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代皇帝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历代皇帝简史

北魏是一个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148年的时间。却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不为世人所知,史记记载也是寥寥无几,小说,电影,电视也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声不响的蒸发了,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王朝,这个民族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的部落国家发生长期的融合和战争,在进入中原的过程当中他们首先建立了代国之后被后秦所灭,最终才建立了强大的魏国,为区别于曹操建立的魏,所以历史上称它为北魏

鲜卑民族来自大兴安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犳鹿成群,松涛澎湃叫做大鲜卑山,他们打猎,吃兽肉,穿兽皮,采集野果住在嘎仙洞中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的最高领导人不叫大王,更不叫皇上,而是叫做可汗,可汗率领着他的部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先安无事直到,第五代推寅这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南迁,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原因何在呢?

一、人口的持续增长。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大兴安岭虽然物产丰富,但动物的繁殖赶不上人类的破坏,推寅可汗肯定是被逼得没有法子,狼多肉少啊!二、大兴安岭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严寒、暴风雪是大兴安岭的常客,让他们苦不堪言。三、周遭邻国局势的变化。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衰败了,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答应。现在推寅汗有机可趁,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这个地方叫大泽,今天的呼伦贝尔湖。“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这是内蒙古草原民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如同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无尽的沼泽,多么的荒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原,以至于推寅汗坚决的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上天没有再给他机会,他死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先要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做斗争,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要需要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压力。满怀信心而来却大失所望,林地民族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它不同于草原民族,林地民族是没有马匹的,在深山老林马儿不能奔跑,所以他们走的非常艰难,没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不懂放牧,所以他们才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停下来,大泽离大鲜卑山仅百里。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勇敢的推寅汗死了,他的继承者们只得在大泽学习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牧牛放马,一呆就是上百年,大泽湖畔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人口继续增加,但环境依旧恶劣,漠北的严寒让鲜卑人吃尽苦头,暴风雪降临的日子,他们会在雪地里刨个坑,伴着风雪的怒吼声睡在里面。到了可汗邻时的时候,老可汗认为不能在这么下去,临终遗言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继续迁徙,据说有神人对他讲:“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越过那一座座山峰,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原,孩子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的向前走!”这个故事宗教神火色彩强烈,因为他们需要迁徙,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尽的,他们渴望更好的生活。洁汾、力微父子依旧在努力寻找他们理想中的土地,他们在匈奴故地辗转迁徙,终于一片美丽的土地印入他们的眼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几经周折鲜卑人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归宿。神主拓跋力微创建了代国,之后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兴代国,这时他只有16岁,打败其他少数民族稳定了他的塞北的统治建立魏国,定都盛乐,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真正意义上的北魏由此开始……

拓跋珪北魏的开国皇帝,一出生体重是平常儿童的两倍,是个大额头、大耳朵、又重又肥的胖小子。聪明,很早会说话,眼睛炯炯放光。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一生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重视文化教育,

发展农业生产,经过道武帝的苦心经营发展为北方一个封建大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朝对持的格局,北魏王朝是第一个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三十岁以后的拓跋珪行为异常,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据【魏书】记载,他会经常残杀大臣,皇帝出门要坐步辇,他手上会拿一把宝剑,不高兴了一剑刺在抬撵人的后脑勺,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马上代替,每次出行都会杀死十几个人。当时北魏境内不断出现自然灾害,拓跋珪很迷信,他觉得是手底下的大臣没有尽到人臣的职责才导致的灾害,所以对大臣,对在身边服侍的人都怀有恶意,整天疑神疑鬼的,每当文武百官上前启奏国事,他就会想想人家过去犯下的错。突然下令杀掉之人,如果有人面色稍变,或是呼吸不匀,言语出现杀错,就会怀疑你们是不是心中有鬼,作则心虚,有时会亲手把人刺死,在大殿门前每天都摆放着被处决的尸体。这位横赛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杀人魔,人们说他生性残暴,是少数民族的本性,其实他当时换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魏晋南北朝所谓的“玄学”非常流行,人们思想空虚,认为看破红尘生死,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流行食用一种名叫“寒食散”的药物,寒食散又叫五石散,只要是由雄黄,石钟乳,青磁石,丹砂,白石英组成,这些在中药材中属于金石类,在【本草纲目】中都有说明,或多或少都有毒性,现代化学技术也测定出含有汞,铅,水银等,寒食散是药石,性燥,有春药功效,必须心境平和,寒食散促使魏晋士人形成一种平和、豁达的性格,不轻易动怒。生性野蛮、剽急的北方蛮族人学不来,他们服用,非但起不到神智清明有益一方面的作用,反而导致坏的副作用变本加厉。拓跋圭在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性情更加狂燥,喜怒无常。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通宵不入眠,追想自己平生成败得失,自言自语,喋喋不休。另外在原因也很重要,在金戈铁马,摧城拔寨上拓跋珪是战功赫赫,得心应手,但是在建立北魏后他却陷入两难的境地,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却大量保留着胡人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因而不能像汉族皇帝一样轻易驾驭政权,反而处处受制于人,甚至皇位也受到威胁,连身边的大臣都要治他死地,取而代之,这是对他打击很大,对所有人猜忌不放心,长期以来精神处于特别焦虑,特别紧张的状态,最终导致他患上精神疾病……

