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四课春江花月夜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四课春江花月夜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知作者]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初唐(660—720)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号称“以孤篇压倒全唐”,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也因此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知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创作此诗时,诗人也许宦游在外,也许羁留异乡。

[知常识]

古体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

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一、字音识记

1.滟滟.(yàn)2.芳甸.(diàn) 3.似霰.(xiàn)

4.纤.尘(xiān) 5.汀.上(tīng) 6.青枫浦.(pǔ)

7.捣衣砧.(zhēn) 8.扁.舟(piān) 9.碣.石(jié)

二、词语释义

1.滟滟

..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3.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4.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沙滩

5.青枫浦上

..不胜愁浦上:水边

6.谁家今夜扁舟

..子扁舟:小舟

7.愿逐.月华流照君逐:追随

三、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连”“平”“共”“生”用得巧妙,试赏析。

答:

提示:一个“连”字、一个“平”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使人们的视野陡然开阔;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

的生命热情。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提示:这四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情。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

提示: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诗中“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答:

提示: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5.“斜月沉沉藏海雾”中“沉沉”的表意作用是什么?

答:

提示: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离人的孤寂。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知识解读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文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中的“绿”、“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中的“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中的“闹”,一个“绿”字写出了春之盎然,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

写出来了。字是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典型例题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湿”,是“打湿”的意思。“迷”,迷失。风露水汽浓重,似乎打湿了行云,使其凝滞不前;沙溪上,迷蒙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这两句描写的环境是阴冷潮湿的,营造的氛围是朦胧迷茫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作者的心情也是凄凉、沉重、迷惘的。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