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怀诗鉴赏 PPT课件

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
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此外
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诗人们以山水田
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
田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
居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
往,表现宁静淡泊的情怀,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这
捕捉诗中意象——把握意象的特点或色彩(冷暖明 暗)——再现意象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画面(意境)及画 面特点——体会画面的作用及诗人的情感。
4
(二)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意象——意象的特点或色彩(冷暖明暗)——组合的画面(意境) 及画面特点——体会画面的作用及诗人的情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二)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抓意象),组成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 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 浑壮丽,(品意境)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 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 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 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悟情感)。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简析】诗中的第一、二句着意从静态描摹,却 写出了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花开的生机与活力;三、 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 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给读者营造出一种静谧安闲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8
(三)分析山水田园诗描写景物的手法
《春江花月夜》ppt优秀课件

(2)善于烘托和铺垫。
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 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 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 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 哀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 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 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 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 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 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 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 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 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 美,很典型。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 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按 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 照,为什么写独 照“离人妆镜台” 呢?景物的选择, 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妆镜台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 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 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 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 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 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 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 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 情历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 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 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 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 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 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 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 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 白沙看不见。
雨霖铃优秀课件ppt.ppt

1、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2、人物活动:
①今宵酒醒何处 ②良辰好景、千种风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
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伤离别”
共同感受 触景生情
普遍情感
主旨
进一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
别离诗的思想感情
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 为以下几方面:
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情态
感情深挚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白描
勾画图景,传递感情。
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 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 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 白。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 像的景物,是虚写。
分析炼字
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 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 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骤雨
雨给人以悲凉清冷之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寒”点出节令(深秋),显 出凄清,渲染气氛;
“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 “美人迟暮”的感慨;
“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 送别之“泪”。
宵 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
《渡荆门送别》PPT精品课件

二 深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二 深入探究
2.颔联写景,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景,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二 深入探究
3.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 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月下飞天镜”月本在天上,倒映长江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多变生成海市蜃楼。 反衬江水平缓,原野低平,江岸广阔。
二 深入探究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迷恋不 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人称“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反应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 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 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充满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二 深入探究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 谈这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二 深入探究
6.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风景的描画,反应了诗 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体现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 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爱 恋、思念之情。
《望月怀远张九龄》PPT课件

▪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 动感。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
精选课件
10
▪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了什 么艺术手法?
▪ (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2)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
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 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响。
精选课件
15
▪ 请思考: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有哪些?
精选课件
16
▪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赋》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 思》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 居易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 歌头》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
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2、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
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3、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
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4、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
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
理想的光彩。
▪ 2 、海上生明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的 艺术手法?
▪ 3、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 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露滋”有何意味?
▪ 5、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蕴含了什 么样的情感?如何理解?
精选课件
9
▪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生” 字好在哪里?
精选课件
10
▪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了什 么艺术手法?
▪ (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2)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
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 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响。
精选课件
15
▪ 请思考: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有哪些?
精选课件
16
▪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赋》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 思》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 居易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 歌头》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
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2、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
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3、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
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4、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
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
理想的光彩。
▪ 2 、海上生明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的 艺术手法?
▪ 3、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 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怜”“露滋”有何意味?
▪ 5、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蕴含了什 么样的情感?如何理解?
精选课件
9
▪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生” 字好在哪里?
次北固山下诗歌赏析ppt课件

•海日生残夜①
•译句: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
•江春② 入旧年③
•译句: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解释:残夜,夜将尽未尽。江春, 江上 的春意。旧年,将要逝去的一年。
•乡书①何处达?
•
•译句:给家乡写的信什么时候能到达呢?
•归雁②洛阳边
•译句: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行舟③绿水④前
•译句:船在碧波上前进。 •解释:客路,行客前行的路。青山,北固 山。 行舟,行进中的船。绿水, 指长江。
•潮平④两岸l阔②
•译句:潮水上涨,江面宽阔。
•风正③一帆悬④。
•译句:风势正顺,白帆高挂。
•解释:潮平,指江水上涌时水面与两岸持 平。阔,开阔。风正,风势正顺,恰到好 处。 悬,挂。
• 2、写景传神,意境和谐优美 • 诗中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 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变得开 阔,而“风正一帆悬”写景则更为精彩, “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 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 保证“一帆悬”:风虽顺,若很猛,那帆就 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 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容。全诗写景精彩传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达技巧
•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 “形容景物,绝妙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 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 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 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 走严冬,表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释:乡书,家信。归雁, 北归的大雁。
4. 即景抒情诗《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1张PPT)

教师点拔: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 少伤时、惜时、叹时作流传千古,让人在浩淼 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 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 人生中有为的斗志。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 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 思考。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几句如何把江月与人融为 一体来抒发感情?
“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 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 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 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 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 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 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 “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 “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 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 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 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 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教师点拔: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 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 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 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 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 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PPT课件

二段释疑:
指着西山
今年登九高月远望二十八才日,因因为 坐法 以….为异
华于西是亭,渡望过西山,始指异之。沿着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
而止。 砍伐
走到…尽头
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上, 眺望西山,才指着它认为奇异。于是吩咐仆人渡过湘江, 沿着染溪,砍去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清除 到高山之顶。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 从他处着墨?
以前永州山水游览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 游不同于以往。
用游其它山水时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 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但游历众山却 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 “怪特”之处。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 “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 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 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 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 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 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 山水的开迹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译
这样才认识到这座山是如此之特
文
出,和小土丘不是一类。
这样以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
特出
译文 渺远的样子,与大自然之气在一起,而没
有谁知道它的极限; 广大的样子,与创造 万物的神同游,而没有谁知道它的尽期。
边沿,极限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渺远洋的样洋子乎与” 造在一物起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尽期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 “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 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 散文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怀远
诵读品情:
张九龄
海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整体感知:
这是抒写怀念远方之 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 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 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 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 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 人的思念。
一、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 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 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从相 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二、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三、语言明快,细细品味,余甘无尽。
四、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 传达情思,层层深入,构思巧妙。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 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 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 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 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 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 是什么?你喜欢这首诗歌吗? 提示: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 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孤单寂寞的情绪 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 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 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 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 调雄浑,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 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
即景抒情诗
即景抒情诗
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 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 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 和寓意,进而感 受诗歌情景交融 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 情感与自然客观 物象融合的整体。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 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 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 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 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 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 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 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 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赏析“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有我满腔的 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 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 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 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 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鉴赏品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来者”是指古代那些能够 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 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 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 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 政治才能的文人。对武后朝的不少 弊政,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 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为人 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 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 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 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 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 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 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 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 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前——后
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不见
念 天地之悠悠 独 怆然、泣下
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怀才不遇的孤寂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知人论事: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宰 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 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 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 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 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 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 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 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 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 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 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 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 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 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 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 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 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 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 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 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 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 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 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 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 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 有《曲江集》20卷传世。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 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 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 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 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 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 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 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点拨:此句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
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 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 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 出,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 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 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
赏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 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 头两句。终夜相思不能入睡,于是 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 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 睡。 赏析“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