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上如何区分脑萎缩与脑积水

CT上如何区分脑萎缩与脑积水
CT上如何区分脑萎缩与脑积水

CT上如何区分脑萎缩与脑积水

[ 标签:ct,脑萎缩,脑积水 ]

匿名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10-02-15 17:19

满意答案

好评率:100%

首先是病因上理解: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仅脑室扩大称为中央型脑萎缩又称为髓质型脑萎缩。

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通常以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和吸收不良较为多见,而分泌过多者较为少见。广义的脑积水亦应包括蛛网膜下腔积液、硬膜下积液等。

脑积水病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原因:

先天畸型:如中脑导水管狭窄、膈膜形成或闭锁,室间孔闭锁畸形(第四脑室正中孔或侧空闭锁),脑血管畸形,脊柱裂,小脑扁桃体下疝等。

感染:胎儿宫内感染如各种病毒、原虫和梅毒螺旋体感染性脑膜炎未能及早控制,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或胎儿颅内炎症也可使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闭塞。

出血:颅内出血后引起的纤维增生,产伤颅内出血吸收不良等。

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或脉络丛乳头状瘤。

其他:某些遗传性代谢病、围产期及新生儿窒息、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等。

再次是临床表现加以区别:

脑萎缩除了有原发病的症状,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脑积水小儿多见头颅增大,囟门扩大,紧张饱满,颅缝开裂,逾期不合,落日目,呕吐,抽搐,语言及运动障碍,智力低下;成人多见间断性头痛、头胀、头沉、头晕,耳鸣耳堵,视力下降,四肢无力等。

最后是影像学表现

CT与MR表现:

