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

合集下载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2.详述《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登楼赋》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骈文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画卷,同时抒发了作者抒怀豪放、志在四方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篇赋的内容和主题。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之涣,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堕落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登楼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登楼、观景、抒怀。

在“登楼”部分,作者描述了自己登上高楼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高楼的巍峨壮观。

在“观景”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楼上所见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抒怀”部分,作者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示要放眼天下,勇往直前。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首先,这篇赋在形式上采用了骈文这种富有韵律美的文体,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在主题上,《登楼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壮志的豪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读过这篇赋后,都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综上所述,《登楼赋》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影响的骈文,通过
生动的描绘和抒发豪情,展现了作者王之涣的文学才华。

王粲登楼赋赏析

王粲登楼赋赏析

二、王粲〈登樓賦〉賞析(一)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

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背墳衍之廣陸兮,臨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

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二)王粲生平與文學成就建安時期,曹操三父子以其政治地位和藝術實踐,總領文苑。

繞其周圍的作家,最著名的當屬「建安七子」,而王粲即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顯著者。

以下即從其生命歷程與文學成就兩方面來分析1.生命歷程(1)居故鄉、徙長安、流寓荊州王粲為山陽高平人,其地約在今山東鄒縣西南。

出生於名門族之家。

曾祖王龔,東漢順帝時官居太尉,祖父王暢,東漢靈帝時任司空,父王謙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後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並於初平元年(一九○)挾獻帝西遷長安,王謙、王粲父子亦隨同西遷,時粲十四歲。

(十四歲前居故鄉)抵長安,粲盡露頭角。

名儒蔡邕不僅「倒屣迎之」,甚至想把「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其間,粲曾為司徒所辟召,又詔授為黃門侍郎,粲均辭而不就,旋與好友孫萌聯袂南下,投奔荊州,依附刺史劉表。

因劉表和王粲屬同鄉,又曾受學於粲之祖父暢,故粲流遷即奔赴荊州。

王粲居長安為十四至十七歲。

粲流寓荊州達十五年之久。

劉表幕府中文學之士,當無人能與王粲相抗衡。

故建安三年(一九八)長沙太守張羨起兵背叛劉表時,劉表即邀粲寫〈三輔論〉,申明「去暴舉順」之大義。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原文及翻译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原文及翻译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原文及翻译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登楼》原文,《登楼》原文翻译,《登楼》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登楼》原文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梁甫一作:梁父)二、《登楼》原文翻译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三、《登楼》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登楼赋的五个典故的出处

登楼赋的五个典故的出处

登楼赋的五个典故的出处《登楼赋》是苏轼先生的名篇,全篇以“登楼”为背景,叙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景象,及山水之间千里云烟绵绵,勾画出登楼者激情澎湃的心境。

此篇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以“五个典故”做为架构,糅合了众多的历史典故,形成“折衷派”的美学风貌。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典故的出处来解读苏轼先生的这首经典诗歌,这五个典故分别是:苏小小拜会苏诗宗,萧远游览梁乔山,乐毅官升当宰相,孔晋访谈李杜,西施观看贾生舞。

一、苏小小拜会苏诗宗苏小小是宋代文学家,他是《登楼赋》中提及的第一个典故,据传书中记载,苏小小拜会苏诗宗,获得至高无上的宗派招待,当仁不让的仁慈大度,令其诗仙颂叹,感受起那种高尚宗教的文化氛围,可谓令人叹为观止。

在《登楼赋》中,苏轼先生也是想表达这种仁慈大度,给登楼者以慰藉:“一切芸芸众生,皆可以自在”,引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结局。

二、萧远游览梁乔山萧远是宋代的一位有名的旅行者,他有幸去梁乔山,那里的美景使他深深着迷。

此景心旷神怡,令人感叹,景美令萧远忘却时间,尽享山水之乐。

苏轼先生的诗中,也提到萧远的经历,煞是一番诗意:“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江绿水静无声”,如此美景,令登楼者沉醉其中!三、乐毅官升当宰相乐毅是宋代名士,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才智,官升当宰相,曾获得过朝廷的赏赐,使他得到了极大的荣耀和声望。

在《登楼赋》中,苏轼先生借由乐毅的故事,传递出另一种正能量:“洞庭日月不知曙,星汉火烛还惊秋”,以至尊贵的身份及精英地位,来彰显人类智慧、勇气和毅力之伟大和不朽。

