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_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当今医疗科技的背景下,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因为其手术之后能够迅速恢复、临床操作相对来说更加简捷以及突发状况少等优势,这类技术已经是当今医学领域不断研究以及应用的技术。
而且目前的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的麻醉阻滞过程之中,将会使用适量的局麻药,而且局麻药的用量以及浓度需要把控好,这个会对麻醉见效、镇痛以及初步的运动阻滞恢复情况,这三方面的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选取了本地医院的部分相关治疗的患者的住院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方向为上肢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给予患者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使其作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以下便是研究资料。
1.资料首先便是选取相关疾病的人群,这次选取的是2018年4月--2019年5月的入住本地医院的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然后将其进行随即抽调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
观察组4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0-66岁,平均(42.65+7.54)岁;质量为54-75kg,平均(62.23+8.01)kg。
对照Ⅰ组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9-67岁,平均(43.65+7.68)岁;质量为57-74kg,平均(63.23+8.41)kg。
对照Ⅱ组4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1-68岁,平均(41.45+7.23)岁;质量为53-72kg,平均(63.32+8.56)kg。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2.方法三组患者术前进行心理辅导,然后开放其下肢静脉,进行手术之前通过2mg的咪唑安定以及0.05mg的芬太尼进行安定,通过B超以及神经刺激仪进行引导,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在其体表选择以短轴平面进行操作,移动其中探头,使得腋路臂丛神经影像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行显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1. 引言1.1 背景老年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偏大、病程长、疾病严重等特点,常常需要进行上肢手术治疗,如肩关节置换术、尺神经修复术等。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中往往存在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并发症的风险,给手术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其具有无放射线、无损伤、定位准确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高风险群体。
据报道,该技术在下肢手术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尚未充分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这一高风险群体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方式。
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该技术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观察这种技术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患者术中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探讨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管理措施;分析患者术后的随访情况,评估术后恢复情况。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具有科学依据的参考,探索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新方法。
1.3 方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糖尿病情况、神经功能、肌肉力量等方面的检查。
同时还要评估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风险。
2. 团队准备:手术前需要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包括麻醉科医生、超声医生、手术医生等,确保手术全程顺利进行。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80例拟行腋路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
I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0.4ml/kg。
结果 I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
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周围神经定位的准确性,由于是一种盲探式操作,需患者清醒合作及准确诉说异感[1],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不全及麻醉失败时有发生,甚至需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药物而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
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高其成功率。
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常规腋路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19—62岁。
颈部与外观无畸形,无神经系统疾患,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每组40例,I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
[2]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100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m1/kg/h)。
患者仰卧,患肢取“军礼样”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体位,记号笔标出腋窝处腋动脉走向,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针体与皮肤呈15°角,斜向腋窝顶部。
常规消毒铺巾后,1%利多卡因0.5mL局部浸润,I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DIG神经刺激仪,穿刺针是高度绝缘的短斜面刺激针,将神经刺激仪的正极通过一次性心电图电极与患者的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针连接,当针刺入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以1Hz的频率、10~15mA的输出强度进行神经刺激,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颤动,即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强度至产生肌颤动,当在最低的电流强度(0.3~0.6mA)时仍有明显的肌颤,此时即可确定针的位置最接近神经,通过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直接注入局麻药。
