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认知心理学_长时记忆案例
第六章-长时记忆案例

记忆区分的证据 -不同的发展时间进程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以及程序性记忆可能有着不同的发 展时间进程。 Tulving(1993)指出,程序性记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 接着是语义记忆,最后才是情景记忆。 与语义记忆相比,情景记忆损伤是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中最早的、也是最普遍的 认知缺陷。 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的退变性神经病。 病人意识清楚,但智力功能和获得知识的技能普遍降低, 特别是记忆明显受到损伤。
记忆区分的证据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来自有关遗忘症病人的研究。 研究发现,甚至是严重的遗忘症病人也能学习新的运动 技能。如,著名的内侧颞叶切除病人HM,尽管不能有 意识地回忆在他生活中新事件以及关于世界的新事实, 但是他能够学习新的视觉运动技能,如在镜子中阅读。 此外,Knowlton等(1996)的双分离(double dissociation)实验结果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发现, 遗忘症病人记忆缺陷的模式和HM相似,而帕金森病人 则相反,程序性记忆损失,但陈述性记忆正常。记来自区分的证据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神经成像证据。 使用PET技术,Tulving(1989)发现,语义提取任务 (回想非个人的一般知识)激活了大脑皮层后部,情景 提取任务(回想特定的个人经历)激活了大脑额皮层。 情景和语义记忆提取在神经基础上的差别,可以通过两 种提取在认知过程上的差别来理解。 提取情景记忆时,作为提取事件的一部分,与过去情景 相联系的独特的背景信息,也得到通达。然而,提取语 义记忆时,人们不需要通达那些背景信息。
三、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具有命题的形式。 命题可用句子来表述,但不是句子,而是事物意义 的抽象表征或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因此,语义代 码又称为命题代码或命题表征。 表象代码是记忆中的事物的形象,视觉表象被看作 一种主要的表象代码。表象代码有着与实际知觉相 似的性质,并且与外部客体类似,所以被看作类比 表征。
普通心理学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人体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存储: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等以
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脑中。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过程。
(精细复述)
因此需要记忆的参与;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人的动作技能、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都必须依靠记忆,才会有经验的累计。 人的记忆联系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学习、工作
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三、记忆的分类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进行的划分。 信息进入感觉记忆,引起个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经过
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回忆和再认是其基 本形式。
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①人对外界的信息能主动进行编码; ②人是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 ③记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个体保存经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在人脑中保存个体经 验的过程才叫记忆。(立传,写日记,写博客)
二、记忆的作用
记忆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 在知觉、解决复杂问题中,个体的过去经验有重要作用,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很少收外界因素干 扰,比较稳定。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 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 影响。
(四)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通常通过语言传 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复述和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备在需要时被提取出来, 重新进入短时记忆中。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专业课]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
![[专业课]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eaf746e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9.png)
第六章-记忆一、单选题1.为了要记住 "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 "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 )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阐述策略D.组织策略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 )。
A.机械记忆 L B.内隐记忆C.重复记忆D.有意记忆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5,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 (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 )。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7.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 (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内隐记忆8.使短时记忆信息得到存储的有效方法是 ( )。
A.引起个体注意B.采取有效的编码C.复述D.睡眠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 )。
