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 水中的藻类植物 教案 (3)
10.2《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

第2节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材分析】《水中的藻类植物》这节课是苏科版生物学第10章水中的生物第2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水中的动物之后,探究水中的藻类植物。
通过本节的学习旨在构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体系。
本节选取了淡水中的藻类植物水绵作为观察材料,水绵容易采集,也便于制作临时装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绵进而建构概念,认识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
本节的学习,也为学生后面学习其他植物类群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领略植物世界的精彩。
在布置学生课前认识身边的藻类植物基础上,通过网上资料查找各处海藻图片、观察形态、了解用途。
使学生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内在和谐美。
倡导体验性学习,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创设情景,从生活引入,并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按照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
关注自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说明水绵细胞的主要特征。
2.熟练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比较水绵与其他植物细胞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能力。
3.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绵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各种藻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心动播放视频:同学们,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5.10.2 水中的藻类植物7

藻类植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l)了解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2)了解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和在经济上的意义。
2.能力方面(1)使学生学会观察藻类植物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2)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难点重点(l)水绵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题的重点;(2)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叶绿体在细胞质中的螺旋状排列是本节的难点。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对藻类植物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和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
教法:观察实验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采集水绵(由部分学生及老师完成),完整的海带(带孢子囊),镊子,标本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思路:(1))讲故事(陆区中学池塘蓝藻暴发实例),放昆明《滇池藻类植物暴发》视频导入新课:说到藻类植物,你见到吗?试举例说明?师说明藻类植物大体根据生活环境分生活在淡水的和海水的。
教师展示多种藻类植物标本。
然后以以水绵与海带为例探究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观察水绵与海带(根据导学提纲.),总结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学生对比多种藻类,观察、讨论、比较,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展示,师生相互补充)(4)联系实际,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经济意义。
(5)结合无锡谈谈太湖水治理(6)通过视频回顾本节课内容。
(7)小结(8)巩固(通过出示练习题)2.关于教学过程的说明:(1)通过故事、视频,导入新课。
”引出藻类植物的课题。
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藻类植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向学生描述采集这些藻类的地点,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然后教师再演示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
苏科初中生物七下《510第2节水中的藻类植物》word教案4

10.2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1 课题上课时间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图片,了解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教学难点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课前准备Ppt教具Ppt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1、举例说出几种藻类植物。
2、说出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以及藻类植物与苔藓、蕨类植物的异同点。
讲授新课:三、藻类植物举例1、图片展示:波缘藻、赤潮异弯藻、脆杆藻、电镜下的鱼腥藻、管孔藻、海洋沟鞭藻类、海藻、角藻、蓝绿藻、平裂藻、扇杆藻、生活在海洋中的伞藻、石莼、索求藻、团藻、微孢藻、项圈藻、项圈藻、圆筛藻、直链藻、钟罩藻和电镜下的发菜等2、视频: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四、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1、Flash动画: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与经济价值总结:提供氧气、食用、提取工业原料和净化污水2、赤潮与水华①赤潮:展示:“赤潮”图片原因分析:“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呢?炎夏暴雨后,又逢高温闷热天气,碧波荡漾的海湾,一夜之间,湛蓝的海水便会改变了颜色,海风吹来传来阵阵难闻的腥臭味,死鱼虾尸漂浮海面,贝类相继死亡。
这就是赤潮发生时的可怕景象。
科学家研究认为生产生活污水的过量排放,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海中一些特殊生物--赤潮生物便会急剧而大量地繁殖起来,这就形成了赤潮。
②水华:展示:“水华”图片原因分析:“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在静止的湖泊或死水中,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导致水体颜色加深,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和腐烂,导致水体味腥臭,降低水的透明度,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并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
“水华”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漂浮在水面上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10.2水中的藻类植物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