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肌间沟法和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用于上肢手术麻醉的常用方法[1],实际应用现实,患者的阻滞成功率和效果与操作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由于患者紧张或医师操作水平,无论是两者的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均会造成部分患者因反复的穿刺导致对神经、血管产生损伤,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导致定位不准确难以获得满意的神经阻滞效果[2]。
神经刺激仪能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的辅助定位,能够高效实现对患者的异感神经定位,降低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神经、血管损伤和心理压力,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和效果[3],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上肢手术患者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年龄在22到5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分级:I 至II 级;手术部位:前臂尺挠骨、肱骨。
观察组40例,年龄在20到5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分级:I 至II 级;手术部位:前臂尺挠骨、肱骨。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 分级、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统计学分析无意义(P >0.05),具有可对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⑴经我院确诊需进行上肢手术患者;⑵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治疗患者。
排除标准:⑴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血管疾病;⑵存在精神类疾病言语表达和自身判断失常;⑶存在凝血功能异常;⑷存在用药过敏、不耐受或存在禁忌症。
1.3手术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其血压、呼吸、心率等常规生命体征。
对照组患者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对侧,选用7号针与皮肤呈45°角,沿环状软骨水平前中斜角肌肌间沟进针,至出现明显的异感或触到患者横突为止,缓缓注入0.375%罗哌卡因(AstraZeneca Pty Ltd ,批准文号:H20100083)15ml ,观察患者10min ,无异常后要求或帮助患者上肢外展旋转曲肘,在患者腋动脉最为明显处上缘进针,感觉存在刺破鞘膜的落空感或异感时停止,再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15ml 。
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临床效果探究
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临床效果探究摘要:目的:此次主要针对通过神经刺激仪,给予患者实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方法:以科室病例进行调研,共有64例,均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择期上肢手术治疗,根据单双数方式将患者分成不同小组,对照组32例单数患者给予传统异感定位法实行神经阻滞,所有双数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患者开展神经刺激仪作用下开展神经阻滞,在查看患者30分钟后对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及手术时间、阻滞效果成功率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
结果:对此次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分析,对照组相对较差,而且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对此次阻滞效果成功率调查,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
结论:对于此次患者实行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不仅能够缩短操作时间,保证阻滞成功结局,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前言在给患者实行手术治疗前,通常会给患者开展麻醉处理,其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比较普遍,此次主要对传统异感法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两类形式的手术麻醉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具体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选入的调研目标都是为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实行择期手术治疗病例,有患者64例,选入时间是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
根据单双形式对其做有效分组,对照组为单数患者,确定男性病例是30例,其余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77岁以下。
观察组为双数病例,全部患者是男性病例,患者年龄不超过76岁,此次主要以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确定是Ⅰ-Ⅱ级,主要对研究目标相关资料、身体状况、治疗手段等调研,无对比意义(P>0.05)。
1.2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穿刺数量、阻滞所使用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阻滞效果和不良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1.3排除标准伴有非常严重的系统病症患者;功能为早期失代偿情况患者;是否实行手术,患者有生命安全风险;患侧以往上肢有神经损伤情况;锁骨骨折同时有神经损伤者;严重感染患者;凝血病症患者。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投稿邮箱:sjzxyx88@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82期151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张欣(1981-),男,汉族,,山东,初级医师,学士,研究方向:麻醉;第二作者:刘晓江(1982-),男,汉族,山东,初级医师,学士,研究方向:麻醉;通讯作者*:于竹青(1983-),女,汉族,山东青岛,护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手术室护理。
·临床研究·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张欣1,刘晓江1,于竹青2(通讯作者*)(1.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手外麻醉科,山东 青岛;2.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崂山医疗区,山东 青岛)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对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本院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之间收治的80例ASA Ⅰ-Ⅱ级急诊或者择期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实验组患者进行神经刺激联合超声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比较两组患者在操作时间、相关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的时间以及在0.5小时之内的阻滞成功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差异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0.5小时之内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 小于0.05。
