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1)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1)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重点)2.诵读、品读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重点)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难点)二、自主学习(温馨提示A:划出生字,易错读、错写的字,给以下加粗生字注音)藻荇竹柏(温馨提示B:用“/”标出以下句子的停顿)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大声齐读课文。

(温馨提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师徒对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首先必须独立思考作答以下习题,圈画出难解的字词句之后再实行小组交流)1.解释划线的词语⑴月色入户⑵欣然起行⑶念无与为乐者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⑸相与步于中庭⑹庭下如积水空明⑺水中藻、荇交横⑻盖竹柏影也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以下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二:小组讨论,品读课文(温馨提示:文章共7句话,可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将课文分为三层,请用斜线划分)记叙(第__句—第__句):叙事——叙何事?(记叙文六要素)描写(第__句—第__句):写景——写何景?抒情(第__句—第__句):抒情——抒何情?1.齐读第一层,圈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A:表达作者情感的词:B:情感如何变化:2.齐读第二层,赏析写景句子(温馨提示:回答“闲人”眼中有何景?赏析写景的句子能够从修辞角度赏析)3.齐读第三层,思考: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闲人”?(温馨提示:A:“闲人”本义:清闲的人;B:联系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 1)理解作者(见学法大视野P72课前预习)2)理解写作背景(见学法大视野P72课前预习)3)张怀民:名梦得,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27、《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3、《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沉鳞仙都与其奇者荇相与步于中庭寝颓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但少闲人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四时俱备(10)夕日欲颓与其奇者五色交辉(13)相与积水空明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研读,合作探究。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夕阳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读,赏析特色。

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

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导课《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有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任务、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1 “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2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3【知识储备】、关于文体知识1 、关于苏轼2 3、关于写作背景自主学习】【,眉州眉山人,________,字,号1.本文选自《》,作者是合称“三苏”,,其弟。

他与其父(朝代)著名、词”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同为“风。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2 )朗读课文,)竹柏(欣然()未寝()藻荇(、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3 )念无与为乐者(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3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遂()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翻译下3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合作学习【、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 )古今异义(1只供学习与交流.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步但)一词多义(2 欣然起行)行(斗折蛇行)词类活用(3 相与步于中庭、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1(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2(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4 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二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相关苏轼的文学知识。

2、在认识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奇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领会文章的含义及情味。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要点】1、文学知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绘方法,特别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善于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拓了豪迈词风,同优秀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豪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和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对新法拥有不一样建议,被网络罪名,投入牢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臵”字样,不得签订公务,不得擅离安臵所,实质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欲:(2)欣然..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遂:(4)盖.竹柏影也盖:(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4、(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1.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重点)2.了解夜游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重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仍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诗歌清新豪键,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等。

2.故事背景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日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

3.苏轼的人生经历进京应试:19岁的苏轼与弟苏辙进京应举人试。

次年正月,应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同期考生有曾巩、程颢、张载等。

欧阳修以为苏轼文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批为第二。

三月,应殿试,进士及第,获得做官资格。

自请出京:34岁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

34—41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出任地方官。

乌台诗案:42岁的苏轼到湖州任知州,上任后,苏轼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的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

他因此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带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带答案
课题
第三单元11.《记承天寺夜游》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解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伤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念友之情)今天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2、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这篇文章中的“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复杂的意味。(1)这里“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闲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闲人”也包含自我排遣的豁达和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文本解读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朋;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真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澄澈的心境。

3、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复杂的心境。

2、难点(1)感受文中月色描写的妙处,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3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

3.通过学习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导学内容:1.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文学家之一,擅长散文、词、诗等各种文体,作品数量众多,风格独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承天寺的夜景,展现出诗人豪迈悲凉的情感,表达对时代的感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2.《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以承天寺的夜景为背景,描绘了承天寺的庄严壮丽和夜晚的幽静神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兴奋和悲凉之情。

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章法分明。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时代的感慨,表现出对人世沧桑的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3.诗歌鉴赏。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通过对承天寺的描绘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玄妙的艺术境界和生活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品味这首诗歌,感受到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启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承天寺夜景为背景,撰写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歌,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体会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三、导学过程:1.导入: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讲解:详细讲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和意义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鉴赏:带领学生逐句逐段欣赏《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深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以承天寺夜景为背景,撰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文学创造力。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答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zǎo、xìng
2.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高兴的样子想到于是睡觉共同,一起发语词,原来是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二课时 合作展示
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心境。
学 习 流 程
课后反思
修改分析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 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 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2_《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带答案)

22_《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带答案)

22. 记承天寺夜游主备教师:高华上课时间:总课时:一、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准备:1、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2、识记字词解 ( ) 衣遂 ( ) 至未寝 ( ) 藻 ( )荇 ( ) 相与 ( )三、导学思考: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翻译重点字句。

(见大屏幕)2.自主研读。

理解课文大意。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合作探讨(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3)、结合背景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解释加点的字●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课堂测试:翻译下面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六、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附:以下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过多少?把喜欢的诗句写上采集本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3.积累咏月名句。

课前预习案一、熟记文学常识苏轼,字,号, (朝代)著名的,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均在“ ”之列。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

“四大家”指:、、、。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二、了解写作背景1.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三、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1.人生经历①坎坷的一生“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②有作为的一生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答谢中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答案

新城中学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主备: 丁伟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内探究【合作研讨】●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luohaiying.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luohaiying.

记承天寺夜游导教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罗海英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课型:新讲课审查人: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频频朗诵,掌握要点词句,背诵课文。

2、累积:掌握文中要点字词句的含义。

3、赏识文中的描绘月色的句子,领会作者安闲、飘逸的心境。

教课要点:领会作者安闲、飘逸的心境。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相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拘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讯摧残,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务”,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类状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风景作了美好的描述,真切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预习设计:1、给以下字注音遂(寝()藻(荇()柏(2、解说以下加点的词。

⑴月色入户⑵欣然起行⑶念无与为乐者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⑸相与步于中庭⑹庭下如积水空明⑺水中藻、荇交横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以下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 哪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学习:1.作者为何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文章是如何描述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品修辞)3.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感情?二、合作沟通1、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谈谈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2.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感觉到作者如何奇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讲堂检测(一)对“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不过缺乏我们两个这样的观月的“闲人”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文言词语及作者背景等)。

2、品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

难点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重点
学习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填空
本文作者(),字()号(),谥号(),()朝著名的()家、()家。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的词风。

我们还学过他的:《》《》。

请写出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五人: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新课学习
1、与苏轼对话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2、与苏轼共赏月色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2)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3)第二段描写月光的手法妙在哪?
3、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3)“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4)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三、拓展延伸
积累三个古诗词中与“月”有关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填空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