第二节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2)说明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以及藻类植物与苔藓、蕨类植物的异同点能力目标:(1)熟练制作装片和显微镜(2)在比较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的异同时,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设计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一幅生长着海藻的海滩图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藻类植物的鲜活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选择水绵为代表植物,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认识藻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由于本校地处农村,所以对水绵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并不了解水绵的结构学生,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好教材安排的观察的水绵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水绵认识藻类植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1、熟练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2、在比较水绵与其它植物细胞的同时,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认知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说明水绵细胞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1、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
2、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法:导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江南的美好风光》,组织学生一边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一边朗诵配图诗《忆江南》。
设问:为什么春来江水会“绿如蓝”呢?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同时与图相配的古诗不但用学生常见的“绿如蓝”的江水这一生活现象有效导入学习内容,同时,也通过诗配画让学生感受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二、新课学习组织学生回忆前面已经学习过动物类群和植物类群,讨论通常是如何来研究一种类群的生物的主要特征的。
分组活动一:学会研究的方法1、回忆前面已经学习过动物类群和植物类群,讨论通常是如何来研究一种类群的生物的主要特征的,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
(选取一个代表生物进行研究,认识它的主要特征,并与其它的同类生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2、浏览教材内容,了解探究实验的步骤,并讨论:(1)如何选择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通常有哪些?(3)如果采用实验观察,我们如何观察某一生物?(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学生观察水绵之前,增加了“生物体的研究方法”这块内容,让学生先学会如何对生物类群进行研究,认识到通过实验观察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对学生授之于“渔”,学会对身边的生物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2 水中的藻类植物 教案

第二节水中的藻类植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说明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以及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熟练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比较水绵与其他植物细胞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收集次料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图片、水绵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引入】:美丽的第一初中校园。
同学们在校园一角:风景秀丽的池塘边驻足——为什么池塘里的水是绿颜色的?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水中的藻类植物【视频学习】:活动探究一:池塘中的藻类植物师:池塘中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藻类植物。
【幻灯片展示】:衣澡,小球藻等板书:一、淡水中的藻类植物衣澡——单细胞藻类师:除了这些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藻类植物,有没有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而且很容易取到的藻类植物呢?生:水绵【幻灯片展示】:师生一起捞水绵的图片师:水绵是一种怎样的藻类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水绵活动探究二:观察水绵师:如何观察水绵的外部结构?【幻灯片展示】:1、看一看:水绵的颜色、状态,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分组实验并讨论与交流结论:水绵是一种绿色丝状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有滑腻感。
师:如果想看一下水绵的内部结构,可以借助什么仪器?生:显微镜师:强调显微镜的用法,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水绵的内部结构。
【幻灯片展示】:观察时思考的问题1、水绵是单细胞植物还是多细胞植物?2、水绵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叶绿体有什么特点?3、显微镜下看到的水绵细胞和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幻灯片展示】:显微镜下的水绵细胞。
【视频展示】:立体的水绵细胞。
学生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有着相似的结构;不同之处是整条水绵是有结构相同的细胞构成,没有细胞的分化;细胞中的叶绿体形态比较大,呈带状、螺旋状排列在细胞内。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

鼓励组内号成员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养成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总结藻类植物是用孢子进行繁殖
板书设计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布
置
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反思重点概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进行“观察水绵”的活动。
教学
方法
观察,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及批注
使用媒体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程
一 备学检查
回顾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导学设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那么水中的藻类植物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呢?
三 互学展示
(1)出示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水绵是由一个细胞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
每个细胞有哪些结构?有没有叶绿体?什么形状?怎样排列?
(4)其他的藻类:
1.图片展示海带、紫菜让学生辩认。从而简单介绍。
2.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海带、紫菜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师生总结: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学生小结:大都生活在水中,生活在淡水的称淡水藻类,生活在海水中的称为海水藻类。
(2)认识藻类植物的类型。
学生小结:单细胞的藻类、多细胞的藻类。
(3)观察水绵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提出以下思考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水绵的颜色及形态如何?
这些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水绵细胞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
生物(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新)苏科版生物七下《第2节 水中的藻类植物》公开课(教案) (3)