实验组在平均操作的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等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都比对照组更短,而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则更长,P 小于0.05。
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 大于0.05。
结论 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神经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利于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而且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更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3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82.082本文引用格式:张欣,刘晓江,于竹青.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51-152.0 引言在上肢手术的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是应用已久的一种麻醉方法。
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做 胸 腔 闭 式 引 流 。② 实质 性 脏 器 损 伤 与 空腔 脏 器 损 伤 同 时 存在 时 , 先 处理 实 质 性 脏 器损 伤 , 先 处理 出血 明显 的 脏 应 优 器 。③ 手 术 切 口的 选 择 , 根据 损 伤脏 器 的 最 佳 部 位进 行 , 应 定 位诊 断不 明 时 多 选 用 剖 腹 探 查 切 口 。④ 积 极 抗 休 克 治 疗 , 尽 快 扩 充 有 效血 容 量 。对 实 质性 脏 器 损 伤 , 应 以手 术 止 血 为最 根 本 的抗 休 克 措 施 , 术 不 可 等血 压 正 常 后 进 行 , 手 以 免错 失 良机 。⑤ 术 式 的 选 择 根 据 病 情 力 争 简 单 有 效 , 救 抢 患者 生命 是 前 提 , 护 器 官 功 能 为 原 则 。脾 脏 损 伤 的 多 选 维 脾 切 除术 。肝 脏 轻 度 损 伤 的行 肝 叶修 补 , 网膜 填 塞 , 重 大 严
疼 痛 、 觉 消 失 的程 度 , 感 注药 后 l ~ 3 n内 每 5mi 定 5 0mi n测
11 临床资料 : 组患者 4 . 本 O例 , 性 2 例 , 男 5 女性 1 5例 , 年 龄 1 ̄6 8 0岁 。颈 部 与 外 观 无 畸 形 , 神 经 系 统 疾 患 , 组 无 全 均 选 择单 侧上 肢 手 术 部 位 在 上 臂 下 1 3以下 , 围较 大 , / 范 均
( 稿 日期 :0 9 1 — 1 收 2 0 — 01 )
作者简介 : 颖 , 16 侯 男, 9 5年 1 O月 生 , 治 医 师 , 西 北 方 主 山
风 雷 侯 马 分 公 司 医 院 ,4 0 9 0 30
神 经刺 激仪 肌 问沟联合 腋路 臂丛 神经 阻滞麻 醉 的临床 观察
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分析
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
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上肢手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为手术麻醉的主要方式,手术的成功率与四周的神经定位情况有直接的联系[1]。
以往的异感方式主要与患者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说出异感的位置有关,同时与患者合作情况、麻醉医生操作情况有较大的联系。
对于肥胖患者来讲,其比较容易产生失败的情况,或是阻滞不全的状况[2]。
随着神经刺激仪的广泛应用,同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
观察组包括男34例,女15例;年龄为18~54岁,平均(36.4±3.5)岁。
对照组包括男36例,女13例;年龄为20~52岁,平均(36.5±3.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神经刺激器定位静脉留置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下及肌间沟臂丛麻醉标准流程zj(精)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下及肌间沟臂丛麻醉标准流程腋窝入路:适应症:前臂及手部的手术禁忌症:axillary approach:在注射部位或腋下淋巴结发炎、手臂蜂窝组织炎、腋下淋巴结恶性肿瘤、原有的神经伤害、 PT.APTT prolong、病人拒绝配合的情况。
局麻药过敏肌间沟术前访视急诊病人须在接病人后了解病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最后的进食、进饮时间,是否存在麻醉禁忌症。
是否已打术前针,何种术前针。
确定签好麻醉同意书。
准备常规:1. 用物准备:神经刺激仪神经刺激针 20ml 注射器2. 急救药剂:先备妥 Atropine 、 Ephedrine (视需要3局麻药利多卡因氯普鲁卡因罗哌卡因等配好待用3. 测仪器:E.K.G. 、 BP. 、 Pulse Oximeter4. 可供全身麻醉的设备(如麻醉机及麻醉药品、喉镜5.Mask 、 Airway流程1. 入室2. 核对病人数据3. 吸氧4. 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5. 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
6. 确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麻醉;对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先作处理。
7. 麻醉操作1 麻醉医生于患侧 :2 体位:肌间沟的病人仰卧,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对侧,肩下垂。
操作者位于病人头前。
腋路法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被阻滞的上肢外展 90度,肘屈曲,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作行军礼状。
3 定位:a 肌间沟: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b 腋路法:在腋窝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再沿动脉走向,上摸至胸大肌下缘腋动脉搏动消失处。
4 穿刺:a 常规消毒:穿刺前需用 2%碘酒及酒精严格消毒皮肤,消毒后穿刺点处需铺孔巾或无菌单。
b 引导过程肌间沟入路将 5cm 长的 Stimulax 穿刺针与神经刺激仪连接 --→将刺激强度调到 1mA-----→向下、向内和向后方向进针 ----→刺激臂丛神经可以使肩部、肱二头肌、前臂或者手部产生运动性反应。
----→将刺激强度减到 0.3---0.5mA ,仍然存在相应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的运动反应,说明穿刺到位。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张大志王庚王晓琳李玉锦张文超杨晓宇【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影响。
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00):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
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10ml进行阻滞。
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
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
