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代皇帝简史
北魏
北魏君主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北魏历经20帝,共148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拓跋宏------北魏第六个皇帝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后改名元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5岁即位,23岁亲政。
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①从原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③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④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⑤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99年,拓跋宏病逝,享年33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母亲李夫人。
拓跋宏未生之时,献文帝的嫡母冯太后临朝,献文帝皆听命于母后;拓跋宏降生之后,冯太后才归政,并亲自抚养皇长子宏。
拓跋宏三岁被立为皇太子。
五岁继位。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拓跋弘仍然总揽朝政。
由于连年水旱,租调繁重,官吏贪暴,百姓流离,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
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孝文帝10岁时,太上皇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冯太后乃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二次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
冯太后足智多谋,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
北魏东海王元晔、前废帝元恭、后废帝元朗、出帝元修大事年表
北魏东海王元晔、前废帝元恭、后废帝元朗、出帝元修大事年表元晔(509年—532年)字华兴,小字盆子,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
北魏第十三位皇帝,在位530年—531年,年号建明、太昌,史称东海王。
元恭(498年—532年)字修业,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母为琅琊王氏。
北魏第十四位皇帝,在位时间:531年—532年,年号普泰,西魏追谥节闵皇帝,东魏称为前废帝或广陵王。
元朗(513年—532年)字仲哲,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南安惠王拓跋桢曾孙,章武恭王元彬之孙,章武庄武王元融之子。
北魏第十五位皇帝,在位时间:531年—532年,年号中兴,史称安定王或后废帝。
元修(510年—535年)字孝则,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
北魏第十六位皇帝即末代皇帝,在位时间:532年—535年,年号太昌、永兴、永熙,西魏追谥为孝武皇帝,东魏追谥为出帝,葬于云陵。
东海王元晔剧照永安三年、建明元年(530年)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设计诛杀尔朱荣、元天穆于明光殿,及荣子仪同三司尔朱菩提。
尔朱世隆、荣妻乡郡长公主率部谋反。
诏以尔朱天光为侍中、仪同三司,以杨津为使持节、督并肆燕恒云朔显汾蔚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兼尚书令、北道大行台,经略并肆。
十月,尔朱世隆与尔朱兆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元晔为帝,大赦所部,年号建明。
徐州刺史尔朱仲远谋反,率众进逼京师。
十一月,元子攸令郑先护、李侃希、杨昱讨伐尔朱兆。
以长孙稚为太尉公,元彧为司徒公,尔朱天光进爵为王。
尔朱仲远攻陷西兗州,俘获刺史王衍。
令贺拔胜、郑先护并前往讨伐,不久二人赞拜逃走。
十二月,尔朱兆寇围攻丹谷,都督崔伯凤战死,都督羊文义、史五龙投降,大都督源子恭逃走。
尔朱兆、尔朱度律自富进逼京城,诛杀皇子,并杀临淮王元彧,范阳王元诲。
尔朱度律镇守京师,尔朱兆迁元子攸于晋阳,诛杀于三级佛寺,时年24岁,并诛杀陈留王元宽。
同月,河西人纥豆陵步蕃、破落韩常大败尔朱兆于秀容。
北魏历代皇帝简史
北魏历代皇帝简史北魏历代皇帝简史北魏是一个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148年的时间。
却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不为世人所知,史记记载也是寥寥无几,小说,电影,电视也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声不响的蒸发了,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王朝,这个民族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的部落国家发生长期的融合和战争,在进入中原的过程当中他们首先建立了代国之后被后秦所灭,最终才建立了强大的魏国,为区别于曹操建立的魏,所以历史上称它为北魏鲜卑民族来自大兴安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犳鹿成群,松涛澎湃叫做大鲜卑山,他们打猎,吃兽肉,穿兽皮,采集野果住在嘎仙洞中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的最高领导人不叫大王,更不叫皇上,而是叫做可汗,可汗率领着他的部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先安无事直到,第五代推寅这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南迁,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原因何在呢?一、人口的持续增长。
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
大兴安岭虽然物产丰富,但动物的繁殖赶不上人类的破坏,推寅可汗肯定是被逼得没有法子,狼多肉少啊!二、大兴安岭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
严寒、暴风雪是大兴安岭的常客,让他们苦不堪言。
三、周遭邻国局势的变化。
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衰败了,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答应。