10.2 水中的藻类植物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命起源的学说〞相关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
3、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明确,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确凿的证据,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激发学生对生命学开展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
2、难点:生命的起源。
教学过程:一、引言: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
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
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特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
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1.人类对生命的起源的早期认识: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
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请设计一个实验。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
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
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
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
假设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第2节水中的藻类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⑵说明水绵细胞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熟练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水绵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
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课前准备:水绵等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投影:联系”春”的景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观察图片。
问:水本来是无色透明的,为什么会变成绿色?(提示:鱼缸的水长时间不换也会变绿)
生:水中有绿色的藻类植物。
<投影课题:水中的藻类植物>
<投影并出示水绵实物:观察身边的藻类植物-----水绵>
师:实验观察的水绵,是从哪儿捞来的?
生:河水里
师:水绵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藻类植物。
首先我们看看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然后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生:观察回答。
师:现在我们用显微镜观察水绵细胞,看看水绵细胞的内部结构?示范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使用。
步骤:
一、清洁载玻片、盖玻片
二、取一张载玻片,滴上一滴清水。
用镊子夹几根水绵放在水滴中,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取镜安放。
四、选低倍物镜、反光镜对光。
五、夹上玻片标本,调焦,先降后升,先粗后细,直到找到物像。
六、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生:实验、观察、画图、思考、交流:
①水绵细胞的形状?(长筒状)
②水绵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多细胞藻类)
③水绵细胞是如何排列的?排列方式与外形相关吗?(单行排列,结构决定外形)
④水绵细胞的结构有哪些?
⑤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相比,水绵的叶绿体有什么特点?
(叶绿体呈带形,螺旋状)
<投影思考题>
生:讨论交流:
1、张华采集水绵时,发现只有在清澈的河水中才有水绵生活,而在浑浊的河水中没有水绵生活,你能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
(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2、阳光下的水绵会产生许多气泡,气泡里是什么气体?哪儿来的?
(水绵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
<投影认识常见的藻类植物1>
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认识它们的名称。
问:水绵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多细胞藻类,与水绵相比,这些藻类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多细胞藻类。
<投影衣藻和小球藻>
师:引导学生认识衣藻与小球藻的形状特点、名称。
它们与水绵相比,在生活环境、细胞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是淡水藻类,单细胞藻类。
师:池塘、湖泊就是它们的家,但平常我们能否观察到它呢?
生:不能。
因为它很小
问:水绵没有根茎叶,那这些藻类植有没有根、茎、叶呢?
生:单细胞没有/多细胞的有
<投影海带的结构>,以海带为例认识藻类的结构。
生:观察海带分叶状体、柄、根状物三部分,认识到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师:根状物的作用是起固定作用,叶状体通常是我们的食用部分,明确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结构简单。
问: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
生:生产者。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生产者?它们能进行什么作用?
生:光合作用。
师:那它们的细胞都含有什么结构?
生:叶绿体。
师:含有叶绿体,那含有什么色素?那藻类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含叶绿素,绿色。
师:评价。
衣藻是绿色的,小球藻也是绿色的,石莼也是绿色的,水绵也是绿色的,那海带与紫菜为什么不是绿颜色呢?
生:讨论交流。
<投影海带与紫菜阅读资料>
海带和紫菜都是生活在浅海中的藻类植物,植物体中都含有大量的叶绿素,
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海带除叶绿素还含大量藻黄素,所以海带呈现褐色。
紫菜除含叶绿素还含大量藻红素和藻蓝素,所以紫菜呈现紫色
生:阅读资料明确。
师:引导学生从生存环境、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归纳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板书:
1、生存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
种类多,约有3万多种,分布广,在海洋中、湖泊、池塘里都有分布,甚至在85度的温泉中也有藻类的生活。
2、形态结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植物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3、大部分藻类植物体内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投影: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师:藻类植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生:讨论交流。
师:评价投影补充。
师:这些都是藻类植物对人类有功劳的方面,那藻类植物对人类有没有危害呢?(提示藻类过度繁殖)
生:讨论交流。
师:海洋藻类过度繁殖可形成使海水看起来呈红色,我们称之为赤潮,淡水中藻类过度繁殖,我们称之为“水华”。
<播放关于“赤潮”的录像> 先了解赤潮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链接:/u54/v_MTI1NzM3NDc.html)
生:观察录像,了解赤潮的成因与危害。
师:再以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看看水华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投影太湖蓝藻事件图片资料>
生:了解水华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威胁水中生物生存,渔业经济损失惨重;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污染饮用水源,藻毒素会通过食物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美观。
<投影:赤潮、水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讨论交流。
师:投影补充小结。
1、含磷、氮等的化肥、粪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水体富营养化。
2、水体自然环境与世界气候变化,如全球气温变暖(温室效应)
师:假设地球上所有的海水都发生赤潮,所有的淡水都发生水华,那人类还有水喝吗?还能生存吗?
生:没有水喝,不能生存。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讨论交流如何保护环境。
<投影砍伐树木、购无磷洗衣粉等的图片> 生: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