①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

②脑萎缩时脑室大体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

③第三脑室扩大,脑积水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

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

硬膜下积液临床分型与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硬膜下积液临床分型与表现 导语:硬膜下积液,是很多类型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危害很多人,而且很多人当得了这种疾病以后,那么就会对健康构成很严重的危害,所以很多得了硬 硬膜下积液,是很多类型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危害很多人,而且很多人当得了这种疾病以后,那么就会对健康构成很严重的危害,所以很多得了硬膜下积液的一些患者,想全面了解一下临床分型与表现,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来一同看看下面介绍。 1、消退型:青壮年多见,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仅在早期有轻度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后逐渐好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可以用蛛网膜破裂学说解释,即头部外伤时,外侧裂、视交叉区与蝶骨嵴紧密粘连的蛛网膜撕裂,导致脑脊液流出积聚在硬膜下腔,以后被逐渐吸收减少。 2、稳定型:以老年人占多数,大多患者以头昏、头晕、恶心、呕吐、欣快、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长期观察此型可转变为消退型或演变型。 3、进展型:小儿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有轻偏瘫、失语、精神异常,婴幼儿可有类似脑积水表现,若合并脑实质损伤,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病理征。 4、演变型: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10岁以下小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这可能与小儿、老人的硬膜下腔较大有关。常发生在积液后22—100天内,保守治疗过程中,积液可转变为水瘤,包膜形成后发生包膜出血而导致慢性血肿,常发生在积液1个月以后。而早期手术打断了积液转变为水瘤及包膜形成的过程,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易发生在手术治疗的病例中。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体会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0-11-03T13:36:17.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李太明熊宗伟潘海燕骆斌周祥军[导读]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发生机制大多数认为是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撕破蛛网膜,致使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腔聚集而成李太明熊宗伟潘海燕骆斌周祥军(湖北省当阳市长坂坡医院湖北当阳 444100)【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199-02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常见的继发性颅脑损伤,因其等同于硬膜下血肿的占位性损害,逐渐受到临床上的重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是引起颅脑损伤后遗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院自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该病病例68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性52例,女性16例。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其中50岁以上46例。车祸伤54例,其他损伤14例。 1.2合并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18例,合并颅骨凹陷性骨折10例,合并脑挫裂伤12例,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13例,合并其他情况9例。 1.3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受伤24小时内头颅CT检查阳性率为零,大多数在受伤后7天内出现。 1.4发生部位单纯额部9例,单纯颞部20例,额颞顶部39例。 1.5治疗方式保守治疗49例,手术治疗19例。 1.6治疗效果一月内治愈率50%,三月内治愈率78%,半年内治愈率94%。 2 诊断 2.1 头部外伤史。 2.2 头部CT检查提示硬膜下新月状低密度影。 3 鉴别诊断 3.1 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鉴别 3.1.1 发现时间硬膜下积液多在受伤24小时至1周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3.1.2 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发现时为新月状低密度影,与脑组织密度有明显差别,占位效应有CT值递增的特点。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现时多为新月状等密度影。少数混杂有高密度或低密度影,发现时占位效应即很明显。 3.2 与脑萎缩鉴别 3.2.1 症状脑萎缩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多为智力下降或精神障碍,硬膜下积液有颅内高压症状。 3.2.2 头颅CT检查脑萎缩脑沟脑回双侧对称,硬膜下积液双侧不对称且有占位效应。 4 临床分析 4.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发生机制大多数认为是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撕破蛛网膜,致使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腔聚集而成。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压力差也是形成硬膜下积液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硬膜下积液发生时间相对较晚,是因为严重的颅脑损伤致颅内压增高,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严重受压,脑脊液不能通过破口流入硬膜下腔。此时蛛网膜破口也因内外压力相等而相对关闭。随着降颅压的治疗,硬膜下腔因距脑组织相对较远其压力降低较快,从而形成了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的压力差。蛛网膜破口开放,脑脊液流出。因此,蛛网膜的撕裂是前提,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的压力差是基础,二者相辅才能形成硬膜下积液。 4.2 基于上述理论,在保守治疗时应避免强力脱水,因强力脱水可导致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的压力差增大,结果上一方面可加重硬膜下积液,另一方面也影响硬膜下积液的吸收。