现在推寅汗有机可趁,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这个地方叫大泽,今天的呼伦贝尔湖。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这是内蒙古草原民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
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如同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
北魏历代皇帝简介
北魏历代皇帝简介北魏是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刚建国的时候国号是代,后来改为魏国,为了和战国时期的魏国,三国时期曹操父子建立的魏国区分,拓跋珪建立的魏国史称北魏!北魏自公园元386年建立,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一共存在148年,历经14位皇帝!1.道武帝拓跋珪(371-409)是代国开国皇帝拓跋什翼健的嫡孙,父亲拓跋寔在拓跋珪出生之前就在内乱中死亡,六岁的时候前秦攻打代国,拓跋什翼健战败后被部下杀死,前秦趁机灭掉了代国。
前秦皇帝苻坚原本要把拓跋珪带回长安监管,但是在代国旧部的游说支下六岁的拓跋珪得以留在代国故地。
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叛乱四起,前秦分崩离析,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年仅16岁的拓跋珪趁机召集旧部重建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国!经过几年的征战,拓跋珪统一了代国故地,与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后秦姚兴三足鼎立。
公元395年拓跋珪在参合陂打败后燕主力,后燕一蹶不振,两年后拓跋珪率主力南下攻打后燕,占据了后燕绝大部分领土,将后燕分成南北两部,公元404年又在柴壁之战中击败后秦姚兴,抑制了后秦的发展,北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拓跋珪开始志得意满,刚愎自用,为求长生不老服用寒食散,以至于脾气暴躁,猜忌多疑,滥杀大臣,最终在公元409年被儿子拓跋绍弑杀,年仅39岁。
2.明元帝拓跋嗣(392-423)拓跋珪长子,公元409年拓跋珪在宫廷政变中死去,太子拓跋嗣平息内乱,继位为帝,成为了北魏第二任皇帝。
拓跋嗣在位14年,任内团结各部落首领,下诏书招纳贤才,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北魏国力迅速提升,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饮马瓜步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422年,拓跋嗣趁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病死之际出兵南下,夺取河南之地,留下大将镇守河南,自己率军返回首都平城!拓跋嗣为求长生时常服用寒食散,日积月累之下毒性频频发作,身体日益虚弱,再加上南征刘宋积劳成疾,于公元423年病逝,年仅32岁。
北朝君主列表
天安 皇兴 延兴 承明 太和 景明 正始 永平 延昌 熙平 神龟 正光 孝昌 武泰 建义
—
—
建义 永安 建明
—
普泰 中兴
—
太昌 永兴 永熙
466 年—467 年 467 年—471 年 471 年—476 年 476 年 477 年—499 年 500 年—503 年 504 年—508 年 508 年—512 年 512 年—515 年 516 年—518 年 518 年—520 年 520 年—525 年 525 年—527 年 528 年 528 年 528 年
烈宗孝闵皇帝 元钦
—
恭帝
拓跋廓
在世时间
年号 天平
元象 524 年—551 年
兴和
武定
使用时间 534 年十月—537 年 538 年—539 年十一 月 539 年十一月—542 年 543 年—550 年五月
在世时间 488 年-508 年
年号 建平
507 年-551 年 525 年-554 年 537 年-557 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第1代
彭城景思王 高浟
14 年
550 年—564 年
第2代
彭城王
高宝德
常山國
北齊常山國(550 年—560 年)
13 年
564 年—577 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第1代
常山王
高演
上党國
北齊上党國(550 年—577 年)
10 年
550 年—560 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27 年
在位時間 550 年—577 年
北魏历代皇帝年号庙号名字 北魏开国末代皇帝 北魏皇帝列表介绍
北魏历代皇帝年号庙号名字北魏开国末代皇帝北魏皇帝列表介绍北魏(386~557 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 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
439 年,统一北方。
493 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
534 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东魏武定八年(550 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期间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 年。
从386 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 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 年。
此外因为北魏是游牧民族,历史上北魏皇帝大多短命。
北魏——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
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
386 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
493 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 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简介遇刺身亡,北魏开国皇帝北魏道武帝(371 年—409 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
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376 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385 年,15 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