A.平行扫描B.完全系列扫描C.自动停止系列扫描D.继时性扫描10.对输入的信息暂时储存和加工,并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联系的记忆是 (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内隐记忆D.工作记忆11.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A.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C.视觉编码D.听觉编码12、早期记忆研究的主要的实验材料为?A、无意义音节B、单词C、句子D、德文字母1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rèn zhī)心理学》课程(kèchéng)教学大纲课程(kèchéng)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kèchéng)编号(biān hào):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
学分:3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
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长时记忆专题知识讲座

3.否定判断:层次网络模型对否定判断旳解释也 是有困难旳。根据层次网络模型,作出一种否定判断, 一般需要进行较长旳搜索。
但是Glass和Holyoak(1975)发觉,对“全部鸟都
是狗”或“蝙蝠是鸟”此类句子作出否定判断是不久
旳。
Schaeffer和Wallace给被试每次呈现一对词,其
中有属于同一范围旳,如“铁杉一雏菊”,也有不属
这些成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构造 旳看法。
(三)对模型旳批评
1.熟悉效应:Rips(1973)发觉,判断一种包括直
接旳上级概念旳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一种包括更高旳 上级概念旳句子,这可能是因为人对后者更为熟悉之 故,这种对较熟悉旳句子判断较快叫做熟悉效应。如: 判断“狗是哺乳动物”要慢于判断“狗是动物”。
小结:层次网络模型旳关键是概念按逻辑旳上
下级关系而构成网络,具有简洁旳特色,但也带来
某些明显旳缺陷:
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旳概念间联络旳种类
太少。概念之间除垂直方向旳上下级关系外,还有
许多横向联络,其数量远远超出垂直旳联络。
其次,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旳特征实施分级贮
存,以此来节省贮存空间,但它却要增长提取信息
假定2:激活旳数量有限,一种概念愈是
长时间地受到加工,释放激活旳时间也愈长,
但激活在网络中扩散将逐渐减弱,它与连线旳
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激活沿不同旳连线扩
散,当不同起源旳激活在某一种结点交叉,而
该结点从不同起源得到旳激活旳总和到达活动
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旳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
激活扩散模型以为,从语义网络中提 取信息,如对“野鸭是鸟”作出判断,就 需要进行搜索,来搜集足够旳肯定和否定 旳证据最终作出决策。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第六章记忆读后感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第六章记忆读后感读了普通心理学第五版的第六章关于记忆的内容,就像是在大脑这个神秘的迷宫里来了一场探险之旅,那感觉真是既新奇又充满惊喜,还夹杂着一丝“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
这章一开始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一点点揭开记忆神秘的面纱。
以前我觉得记忆就像是个简单的小盒子,想记住的东西就放进去,要用的时候拿出来。
可读完这章才知道,我这个想法就像把宇宙当成一个小弹珠一样天真。
记忆它可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有好几个不同的“部门”协同工作呢。
比如说感觉记忆,这就像是大脑的“前台接待员”,超级迅速地把外界的各种信息都接收进来,不过这个接待员有点粗心,很多信息就像一阵风,匆匆吹过就没了,只留下那些引起大脑注意的信息能继续“通关”。
这就好比在一场热闹的派对上,各种声音、颜色、气味一股脑儿全涌进来,但你可能只会注意到那个突然响起的特别的音乐或者特别漂亮的装饰。
然后是短时记忆,这个环节就像是一个临时的“小仓库”。
它的容量小得可怜,就像个小抽屉,只能装那么有限的几个东西。
我一边读就一边在心里偷笑,怪不得我背电话号码的时候,如果不赶紧写下来或者多重复几遍,一转眼就忘了,原来是这个小仓库太容易“满仓”了。
这个短时记忆也有它的小妙招,通过不断地复述,就像给那些信息办理“延期居住”手续一样,可以让它们在这个小仓库里多待一会儿。
而长时记忆呢,那简直就是大脑的“超级大仓库”。
这里面的信息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就像一个堆满了宝藏的神秘山洞。
长时记忆存储的时间超长,就像那些古老的传说一样,能流传很久很久。
但是这个大仓库也有点小脾气,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轻松地被送进去。
有些信息得经过深度加工,就像是要给这些信息打造一个特别的通行证,才能被它收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知识死记硬背不行,非得理解透彻了才能牢牢记住。
书中还提到了记忆的一些小故障,比如说遗忘。
遗忘就像个调皮的小恶魔,总是在你最需要某个记忆的时候把它藏起来。
有时候是因为记忆痕迹随着时间淡去了,就像沙滩上的脚印被海浪慢慢冲刷掉;有时候是因为其他记忆的干扰,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捣乱,把原本整齐排列的记忆打乱了。
认知心理学 长时记忆(自制)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必需运用语言展开的记忆, 接受和储存个人在 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 特定时间的情景或 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 事件以及这些事件 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 的时空联系的信息。 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 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 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 知识。
情景信息与语义信息
情景信息
我昨天看了一场电影 我去年游览了西湖
语义信息
3×3=9 电流=电压/电阻 可用一般定义描述 具有抽象概括性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区别
区别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单词和概念的基本意 义 百科全书 一般知识 稳定,不受干扰,提 取易 推理能力大
贮存内容 个人知觉经验 类比 自传体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自从托尔文的著作发表以后,语义记 忆才成为研究的重点,并提出了几个语 义记忆模型。