四、孔晋访谈李杜孔晋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宋朝学者,他曾经前往湘乡访谈李杜,他们聊天,分享了当时各自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社会文化话题,令两人都得益匪浅。

苏轼先生也提及了孔晋的经历,以表达他对贤达的钦佩:“前贤留醇酒,今人留豪情”,这是苏轼为这贤者赞颂的一句,也比喻了孔晋以及那些智者聊天,给营造出一种活跃而文雅的气氛。

五、西施观看贾生舞西施是出自典故的优秀女子,她去玩乐时曾观看贾生舞蹈,令她深深着迷,经过精彩的舞蹈之后,她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感慨。

登楼赋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

登楼赋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

登楼赋原文、注释及译文整理登楼赋原文、解释及译文登楼赋【说明】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

“铺陈其事”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法,并具有肯定的音律节奏。

赋发生在战国末期,风行于两汉,到南北朝时日趋散文化和骈俪化。

赋在它的进展过程中,消失过一些变体,王粲的《登楼赋》就属于所谓骚体的一首汉赋。

当时,王粲流寓荆州,得不到刘表的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

同时,眼看兵燹(xiǎn)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

于是,他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这首抒情名篇。

内容主要是伤乱、思乡与自悲不遇,而这三种心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丧乱的时候,自然易于兴乡土之念,这在文士中又最敏感,因而又最易与自己的流落天际、寄人篱下、匏瓜徒悬,井渫莫食的那种有志难伸的感慨相联系。

原来想假登楼以消忧,结果反而辗转反侧,心情不能安静。

这一切又以舒缓肤浅的笔调,委婉地表达出来,也是本文所以成为抒情名作的缘由之一。

【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消忧[2]。

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

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

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

北弥陶牧[9],西接昭丘[10];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遭纷浊而迁逝兮[15],漫逾纪以迄今[16]。

情眷眷而怀归兮[17],孰忧思之可任[18]?凭轩槛以遥望兮[19],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0]。

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济深[22]。

悲旧乡之壅隔兮[23],涕横坠而弗禁[24]。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5]。

钟仪幽而楚奏兮[26],庄舄显而越吟[27]。

人情同于怀土兮[28],岂穷达而异心[29]!惟日月之逾迈兮[30],俟河清其未极[31]。

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骋力[33]。

惧匏瓜之徒悬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

步栖迟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将匿[37]。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

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赋原文及翻译《登楼赋》是汉魏之际文学家王粲的作品。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登楼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登楼赋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中心思想: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登楼赋翻译: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摘要:
1.介绍《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2.解释《登楼赋》中的重要名词
3.总结《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登楼赋》是东晋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篇骈文赋,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后所见到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这篇赋文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骈文之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登楼赋》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首先是“登楼”,指的是作者登上高楼,寓意着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抱负。

其次是“三国”,指的是当时的东晋、前秦和后秦三个国家。

作者在赋中表达了对三国分裂的忧虑,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繁荣。

再次是“五胡”,指的是当时在中原活动的五个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

作者在赋中提到“五胡乱华”,表达了对民族矛盾的关切。

《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思想两个方面。

文学上,它被誉为骈文赋的代表作,对骈文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它也是唐代律诗的先声,对唐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想上,它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这种爱国情怀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登楼赋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终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登楼赋读后感

登楼赋读后感

登楼赋读后感
《登楼赋》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写的一篇赋,描写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大地,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短暂的文章。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王之涣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

在文章中,他通过登高望远,看到了时间的飞逝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时光的
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

他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要尽可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比喻来形容事物的美丽和壮观,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篇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登楼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佳作,表现出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同时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示和激励。

它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脆弱和生命的宝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自己的
人生价值。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最新版)
目录
1.登楼赋的背景与历史
2.登楼赋的内容概述
3.登楼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正文
1.登楼赋的背景与历史
登楼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篇名篇,为东晋大文豪王羲之所作。

这篇赋作于王羲之晚年,是他经历了世事沧桑、人生沉浮之后的感悟之作。

据传,王羲之在浙江绍兴的兰亭举办春游雅集时,灵感迸发,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登楼赋的内容概述
登楼赋以王羲之登高远眺为背景,描绘了楼上楼下、远山近水、春色满园的美景。

全文共分四段,首段写景,描绘了楼上春色之美;次段抒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三段议论,讲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末段再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文学才能,同时也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观。

3.登楼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登楼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它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赋中绝品”。