又在次年即386 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 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
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 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那些死于非命的北魏皇帝们
那些死于非命的北魏皇帝们说起北魏,人们大都知道书法史的“魏碑”,佛教雕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等等,在其他方面知道的恐怕不多。
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政权。
由鲜卑人拓跋圭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大同市),早期国语为鲜卑语,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将汉语定为国语。
439年,统一华北。
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元姓。
534年,分裂为东魏(定都邺城)与西魏(定都长安)。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魏”又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为国号。
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148年。
北魏的皇帝比较复杂,有实际执政的皇帝,还有一些被追尊的皇帝,更有一些地方自立的皇帝。
皇位在北魏是一个高危职位,除去追尊的皇帝和自立者,实际执政的十五位皇帝中共有十一位皇帝被害,未得善终,比例高达73.3%。
北魏的这些皇帝皆短命,寿命最长者是太武帝拓跋焘,44岁;最短命者是幼主元钊,年仅3岁。
而且,北魏在长达约120年的时间里,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北魏的这些皇帝们大多出生后,生母就被赐死了(这个题材是我另一篇长文的内容)。
鲜卑拓跋氏,一个充满野性的皇族。
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死于非命的北魏皇帝们。
下文中皇帝的顺位是我按照实际执政的皇帝时间先后排列的。
一、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
386年2月,15岁的拓跋珪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
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
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
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朝堂有点乱:盘点北魏那些死于非命的皇帝
[键入文字]北魏朝堂有点乱:盘点北魏那些死于非命的皇帝说起北魏,人们大都知道书法史的“魏碑”,佛教雕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等等,在其他方面知道的恐怕不多。
北魏(386 年-534 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政权。
由鲜卑人拓跋圭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大同市),早期国语为鲜卑语,魏太和十七年(493 年)开始将汉语定为国语。
439 年,统一华北。
493 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元姓。
534 年,分裂为东魏(定都邺城)与西魏(定都长安)。
东魏武定八年(550 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557 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魏”又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为国号。
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从386 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 年分裂为止,共148 年。
北魏的皇帝比较复杂,有实际执政的皇帝,还有一些被追尊的皇帝,更有一些地方自立的皇帝。
皇位在北魏是一个高危职位,除去追尊的皇帝和自立者,实际执政的十五位皇帝中共有十一位皇帝被害,未得善终,比例高达73.3%。
北魏的这些皇帝皆短命,寿命最长者是太武帝拓跋焘,44 岁;最短命者是幼主元钊,年仅3 岁。
而且,北魏在长达约120 年的时间里,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北魏的这些皇帝们大多出生后,生母就被赐死了(这个题材是我另一篇长文的内容)。
鲜卑拓跋氏,一个充满野性的皇族。
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死于非命的北魏皇帝们。
下文中皇帝的顺位是我按照实际执政的皇帝时间先后排列的。
一、道武帝拓跋珪(371 年-409 年),北魏开国皇帝。
386 年2 月,15 岁的拓跋珪即位1。
魏晋南北朝皇帝列表
魏晋南北朝皇帝列传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整理魏国皇帝列表:三国曹魏(220年——266年)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
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操、丕。
葬高平陵。
魏哀帝曹芳(232年——274年),240年—254年在位15年,年号:正始(240—254),嘉平(249年—254年)魏哀帝曹芳,字兰卿,为魏明帝曹叡之养子。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为曹彰之孙、曹操之曾孙。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
274年,曹芳病逝,谥号为厉公。
魏废帝曹髦(241年——260年)254年—260年在位,年号:正元(254年—260年),甘露(256年—260年)魏废帝曹髦,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
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在司马昭谋士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魏元帝曹奂(246年——302年),260-265年在位5年,年号: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咸熙:(264年五月—265年)魏元帝,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
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265年,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
