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说课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和目的本课程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分析方法。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基本特性和分析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无机化物的合成和制备方法•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教师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课堂上,教师将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
•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课程笔记,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和自学。
2.实验教学•试验部分将占据本门课程的一大部分,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教师将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操作,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报告,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
评估与考核评估方式•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内容覆盖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
•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实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考查学生课程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考核标准•考试成绩:最高分为100分,不及格分数为60分。
•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内容必须结合实验进行的方法和步骤,描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平时作业成绩:作业主要是对学生课堂笔记的检测,对于不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将会得到低分。
教学建议和展望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实践,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和实际应用,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建议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习题课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
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比赛,以提高其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或深入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程内容1. 无机化学部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合成和应用•无机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基础•无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2. 分析化学部分•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量化分析方法•样品制备和分离技术•基于物理化学原理的分析仪器和技术3. 实验部分•无机化学实验:无机盐的合成、性质和反应机理研究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实验、分析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实验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授课、实验课、讨论和作业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具体包括:•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实验课: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思考和经验,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课程作业,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具体考核比重如下:•学生平时表现评价:20%•实验报告:30%•期末考试:50%五、教材和参考资料•无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研究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分析化学基础,谢怀宽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无机化学基础实验,杨建军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分析化学实验,兰玉洁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方法,严晓春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博士学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师均来自本校化学系或相关研究所,具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和学术背景。
同时,本课程也将邀请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参与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视野。
七、总结本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介绍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一门课程。
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本课程也是化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化学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1.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要求•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具备分析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基础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课程内容1.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三大分支之一,是研究无机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内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晶体结构与各向异性•键的种类与键长•配位化合物及其反应性•酸碱性与电化学•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反应动力学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化学中研究分析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科,是实现化学检测和测量的重要方法。
本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标准样品和分析试剂•分析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准确分析重要校验元素的方法•分析结果计算和报告四、课程教学与评价1.教学方法本课程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采用基础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通过实践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评价方法本课程总评成绩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
其中,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都是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参考书目•《无机化学》第二版许光宪等•《分析化学》第六版刘世琦、许常德•《无机化学实验》邱仁杰等•《分析化学实验》毛旭前、钱少青六、学习建议1.积极参加理论课和实验课,努力掌握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说课
食品生物专业 葛明云
说课流程
课程定位 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考核方式 课程改革方向
一、课程定位
专业 基础课 无机 化学
食品 分析
无机 及分 析化 学
生物 化学
食品 化学
本课程是食品生物专 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是一门与工农业生产、 科学研究、日常生活 联系密切的课程。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上,采取 现场教学,现场演示,在讲解实验原理的同时,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独立 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为适应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 知识技能的需求,将现有的化学和食品的专业课整合合 并,使用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使教学资源得以共享。
本课程是以化学实验 为引领,阐明无机及 分析化学的一般原理、 基本知识和方法;训 练定量分析实验的一 些基本操作技能,培 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 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热力学、化学平衡、元素周 期律及其电子排布、化学键等知 识,学会利用无机化学的理论来 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且 能够利用无机理论分析各族元素 的大体性质。
2
坚持全面发展 的理念
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 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 科学素养,同时在科 学探究能力、实践能 力、情感、态度与价 值各方面得到全面发 展。为培养学生成为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 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能力本位 的理念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 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 知识的形成、联系、应 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 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 识和能力。
大学生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2. 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概述2.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4.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5. 配位化合物与络合滴定法6. 仪器分析简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新课讲授1. 无机化学概述- 介绍无机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阐述无机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 解释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
- 讲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离解平衡。
- 讲解酸碱滴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
4.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讲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
5. 配位化合物与络合滴定法- 介绍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讲解络合滴定的原理、方法及计算。
6. 仪器分析简介- 介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仪器。
- 讲解仪器分析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了解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能进行简单的物质鉴定;(3)学会使用常见分析仪器,如光谱仪、滴定仪等;(4)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人格品质;(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酸碱平衡(1)酸碱理论及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2)酸碱平衡的计算及应用;(3)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缓冲能力的测定。
2. 第五章:沉淀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2)溶度积的计算及应用;(3)沉淀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3. 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2)电极电势的计算及应用;(3)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法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结合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 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4.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2. 期中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占总评的30%;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设备:实验室用仪器及设备;3. 多媒体课件:教学PPT、视频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实验方法等。
