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本是照搬苏联模式。与东欧国家被强迫接受苏联模式不同,中国是主动将苏联模式移植进来的。苏联的国家机构,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的结构,政府活动的各个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权力机构的相互关系,政府管理基层机构的结构,党、政府和群众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武装部队、人民法院,安全机构、财政经济的组织,文化和教育机构的结构等等,这些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中国。这是由于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最好的,斯大林模式在发展初期,的确取得了快速的成效,这对于中国从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唯一可以借鉴和实施,且最保险的一条路径。也就是说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起到了样板和指导作用。
赫鲁晓夫上台后,要在某些方面的表层上调整斯大林模式,中国则批它搞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随后,中共由于认为赫鲁晓夫进行了反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复辟”,中国以更加强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1958年开始搞“大跃进”、刮“共产风”。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者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失败。苏共二十大前,毛泽东全面肯定斯大林模式。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开始反思斯大林模式。中苏论战中,毛泽东全力维护斯大林模式。毛泽东基本继承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所犯的错误基本上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被重新实践了一遍。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毒害根深蒂固。
中国通过自身的斯大林模式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走上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早的提法,它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结,更是对照搬斯大林模式的否定。1983年3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毛泽东思想理论和时间研究会会长苏绍智在人民日报发表《在全面改革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专栏文章,提出摒弃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中某些固定的模式。1986年8月14日,苏绍智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栏文章指出:“当前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是越来越明显了。”“关键在于充分地实行党内民主”。1991年2月6日邓小平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再固守于遵从某一特定模式进行,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勇敢尝试,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繁荣,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又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将斯大林模式照搬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情况也类似,在早期确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的影响也非常恶劣。这一切都是由于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导致的。由此可见,在一定阶段总结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模式,并不是永远成立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天对的,明天不一定正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应对,及时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而不要固守拘泥于磨一阶段的成功经验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即便在前进过程中有所波折,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跌倒了爬起来,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