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三国蜀汉(221年——263年)蜀汉,又称季汉,三国之一。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及简介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及简介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
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北魏拓跋氏公元385年,拓跋?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皇帝列表
魏晋南北朝皇帝列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六,历二帝、慕容儁1l年3。
东晋、武帝邕l8年4,四个皇帝,共46年,建都,五i个皇帝:孝静帝善见: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先都洛阳:姑臧、吕篡1年4:蜀、赫连昌4年3、安定王朝l年。
魏:公元22l--243、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前赵,建都。
2:许昌。
后期的政权有:535--557、大帝权黄武31年,共l7年。
前秦:397--439 匈奴,建都、段业4年2,历三帝:4O0--42O 汉族。
五、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太武帝寿28年4: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
1、简文帝肖纲大宝2年:金城、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乞伏国仁3年2,共25年:襄国。
陈。
后燕、张重华9年4。
一、沮渠牧犍7年。
4:265--316 共5l年,历五帝:502--557、慕容德7年2、石勒l5年2、石祗。
南北朝:357--37O 历三帝。
l、符丕2年5、文宣帝洋lO年2、石弘l年3、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2:建康宋42O--479年,建都、北齐、梁。
1、符生3年3。
1、高帝肖道成建元4年,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共6O 年八个皇帝、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后秦、慕容宝3年3:昌黎。
北燕、李暠17年2、节闵帝恭1年l1:386--4O3 氐族:479--5Ol,历二帝、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共23年,建都。
蜀:张掖,建都:成都。
魏晋南北朝南凉,历二帝、文帝陈倩天加7年,建都,建都、孝明帝诩12年9、会稽王亮建兴7年、苻登9年6,建邱:534--550、张祚3年6、元帝肖绎承圣4年、后主禅建兴4l年、吕隆1年:邺、和帝肖宝融中兴l年、献文帝弘6年6。
1,建都、武帝肖赜永明ll年。
)l。
二。
建都。
四、李雄30年4:中山。
后凉。
八。
9、夏、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景帝休永安7年?年7、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武帝肖衍天监48年、张茂5年2,历7帝,终于265年晋国代魏:姑臧、明帝毓4年3。
北魏皇帝列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生卒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墓
烈祖(初谥)
(北魏孝文帝 改) 太祖
宣武皇帝(初 谥)
道武皇帝
拓跋珪 371年—409年
登国 皇始 天兴
386年—396年
396年—398年 盛乐金陵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09年—413年 414年—416年
(北魏孝庄帝追 尊) 宣宗
(北魏孝庄帝追 尊)
敬宗
文穆皇帝
孝宣皇帝 武怀帝(初
谥) 孝庄帝 (北魏孝武帝
改)
473年—508年 (元协)
元劭
?—528年
元子攸 507年—530年
北海王、顺帝 元颢
?—529年
孝宗
长广敬王、惠 哀皇帝
烈宗 明宗
先帝 (北魏节闵帝
追尊) 节闵皇帝
(西魏追谥) 广陵王、前废
帝 安定郡王、后
废 帝、顺文皇帝
穆宗 (北魏孝武帝追
尊)
显宗
武穆皇帝
孝武帝(西魏 谥)
出帝(东魏 谥)
元晔
?—532
元羽 471年—501年
元恭 498年—532年
元朗 513年—532年
元怀
?—517年
元修 510年—535年
武泰 建义 永安 孝基 建武 建明
普泰
中兴
太昌 永兴 永熙
528年 528年
416年—423年
云中金陵
世祖
太武皇帝
恭宗
(北魏文成帝追 尊)
南安隐王、敬 寿皇帝
景穆皇帝
高宗
文成皇帝
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
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
北魏立国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以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称“索头鲜卑”、游牧为生。
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
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畤(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
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
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了代国。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
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北魏帝系表统一北方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拓跋部正处于原始公社组织继续解体,奴隶制还极不成熟的阶段。
拓跋珪解散部落组织,使鲜卑部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组织转变为地域组织,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
皇始元年(396),拓跋珪攻占后燕的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始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中央官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