●语义记忆研究领域把记忆、言语、思 维更加紧密的连在一起,更接近人的实 际生活。 ●扩大了人类知识的表征和使用的研究 领域。
第二部分
长时记忆的类型
书p111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托尔文 EndelTulving(1927- )
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阿伦·佩维奥 Allan Paivio(1925-)
托尔文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
《记忆的组织》
他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并认 为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功能。
198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参照框架 个人经历,时空 稳定性 推理性 变化,易受干扰,提 取难 推理能力小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联系
●信息贮存于情景和语义记忆系 统的方式是高度相似的。对特定 时间和地点的情景记忆,经过在 不同背景上的多次重复,就逐渐 概括成为语义记忆。 ●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一般看作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即使是Tulving也不否认二者之间 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之,如果说层次网络模型原本是针对计 算机模拟提出的,带有严格的逻辑性质, 那么激活扩散模型则更适合于人,具有更 多的弹性,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 性。也许可以说,激活扩散模型是“人化 了的”层次网络模型,它在认知心理学中 极受重视。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 验证S0:需要很 短时间; • S0金丝雀是金丝雀 • S1金丝雀是鸟 • S2金丝雀是动物 • 验证S2:需要较 长时间; • P0金丝雀会唱 • P1金丝雀能飞 • P2金丝雀有皮肤
• 3.实验结果:按照句子水平和性质整理的实验结 果见上图。 • A .无论特征句还是范畴句, 0 级句子判断需时最 少,1级句子判断需时较多,2级句子需时最多。 • 范畴大小效应,即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 所需的时间也多。 • B.各个水平的特征句的反应时均多于相应的范畴 句。这说明在同一水平上,特征是附随概念而贮 存的,搜索一个特征比搜索相应的概念需要额外 的时间。 • 这些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 一、层次网络模型
–该模型由Quillian(1968), Collins和Quillian( 1969)提出。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 模型。
1、模型的结构
• 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由结点表示); • 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从结点处分出的小箭头表 示); • 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用长箭头连接)组织 起来; • 对概念的特征实行从独有到共有的由低向高的储存, 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激活扩散模型的解释
• 被试在前一种表达方式的作业中,不必等到整个句子呈现 完毕,而在接收到“水果”一词后,其语义网络中的“水 果”结点就受到刺激,产生的激活向四周扩散,并同时等 待句子的其余部分而在后一种表达方式的作业中,只有当 被试接收到全部句子以后,“水果”结点才产生激活,在 这之前被刺激的只是字母 A。由于概念是按语义联系而组 成网络的,“水果”这个概念与其下级概念“苹果”、“ 梨”、“桔子”等有紧密联系,这些下级概念内部又有高 度联系,扩散到“苹果”等结点的激活既多且快,接近其 活动阈限,所以一旦接收到“以A 字母开头”就可很快出 现激活交叉,说出“苹果”。但是,在后一种表达方式下 ,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因而反应也要慢。
2、模型的加工过程
• 假定 1 :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 念结点就产生激活并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 向四周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 他结点。 • 假定 2 :激活的数量有限,一个概念愈是长时间 地受到加工,释放激活的时间也愈长,但激活在 网络中扩散将逐渐减弱,它与连线的易进入性或 强度成反比。激活沿不同的连线扩散,当不同来 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 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 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
• 4.区别:
–(1)贮存的信息不同:前者是与特定时空背景相联 系的事件信息,后者是语义信息。 –(2)参照与结构不同:前者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 时间空间为框架,后者以一般知识为参照,有语法 结构等形式。 –(3)状态与性质不同:前者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 易受干扰,所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后 者较少变化,不太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 –(4)推理能力不同:前者贮存特定时间的个人的事 件,其推理能力小。后者贮存一般知识,其推理能 力大,与人的认知活动和智能似有更密切的关系。
–两种记忆有时难以区别开来,现在倾向于将情 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看作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无 法划出一条严格的界限。 –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景记忆,经过在不同背 景上的多次重复,就会逐渐概括而成为语义记 忆,与概念形成过程是相似的。
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 1.提出: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 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 2.概念: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 事件的信息。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这两 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这个观点称作两种编码说 或双重编码说。 • 3.区别: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具有命题的 形式,因而语义代码又称为命题代码或命题表征;表象代 码是记忆中事物的形象,具有与实际知觉相似的性质,并 且与外部客体相类似,所以表象代码被看作类比表征。 • 4.联系:这两类表征或代码都有一些实验证据。现在一 致认为,语义代码在长时记忆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