结果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NU组长(P<0.05)。
两组各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但在U组4根神经均阻滞成功率为93%,而NU组为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腋路臂丛Nerve stimulator improved the success rate of ultrasound-guided approach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Zhang Da-zhi,Wang Geng, Wang Xiao-ling, Li Yu-jin, Zhang Wen-chao, Yang Xiao-yu..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Beijing Ji 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efficacy of ultrasound –guided alone with nerve stimulator combined ultrasound –guided technique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Methods2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00 cases each, U group: ultrasound –guided alone and NU group: nerve stimulator combined ultrasound –guided. Nerve blocks were performed in the same order: radial, ulnar, median, and musculocutaneous, using 0.5% ropivacaine 10ml, respectively. Needle position was adjusted to provide circumferential spread of local anaesthetic around each nerve. The onset time of sensory blockade of radial, ulnar, median,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s and the efficacy of block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onset time of radial and ulnar nerves sensory blockade in the NU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in the U group(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sensory blockade of radial, ulnar, median,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s in the NU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U group. The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was 100% in NU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n U group (93%) significantly(P<0.05). Conclusion Nerve stimulator improved the success rate of ultrasound-guided approach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Key words】ropivacaine, ultrasound machines , nerve stimulator,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其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而成为手及前臂部位手术最常用的臂丛阻滞入路[1]。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3-26T14:44:28.18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作者: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导读] 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1河北省邢台市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2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作者简介:孟华,男,1974年8月出生,汉族,毕业学校:河北医科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骨科麻醉,小儿麻醉,现在河北
参考文献 [1]王昕等.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2008,23(15):1193 1195 [2]张艳芬等.1 14岁儿童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4):191 194 [3]赵璇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J].2008,24(4):317 319
邢台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工作。 【摘要】 目的: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腕管综合症松解术的患者40例,随
机分二组:最小电流值0 5mA组为A组,最小电流值为0 3mA组为B组。每组各2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前后,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 位进行记录。观察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应用神经刺激仪最小电流之间的关系。结果:B组在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 时间优于A组(P<0 05)。B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评分优于A组(P<0 05)。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术后24小时,B组比A 组平均延迟10%(P<0 05);在术后72小时,A组与B组无差别(P>0 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选用小 于0 5mA且大于0 3mA作为最小刺激电流强度进行神经定位,既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不会对神经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38例进行小儿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9例。
研究组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对患儿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 (T3)的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并记录两组氯胺酮的使用剂量、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
结果对照组T1时MAP(66.54±10.21)mm Hg(1 mm Hg=0.133 kPa)、HR(111.21±12.3)次/min,T2时MAP(74.29±9.14)mm Hg、HR(123.69±17.22)次/min,T3时MAP (74.83±8.35)mm Hg、HR(123.76±12.96)次/min;研究组T1时MAP(66.31±8.21)mm Hg、HR(112.73±16.22)次/min,T2时MAP(66.17±7.91)mm Hg、HR(108.62±17.42)次/min,T3时MAP(65.17±4.67)mm Hg、HR(110.57±15.26)次/min;两组T1时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T2、T3时MAP、HR较本组T1时明显升高(P<0.05);同时,对照组T2、T3时MAP、HR均较同时期的研究组明显升高(P<0.05)。