六、教学时间1. 第四章:酸碱平衡(2学时)2. 第五章:沉淀平衡(2学时)3. 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2学时)4. 第七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3学时)5. 第八章:物质鉴定(2学时)6. 第九章:常见分析仪器(2学时)7. 第十章: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1学时)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第四章酸碱平衡2. 第二周:第五章沉淀平衡3. 第三周: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4. 第四周:实验操作(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5. 第五周:第七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6. 第六周:第八章物质鉴定7. 第七周:实验操作(第七章、第八章)8. 第八周:第九章常见分析仪器9. 第九周:第十章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10. 第十周:总结与复习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实验安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问题;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定期检查实验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1.课程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无机与分析化学知识是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掺伪鉴别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验工考级培训等的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好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根据高职高专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本课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行政策背景,引入行业标准,以食品岗位需求为目标,涉及食品生产的生产、建设、服务、检验、质量管理等众多岗位工作群。
以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以任务驱动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化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并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具体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原子结构相关基础理论;掌握四大平衡与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滴定操作方法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1)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2)观察、识记实验现象的能力;(3)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1)严谨工作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3)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环境保护意识(4)沟通协调能力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以食品检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知识需用为准、能力够用为度、技术实用为先”的原则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分散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中,每个项目设定一个或多个模块;采取以酸碱滴定技术为主,以点带面,强化学生的技能。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
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
2. 掌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概述2. 分析化学概述3.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什么了解?2. 回答后,教师总结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无机化学概述a. 无机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b. 无机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2. 分析化学概述a. 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b. 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三、实验演示1.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a. 实验演示: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b.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讲解实验原理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a. 实验器材的选用与使用b.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a. 简述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定义b. 列举无机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c. 列举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d. 简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二、新课讲解1. 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a. 实验演示:非金属与酸反应、非金属与非金属反应b.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讲解实验原理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a. 实验器材的选用与使用b.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a. 列举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化学反应b. 简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元素的性质的掌握程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说课稿
《无机及分析化学》破冰教育说课稿一、课程的性质、地位1、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工业分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无机与分析化学知识是后续课程《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工原理》、《化学分析工技能考证训练》等的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学好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要拿到分析证,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必须学好本门课程。
通过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介绍,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紧迫感。
2、从本课程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看: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资源的探测;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检验;“三废”处理等。
农业中的应用:土壤的普查,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农产品的质量检验。
科学研究: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的研究;等等。
日常生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生活环境的质量监测等。
从以上两点说明本课程是工业分析专业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
根据专业要求,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必需、够用”为原则来选取。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无机化学的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和分析化学的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沉淀平衡与沉淀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实验实训:根据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开设一些与生产实际的应用密切结合的实验。
如混合碱的测定、铁矿石中总铁量的测定等。
三、课程的学习目标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工业分析专业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总目标是:1、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事分析类相关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
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及分类。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3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分类和比较。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
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构成、周期律的规律。
主族元素、过渡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特点。
2.3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键的极性和键能。
3.2 化合物的结构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金属化合物、氢化物的结构特点。
分子的立体构型、键角、键长。
3.3 晶体结构晶体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晶体的空间点阵、晶胞参数、晶体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4.1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和影响因素。
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
4.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原理。
平衡常数、平衡移动、平衡的判断方法。
4.3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性质与制备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5.2 离子平衡离子的定义、离子的溶解度。
离子平衡的原理、离子平衡的计算。
5.3 沉淀与溶解平衡沉淀与溶解的定义、沉淀的种类。
沉淀溶解平衡的判断、沉淀转化的条件。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术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电子转移。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电子转移的类型、方向和数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概念;(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3)熟悉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1)酸碱的概念及分类;(2)酸碱的离子平衡理论;(3)酸碱反应的类型及特点。
2. 沉淀平衡(1)溶解度与溶解度积;(2)沉淀的类型及形成原理;(3)沉淀反应的应用。
3. 氧化还原平衡(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沉淀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应用;(3)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平衡的计算;(2)沉淀平衡的计算;(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分析等,占总评的30%;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PH试纸等3. 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酸碱平衡2. 第二周:沉淀平衡3. 第三周:氧化还原平衡4. 第四周:酸碱滴定5. 第五周:沉淀滴定6. 第六周:氧化还原滴定7. 第七周: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分析方法八、教学措施1. 针对教学难点,安排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2. 强化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组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生产、科研、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化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对于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加强学科交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设计本课程教学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程设计目标1.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通过开设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计内容1.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元素周期表和无机物质的命名法等基础知识。
