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合集下载

05 魏晋南北朝 第三章 陶渊明

05 魏晋南北朝 第三章 陶渊明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 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是老庄 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 不同于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 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它是一种状态, 非人为的、本来如 此的、自然而然的。陶渊明希望返 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 化的、天真的性情。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 概括陶诗的风格, 然 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 策; 陶诗不仅仅是朴素, 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 绮丽。
《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 草木 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 相 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 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 君情定何如?
二、儒释道三者的融合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之说, 又来自他本人 的生活实践, 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 而思考 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 的两个主要结论, 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三、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 是陶渊 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 “道”, 偏重于个人的品 德节操方面, 体现了儒家 思想。
一、中国文学的新题材: 田园诗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 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 生活为内容, 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 甘苦,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 一人。
一、中国文学的新题材: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 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
四、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赠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 他自己的特点: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 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 为自己塑造 了一位仁者的形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陶渊明

• 崇尚自然
• 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也是陶渊明对人生进行 哲学思考后结论。 • 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在自 然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 陶渊明认为: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该避 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 本性。
•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岁暮和张常侍》) •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 中》)
• •
《归园田居》其二
•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2、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歌颂了田 园生活的自然纯朴,展现自己理想的境界。 这是与官场污浊与丑恶相对照的诗化的境 界。 • 优雅恬静的农村生活,生意盎然,给人以 无限亲切之感,和官场的污浊形成鲜明对 比。衬托出诗人离开官场后的恬淡和谐的 心境,是‚性本爱丘山‛的具体化。 • 这一切都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作 者理想的再现。
二 思想性格
• 1、儒学
• 熟谙儒学,服膺儒学,具有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 及儒家的道德修养。 • 儒学在后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真正的儒学精神, 以济世弘道为原则,贞刚弘毅为人格;一种是统 治者所说的儒术,即指礼教制度,所谓礼俗之士 所执守的就是这种。 • 前一种儒学精神存于人们心中,是真正的儒学, 也是魏晋名士追求的理想境界,陶渊明称为 ‚道‛。
• •
• •
《饮酒》其五

《第三章陶渊明》PPT课件

《第三章陶渊明》PPT课件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 是静室。既是做官,总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 事,许多无聊应酬。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 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 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 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 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呼应 “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 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第三编第三章
第三章 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中原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一般民众也
潮涌而至。西晋覆灭后,317年,镇守建业 (今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这以后的 晋王朝,史称东晋。 司马睿(元帝)建国,完全依赖北方南下的 大士族和当地土著士族的支持,皇室的力量, 远不能与西晋相比。门阀势力,更为强大, 对于皇权的相对独立性,也更其明显。自东 晋迄陈,江南五朝的政权实际是由士族和皇 室共享的。




【赏析】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 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身不由己的生活, 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 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 心情。这是第一首。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所谓“适俗 韵”,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 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前二句表露了作者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 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 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 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 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 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 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土地,草房;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 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原因:
1、玄学与清谈的风气
第三章 陶渊明与两晋诗歌
第三节 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的原因: 2、东晋佛教流行(玄释合流) 3、时政原因:东晋偏安江南 人们在玄谈中忘却深层的忧虑,甚至恐惧 ‚永嘉中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 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 桓(伟)、庾(友、蕴)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诗品》) 代表作家:孙绰、许询、支道林
二)层次
第一层(前八句):叙述自己在误落尘网之后终 于归隐田园的欣喜。(“归”) 1、2句追述情性,3、4句抒写感慨。5、6句追 述当时失落的心境,7、8句抒写归隐时的欣喜。 其中1、2句起笼罩全段作用。误落之感,思念之 情,守拙之欣慰,都是决定于少时求真之“性”。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二)层次
左思《咏史》(其二)
三)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2)抒情中的对举 效果:直抒胸臆,意义由隐转显,情感表达直露 而且激愤。 3)引史中的对比
效果:引用史实,一方面将第二层的对比具体化, 另一方面,又化实为虚,以金张反衬冯唐,而写 冯唐又自况自己,在作者的反诘语气中,表现了 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心与愤激!
二)层次
第三层(5、6):写劳动归来。
“道狭草木长” : 1)描写了乡间小道特有景色:道路狭窄,草木 已经覆盖在小道上; 2)说明人迹罕至,才致使草木遮盖道路,暗示 了乡野的宁静 ; 3)点明傍晚露水沾衣的原因
左思《咏史》(其二)
2、咏史:咏怀的手段
先前的咏史诗即使有所寄托,也是以歌咏历史 人物或事件为主,描写的主体仍然是历史人物, 而不是诗人自身,从班固、王粲、阮瑀、曹植到 傅玄、陆机几乎无一例外。而左思则把咏史和抒 发自我的情怀交融在一起,咏史只是咏怀的一个 手段而已,目的还是为了咏怀服务的。 籍典印证,托史抒怀。 诗歌最后四句用历史时世来印证门阀制度的不 合理性,目的是为了说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是有 历史悠久的渊源的,从而猛烈地抨击了世袭的世 族门阀制度,倾吐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