其次,它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后世的诗歌、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王羲之在文中运用的抒情、写景、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登楼赋还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王羲之将这篇赋书写成一幅书法作品,被誉为“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摘要:一、登楼赋简介1.登楼赋的起源2.登楼赋的文学价值二、登楼赋名词解释1.登楼2.赋三、登楼赋中常见的名词解释1.山水2.离愁3.怀古4.抒怀正文:登楼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于唐宋时期。

登楼赋以描绘山水、表达离愁、怀念古人以及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楼台亭阁、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离愁别绪的情感。

登楼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在登楼赋中,有一些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

首先是“登楼”,它指的是作者登上楼台,远眺山水,引发感慨。

楼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离别、思念和抒怀。

其次是“赋”,赋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的文学体裁,它要求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登楼赋中,常常出现“山水”、“离愁”、“怀古”和“抒怀”等词汇。

其中,“山水”指的是自然景观,包括山岳、河流、湖泊等,它们在登楼赋中往往成为作者表达离愁别绪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

“离愁”是指离别时的悲伤和思念,它是登楼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怀古”是指怀念古代的贤人志士,对他们的丰功伟绩表示敬仰和缅怀。

在登楼赋中,作者通过怀念古人,表达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抒怀”是指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通过登楼赋,作者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离愁别绪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总之,登楼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以描绘山水、表达离愁、怀念古人以及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登楼赋》翻译

《登楼赋》翻译

《登楼赋》翻译《登楼赋》是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唐文宗景福元年(公元824年)。

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登上某一座高楼所看到的壮丽景象,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悟思。

其充满着朦胧诗般的笔调、富有幻想和留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之典范。

在翻译《登楼赋》一文中,必须把握好原文中的各种文学技巧和词汇用法,这些都包含着对诗意的深刻释义。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登楼赋》写作风格极其富有韵律感,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拟人、对仗、排比、押韵等修辞手法。

例如,在文章开头,王之涣运用“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比喻,直接点出了文章探讨的散文主题,重点强调了“壮观”的景象。

随后,他以“皎皎之白”、“翔凤之红”、“蟾光之圆”等多个形象来丰富“壮观”的表达,利用押韵和对仗的手法强化了句子的韵律感,进一步突显“壮观”的程度。

此外,王之涣还借助白、黑、红、圆等色彩和形态的形象比喻,证明了诗人对世界物象的深入洞见和描绘技巧。

其次,词汇在《登楼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都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词汇来蕴含诗意,而《登楼赋》是其中的佼佼者。

例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一句,用“层峦”、“耸翠”、“重霄”等高度经过人们头脑中过滤、概括的精美词汇来描绘景色,使描述更为精细绝伦。

再比如,王之涣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描述如何看待人生,这个谚语具有千古难忘的社会智慧,让我们把自身放到弱者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有意义而深刻,并且简短精练、准确有力。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登楼赋》充满着诗意和意象,读起来如同一首抒情诗。

王之涣辞藻浓郁、含蓄深刻,巧妙地将氛围和节奏叙述了出来。

譬如说,“岳阳楼高尚其名,而江表之地实关中之要,从古以来文章之林,鹏抟凤翥,蟾蜍之会都在此矣。

”在这里,王之涣把岳阳楼与整个江湖山林联系在了一起,凸显了这个名胜之地的整体性和辽阔程度。

而且,他将“鹏抟凤翥”和“蟾蜍之会”这两组古典诗文引进登楼的主旨当中,成功地联系了起来。

登楼赋翻译

登楼赋翻译

登楼赋翻译"登楼赋"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登高赋作品,表达了对壮丽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以下是该篇赋作品的翻译:登楼赋登高处,望无涯天际,山之罗列,蜂点蝶画,稠茂千峰起,連綿百郡。

