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之生死观主题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及解读第一部分:至乐即无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 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 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 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 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 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 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 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第六部分:人之生死不足以忧愁与 欢乐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鑳蓬而指
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 果养乎?予果欢乎?“ 解读:这里“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 可借文章第二部分庄子鼓盆而歌故事帮助理解。 生死没什么区别;“若果养乎?予果欢乎?”对 应本篇开头所讲的观点“吾以无为诚乐矣”, 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生死与快乐无关,既然 生死与快乐无关,那么,快乐与什么有关,什 么才是快乐呢?这一段没有回答,因为前边回 答过了,这里是更加深刻的阐述罢了。
《至乐》之庄子生死观解读
汉语言121班刘娜
生死是一个永说不尽的话题
生死是伴随人一生的问题。 与生死共生的感情是苦乐,人普遍认为,
死亡的终结是痛苦的,生存应是短暂而欢 乐的。 庄子却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关于生死, 关于苦乐,表面来看,庄子是苦生乐死 的, 那么实际呢?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欢 乐呢?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死呢?在这篇文 章里庄子就给我们讨论和回答了这样的问 题,我们将分为以下七部分来解读。


第二部分:人之生死乃气之聚散离 合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 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 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人且 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春 秋冬夏四时行也。” 解读:这是庄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也是庄子对待死亡的看 法。庄子用歌唱的形式对待死亡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是欢乐的 ,这也 就是后来很多人将庄子的思想误读为“苦生乐死”,也就是前面我 们所提到的问题,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入来看,我们可以提出 一个问题,既然庄子苦生乐死,那么他为何不选择自杀?自杀不是 最好的归宿吗? 歌唱只是一种形式,又有谁说歌唱一定代表欢乐 呢?所以“乐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进而提出人的死生乃是气的 聚合与流散,犹如四季的更替。
第三部分:死生如昼夜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 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 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 恶焉!"
解读:滑介叔与支离叔观景时胳膊上长了 一个瘤子,他却并不厌恶它,认为它的形体是 假借外物生成的,最终也会像灰尘一样自然飘 散灭亡,指出“死生为昼夜”也就是有生必有 死的规律,人该顺应规律。
谢谢观看!
第七部分:人之生死为万物循环的 一部分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
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 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 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 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 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 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 于机。" 没有根据的,其目的在于说明万物从“机”产生,又回 到“机”,人也不例外;从而照应了首段,人生在世无 所谓“至乐”,人的死与生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变化。。



富贵寿善也” 不是真正的尊,因为不利于养生、活身。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不是真正的乐,提出自己观点与世俗的对立。 提出自己观点:“吾以无为诚乐矣”。为什么呢? 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顺其自然。有了无为的价值观,当天天“身不得 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时,就不觉得 苦,就没有忧惧,那样也就快乐了。例如,《论语.雍也篇》贤者回也,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再有,“吾以无为诚乐矣”的立论基础是老子的养生理论:《老子》第十 一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 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貴大患若身。何谓宠 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了这一观点,就有 了判断快乐与否的标准,即“无为诚乐矣”,“无为可以定是非”。这样, 结论就是“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通过批判世人所认为的苦乐并不是真正的苦乐来阐述自己对于真正的苦乐的 看法,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无为是最好的存在状态。

第五部分:人为强求易招致灾祸, 一切应顺其自然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
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 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 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 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且女独不闻邪?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 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 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 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 而止,逶迤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譊譊为乎!咸池 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 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 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 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解读:以孔子的一则寓言故事揭示这一道理。

第四部分:生虽苦累多,死后即使 安乐 Nhomakorabea不能复生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 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 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 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 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 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 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解读:庄子借对骷髅的问题指出了人生的苦累繁多,借骷髅不愿 复生而反衬生的苦累,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认为庄子对于生的看法是 “苦生”呢?不尽然,单纯只看这一段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然 而结合全文来看,首部分作者已经批判过世人所认为的苦累并不能 称之为苦累,进而反映出庄子的思想,活着为这些事情所累是没有 意义的,有老庄一贯主张的无为,反对有为的意思。
解读:写物种的演变,这一演变的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
总结及现实价值
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是等量齐观的,即“齐生死”,而 并未对生死的任何一方有感情上的过度倾向。他认为生 死与苦乐无关,人们不该为了生死这一天道循环的自然 规律而倾入过多情感,为生死或苦或乐都是没有必要的。 对于生存的状态而言,无为是最好的状态,有名也好, 无名也罢,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安然处之即可,不要 囿于世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凡事顺其自然,不过分强求。 在《至乐》中,庄子始终以天地之大视野来看待人生的 小问题,所表现出的超脱而其乐无穷的人生姿态可以为 我们在生存姿态的选择上提供一种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