保守治疗时还可应用生理盐水适当增加颅内压力,让脑组织回填压迫硬膜下腔。 4.3 手术指征 4.3.1 积液量超过30毫升,CT上有明显占位效应者。 4.3.2 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且CT有渐进性加重者。 4.4 此病例多见于中老年,是因为中老年人多有脑萎缩,硬膜下间隙增大,其压力降低,所以容易引起积液。这是形成该病的脑解剖特点。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后可出现积液,并长期存在,也是因为此解剖特点。 4.5 合并其他严重损伤而手术的病人,因为清除血肿或者凹陷性骨折,降低了硬膜下腔的压力,术后容易出现硬膜下积液,所以在不需打开硬脑膜的情况下应把硬脑膜剪一小口,使积液溢出硬脑膜外吸收,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4.6 临床上要重视硬膜下积液的治疗,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出现积液腐蚀蛛网膜血管或桥静脉出血而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还可以长期存留成为颅脑损伤后遗症的重要因素。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期间的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龄18-91岁,平均57.3岁,其中60岁以上12例。病程一般为受伤后数小时到2周左右。30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车祸伤25例,跌打伤5例。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T机扫描,层间距和层厚均为10mm。 2 结果 CT显示额、颞或额颞、额颞顶甚至额颞顶枕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新月形、弧形脑脊液密度影,其中单侧/双侧额部4例,单侧/双侧颞部3例,单侧/双侧额颞部17例,额颞顶2例,额颞顶枕2例,另有2例表现为大脑镰旁条带状脑脊液密度影。病变早期密度较均匀,边缘较光整。本组病例有8例颅骨骨折,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萎缩。本组病例均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6例首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见头皮血肿,24h~1周复查才出现典型CT表现。1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1周出现,1例脑萎缩伴额颞顶硬膜下积液患者于伤后5个月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 3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膜下水瘤,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0.5%~1%。主要在伤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好发于双额颞区。颅骨骨折,特别是颞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容易发生。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外伤特别是颅骨骨折后容易引起小的蛛网膜破损或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流人硬膜下腔后不能回流;(2)脑外伤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硬膜下间隙增大,易使脑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3)伤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到硬膜下腔。(4)临床上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将促成硬膜下积液的形成。部分病例可并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由于原发皮质小血管或静脉窦旁桥静脉损伤引起,也可能由于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在硬膜下腔潴留,使桥静脉被过度牵拉,撕裂而引起出血。外伤陛硬膜下积液应与脑萎缩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增宽相鉴别,广泛性脑萎缩或局限陛皮层萎缩,其脑沟多呈对称性增宽,脑回凹凸不平,皮髓质界限无移位;而硬膜下积液,则局部脑回轻度受压,皮髓质界限常受压推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还应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鉴别,前者密度较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对脑组织挤压较轻,而后者由于蛋白含量增加,CT值常高于脑脊液,且密度欠均匀,占位效应较明显。对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动态观察很重要。绝大部分患者可经保守治疗而获得治愈;少数临床症状较重,硬膜下积液量较多的患者可采取颅骨钻孔引流。因此,定期CT复查可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转归与处理策略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转归与处理策略 发表时间:2015-12-09T14:07:57.46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8月作者:刘丰年姚志浩吴越宋丽明王建君 [导读]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 TSE保守治疗过程中动态CT观察,积液存留时间最短14天,最长达1203天。 刘丰年姚志浩吴越宋丽明王建君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江苏苏州 215221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的临床转归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TSE的动态CT及临床表现,将TSE 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5例消退型和7例稳定型保守治愈;稳定型、进展型各1例和9例演变型采取钻孔引流术,1例演变型术后复发,再次钻孔治愈。2例演变型因慢性硬膜下血肿小于30ml而行保守治疗吸收;1例进展型因拒绝手术,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根据积液量和质的变化,以及其临床表现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大多预后良好。 