• 认知心理学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两个鲜明 的特点:
– 第一,它不再将长时记忆看作单一的记忆,而 是采取分析的观点,认为长时记忆可以分为不 同的类型或系统,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表 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 第二,它着眼于长时记忆的内部加工过程,重 视信息的内部表征和组织,而不局限于研究各 种外部因素的作用。 – 本章将重点阐述有关语义记忆的研究。
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 1 . 实验材料:用简单的陈述句作句子验证。如“ 金丝雀会唱”、“金丝雀是鸟”、“金丝雀是动物 ”等。每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层次网络中最低水平的 一个具体名词,而谓语则取自不同的水平。 • 2 . 实验方法: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句子,要求判 断其真伪,记录他们的反应时。 所有句子可按判断所需信息的贮存水平加以分 类,即根据主语和谓语储存时相距的级别分为 0 级 、1级和2级水平。所有这些句子又可分为两种性质 :一种为特征句,如“金丝雀会唱”;另一种为范 畴句,如“金丝雀是鸟”。
断哪个快。
(3)否定判断:作出一个否定判断不一定需要较长 时间的搜索。 • Schaeffer等发现: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 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层次网络模型的缺陷
• 小结:层次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 系而组成网络,具有简洁的特色,但也带来一些明显 的缺点:
–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太少。 概念之间除垂直方向的上下级关系外,还有许多横向 联系,其数量远远超过垂直的联系。 –其次,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来 节约贮存空间,但它却要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此外,层次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并且概念 的逻辑层次关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 素,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也可起决定作用。
二、激活扩散模型
Collins和Loftus提出
–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但并不排除概念的逻辑层次 关系,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
1、模型的结构
–它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来组织概念。 –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由与它联系的概念(特别 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 –概念特征不一定分级贮存;每个名称结点与语义 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结点相联系。 –结点的线段越短,表示两个概念间联系越紧密。
• (2)Loftus(1973)还发现,如果要求被试 在说出一种水果名称是以A字母开头后,再说 出一种水果名称是以P字母开头,那么在这种 情况下说出第二个(以P字母开头的)水果名 称就比先前没有说过第一个水果名称的要更快 。这也是先前受到刺激的“水果”、“苹果” 等概念结点产生的激活发生作用的结果。
• 激活扩散模型认为,从语义网络中提取信 息,如对“野鸭是鸟”作出判断,就需要 进行搜索,来收集足够的肯定和否定的证 据最后作出决策。 • 激活扩散模型是一种预存模型,但信息的 提取或应用还要依靠搜索、计算与决策的 过程,层次网络模型只包含搜索过程。
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 利作用。 • ( 1 ) Freedman 和 Loftus ( 1971 )在一个实验中,采用了 一种作业的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方式是“说出一种水果名 称是以A字母开头的”,另一种方式是“说出一种以A字母 开头的水果名称”。它们是同一种作业,被试的正确反应 都是说出Apple(苹果),但表达方式不同。区别在于它们 涉及的“水果”范畴在前一句中出现在“以 A 字母开头” 之前,而在后一句中则出现在后。每次试验时给被试呈现 一个句子,呈现完毕,立即开始计时,直至被试作出反应 为止。结果表明,被试完成前一种表达方式的作业要快于 后一种。这个作业的实质是信息提取。
4、激活扩散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 ( 1 )激活扩散模型是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 义联系取代层次结构,比层次网络模型显得更加全面 和灵活。 • ( 2 )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之间的联系既有不同 的紧密程度,又有不同的强度。这样,激活扩散模型 不仅和层次网络模型一样能够说明范畴大小效应,而 且能够说明层次网络模型所不能或难以解释的一些现 象,如熟悉效应及典型性效应等。同时,由于激活扩 散模型的加工过程包含决策机制,它也可以说明为什 么能够很快作出否定判断。
第六章 长时记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类型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储 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也可以是数年 甚至终生难忘。
• 长时记忆将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供将来使 用,或将过去贮存的信息用于现在,把人 活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成一个整体, 在人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 时记忆的类型
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 1 . 提 出 : 1972 年 加 拿 大 心 理 学 家 Tulving 在和 Donaldson共同主编的《记忆的组织》一书中,从 信息类型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 语义记忆。 • 2.概念:情景记忆是对个人在特定时间发生的事 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对事物的意义、 关系、概念、法则等知识的记忆。 • 3.病例支持:有些遗忘症患者特别难于回忆特定 的情景,但却可以对此作一般的言语描述;某些 智力落后者可以记住一些个人的具体事件,但特 别难于记住运算规则和其他抽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