天赐三年(406)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其余为非宗室的鲜卑人或汉人。
北魏政府面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坞堡甚多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为统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由各地宗主来督护地方,负责征收租课和征发兵役徭役,实际上起着地方基层政权的作用。
拓跋珪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政策。
登国九年(394)打败匈奴别部刘库仁和刘卫辰两部,占领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至稒阳塞(今内蒙古包头东)外以后,在此实行大规模屯田,效果很好。
拓跋珪破后燕,于天兴元年强迫后燕境内数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劳动人民迁往平城附近,计口授田,分给他们耕牛农具,发展农业生产,使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大魏国历代君主列表
大魏国历代君主列表大魏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86年,当时鲜卑族的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称为北魏。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且它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唐朝。
在整个北魏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君主,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政治才华对于北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大魏国历代君主列表:1. 太武帝拓跋焘(386年-409年)太武帝是北魏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加强军队管理等等。
他还发动了多次战争,扩大了北魏的疆域。
太武帝是北魏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2. 道武帝拓跋珪(409年-416年)道武帝是太武帝的长子,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父亲的改革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
道武帝是北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
3. 明元帝拓跋嗣(416年-423年)明元帝是道武帝的弟弟,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父兄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还进行了一些军事扩张。
不过,他的治理能力不如前两位君主,导致北魏的政治局面开始动荡。
4. 太武后拓跋氏(423年-429年)太武后是北魏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明元帝的妻子。
在她的统治下,北魏的政治局面进一步恶化,经济也开始出现问题。
她的统治被认为是北魏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5. 麟趾元皇后拓跋氏(429年-430年)麟趾元皇后是太武后的女儿,她在太武后被废黜后登基为皇后。
不过,她的统治只持续了短短一年,就被废除了。
6. 太武宗拓跋晃(430年-451年)太武宗是北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加强军队管理等等。
他还发动了多次战争,扩大了北魏的疆域。
太武宗是北魏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7. 文成帝拓跋濬(452年-465年)文成帝是太武宗的长子,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父亲的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扩张。
北魏历代皇帝
北魏(代国)历代皇帝拓跋王朝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首领拓跋毛建立的。
拓跋部起源甚早,据《北史·魏本纪》载:拓跋氏先人出自黄帝轩辕氏。
黄帝之子名昌意,昌意之少子封于北国,境内有大鲜卑山(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因以为号,称鲜卑氏。
世代相传,为北地之酋长,统辖幽都之北,广漠之野,以畜牧、狩猎为生。
民性淳朴,风俗淳厚,没有文字,惟刻木结绳而已。
又说:黄帝以土德而王,北地方言,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故后人自称为“拓跋氏”。
拓跋氏传六七十代后,一个叫拓跋毛的首领,将北地36个小国(部落)统一起来,灭了99个大姓,一时威震北方。
六传至拓跋寅时,感到北国寒苦,率众南迁到大泽(今呼伦湖)之地,这里水草丰盛,湖泊众多,更便于畜牧和生活。
十三世传到拓跋邻时,参加了檀石槐的部落大联盟,为西部大人之一。
拓跋邻年老,传位给儿子拓跋诘汾。
拓跋诘汾又率众向南转移,到漠北匈奴故地(应在今蒙古国中部)定居下来。
至拓跋诘汾之子拓跋力微时,兼并邻部,是拓跋氏最为昌盛之时,《魏书》说:“人畜繁衍,控弦之士,多至二十余万”。
220年,拓跋力微率部再度南迁到五原(今内蒙),258年,又迁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诸部都来归附。
从此,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部落大联盟。
277年,拓跋力微死,拓跋王朝发生内乱,势力衰弱,但政权依然存在。
以后,拓跋力微的后代在十六国时又建立了代王朝,十六国后期建立了北魏。
代王朝自315年拓跋猗户开国至376年拓跋什翼健被杀共历七主六十二年。
拓跋鲜卑于315年改国号为代,376年为前秦所灭,386年复国,建立北魏。
在拓跋实君杀慕容诸子之前,拓跋什翼健之孙拓跋珪同母亲贺氏逃奔贺兰部其舅舅贺纳处,后来,拓跋珪在386年南北朝时,建立了十六国以来又一次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王朝。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北魏篇(386年-535年)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简介·南北朝·北魏篇(386年-535年)1.拓跋珪,又名开,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在位23年(386-409),即位于牛川,称魏王。
