
(2)之①代词,这件事②代词,石兽③代词,石兽④代词,石兽⑤代词,石兽⑥代词,这件事⑦助词的⑧助词的⑨助词的
(3)如①像②按照
特殊句式1省略句2省略句3倒装句4倒装句5倒装句6被动句7判断句
三、拓展练习:文言文阅读
1、A (答案解析:A项“身”的意思是“亲自”)
2、D (答案解析:例句的之是代词伍子胥的父亲A项是助词的;B项动词到,往C项助词的;D项代词石兽。


3 A (答案解析:例句是判断句式。

A是判断句,B是被动句C是省略句,D是倒装句)
4 C(解析:这个题考查的是课文的理解,C项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逃跑到吴国攻打楚国,为吴国灭了楚国,称不上是忠。


5、(1)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来报杀父之仇,不可以。

(2)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但是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报复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