2.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包括含氧、含氮、含硫、羰基化合物等。
3.分析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分析化学的概念、目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4.分析化学方法及其应用,包括重量法、容量法、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5.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四、课程设计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2.采用案例分析法,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采用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程设计评估1.期末考试成绩评选,学生成绩占总评比重为50%。
2.实验报告成绩评估,学生成绩占总评比重为20%。
3.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的评估,学生成绩占总评比重为10%。
4.课程论文成绩评估,学生成绩占总评比重为20%。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2)了解常见酸碱滴定反应及其应用;(3)熟悉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平衡(1)酸碱理论;(2)离子积常数;(3)酸碱滴定反应及滴定曲线。
2. 酸碱滴定法(1)强酸强碱滴定;(2)弱酸弱碱滴定;(3)氧化还原滴定;(4)非水滴定。
3. 沉淀溶解平衡(1)溶度积常数;(2)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沉淀滴定法。
4. 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理;(2)仪器结构;(3)应用。
5. 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1)原理;(2)仪器结构;(3)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2)酸碱滴定反应及其应用;(3)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酸碱滴定曲线的分析;(2)沉淀滴定法的操作及计算;(3)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基本理论,分析实际案例;2.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下);2. 实验器材:滴定仪、分光光度计、质谱仪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计划:(1)第1-8课时:酸碱平衡;(2)第9-16课时:酸碱滴定法;(3)第17-24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4)第25-32课时: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质谱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说课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说课设计杜晓静(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作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说课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1]。
通过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研究[2]。
一、课程地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本校高职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的《有机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药品质量检测》等课程提供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以化学实验为引领,阐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定量分析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教学资源本门课程教材采用周建庆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本教材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设计的,知识点全面,难度适中。
除了教材之外,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两到三本参考教材。
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共有7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3人,所有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基本上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外,学院有一个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和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媒体。
(二)授课对象分析由于学生入学前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学生接受的知识不同,个体之间层次相差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学好本门课的目的。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结构、溶液、化学平衡等知识,学会利用无机理论分析各族元素的大体性质;掌握分析化学的各种基本方法,能根据分析化学理论,来分析设计实验,并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下)的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化学基础知识回顾复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回顾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和物质的量的概念。
1.3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操作规范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化学品的安全处理、实验室事故处理等。
掌握实验室操作规范,如玻璃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第二章:溶液的浓度与平衡2.1 溶液的浓度学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学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如滴定法、蒸发法等。
掌握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2.3 溶液的平衡学习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理解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积规则的应用。
第三章:沉淀与溶解平衡3.1 沉淀的形成与分类学习沉淀的形成过程和沉淀的分类。
掌握影响沉淀形成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3.2 溶解度平衡学习溶解度平衡的概念和溶解度平衡常数。
掌握溶解度平衡的计算和溶解度图的应用。
3.3 沉淀的溶解与转化学习沉淀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积的调控因素。
理解沉淀的转化原理和应用,如沉淀的转化反应、沉淀的调节等。
第四章:滴定分析4.1 滴定分析概述学习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滴定分析的分类和滴定剂的选择。
4.2 酸碱滴定学习酸碱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曲线的分析。
4.3 络合滴定学习络合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络合滴定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5.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学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和维护。
5.2 原子化器学习原子化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掌握原子化器的选择和优化条件。
5.3 光谱仪与检测器学习光谱仪的构造和功能。
掌握检测器的类型和性能特点。
第六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6.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原理学习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原理和分子吸收光谱的特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教学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在学习这两门课程时,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验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讨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能,同时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1.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和实验设备使用;3.能够独立设计和实验分析化学实验;4.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书面实验报告的撰写。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使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挥创造力和探索性;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4.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四、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
其中,无机化学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原子结构和周期表;2.化学键和晶体结构;3.配位化学和配合物结构;4.无机化学反应和化学动力学。
分析化学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化学基础概念;2.化学计量学;3.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技术和方法;4.分离和定量分析。
4.1 实验部分除了理论课程之外,本课程还包括实验部分。
主要包括以下实验: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2.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3.水中非金属元素分析;4.气相色谱分离技术。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考试、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
具体要求和分值如下:1.课堂考试(40%,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2.实验考核(30%,开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和实验安全操作;3.实验报告(20%):主要测试学生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4.平时成绩(1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说课稿
《无机及分析化学》说课稿基础部XXX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学目标,三是说教法,最后说学法等几个方面。
首先,说教材。
授课所用的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是由童岩李京杰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通用教材。
该教材本着“满足需要,力争配套,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使得该教材内容具有:“注重基础,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特点。
强化了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每章后配有习题和思考题。
便于教学使用。
教材分为八章学习内容,内容见幻灯片。
第一章是绪论,是总体概述,从课程特色,发展历史、前景。
以及与相关专业的衔接等方面论述了本课程,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方法提示。
第二章溶液,是本教材的基础,因为后几章所学的各种分析方法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这样溶液的名词、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好在中学阶段已经对这方面内容有了初步的介绍和学习。
第三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同样是重要内容。
以滴定分析法为主要内容,讲解了物质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如果对这章内容不掌握的话。
以后几章的学习都是吃力的,甚至是空谈。
第四到第七章,分别介绍和学习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四种滴定分析方法。
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在以后课程的学习和工作生产中是必须具备的知识,相关的实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这四种分析方法都属于化学分析方法。