对内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与后燕、后秦争霸中原。
398年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帝位。
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生性残暴,不睦兄弟。
后子拓跋绍发动政变,被杀,享年39岁,谥号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后改谥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2.嗣,字木末,道武帝长子,在位14年(409-423),聪明睿智,宽厚弘毅。
诛拓跋绍,夺位登基,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
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设置六镇,招谕冯跋。
南征刘宋,夺取青州、兖州、豫州、司州,攻占虎牢关,史称“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南北战争”。
享年32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3.焘,小字佛狸伐,明元帝长子,在位30年(423-452),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15岁即位,英勇善战、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北破柔然大军,南戮刘宋江北六州。
灭胡夏、北燕、北凉,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取刘宋河南,439年统一北方。
休战时,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劝课农桑,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偃武修文。
推行楷式文字,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打击佛教,推动鲜卑民族汉化发展。
恪守节俭,奖赏慷慨,重视法制建设,国力强盛。
后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常常后悔。
为中常侍宗爱所杀,享年45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4.余,字可博真,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厚赐大臣,收买人心,挥霍国库。
酗酒,纵情声色犬马,好野外狩猎。
出入没有限度,不理朝政,百姓愤恨。
宰相宗爱专权跋扈。
后为小黄门贾周所害杀,谥号敬寿、隐。
5.濬,字乌雷直勤,太武帝孙,在位13年(452-465),聪明敏达,风仪异常。
拓跋部代国北魏东魏西魏世系图
桓皇帝 拓跋猗㐌20
惠皇帝 拓跋贺傉23
பைடு நூலகம்
穆皇帝 拓跋猗卢21
思皇帝 拓跋弗18
太祖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22
炀皇帝 拓跋纥那24
十六国时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建代国,为前秦所灭,其孙 道武帝拓跋珪复国,改代为 魏,史称北魏、后魏、拓跋 魏、元魏,并追尊28位先人 为皇帝。西魏时,文帝元宝 炬改尊道武帝庙号为烈祖。
烈皇帝 拓跋翳槐25
高祖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26 献明皇帝 拓跋寔 烈祖道武皇帝 拓跋珪
北魏、东魏、西魏帝系
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1 太宗明元帝 拓跋嗣2 世祖太武帝 拓跋焘3 恭宗景穆 南安王 帝拓跋晃 拓跋余4 高宗文成帝 拓跋濬5
南安惠王 章武敬王 拓跋桢 拓跋太洛
显祖献文帝 拓跋弘6
高祖孝文帝 元宏7 文景帝 元愉 西魏文帝 元宝炬 清河文献 武穆帝 王元怿 元怀 清河文宣 孝武帝 王元亶 元脩15 广陵惠王 元羽 节闵帝 元恭13
拓跋部(献皇帝以前世系不可考) 成皇帝拓跋毛1~节皇帝拓跋贷2~庄皇 帝拓跋观3~明皇帝拓跋楼4~安皇帝拓 跋越5~宣皇帝拓跋推寅6~景皇帝拓跋 利7~元皇帝拓跋俟8~和皇帝拓跋肆9~ 定皇帝拓跋机10~僖皇帝拓跋盖11~威 皇帝拓跋侩12~献皇帝拓跋邻13 文帝 拓跋沙漠汗
献皇帝 拓跋邻13 圣武皇帝 拓跋诘汾14 始祖神元皇帝 拓跋力微15 章皇帝 拓跋悉鹿16 平皇帝 拓跋绰17 昭皇帝 拓跋禄官19
扶风王 元怡
章武王 元彬
肃祖文穆帝 长广王 章武庄武 元勰 元晔12 王元融 孝宣帝 敬宗孝庄帝 元劭 元子攸11 安定王 元朗14
世宗宣武 帝元恪8
肃宗孝明 临洮王 帝元诩9 元宝晖
幼主 西魏废帝 西魏恭帝 东魏孝静 元钊10 元钦 拓跋廓 帝元善见
北魏历代君主列表及简介
北魏历代君主列表及简介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历代君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北魏历代君主的列表及简介。
1. 高欢(公元386年-公元409年)高欢是北魏朝的建立者,他在公元386年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
在他的领导下,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的政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增强,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北魏的军队逐渐壮大。
高欢在公元409年去世,给了他的儿子拓跋珪一个强大的国家。
2. 拓跋珪(公元409年-公元423年)拓跋珪是高欢的儿子,他在公元409年继承了北魏的皇位。
拓跋珪继续推行高欢的军事政策,加强了国家的军队实力。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拓跋珪在公元423年去世,由他的儿子拓跋嗣继承了皇位。
3. 拓跋嗣(公元423年-公元452年)拓跋嗣是拓跋珪的儿子,他在公元423年登上北魏的皇位。
拓跋嗣继续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对外扩张,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国家的财政和经济。
他在公元452年去世,由他的儿子拓跋燾继承了皇位。
4. 拓跋燾(公元452年-公元465年)拓跋燾是拓跋嗣的儿子,他在公元452年成为北魏的皇帝。
拓跋燾在位期间,继续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拓跋燾在公元465年去世,由他的儿子拓跋宏继承了皇位。
5. 拓跋宏(公元465年-公元471年)拓跋宏是拓跋燾的儿子,他在公元465年登上北魏的皇位。
拓跋宏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拓跋宏在公元471年去世,由他的儿子拓跋弘继承了皇位。
6. 拓跋弘(公元471年-公元499年)拓跋弘是拓跋宏的儿子,他在公元471年成为北魏的皇帝。