研究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且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刺激仪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传统神经阻滞方式是一种盲目式操作,容易造成麻醉失败 或者阻滞不全的现象,对后续手术造成干扰,需要追加麻醉药 物,往往会加剧不良反应的发生。神经刺激仪通过刺激周围神 经干对阻滞平面进行一个直接的定位,可以在保持患者意识清 醒前提下进行 操 作,还 未 到 达 神 经 干 就 会 出 现 相 应 的 运 动 反 应,故不会损伤神经干,相连的穿刺针还能更方便的注射麻醉 药物,各 项 优 势 让 其 在 临 床 上 的 应 用 越 发 广 泛[1],在 坐 骨 神 经、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上肢手术臂丛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 阻滞等多方面均有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神经刺激仪下 和传统方式下对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 性,以期为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4 年 1 月 - 2016 年 5 月行臂丛 神经阻滞手术患者 14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70 例。研究组男 41 例,女 29 例; 年龄 19 ~ 72( 45. 6 ± 5. 6) ; 对照 组男 43 例,女 27 例; 年龄 21 ~ 75( 45. 9 ± 6. 1) ,2 组性别、年龄 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2-3] 纳入标准: ( 1) 需要进行臂丛神经 阻滞手术者; ( 2) 均已被告知本次科研的目的、方法及参与意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erve stimulator in the nerve block. Methods 140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of 70 cases. The study group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rve stimulator anesthesia,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nesthesia. Two groups use the same anesthetics,ropivacaine + lidocaine. The time of onset,the time of operation,the VAS score,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nset time of blockade and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 significantly( P < 0. 05) . The VAS score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 significantly( P < 0. 05) . Conclusion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way,nerve stimulator in nerve block can shorten the preparation time and onset time,can produce effects around the nerve stem,not hurt the nerve,increased the anesthetic effect and safety,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麻醉学-神经刺激仪在区域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正中神经为腕部桡侧屈肌收缩和屈经引起手伸肌收缩;
肌皮神经诱发肱二头肌收缩。
下肢各支神经受电流刺激时的临床表现
股神经 为股四头肌出现收缩,伴有膝盖的跳动
坐骨神经为腓肠肌收缩,伴有足跖屈或背屈
神经刺激法用于区域阻滞的优点
早在1946年Ansbro即有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报道。目前此项技术已较为成熟。
已有一种可以置入导管的神经刺激针在临床使用。
方法是:先以神经刺激电流确定套管针已达所需阻滞的神经部位,将穿刺针撤去留下套管,再将导管置入拟阻滞的部位,操作即告完成。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可以单独在手术中使用,也可与全麻联合应用。
神经刺激法用于区域阻滞的优点
阻滞成功的指标客观、明确;
适用于无法准确说明异感的病人;
减少病人的不适感;
提高阻滞成功率;
减少神经损伤。
高危病人(ASAIII-IV级)难以承受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其他麻醉方式风险高;
新技术提高了麻醉成功率和安全性;
加快手术和医院周转的需要;
符合医疗费用紧缩的需要;
如仍有收缩反应则注入局麻药。
臂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
椎旁神经阻滞
高危病人(ASAIII-IV级)难以承受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其他麻醉方式风险高;
新技术提高了麻醉成功率和安全性;
加快手术和医院周转的需要;
符合医疗费用紧缩的需要;
对疼痛的研究,人口老年化
?老年人手术比例逐年增加
麻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腰肌间隙阻滞的副作用/并发症
不典型的双侧阻滞(硬膜外麻醉样作用)、鞘内注射导致双侧麻醉平面过高。坐骨神经近端阻滞无特殊的并发症。共同的副作用/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附近的感染、血肿或神经损伤。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徐凯;郑笛;黄云萍;邓顺宜【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7)001【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上肢手术;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作者】徐凯;郑笛;黄云萍;邓顺宜【作者单位】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310019;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后恢复迅速、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麻醉中。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局麻药剂量及浓度可对麻醉起效、镇痛持续及运动阻滞恢复三方面的时间产生影响[1]。
笔者观察行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行上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67岁,平均(43.56±7.64)岁;体质量53~74kg,平均(62.12±8.05)kg。
对照Ⅰ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7岁,平均(43.56±7.64)岁;体质量53~74kg,平均(62.12±8.05)kg。
对照Ⅱ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68岁,平均(43.29±7.76)岁;体质量50~72kg,平均(61.06±8.01)kg。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组均开放下肢静脉,术前应用2mg咪唑安定与0.05mg芬太尼,B超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选择长轴平面内技术,移动探头,令腋鞘臂丛影像在合适的位置显示。