这位伟大的皇帝最后也不的善终,死在自己的亲身儿子手下,北魏自开国以来就立下了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母以子为贵,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中,诸皇妃以生儿子为荣,母亲为儿子能继承皇位,对老皇帝争宠献媚,费尽心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母亲便被尊为太后,享齐人之福,荣耀无边。这种情况,在北魏宫廷不存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立下的规矩是,立太子先杀其母。试想还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呢?以至于魏书中说后宫的女人情愿自己生的是女孩,即使是男孩也不愿别立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是拓跋嗣是个大孝子,听到这条惊人的诏令时,满面流泪,哀泣不自胜,回到住处,整天整夜地哭号悲泣,“日夜号泣”。拓跋圭大为恼火,身为一国储君,不能为天下解忧,为百姓立太平,为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如何做帝国领袖!下旨召拓跋嗣入宫,太子东宫的左右亲信对拓跋嗣说:“太子,你不能去!皇上很气愤,你如果进去,恐怕出不来了。万一一不小心把你打死了,你就陷皇上于不义,不如暂时回避一下,太子一听有道理,于是连夜就跑了。太子拓跋嗣失踪。拓跋珪只能另立一个太子。他考虑立他的次子拓跋绍为太子。拓跋珪年轻时,到贺兰部见到自己母亲贺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对母亲说明心意,要娶小姨为妻(拓跋珪部起自沙漠,礼仪人伦不同于汉族)。贺兰太后开始坚决不答应:“不行!我这个妹妹太过于漂亮了,必有不善不吉的兆头。而且她已经嫁人了,不能夺抢别人的妻子。”拓跋圭当年意气正锐,锋芒在外,怎么会放过一个合心意的漂亮女人呢,派人把她丈夫杀死,,纳之为妃,生下了拓跋绍,这孩子他父亲的优良基因一点没遗传,自小就凶狠无赖,喜欢打劫行人,剥光人家的衣服取乐,拓跋珪恨铁不成钢有次把这孩子头朝下掉在井里打,知道奄奄一息才拉上来。公元409年的一天,拓跋珪把贺夫人大骂一顿,并将其囚禁,准备处死,天黑推迟未决。贺夫人害怕,同床这么多年,不知道丈夫什么样的脾气,满朝权贵说杀就杀,同甘共苦的刘夫人说赐死就赐死,弄死自己哪里会顾念夫妻情意,不甘心等死就千方百计通知自己的儿子来救自己,当时的拓跋绍只有16岁,看到自己母亲有难,一不做,二不休,当天深夜就跑进他爸的寝室,现在的拓跋珪个性怪异,非常残暴,不得人心,人们都盼他死呢!所以也没有人帮忙,只高喊一声有贼,就死在了乱刀之下,开国皇帝终年只有三十九岁,砍死父皇,拓跋绍紧闭宫门,第二天中午,皇宫的门还没开,拓跋绍谎称奉诏,把文武百官集合在端门之前,面向北方站立,从门缝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