陶渊明,,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中国古代文学1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1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励 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 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崇尚自然
归去来兮图(局部)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 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 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乐贫行道、诗化人生
玄言诗在中国诗歌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 环节,它的意义在于:其一,一定程度上对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发展兴起了催发的作用; 其二,开拓了文人情趣的新的天空,培植了 文人平淡自在的心境;其三,促进了文学与 哲理的融合,强化了诗歌的哲理化倾向,在 审美上把文学导向追求理趣之美的一路。
3、葛洪《抱朴子》
支道林(支遁)、许掾(许询)诸人在会稽王 (简文帝)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讲经负责 发问的僧人)。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 难,众人莫不抃(bìan,拍手)舞。但共嗟咏二家之 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同上,文学史P65引)
法师讳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既而谨 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 慧持、道生、昙顺、僧叡、昙恒、道昺、昙诜、道 敬、佛驮邪舍、佛驮跋陀罗,名儒刘程之、张野、 周续之、张铨、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 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晋佚 名《莲社高贤传》)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陶渊明《归园田居》优质课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陶渊明《归园田居》优质课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陶渊明《归园田居》优质课学案课前指导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2、背景链接: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这一年他41岁,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识记基础知识—推默抽查5分钟)1.借助工具书,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2、识记下列词语解释。

韵:本性、气质。

尘网:尘世;古人认为人在世间有诸多约束,如鱼在网。

守拙zhuō:守住愚拙;士大夫不做官,清贫自守,叫守拙。

暧暧ài:昏暗,模糊。

墟里:村落。

樊笼fán:喻不自由的境地。

荫yìn:树荫遮蔽。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教师精讲10分钟---精练10分钟----优生领学10分钟)3、“归园田居”这个标题题眼是哪个字?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明确:归,(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4.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5、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章节测试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章节测试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部分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曹操《短歌行》中两次引用的古诗成句出自A.《古诗十九首》B.《古诗为焦仲卿妻作》C.《离骚》D.《诗经》【解析】(P157):D 本题考查《短歌行》所引用古诗的出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2.曹操《短歌行》用“周公吐哺”典故所表达的意思是A.礼贤下士B.食不下咽C.哺育贤才D.激于义愤【解析】(P158):A 本题考查《短歌行》中典故的含义。

相传周公常常吃饭时停下来接待贤者,于是人心所向,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

所以此处用“周公吐哺”喻礼贤下士。

3.写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著名诗句的是A.曹操B.曹丕C.陈琳D.王粲【解析】(P158):D 本题考查名句出处。

题中名句出自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4.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中所选用的典型事例是A.千里无鸡鸣B.饥妇弃子C.老兵无家可归D.守卒诀别妻儿【解析】(P158):B 本题考查《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中的典型事例。

由文中“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可知。

王粲截取“饥妇弃子”这一典型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百姓深切的同情,也隐含对制造战乱者的谴责。

5.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中的“南登霸陵岸”,表达的思想感情是A.向往汉初“文景之治”B.向往光武帝中兴汉室C.向往汉高祖与民休息D.向往汉武帝文治武功【解析】(P159):A 本题考查《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的思想感情。

霸陵是汉文帝陵墓所在,所以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对汉初“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那样的明君的渴盼。

6.从《登楼赋》所写的地理环境来看,此楼应为A.当阳城楼B.荆州城楼C.安定城楼D.麦城城楼【解析】(P160):D 从《登楼赋》所写的地理环境来看,此楼应为麦城城楼。

7.王粲《登楼赋》中,写到虽遭囚禁仍弹奏楚国乐调的古人是A.庄舄B.钟仪C.孔子D.范蠡【解析】(P159):B 本题考查《登楼赋》中典故的内容。

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简介及代表作

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简介及代表作

三一文库()〔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简介及代表作〕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2]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并序》《饮酒·其四》《读山海经·其十》《杂诗·人生无根蒂》《归园田居·其二》《移居二首》《归园田居·其四》《归园田居·其五》《酬刘柴桑》《和郭主簿·其二》《读山海经·其一》《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咏贫士》《赠羊长史·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己酉岁九月九日》《咏荆轲》《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11] 。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陶渊明人物评价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