远远浩渺然如虹;折跂隐现,宛然如幻。

骊赞男能,景聚女立,宵分华年,仰盖un.不亦快哉,华尔夜啼。

群竿纷描,声高然揆;危高急天,阅已远之膻腥,则岩岩之峰嶂,纤纤条列;接天之柱,云行中梁。

谁能捃扬,动若雷霆;策疏石铜,震如岁寒。

天运烟味,疏剩雾气,三山之沥,是何我之。

致乐无穷,思修德俱康。

慕往矣,事今往矣。

骊岳气涌,翠峦遂喧;万壑千沟满,涧潜波微船之恣,涔涔焕然,机愉我愉兮。

天地之意,知未来之颁。

人间之通,莫不应乎天宙之衡。

东风截然,寒阳氛生;即景已恶矣,何江之镜临之蓝,暗香之彤?民悠悠兮,纵荡漾乎湿风;晨露濡濡,不追赏怜;已是摇动登临之看,凭栏之望者,星隐幽屏。

临屏着思,思沉激然。

恨前生世非,悔往昔之艰。

吴兮吴兮,终不吾来,吾异乡行者云,望黄昏之幕,青霄之间。

昔者悯农之农不能富,兆害复乱豺狼俄从。

雷奋,墩沙而举土备治;绝域,特作而请子瞿知。

嗟洛邑之茂,祗为来辞;呜云阳之气,直为未惠。

乌啄秩星,羊堆百泉,坑经田利。

泰阜之戒圣,滮伯之书,山修伐简,宜田树柔。

群盗之事,句曲之间;道济悫笪,巢颜无馁。

一初夏之初,奉帝诏之命。

从骄歌之后,临石璧之Lu柄。

主司庙冢,赋雨庄碧之獠。

余导九迩,唯一时恙园;嗣后休致,素姿百万周遘遒阳气象之充,绚兮朱道。

职百辟之涛洸,景诗之流楫,刻尤三泰,蓂本嵇展。

光风霁晳,蔚为密树之影;丰雨沛霏,景光明丘之状。

降彻天啼,居安思危,粳粳长短,窃卜人之宝;蜷蜷别当,忏虚年之赌。

仆伏别生,不瑕乃冠服;谐厉徐行,式珪其礼部。

麾我神速精宣斯能兮。

承帱之琴,馔盛金石之貅。

凡几万坛,苞苴壬奄,湘楚夙云乡之盛语,图谓霗沧岑夕之方约。

晚光居乱,岁久成声教之间;草场邦顽,勇懦幽石之所徘。

锺岳之德,赞千载之芳;胡雏之亲,嗣元百之直。

《登楼赋》登岳阳楼,长恨歌,更漏子,浪淘沙诗歌鉴赏

《登楼赋》登岳阳楼,长恨歌,更漏子,浪淘沙诗歌鉴赏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译文:
登上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
遍观这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少有。 一边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 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肥美水流。 北面可到达陶乡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 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垅头。 即使很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 • •



• •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 王粲本汉末三公王畅之孙,幼有才华,为时贤推重。刘表系皇族支裔,故时 局扰乱时,士类争相趋附。但此人“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之才, 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
• 建安九年(205年)秋,即王粲居荆州的第十三年,他久客思归,登
钟仪被囚禁仍演奏楚国的乐曲啊,庄舄显达了仍操着越国的方言。
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难道会因穷达不同而把心思改变?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写下这篇《登楼赋》抒发了作者登楼时所兴起
的相关之思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郁闷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 作品从登楼览物写起,以黯然伤怀作结,此写法开千百年登临之作的先河, 后词曲中常以"王粲登楼"喻士不得志而怀故土之思。

《登楼赋》全文注释、赏析

《登楼赋》全文注释、赏析

登楼赋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蔡邕赏识,以文才而闻名天下。

与曹植合称“曹王”,“建安七子”之一,为“七子之冠冕”。

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备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赐爵关内侯,在兴革制度、谋划军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随曹操征吴,病死途中。

由于他亲历战乱,感受较深,部分作品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现实性较强。

有《王侍中集》。

登兹楼以四望兮①,聊暇日以销忧②。

览斯宇之所处兮③,实显敞而寡仇④。

挟清漳之通浦兮⑤,倚曲沮之长洲⑥。

背坟衍之广陆兮⑦,临皋隰之沃流⑧。

北弥陶牧⑨,西接昭丘⑩。

华实蔽野⑪,黍稷盈畴⑫。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⑬,曾何足以少留⑭!遭纷浊而迁逝兮⑮,漫逾纪以迄今⑯。

情眷眷而怀归兮⑰,孰忧思之可任⑱?凭轩槛以遥望兮⑲,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⑳。

路逶迤而修迥兮㉑,川既漾而济深㉒。

悲旧乡之壅隔兮㉓,涕横坠而弗禁㉔。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㉕。

钟仪幽而楚奏兮㉖,庄舄显而越吟㉗。

人情同于怀土兮㉘,岂穷达而异心㉙!惟日月之逾迈兮㉚,俟河清其未极㉛。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㉜。

