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

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试题精编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共29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试题精编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共29页
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复习质量综合测试题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复习质量综合测试题

《论语选读》复习质量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瞽.(ɡǔ)者匏.(bāo)瓜石砮.(nǔ)耰.(yōu)而不辍B.八佾.(yì)荷蒉.(kuì)失饪.(rèn)道.(dǎo)之以德C.左衽.(rèn)韫.(yùn)椟沟渎.(dú)涅而不缁(zhī)D.厩.(jiù)焚阙.(quē)如隼.(zhǔn)集楛.(hù)矢贯之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黼黻刍豢稻梁椒兰芬苾雕琢刻镂B.管磬成子轼君问于桀溺博施济众C.竽笙楚人咻之玩尔而笑扰以费畔D.笃信植仗而芸危邦不入何德之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约束。

B.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过:经过。

C.男有分,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D.使民敬,忠以劝.劝:勤勉努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鸟兽不可与.同群B.使之居于王所.君子于其所.不知C.天之.将丧斯文也君子之.至于斯也D.则修文德以.来之为政以.德5.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邦有道,则知.知:通“智”,有智慧。

论语导读测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导读测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导读测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学习的重要性B.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C. 学习的快乐D. 学习与思考的统一答案:C3.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学习要谦虚C. 学习要广泛D. 学习要主动答案:B4.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知识的重要性B. 诚实的重要性C. 学习的态度D. 学习的方法答案:C5.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学习要持续不断B. 学习要深入理解C. 学习要注重实践D. 学习要善于总结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___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答案:孔子7. 《论语》中的“_________”是孔子提倡的道德准则之一。

答案:仁8. 《论语》中“_________”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答案:礼9. 《论语》中“_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 《论语》中的“_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简答题11. 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孔子提出的“仁”的实践原则,意味着我们在对待他人时,应该遵循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1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道德品质的区分。

君子注重道义,追求的是道德上的高尚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四、论述题13. 结合《论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理念。

答案: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5届统编选必上高三语文文言篇目《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挖空训练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二、知识梳理一、文言知识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论和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教诲?A. 颜回B. 子贡C. 子路D. 子夏答案:B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________”,认为这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答案:礼3.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更包括对父母意见的尊重和理解。

孔子强调孝道是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的基础。

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不器”的含义。

答案:“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角色或功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中庸”的思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

他认为中庸是达到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孔子认为,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

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

(3分)答:22.(1)A。

(“割鸡焉用牛刀?”不是在批评子游,而是体现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治的欢愉之情,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感到惋惜。

)(2)从孔子对子游礼乐之治实践的充分肯定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观是:一是可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二是“弦歌之声”不仅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以教化普通百姓;三是“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以牛刀杀牛”,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参考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习题(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习题(4)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1.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必要性C.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D. 学习的乐趣答案:D2.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忠诚B. 孝顺C. 爱人D. 礼仪答案:C3.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A. 勇敢和智慧B. 诚实和宽容C. 谦虚和谨慎D. 仁爱和正义答案:D4.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君子不应被物质所束缚B. 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职业C. 君子不应过于依赖工具D. 君子不应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答案:B5. 《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A. 公平原则B. 互惠原则C. 黄金法则D. 个人主义答案:C6.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描述“礼”的重要性?A. 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B. 礼是人际交往的准则C. 礼是个人修养的体现D. 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答案:A7.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审美D. 培养知识答案:B8. 在《论语》中,孔子如何描述“中庸”之道?A. 极端的平衡B. 适度的行为C. 完全的和谐D. 完美的统一答案:B9.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孝”包括哪些方面?A. 尊敬父母B. 服从父母C. 关爱父母D. 以上都是答案:D10. 《论语》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不要轻易启发别人B. 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C.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启发别人D.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表达自己的不满答案:C。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单选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B.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C. 《论语》是孔子本人所著D. 《论语》共20篇,每篇都包含若干章答案:C2.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不包括()。

A. 爱人B. 克己复礼C. 以德报怨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3. 《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A. 学习的重要性B. 思考的重要性C. 学习与思考的结合D.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答案:C4.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

A. 君子不应该使用器物B. 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技能或职业C. 君子不应该使用不正当的手段D. 君子不应该过于依赖他人答案:B5.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中庸”思想,其核心是()。

A. 避免极端B. 保持平衡C. 适度行事D. 顺应自然答案:C二、多选题6. 《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论述包括()。

A. 父母在,不远游B.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C. 事父母几谏D. 父母唯其疾之忧答案:ABCD7. 《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论述包括()。

A. 不学礼,无以立B. 礼之用,和为贵C. 克己复礼为仁D. 礼,与其奢也,宁俭答案:ABCD8. 《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包括()。

A. 君子周而不比B. 君子坦荡荡C. 君子不器D. 君子成人之美答案:ABCD三、填空题9.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学习与实践10.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________的过程。