拓跋弘在位期间,继续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他还实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拓跋弘在公元499年去世,由他的儿子拓跋颙继承了皇位。
北魏历代皇帝列表
北魏历代皇帝列表公元386——534年,共149年。
北魏共有15个帝王(包括幼主元钊,安定王元朗),其中病死的4帝,国亡⽽逃奔长安后被毒杀的1帝,内乱中被杀死的4帝,被沉杀的1帝,被毒杀的3帝,被废黜后后事不明的1帝,被绞杀的1帝。
所附的冯太后为病死,胡太后被沉杀于黄河中。
道武帝(拓跋珪)道武帝,名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六国时代王什翼犍孙(⼀说为什翼犍⼦),前秦衰落后复国称帝,在位24年,被⼦拓跋绍刺杀,终年39岁,葬于⾦陵。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古盛东城西北)明元帝(拓跋嗣)明元帝,名拓跋嗣(公元392—423年),北魏道武帝长⼦,道武帝被⼦拓跋绍杀死后,他继位,在位15年,病死,终年32岁,葬于⾦陵。
太武帝(拓跋焘)太武帝,名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字佛狸,北魏明元帝长⼦,明元帝病死后继位,在位29年,被宦官宗爱谋杀,终年45岁,葬于⾦陵。
南安王(拓跋余)南安王,名拓跋余(公元?—452年),太武帝第6⼦,宦官宗爱弑太武帝后,迎他继位,在位7⽉,⼜为宗爱谋杀,葬处不明。
⽂成帝(拓跋濬)⽂成帝,名拓跋濬(公元440----465年),太武帝从孙,南安王侄,南安王被宗爱刺杀,众⼤⾂⼜杀宗爱,迎他为帝,在位14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陵。
献⽂帝(拓跋弘)献⽂帝,名拓跋弘(公元454—476年),⽂成帝长⼦,⽂成帝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为冯太后毒死,终年23岁,葬于⾦陵。
孝⽂帝(元 宏)孝⽂帝,名元宏(公元467—499年),献⽂帝长⼦,献⽂帝在位时就禅位给他,从此他开始改为汉姓,在位29年,于南征途中病死,终年33岁,葬于长陵。
宣武帝(元 恪)宣武帝,名元恪(公元483----515年),北魏孝⽂帝次⼦,孝⽂帝病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33岁,葬于景陵。
孝明帝(元 诩)孝明帝,名元诩(公元510—528年),宣武帝次⼦,宣武帝病死后继位,在位14年,为胡太后毒杀,终年19岁,葬于定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历代皇帝简史北魏是一个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148年的时间。
却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不为世人所知,史记记载也是寥寥无几,小说,电影,电视也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声不响的蒸发了,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王朝,这个民族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的部落国家发生长期的融合和战争,在进入中原的过程当中他们首先建立了代国之后被后秦所灭,最终才建立了强大的魏国,为区别于曹操建立的魏,所以历史上称它为北魏鲜卑民族来自大兴安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犳鹿成群,松涛澎湃叫做大鲜卑山,他们打猎,吃兽肉,穿兽皮,采集野果住在嘎仙洞中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的最高领导人不叫大王,更不叫皇上,而是叫做可汗,可汗率领着他的部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先安无事直到,第五代推寅这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南迁,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原因何在呢?一、人口的持续增长。
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
大兴安岭虽然物产丰富,但动物的繁殖赶不上人类的破坏,推寅可汗肯定是被逼得没有法子,狼多肉少啊!二、大兴安岭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
严寒、暴风雪是大兴安岭的常客,让他们苦不堪言。
三、周遭邻国局势的变化。
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衰败了,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答应。
现在推寅汗有机可趁,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这个地方叫大泽,今天的呼伦贝尔湖。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这是内蒙古草原民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
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如同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
无尽的沼泽,多么的荒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原,以至于推寅汗坚决的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上天没有再给他机会,他死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先要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做斗争,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要需要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压力。
满怀信心而来却大失所望,林地民族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它不同于草原民族,林地民族是没有马匹的,在深山老林马儿不能奔跑,所以他们走的非常艰难,没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不懂放牧,所以他们才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停下来,大泽离大鲜卑山仅百里。
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勇敢的推寅汗死了,他的继承者们只得在大泽学习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牧牛放马,一呆就是上百年,大泽湖畔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人口继续增加,但环境依旧恶劣,漠北的严寒让鲜卑人吃尽苦头,暴风雪降临的日子,他们会在雪地里刨个坑,伴着风雪的怒吼声睡在里面。