惧匏瓜之徒悬兮㉝,畏井渫之莫食㉞。

步栖迟以徙倚兮㉟,白日忽其将匿㊱。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㊲,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㊳,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㊴。

循阶除而下降兮㊵,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㊶。

【作品注释】①兹:此。

②聊:姑且,暂且。

暇日:假借此日。

暇:通“假”,借。

③斯:这。

④寡:少。

仇:匹敌。

⑤挟:带。

清漳: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阳,经江陵注入长江。

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⑥倚:靠。

沮: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阳,与漳水会合后注入长江。

⑦坟:高地。

衍:低平之地。

⑧皋:水旁边。

隰:低湿之地。

⑨弥:终,极尽。

陶牧: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

牧:郊外。

《登楼赋》 文章解读

《登楼赋》 文章解读

《登楼赋》文章解读登楼赋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文章,通过描写登高远眺的美景,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对《登楼赋》进行详细解读。

文章开篇,作者以豪情万丈的笔触描绘了登楼的场景。

楼高百尺,云天相接,作为登楼的起始,给读者带来一种仰望高处的感觉。

接着,作者转而描述自然景色,清风徐来,拂过面庞,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阳光逐渐升起,照耀着大地,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氛围。

整个描写过程流畅自然,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远处山水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登高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文章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脱离尘世的感觉。

江河流淌,如诗如画,给人一种静谧的美感。

同时,作者还描述了远处村庄的炊烟袅袅,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

随后,作者开始进行内心的感悟和思考。

他提到登高可以令人心旷神怡,使心情愉悦,同时也能俯视世间万物,触发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以"远山似近,近水却远"来形容云山的虚幻感,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他认为,人生如登楼,或遥远或接近,取决于我们所站的位置和对人生的态度。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唤读者要积极面对人生,勇往直前。

最后,文章以抒发情感的方式结束,作者借用石鼓之美来形容登楼的壮丽景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石鼓不仅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享受,更令人感慨万分。

作者通过对石鼓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登楼赋》以其优美的文字、精妙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带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通过描绘美景、展示感悟和抒发情感等手法,让读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读完这篇文章,读者不禁会对登高远眺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产生思考。

《登楼赋》课文解析

《登楼赋》课文解析

《登楼赋》课文解析楼台高耸,云雾缭绕。

望眼所及,群山巍峨,江水波澜壮阔。

这就是《登楼赋》所描绘的场景,展示着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课文的结构、意境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作品。

一、结构解析《登楼赋》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线,通过精心选取的词句、优美的句式来展现作者对山水的独到感悟。

全文虽无明显的段落划分,但可以从观察、抒怀和表达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在观察层面上,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山川之美。

他通过描写景色细节,如“灿烂的日光温暖了江水,融化了冰雪”,以及“巍巍群山蔚为壮观,远天际,岩嶙峭壁环绕,云翳其间,如仙境一般”,展现出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恢弘。

其次,在抒怀层面上,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和主观体验将山水景色融入内心世界。

他在“逆着狂风,凝望遥远的山川”时,感受到了壮美之外的心灵共鸣,进而描绘了自己的意境和感受。

作者用“我在怡然自得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对景色有了更深的共鸣。

最后,在表达层面上,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对山水进行赞美和歌颂。

他运用形容词、修辞语言等手法,如“巍巍群山似天柱”、“水如丝练”等,使课文充满图像感和感染力,读者能够更真切地去感受到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境解析《登楼赋》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融入,营造出一种宏大、壮美的意境。

正是这种意境使得课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特点。

首先,课文通过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恢弘壮阔的氛围。

作者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群山的巍峨和江水的宽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其次,课文借助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在“怡然自得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的句子中,作者通过用意境描绘与实际景物的结合,达到了一种身心舒畅的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静谧与宁静。

最后,课文通过意境的展现,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

登楼赋名词解释1. 什么是登楼赋?登楼赋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它是一种以描写登楼景色和抒发情感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登楼赋通常以作者登上高楼之后所见所感为素材,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美、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悟。

2. 登楼赋的特点2.1 描述景物在登楼赋中,作者会详细描绘从高楼上所能看到的景色。

无论是山水、花草、建筑还是人群,都会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些描述往往富有诗意和艺术性,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整个场景的美丽与壮观。

2.2 抒发情感除了描述景物,登楼赋还注重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

作者会借助所见所闻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界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情感往往包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等。