最后一章第八章,为吸光光度法,是一种仪器分析方法,也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这样八章内容,计划理论课课时为50课时,实验课课时为30课时。
具体内容安排见幻灯片(放映理论教学安排表和实验教学安排表)。
第二,说教学目标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发展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介绍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造作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学习溶液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四大平衡理论的原理和以滴定分析方法为主的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本课程为本科化学专业选修课程,提供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方法及实验技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实验技能;
2.熟悉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4.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无机化学基础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化学
–键合及分子构型
–配位化学基础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
•分析化学基础
–分析化学原理及方法
–常用分析方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
–分离与富集技术
–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
在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五、评分标准
本课程的评分标准如下: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20%;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和实验表现等,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六、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第五版),作者:周承铭,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基础》(第三版),作者:古代钧,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作者:姜怀志,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1.2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1.3 化学计量学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摩尔质量和摩尔比例关系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层和能级2.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2.3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原子半径的递变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3.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键的极性和键的能力3.2 化合物的结构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分子结构和空间结构3.3 化合物的性质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电离度和酸碱性第四章:无机化学反应4.1 酸碱反应酸碱的定义和分类酸碱反应的原理和类型4.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4.3 沉淀反应沉淀的形成和溶解溶度积和溶解度规律第五章:分析化学方法5.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规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5.2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质谱法5.3 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样品处理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6.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剂和溶质的分类6.2 溶液的浓度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浓度计算和稀释公式6.3 溶液的配制和保存实验室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保存和注意事项第七章: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7.1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酸碱的定义和分类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7.2 缓冲溶液的原理和制备缓冲溶液的定义和作用缓冲溶液的制备方法和选择7.3 酸碱滴定滴定法的原理和类型标准溶液的制备和滴定操作第八章: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8.1 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8.2 电化学基本原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电位和电动势的定义和计算8.3 电化学分析方法电位滴定和库仑滴定电化学发光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九章:光谱分析与色谱法9.1 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光谱分析的应用和选择9.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色谱-质谱联用色谱法的应用和操作技巧9.3 现代分析仪器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第十章:现代化学分析方法10.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标准曲线和样品分析方法10.2 质谱法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质谱图的解析和应用10.3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仪器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和应用重点解析1.1 课程介绍、1.2 化学基本概念、1.3 化学计量学重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的性质;化学计量的相关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说课设计
作者:杜晓静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8期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作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说课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1]。
通过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研究[2]。
一、课程地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本校高职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的《有机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药品质量检测》等课程提供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以化学实验为引领,阐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定量分析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教学资源
本门课程教材采用周建庆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本教材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设计的,知识点全面,难度适中。
除了教材之外,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两到三本参考教材。
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共有7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3人,所有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基本上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外,学院有一个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和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媒体。
(二)授课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入学前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学生接受的知识不同,个体之间层次相差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学好本门课的目的。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结构、溶液、化学平衡等知识,学会利用无机理论分析各族元素的大体性质;掌握分析化学的各种基本方法,能根据分析化学理论,来分析设计实验,并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具有观察、识记实验现象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具
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文理科不同学情分析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学
生学好本门课程的自信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侧重实践技能训练,淡化学科意识,坚持下
家检验法和为下家服务好的原则,对将来学生就业所需安排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培养高素质技
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本位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自学、动手、表达、创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需、够用和管用
为度”的原则。
理论部分又包括无机部分和分析部分。
无机部分共20个学时,主要教学内容有:物质结构、溶液、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分析部分共36学时,包括化学定量分析基础和几种常见的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沉淀、配位、氧化还原滴定法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实验实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验是否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开设16个学时的实验,比如,化学实训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氯化钠的精制、白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
的测定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教学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举例法。
这里介绍前两种。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是学
校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
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演示法是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
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
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其他教学法比如探究法、项目教学法、个别辅导法等用于课堂教学,也可提高教师教
学质量。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程形成性考核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课程形
成性考核即为平时成绩(含考勤、提问、作业等环节)与实验操作,占总成绩50%;课程终结
性考核即卷面成绩,占总成绩50%。
课程评价采用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的方式,形
成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五、问题思考
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授课学时,对有关物质结构和分析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多安排些学时,重点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的知识。
依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现场教学和现场演示,在讲解实验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改革需要所有教师参与,而说课作为教学研究的方式之一,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才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黎雪.说课流程与操作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4).
[2]柳明.说课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内江科技,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