答案:自我修养和成长四、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内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试题 4.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试题 4.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答案】B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高中《论语》考试习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考试习题及答案

《论语》精读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1”鸟兽不可与同群",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微子》・《论语•阳货》・《论语•里仁》我的答案:B“老者食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出自()?A、孔子B、子路C、朱熹D、刘宝楠我的答案:C3子路死后,孔子歌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这里的“萎”指()。

A、萎靡B、枯萎C、将要死去D、落败我的答案:C4“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出自以下哪一篇文章?()A、《五柳先生传》B、《归去来兮辞》C、《归园田居》D、《桃花源记》我的答案:D5"师与商也熟贤"中的"师”指的是()?A、子张B、子路C、子夏D、子贡我的答案:A6“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其志可谓大矣,然未免出于有意也。

”是()对颜回的评价。

A、孟子B、有子C、曾子D、程子我的答案:D7下列行为中,属于“孝"的行为是()。

A、顶撞父母B、晨醒昏定C、不违背父母的任何要求D、父母在,必远游我的答案:B8《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是()。

A、行也B、直视也C、升也D、情也我的答案:C9“子曰:勇而无礼则乱”出自哪里?()A、《论语•泰伯》B、《论语•颜渊》C、《论语•子罕》D、《论语•里仁》我的答案:A10“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出自以下哪一本书?()A、《左传》B、《论语正义》C、《四书章句集注》D、《论语》我的答案:C11古代私塾在大门两边,分别为东塾和()。

(1.0分)1.0分A、小房子B、太学C、草房D、西塾我的答案:D12“礼之用,和为贵”出自哪里?()A、《论语•述而》B、《论语•阳货》C、《论语•子路》D、《论语•学而》我的答案:D13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其弟子()所问,曰:勿欺也,而犯之。

A、子有B、子路C、子贡D、子渊我的答案:B14“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2019-2020年高中选修语文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一

2019-2020年高中选修语文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一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文多不录。
对下列句子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掾:属官
B、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屏:隐居
C、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赍:买
D、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归宁:回娘家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019-2020年高中选修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一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③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
【解析】: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方法,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A、都门/帐饮无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
C、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答案】:
【解析】:
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意气勤勤恳恳
B、余久卧病无聊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①⑦⑨/②⑤⑩ /③⑧ /④⑥
B、①⑦/ ②⑤ /③⑧⑨ /④⑥/⑩
C、①⑦ /②⑤ /③⑧ /④⑥/⑨⑩
D、①⑦⑨ / ②⑤/ ③⑧/④⑥/ ⑩
【答案】:
【解析】:
文言文翻译: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阮籍传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学习了知识,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B. 学习了知识,经常实践,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C. 学习了知识,经常思考,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D. 学习了知识,经常忘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的弟子?()。

A. 颜回B. 子贡C. 孟子D. 子路答案:C3.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的是()。

A. 谦虚B. 合作C. 竞争D. 独立答案:A4. 《论语》中“君子不器”的意思是()。

A. 君子不使用器具B. 君子不拘泥于一种才能C. 君子不使用武器D. 君子不拘泥于一种职业答案:B5.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的主张?()。

A. 仁者爱人B. 以德治国C. 法治天下D. 礼治天下答案:C6.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的是()。

A. 诚实B. 谦虚C. 智慧D. 勇气答案:A7.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的弟子?()。

A. 子夏B. 子张C. 子思D. 曾子答案:C8.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尊重他人B. 自我中心C. 利己主义D. 个人主义答案:A9.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的主张?()。

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重男轻女D. 温故而知新答案:C10. 《论语》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帮助他人B. 避免冲突C. 促进和谐D. 避免恶行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共________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答案:二十12. 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13.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

答案:诚信14.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强调的是________。

论语ii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ii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ii试题及答案高中**论语II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论语》的编撰者是孔子本人。

C.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

D. 《论语》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文献。

答案:B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的是()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重要性C. 学习与复习相结合的重要性D. 学习的乐趣答案:D3.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思想是()A. 忠诚B. 孝顺C. 爱人D. 礼仪答案:C二、填空题4.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强调的是君子与小人在______上的不同。

答案:心胸5. 《论语》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三、简答题6.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观点。

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还强调礼与仁的结合,认为礼的实践需要以仁爱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7. 《论语》中孔子如何论述“中庸”之道?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

中庸指的是在行为和思想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孔子认为,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该避免极端,寻求平衡和谐,这样才能达到道德的完美状态。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行动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和偏激,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四、论述题8.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与“小人”有着明确的区分。

君子是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遵循道德规范、以仁爱为本的人。

他们注重自我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对待他人以诚相待,具有宽容和谦逊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六)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分)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七)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

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统辖。

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八)1.①管仲之器小哉②管仲是仁者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3分)(九)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2分)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十)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十一)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十二)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