【关键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转归;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69-02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 of the clinical outcome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Liu Feng nian Yao Zhi hao WuYue Song Li ming Wang Jian jun (Suzhou wujiang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 Su,Su Zhou,21522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 (TSE) clinical outcome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6 cases of TSE dynamic CT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TSE is divided into: fade, s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Results: 15 cases of fading and 7 cases of stable conservative cure; Stability, progress each 1 case and 9 cases of evolving model for drilling drainage, 1 case of evolving model of postoperative relapse, borehole cure again. Evolution type 2 case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s less than 30 ml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absorption; Type 1 case progress for refusing to surgery, automatic discharge after death. Conclusion: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 can according to the fluid volume and qualitative change,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ake 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most prognosis is good. 【Key words】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 Clinical outcomes; Handling strategy 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脊液积聚在硬脑膜下隙,称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或损伤性硬膜下积液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最早由Mayo于1894年报告,多发生在伤后数小时至1周[1],在颅脑损伤中占3.7%~5.4%,多见于幕上[2]。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44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病人的2.4%,其中随访资料较完整的有36例,现将其临床转归与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46~91岁,平均68岁。均有明确外伤史,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走路跌伤13例,骑车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硬物击伤2例;GCS10~15分,平均14.3分。 1.2 TSE的诊断标准[3]:(1)CT值<20Hu;(2)与脑脊液类似的均匀低密度区;(3)没有硬膜的强化;(4)检查都在伤后l0天以内。 1.3临床表现:TSE伤后有昏迷史8例,头痛23例,头晕15例,恶心8例,呕吐5例,肢体乏力5例,言语不利1例,癫痫1例,烦躁伴精神症状1例。 1.4 CT检查:本组全部病例均行3次以上CT检查。CT示头颅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影,近似脑脊液密度,CT值为4~20Hu,平均为8Hu。伤后至首次CT检查发现积液的时间:6小时内13例,6小时~1天10例,1~7天9例,7~10天4例。积液部位:双侧积液25例,单侧积液11例。左额颞区6例,左额颞顶区3例,右额颞区2例,右额颞顶区2例,双额颞区14例,双额颞顶区8例,左额区2例,右额区1例,左枕部1例。积液量8~130ml,平均42ml。单纯性硬膜下积液12例,复合性硬膜下积液24例,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脑挫伤11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2例,颅骨骨折3例,气颅1例。合并脑萎缩9例。 1.5治疗方法:对所有病例先采取非手术对症治疗,并根据动态CT跟踪监测所见积液量的变化,以及是否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将TSE分为四型:消退型(15例)、稳定型(8例)、进展型(2例)、演变型(11例)[4]。对全部消退型继续临床观察;对1例有明显脑压迫症状的稳定型采取钻孔引流术,余保守治疗;对进展型、演变型原则上应积极手术治疗,症状不明显的则保守治疗。 2 结果 TSE保守治疗过程中动态CT观察,积液存留时间最短14天,最长达1203天。观察积液逐渐减少或吸收15例(消退型);伤后积液缓慢增加到一定量后,4周内无明显变化8例(稳定型);积液逐渐演变为CSDH 11例(演变型);积液逐渐增加并出现脑受压临床症状加重2例(进展型)。稳定型、进展型各1例和8例演变型经钻孔引流术痊愈,1例演变型术后1月复发,再次行钻孔引流术治愈。另2例演变型因CSDH小于30ml且无明显临床症状而行保守治疗吸收;1例进展型因家属拒绝手术,自动出院后死亡。 3 讨论 关于TSE发生的原因目前众说不一,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外伤造成蛛网膜破裂并形成活瓣,使脑脊液经蛛网膜破口容易流入硬膜下隙,但不能回流[5];另外,大脑中动脉搏动及病人的挣扎、摒气、咳嗽等用力动作可成为脑脊液经蛛网膜裂孔进入硬膜下隙的推动力;2、颅脑损伤后破坏了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大量渗出,形成积液聚集于硬膜下隙[2];3、老年性脑萎缩是TSE的有利发病因素,脑萎缩的存在,使颅内游离间隙增大,脑脊液易于积聚在蛛网膜下隙,因此,双侧TSE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本组双侧TSE占69.4%(25/36),与本组病例老年人占比高有关,65岁以上占75.0%(27/36),其中9例明确诊断为脑萎缩。 TSE好发于额颞区,多为减速性损伤引起侧裂或视交叉区与骨嵴粘着紧密的蛛网膜撕裂所致[1]。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据黄花开等报道,CT上第一次出现l0ml以下的少量复合性硬膜下积液征象时漏诊率高达20.5%[6]。与临床医生、影像医生只关注原发性颅脑损伤情况而忽视了TSE的存在有关,重症颅脑损伤更是如此,这也是本组病例GCS评分较高的原因。 单纯性TSE的临床表现常常轻微而不典型,以头痛、头晕为主;复合性TSE较单纯性多见,本组占66.7%(24/36),其临床表现常与原发颅脑损伤的症状相似,如癫痫、精神障碍等。TSE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局部脑组织受压的症状,可发生偏瘫、昏迷、瞳孔散大等小脑幕后切迹疝的征象。CT对检查TSE有特征性表现: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呈新月形低密度阴影,CT值为4~20Hu,密度比脑组织低,与脑脊液相似。积液存留的时间多在3个月内,但也有例外,本组有一例约15ml的左侧额颞部TSE,伤后四年余积液一直稳定,后因第二次外伤积液又逐渐增多,一月后演变为CSDH。因此,对临床诊断为TSE者,尤其是老年人,要定期复查CT,即使发现硬膜