取超声探头外侧皮肤处进行穿刺,向腋鞘推进,令针头先处于肌皮神经周围,用神经刺激仪引发肌皮神经的屈肘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7mL局麻药,肉眼可见局麻药扩散,把针退到皮下;对进针角度进行调节,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尺侧,引发尺神经的腕尺屈或曲掌指和拇内收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7mL;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桡侧,引发正中神经的旋前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7mL局麻药;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后下方,引发桡神经的伸腕和拇外展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9mL局麻药;观察总量为30mL的局麻药扩散情况,使液性暗区完全包围臂丛。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术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共采用病例62例,应用B·Braun公司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及22G绝缘针,局麻药使用0.3%~0.5%盐酸罗哌卡因和1%~2%盐酸利多卡因。
以初始电流1mA在神经定位点穿刺,引出效应肌群颤搐后将刺激电流调小至0.2mA~0.3mA仍有明显肌肉颤搐时注入预定容量的局麻药。
结果:62例患者肘部神经阻滞效果优者60例,效果良者2例,优良率100%。
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肘部神经阻滞,效果确实可靠,对于前臂手术,能提高阻滞成功率和精准度,并且非常适合于初学者,有客观的注药指征和效果评价。
与传统肌间沟入路和腋路相比,其用药量小,并发症少,对患者功能影响轻微,适合于老年、单纯小臂或手部骨折等手术以及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患者,值得推广和普及。
标签:神经刺激仪;肘部;神经阻滞术肘部神经阻滞术,由于定位不清,神经走行没有神经鞘膜包裹,传统方法阻滞时与腋路、肌间沟径路不尽相同,故而临床常很少采用,多被腋路和肌间沟所代替[1]。
由于近几年来神经刺激仪广泛用于神经阻滞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也逐渐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2],受此启发,本研究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肘入路神经阻滞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上肢手术6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11~59岁。
手术包括桡骨骨折、尺骨骨折、掌骨骨折、指骨骨折、腱鞘囊肿及清创缝合术。
所有病例效果全部满意,术中血压、脉搏平稳,麻醉成功。
1.2 麻醉方法1.2.1 器械及药品Stimuplex神经刺激仪(B·Braun公司)及120mm的22G 绝缘针和50mm的22G绝缘针;灭菌神经阻滞麻醉包。
1.2.2 定位及方法术前禁食并常规监测体征。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神经及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104例肩周炎患者,年龄45~75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局部痛点阻滞结合口服药物治疗,给予Ⅱ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下神经阻滞治疗。
两组均2次/周,4次为一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相同且必要的功能锻炼,1周后及1月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
其中Ⅱ组患者疗效优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神经及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明显,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
【关键词】超声、神经刺激器、神经阻滞、肩周炎【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107-02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滑囊、肌腱等特异性炎症引发的粘连性症候群,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肩关节疼痛、肩颈活动不便等症状。
该病好发于40~70岁人群中,50岁为发病高峰[1-2]。
其中以体力劳动者最为常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偏高。
如忽略早期的诊治,部分患者会长期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疼痛,引起肩关节活动障碍,严重时导致三角肌萎缩,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因此缓解并治愈疼痛对治疗肩周炎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于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给予肩周炎患者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神经及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103例临床诊断肩周炎患者,年龄在45~75岁;ASA Ⅰ~Ⅱ级。
病程1~5月,其中左肩51例,右肩53例。
男性48例,女性55例。
所有患者均单侧患病,x线均示无骨折和骨结核等骨性病变。
排除标准:(1)化脓性肩关节炎,(2)长期服用安定类、阿片类药物,(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4)无药物过敏史及神经阻滞禁忌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
用效果。
方法 80例拟行腋路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
I组采
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0.4ml
/kg。
结果 I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
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
结论应用神经
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周
围神经定位的准确性,由于是一种盲探式操作,需患者清醒合作及准确诉说异感[1],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不全及麻醉失败时有发生,甚
至需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药物而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
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
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高其成功率。
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常规腋路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
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19—62岁。
颈部与
外观无畸形,无神经系统疾患,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每组40例,I组采用神经
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
[2]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100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m1/kg/h)。