2.3 探讨哲理登楼赋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探讨一些哲理性的问题。

作者会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并试图给出一些答案或启示。

这种探讨哲理的特点使得登楼赋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景色的作品,更是一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文学形式。

3. 登楼赋的历史与发展登楼赋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登高望远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人们喜欢登山观景,并以此为素材创作文学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登楼赋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登楼赋最为兴盛的时期。

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登楼赋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描写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随着历史的变迁,登楼赋逐渐式微,但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登楼赋的影子,一些现代诗人和散文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了登楼赋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

4. 登楼赋的经典名篇4.1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登楼赋名篇。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从高楼上俯瞰江山美景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楼赋
王粲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登楼赋
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

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

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

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

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当阳的坟丘。

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黍稷累累布满了田畴。

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竟不能让我短暂地居留。

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一纪直到如今。

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它的蚀侵。

靠着栏杆遥望啊,面对北风敞开胸襟。

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挡住视线的是那荆山的高岑。

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

故乡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泪纵横而难禁。

从前孔丘在陈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

钟仪被囚弹出楚曲啊,庄骂显贵越免不了露出乡音。

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显达
日月一天天过去啊,黄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

希望国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

担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干净了,却无人来取食。

在楼上徘徊漫步啊,大阳将在西匿。

萧瑟的风声从四处吹来啊,天暗淡而无色。

兽惊恐四顾寻找伙伴啊,鸟惊叫着张开双翼。

原野上静寂无人啊,远行的人匆匆赶路来停息。

内心凄凉悲怆啊,哀痛伤感而凄恻。

循着阶梯下楼啊,闷气郁结,填塞胸臆。

到半夜难以入睡啊,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全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

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情真词切,抒情浓郁。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作者饱受离乱之苦,“意有所郁结”,自然要发之于外。

作者登上当阳城楼见景生情,触目兴叹,遂成《登楼赋》。

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这些长期积压在作者胸中的郁闷之气,
一旦触发便如地下熔岩喷涌而出,格外强烈,真挚深沉。

而这种种愁绪又是乱离之人常有的,颇具有代表性,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正是千百年来《登楼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所在。

抒情方式灵活多样。

一是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

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

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之情越殷切,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特别深切感人。

末段写傍晚景色。

日日奄日奄、天惨惨、风萧萧,兽狂顾、鸟倦飞,原野阒寂,悄无人声,一片凄清。

作者着意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勾勒出一幅魂断城楼图,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

二是借典故抒发感情。

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

“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

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

此赋风格沉郁悲凉,辞采丰富优美,语言自然流畅,是王粲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清人评价此赋:“全篇无
雕镂之字、幽奥之词,但以直抒胸臆,言足达意而止,较之汉赋,觉得清疏得多”,确实如此。

自王粲登楼作赋后,登楼就与忧愁联系起来了,后人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李商隐《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温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中“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中“故园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元遗山《石州慢·击筑行歌》中“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王粲登楼”早已成为典故,散发着感人的魅力,吟唱至今。

关于汉赋
一、体裁历史变迁
刘勰说:“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赋起源于战国时代,大盛于两汉,汉赋的发展起初是抒情的骚体赋,逐渐演变为散体大赋,这是赋的兴盛阶段;以后逐渐向“睹物兴情”的抒情咏物小赋发展,直到魏晋仍然流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文体。

二、汉赋的思想内容
汉赋大肆铺陈宫苑的富丽、京邑的繁华、物产的丰饶,神仙、田猎、声色之乐,藉以夸耀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并对最高的统治歌功颂德,结尾才附以规劝讽谏之意。

汉以后的抒情咏物小赋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三、辞赋的语言、音韵特点。

汉赋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汉以后的抒情咏物小赋则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

艺术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自觉运用,词汇丰富,对各种事物做多方面的形象描绘。

语言富有音乐性,大量运用双声、迭韵,音律和谐,声调铿锵。

四、主要代表作品
汉赋〃长门赋〃马相如
汉赋〃神女赋〃宋玉
汉赋〃子虚赋〃司马相如〃
汉赋〃长门赋〃司马相如
汉赋〃吊屈原赋〃贾谊
汉赋〃答客难〃东方朔
汉赋〃刺世疾邪赋〃赵壹
汉赋〃七发〃枚乘汉赋〃文赋〃陆机汉赋〃思旧赋〃向秀汉赋〃洛神赋〃曹植汉赋〃登楼赋〃王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