5、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5、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迫于生计,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作过祭酒、参军 一类的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四十一 岁,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宋书· 隐逸传》),辞去在任 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归隐柴桑,从此脱离官场。此后二十 年间,虽然生活日渐窘迫,但他“躬耕自资”(《宋书· 陶渊明 传》),诗酒为伴,未再入仕。晚年贫病交加,作《自祭文》 后不久,便与世长辞。友人私谥“靖节”,世号“靖节先生”。
田园诗人陶渊明
教学重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
田园诗人陶渊明
思考练习
1、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特色。 2、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3、陶渊明诗歌为何直到宋代才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 唐代为何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艺术价值:平淡中见醇美
沈德潜《说诗晬语》:“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 祝有其真朴,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俊杰,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严羽《沧浪诗话》:“渊明之诗质而自然”。 朱熹《朱子语类》:“胸中自然流出”。 苏轼《与苏辙书》:“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咏史诗、咏怀诗
——《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 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 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是谁?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二、东晋文学概说
《 宋书 · 谢灵运传论 》 : “ 有晋中兴 , 玄风独 宋书· 谢灵运传论》 有晋中兴, 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 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 义单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 辞,义单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 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 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 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 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 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5、志怪小说的兴盛 志怪小说兴于魏,盛于晋,尤以东晋为最。 志怪小说兴于魏,盛于晋,尤以东晋为最。东晋前有 曹丕《 列异传》 张华《 博物志》 曹丕 《 列异传 》 、 张华 《 博物志 》 等 ; 东晋时有干宝 搜神记》 王嘉《拾遗记》和陶渊明《搜神后记》 《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和陶渊明《搜神后记》等, 其中《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志怪小说之兴, 其中《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志怪小说之兴, 鲁迅以为有“ 文士之传神怪” 释家之明因果” 鲁迅以为有 “ 文士之传神怪 ” 、 “ 释家之明因果 ” 和 方士之行劝诱”三种情况(《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 “方士之行劝诱”三种情况(《中国小说史略》)。至 于兴起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于兴起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志怪小说 的兴起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文化现象, 的兴起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文化现象,是乱世文化 心理的文学反映形式; 心理的文学反映形式;其次是儒家定于一尊的思想局面 瓦解的结果,是对“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的突破; 瓦解的结果,是对“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的突破;再 者与佛风炽盛密切相关;同时,神仙之说和巫术的兴起, 者与佛风炽盛密切相关;同时,神仙之说和巫术的兴起, 特别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后, 特别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后,南方信巫的地域因素对 志怪小说的兴起亦有深刻的影响;此外, 志怪小说的兴起亦有深刻的影响;此外,神话传说则可 视为其文学的渊源。 视为其文学的渊源。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寄傲林丘‛‚散怀山水‛‚寄散山林间‛
蘭亭詩
孙统
地主觀山水,仰尋幽人踪。 回沼激中逵,疏竹間修桐。 因流轉輕觴,冷風飄落松。
時禽吟長澗,萬籟吹連峰。
一、家世生平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一)早年家居;(二)中年仕隐;(三)后期隐 居
二、文学史地位:从隐者到诗人
三、东晋文学的精神
在偏安心态和玄学、佛学的影响下,东晋士
人不关心事务,缺乏文学感情、热情和创作 冲动。 因此,东晋文学继续秉承西晋文学脱离儒家 政教束缚的趋势,继续内转,内容大多表现 作家个人的精神体验,因此,东晋文学基本 不关心国家社会,殊少慷慨之气,甚至连西 晋士人的那种热衷功名利禄之心也收敛了, 而显得平静淡薄、旷放闲适。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形式 汉 代 文 人 五 言 曹植、太康 永明格律
陶田园 正始玄学 玄言诗 谢山水
唐 代 格 律 山 水 田 园 边 塞 诗
例:孙统《兰亭诗》
玄言诗,以诗阐述玄理,‚理过其辞,淡乎
寡味‛,对诗歌的审美性质是一大损害。但 是,另一方面,玄学对文学的影响并不是全 然负面。 玄学和玄言诗促进诗人更加关注自我精神世 界,促进了清虚恬淡诗风的形成。 另外,东晋世族居住在山水明秀的江南地区, 玄学家大多皆爱好山水。人们从山水之中找 到清虚的玄学境界。如‚山水自来亲人‛。 这不同于西晋的玄学家。这就大大促进了山 水诗的发展。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注】:黔婁,春秋
時魯國人,終身不仕。死後其妻評價他爲 ‚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不戚戚 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味其言,兹若人之 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懐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注】:無懷氏、葛天氏, 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其民皆淳樸敦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1,最终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内侵。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开始了历史上的东晋时代。

东晋历104年,就文学而言,玄言诗盛行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只有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改变了文坛的面貌。

一、玄言诗及其流行的原因所谓玄言诗是指东晋时期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

文学以形象取胜,诗歌也不例外,而这种诗歌大都抽象枯燥、缺乏形象性,因此,可以说它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