患者仰卧,患肢取“军礼样”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体位,记号笔标出腋窝处腋动脉走向,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针体与皮肤呈15°角,斜向腋窝顶部。
常
规消毒铺巾后,1%利多卡因0.5mL局部浸润,I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DIG神经刺激仪,穿刺针是高度绝缘的短斜面刺激针,将神经刺激仪
的正极通过一次性心电图电极与患者的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针连接,当针刺入
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以1Hz的频率、10~15mA的输出强度进行神经刺激,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颤动,即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强度
至产生肌颤动,当在最低的电流强度(0.3~0.6mA)时仍有明显的肌颤,此时即可
确定针的位置最接近神经,通过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直接注入局麻药。
Ⅱ组采
用传统方法进针后,当上肢有触电感且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
采用突破感法者,进针有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25 ml,所有
病例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
手术开始后阻滞效果若未达到手术要求,则需静脉追
加芬太尼0.05mg,5—10min后无明显效果改为全麻。
1.3 观察指标
1.3.1 起效时间观察阻滞完成至镇痛完善,可以开始手术的时间。
1.3.2 麻醉效果以针刺法测定手术部位疼痛、感觉消失的程度,注药后15~
30min内每5rain测定1次,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将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
优:手术时完全无痛;良:手术时轻微疼痛,需辅以安定镇痛药;差:
手术时剧烈疼痛,需追加神经阻滞或改全身麻醉方能完成手术。
其中麻醉效果优
良者即为阻滞成功。
1.3.3 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气胸、呼吸困难等。
2 结果
麻醉起效时间:I组为(16.9±3.8)min;lI组为(17.8±4.2)min。
麻醉效果:I组40
例患者对1.0~1.5mA输出电流强度均产生肩部、上肢肌肉收缩反应,降至0.5mA 仍有肌颤,1例肱骨骨折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欠佳,1例阻滞平面末满足手术要求
而需追加镇痛药,其中优38例,良1例,麻醉成功率为95%。
II组优28例,良
4例,8例穿刺有异感但均阻滞不全,成功率70%,其结果见表1。
并发症:I组
出现霍纳综合征l例,未见使用神经刺激仪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及感觉异常。
Ⅱ组出现惊厥、抽搐1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3例。
表1 I组和II组麻醉效果比较(n,%)
*:与I组比较,P<0.01
3 讨论
臂丛神经是分布于上肢的周围神经丛,是由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构
成的混合神经,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局部镇痛完全而患者意识清醒、并
发症少等优点,而传统的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它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正
确定位及麻醉医师的经验,因无客观指标,需反复寻找异感,对于不合作的患者
难以取得好效果,麻醉效果不佳而增加局麻药量又使药物毒性或并发症增[4-7]。
而神经刺激仪能产生单个的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
配的肌纤维收缩,从而帮助正确定位,并能直接通过与神经刺激仪相连的绝缘针
直接注入局麻药[8-11]。
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并发症,其定位方法是以阻滞区域肌
纤维收缩为客观指标,因此它可用于意识不清以及定位困难的患者,可提高阻滞
的成功率。
本组I组阻滞成功率高达95%,其结果说明了电刺激神经干产生所支
配的肌肉收缩为客观指标,避免了由于操作者主观判断失误或患者不合作等因素
而导致的定位不准和麻醉失败。
而传统方法中异感法阻滞起效时问较快,突破感
法由于药物与神经距离较远,阻滞起效时间较慢,故二者混和后总起效时间慢于
神经刺激仪定位组。
与传统法相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指标明确、客观,尤其是
对于肥胖、颈短及解剖标记不清楚的患者,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阻滞成功率高。
本文观察证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的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准确率高,操作
简易,对血管神经损伤小,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帮助麻醉医师准
确定位,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性,但它并不能代替解剖学的标志定位,仍需强调
神经阻滞时患者的体位,解剖定位以及麻醉医生正确地使用神经刺激仪技术,是
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基本点。
参考文献
[1]徐旭仲,余微萍,姜爱芬,等.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调夺和静脉局部麻醉的辅助作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32(3):101—102.
[2]周琼英.应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观察.中华实用医药
杂志,2002,9(9):802—803.
[3]卢学法,刘国英.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与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
杂志,2003,6(1):47—48.
[4]蒋如,杭燕南.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闷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0,21(1):47.
[5]徐仲煌,黄宇光,任洪智,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5):278.
[6]韩英,李志云,俞国灿,等.微电流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40例临床观察[J].
浙江医学,2004,26(5):377—378.
[7]易德保.颈丛麻醉的应用解剖[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5):294—295.
[8]封凯旋,黄汉江,李军,等.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罗哌卡因在颈浅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5,10(5):391—392.
[9]杨邦祥,王儒蓉,赵利福,等.持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附50例经验体
会)[J].华西医学,1997,12(4):484—485.
[10]徐承君,常晶,朱世明.0.75%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治疗偏头痛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2):130.
[11]詹伟建,王宇川,陈华燕.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22(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