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

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 脑萎缩: 病因: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 临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 CT与MRI表现: (1)弥漫性脑萎缩: ①脑皮质型脑萎缩以脑沟、脑池增宽(扩大)为主,脑室扩大较轻或正常; ②脑白质型脑萎缩以脑室扩大为主,脑沟脑池增宽较轻或正常; ③混合性弥漫性脑萎缩,灰质与白质均受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室均扩大。 (2)局限性脑萎缩:局限性脑沟、脑池增宽。脑室扩大产生负占位效应;其范围可只限于几个脑回,也可以是一个叶或一侧半球,后者为单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脑萎缩侧移位。 判断有无脑萎缩,往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即:

①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 ②脑沟宽度>5mm可提示脑萎缩; ③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叶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鉴别: 弥漫性脑萎缩致脑室扩大时应与脑积水鉴别。但单纯脑萎缩: ①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 ②脑萎缩时脑室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 ③第三脑室扩大,脑积水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 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 硬膜下积液: 年龄: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病因:多见于外伤后,也可发生于v-p术后、开颅术后、脑膜炎后。又称硬膜下积液。系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水瘤内液体为水样,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蛋白含量较脑脊液高。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少见,在数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体会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体会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常见的继发性颅脑损伤,因其等同于硬膜下血肿的占位性损害,逐渐受 到临床上的重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是引起颅脑损伤后遗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院自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该病病例68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性52例,女性16例。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其中50岁以上46例。车祸伤54例,其他损伤14例。 1.2合并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18例,合并颅骨凹陷性骨折10例,合并脑挫裂伤12例,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13例,合并其他情况9例。 1.3硬膜下积液出现时间受伤24小时内头颅CT检查阳性率为零,大多数在受伤后7天内出现。 1.4发生部位单纯额部9例,单纯颞部20例,额颞顶部39例。 1.5治疗方式保守治疗49例,手术治疗19例。 1.6治疗效果一月内治愈率50%,三月内治愈率78%,半年内治愈率94%。 2 诊断 2.1 头部外伤史。 2.2 头部CT检查提示硬膜下新月状低密度影。 3 鉴别诊断 3.1 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鉴别 3.1.1 发现时间硬膜下积液多在受伤24小时至1周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3周以上 出现。 3.1.2 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发现时为新月状低密度影,与脑组织密度有明显差别,占位效 应有CT值递增的特点。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现时多为新月状等密度影。少数混杂有高密度或 低密度影,发现时占位效应即很明显。 3.2 与脑萎缩鉴别 3.2.1 症状脑萎缩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多为智力下降或精神障碍,硬膜下积液有颅 内高压症状。 3.2.2 头颅CT检查脑萎缩脑沟脑回双侧对称,硬膜下积液双侧不对称且有占位效应。 4 临床分析 4.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发生机制大多数认为是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撕破蛛网膜, 致使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腔聚集而成。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之间 的压力差也是形成硬膜下积液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硬膜下积液发生时间相对较晚,是因为 严重的颅脑损伤致颅内压增高,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腔严重受压,脑脊液不能通过破口流入 硬膜下腔。此时蛛网膜破口也因内外压力相等而相对关闭。随着降颅压的治疗,硬膜下腔因 距脑组织相对较远其压力降低较快,从而形成了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的压力差。蛛网膜破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黄海林,成刚*,谭学书 HUANG Hai lin,CHENG Gang,TAN Xue shu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绵阳621000)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Mianyang Sichuan 621000,China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 4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20例。手术治疗30例次,其中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5例,钻孔外引流19例,骨窗开颅蛛网膜撕口4例,积液腔腹腔分流2例。结论: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179(2009)01-0019-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Methods:Clinical data of 4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Non surgical treatments were given to 20 patients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including lumbar drainage,bur hole external drainage and cranioectomy were selected accordingly to the other cases.Conclusion:A individualized strategy should be administrated to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 Key words:subdural hygroma;treatment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TSH )发病率占颅脑外伤的0.5%~2%。随着颅脑CT和MRI检查普及,临床诊断该病较易,但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部分病例迁延不愈。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科共收治TSH 46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2~90岁,平均45.7岁。首次发现积液时间为外伤后第1~180天,平均17天。致伤原因有车祸伤36例,跌伤10例;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4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 1.2临床表现: 意识清醒无明显头痛、头昏11例,伴头痛、头昏者30例。意识朦胧5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6例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15例行MRI成像。双侧积液31例,均位于额颞部。单侧额或颞部12例;其中合并纵裂积液6例。单纯纵裂积液3例。 1.3治疗方法: 2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早期行高压氧、腰穿、应用扩血管药物,减用或停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6-04-14T14:00:58.8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付超赵修勇吕志刚[导读] 山东平度市中医院钻孔置管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创伤轻,并发症少,值得肯定。 山东平度市中医院外二科 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处理。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钻孔引流的手术方法。结果:78例中的56例钻孔引流后治愈,12例保守治疗治愈,10例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改钻孔冲冲洗引流治愈。结论:钻孔置管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创伤轻,并发症少,值得肯定。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引流术;手术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60例,女18例,年龄27-72岁,平均51岁。外伤至手术时间为10天-6月。 1.2临床表现:①症状和体征:头痛49例,头晕7例,不同精神症状18例,癫痫4例;②全部经CT扫描,积液多位于额颞顶部,单侧38例,双侧40例,积液量为30-120ml。 1.3治疗方法:12例积液量在30-40ml左右患者停用脱水药物,对症处理,10-120天吸收;10例年龄偏大,积液量40-80ml,症状轻患者,定期复查,发现在35-180天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钻孔引流患者发现积液时,症状较重,给与钻孔置管引流后,症状减轻,手术效果理想。CT扫描定位积液边界,以最厚处为中心,避开重要皮层结构,如中央前回,外侧裂等,作0.5cm头皮切口,手摇钻颅骨钻孔,见积液流出后,迅速置入侧脑室引流管约2cm,引流通畅则固定引流管,接引流器。术后不使用脱水剂,每日补充生理盐水1500-2000ml,脑低位,促脑彭起,消除残腔。2,结果 56例行钻孔引流患者,术后引流4-6天复查颅脑CT,视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病人1月后复查脑CT均彻底引流治愈。 3.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解释较多。文献报道不论通过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技术,还是手术发现证明,各种轻重型颅脑外伤都可造成蛛网膜的破裂,当这个破口存在单向活瓣作用时就引起硬膜下积液的发生。刘玉光教授等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以及演变型,并认为不同类型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临床治疗策略也应不同。我们体会对于积液量少,脑受压轻,临床症状轻微者,应采用保守治疗,于严密动态CT观察下采用补液,防治并发症及对症处理,临床症状好转,即使积液持续存在也不必手术。故手术适应症为:幕上积液大于30ml,脑受压明显,积液量进行性增加,临床症状进行加重,合并其他颅内损伤,临床治疗不满意,症状不缓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