当时这一创作倾向流行近百年,且有大量的作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孙绰与许询。

东晋诗坛玄言诗流行,究其原因是与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及玄学清淡的盛行有关。

东晋政权是一个偏安的政权。

东晋建立之初,那些初过江的中原士族,由于弃家别土,仓皇南奔,确曾产生过强烈的国破家亡的悲痛,他们也曾力图找出国破家亡的原因,而崇尚玄虚清谈曾被认为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王衍在被石勒俘后曾叹息:“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石勒传》)桓温也曾慨然叹息:“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但到他们政权巩固、偏安局面形成后,文人心态发生变化。

江南山水清秀美丽,文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逐渐产生偏安心态,他们无力恢复中原,便在新环境下追求一种宁静、闲逸的生活与脱俗潇洒风神。

西晋时期士人中盛行一时的玄学清淡风气,在东晋便又盛行开来。

当时朝廷重臣甚至包括帝王,都以崇尚玄1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

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武帝司马炎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武帝死,惠帝司马衷继位时,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

元康元年,武帝后族杨氏与惠帝后族贾氏为争权冲突激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

旋即,贾后矫诏先使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

永康元年(300年),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

至此,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各地诸侯纷纷卷入,演成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

306年,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虚清淡相高。

其中王导、庾亮、谢安等都是玄学清淡的代表人物,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清淡名士。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导在都城建康曾召集多人“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可以看出他们玄谈的热情,当时参加者皆一时俊彦与朝中要员。

东晋玄学清淡风气,影响遍于朝野士林。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中心,但这一时期玄学有了新变化,随着江南佛教理论的传播,有许多重要僧人多与士人交往,形成玄释合流倾向,玄学中增加了佛理内容。

玄学佛理都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当文士们在生活中以谈论佛理玄理作为表现他们的高雅情趣时,也就很自然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东晋玄言诗的兴盛的根本原因即在此。

二、陶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最受瞩目。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

1、陶渊明生平与思想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为东晋初名臣,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东晋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他却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出身较寒微(晋陶母剪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陶渊明 (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闲居:即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

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

出仕:陶渊明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

出仕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早年渴望建功立业。

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但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

第二,亲老家贫。

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未就任。

陶渊明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到江陵担任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

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同时对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晋,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第三次出仕在他四十岁时。

这次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

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

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

但到了十一月,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

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

隐居: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从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内心经过仕与隐的矛盾冲突,而最终选择了隐居的。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经过徘徊而最终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还是个人性格的原因?对此,《晋书·陶渊明传》强调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立场,谓陶渊明“自以为曾祖晋世宰辅。

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从陶渊明的创作自刘裕篡晋后,不署年号仅署甲子来看,我们当然不排除陶渊明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会产生志士的慷慨,但是就总体来看,决定陶渊明最终隐居的主要原因,与他生活的时代特点及他的思想性格有关。

陶渊明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任真”,思想特点即“自然”。

“任真”即反对虚伪矫饰。

《归去来兮辞》中谈到辞官时说:“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曾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他的《五柳先生传》借五柳先生夫子自道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宋书》本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琴一张,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他“任真”的性格。

这种“任真”往往使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冲突。

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当时的世风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鲜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官场是重礼法的,上下等级森严,彼此委曲周旋,且东晋时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充满了虚伪与矫饰,这是陶渊明无法忍受的。

当他对这种“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感到彻底绝望后,自然就选择了归隐田园以洁身自好的道路。

总体上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原因,其自然的质性和矫厉的官场生活无法适应的,是主客观不能调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的结果。

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的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

他在《杂诗》中写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灵苦闷与追求。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范型。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澍〈陶靖节集〉引》)陶渊明的这一点(真风流),晋宋文人无人做到,后代文人也很少象他那样能超越仕与隐的矛盾。

正由于后代文人很难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才成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陶渊明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陶渊明所接受的哲学思想有关。

1945年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的关系》一文,通过对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诗的分析,指出陶渊明的思想是在继承魏晋玄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新自然说”,其要旨在于“委运任化”,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

逯钦立《关于陶渊明》一文中,也通过《形影神》的分析,认为陶渊明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

总的来看,崇尚自然确实是陶渊明思想的重要特点。

自然的思想不仅决定他的为人,而且也影响了他诗文的风格。

(向往田园——体验田园——超越或固守)2、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

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记》均是其代表作。

欧阳修称说:“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的作品集,后代研究笺注本不少,今人注本有逯钦立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版)、王瑶的《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唐满先的《陶渊明集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陶渊明作品中,最能代表他文学成就的是诗歌。

他的一百二十五首诗歌,按照题材,大致可分为田园、咏史咏怀两类,其中,田园诗价值最大。

陶诗的艺术特点:(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厚的统一陶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自然,绝去雕饰。

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一切都是平平淡淡。

似在不经意间如实道来。

苏轼说他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朱熹说他的诗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评语都说明一个意思,就是平淡自然。

陶诗平淡却不枯淡,而是韵味隽永。

原因在于写诗时有深厚、热烈的情感,而且能做到造语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