到了可汗邻时的时候,老可汗认为不能在这么下去,临终遗言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继续迁徙,据说有神人对他讲:“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
越过那一座座山峰,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
它的名字叫做中原,孩子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的向前走!”这个故事宗教神火色彩强烈,因为他们需要迁徙,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尽的,他们渴望更好的生活。
洁汾、力微父子依旧在努力寻找他们理想中的土地,他们在匈奴故地辗转迁徙,终于一片美丽的土地印入他们的眼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几经周折鲜卑人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归宿。
神主拓跋力微创建了代国,之后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兴代国,这时他只有16岁,打败其他少数民族稳定了他的塞北的统治建立魏国,定都盛乐,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真正意义上的北魏由此开始……拓跋珪北魏的开国皇帝,一出生体重是平常儿童的两倍,是个大额头、大耳朵、又重又肥的胖小子。
聪明,很早会说话,眼睛炯炯放光。
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一生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重视文化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经过道武帝的苦心经营发展为北方一个封建大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朝对持的格局,北魏王朝是第一个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
三十岁以后的拓跋珪行为异常,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据【魏书】记载,他会经常残杀大臣,皇帝出门要坐步辇,他手上会拿一把宝剑,不高兴了一剑刺在抬撵人的后脑勺,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马上代替,每次出行都会杀死十几个人。
当时北魏境内不断出现自然灾害,拓跋珪很迷信,他觉得是手底下的大臣没有尽到人臣的职责才导致的灾害,所以对大臣,对在身边服侍的人都怀有恶意,整天疑神疑鬼的,每当文武百官上前启奏国事,他就会想想人家过去犯下的错。
突然下令杀掉之人,如果有人面色稍变,或是呼吸不匀,言语出现杀错,就会怀疑你们是不是心中有鬼,作则心虚,有时会亲手把人刺死,在大殿门前每天都摆放着被处决的尸体。
这位横赛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杀人魔,人们说他生性残暴,是少数民族的本性,其实他当时换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魏晋南北朝所谓的“玄学”非常流行,人们思想空虚,认为看破红尘生死,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流行食用一种名叫“寒食散”的药物,寒食散又叫五石散,只要是由雄黄,石钟乳,青磁石,丹砂,白石英组成,这些在中药材中属于金石类,在【本草纲目】中都有说明,或多或少都有毒性,现代化学技术也测定出含有汞,铅,水银等,寒食散是药石,性燥,有春药功效,必须心境平和,寒食散促使魏晋士人形成一种平和、豁达的性格,不轻易动怒。
生性野蛮、剽急的北方蛮族人学不来,他们服用,非但起不到神智清明有益一方面的作用,反而导致坏的副作用变本加厉。
拓跋圭在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性情更加狂燥,喜怒无常。
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通宵不入眠,追想自己平生成败得失,自言自语,喋喋不休。
另外在原因也很重要,在金戈铁马,摧城拔寨上拓跋珪是战功赫赫,得心应手,但是在建立北魏后他却陷入两难的境地,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却大量保留着胡人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因而不能像汉族皇帝一样轻易驾驭政权,反而处处受制于人,甚至皇位也受到威胁,连身边的大臣都要治他死地,取而代之,这是对他打击很大,对所有人猜忌不放心,长期以来精神处于特别焦虑,特别紧张的状态,最终导致他患上精神疾病……这位伟大的皇帝最后也不的善终,死在自己的亲身儿子手下,北魏自开国以来就立下了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的,母以子为贵,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中,诸皇妃以生儿子为荣,母亲为儿子能继承皇位,对老皇帝争宠献媚,费尽心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母亲便被尊为太后,享齐人之福,荣耀无边。
这种情况,在北魏宫廷不存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立下的规矩是,立太子先杀其母。
试想还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呢?以至于魏书中说后宫的女人情愿自己生的是女孩,即使是男孩也不愿别立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是拓跋嗣是个大孝子,听到这条惊人的诏令时,满面流泪,哀泣不自胜,回到住处,整天整夜地哭号悲泣,“日夜号泣”。
拓跋圭大为恼火,身为一国储君,不能为天下解忧,为百姓立太平,为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如何做帝国领袖!下旨召拓跋嗣入宫,太子东宫的左右亲信对拓跋嗣说:“太子,你不能去!皇上很气愤,你如果进去,恐怕出不来了。
万一一不小心把你打死了,你就陷皇上于不义,不如暂时回避一下,太子一听有道理,于是连夜就跑了。
太子拓跋嗣失踪。
拓跋珪只能另立一个太子。
他考虑立他的次子拓跋绍为太子。
拓跋珪年轻时,到贺兰部见到自己母亲贺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对母亲说明心意,要娶小姨为妻(拓跋珪部起自沙漠,礼仪人伦不同于汉族)。
贺兰太后开始坚决不答应:“不行!我这个妹妹太过于漂亮了,必有不善不吉的兆头。
而且她已经嫁人了,不能夺抢别人的妻子。
”拓跋圭当年意气正锐,锋芒在外,怎么会放过一个合心意的漂亮女人呢,派人把她丈夫杀死,,纳之为妃,生下了拓跋绍,这孩子他父亲的优良基因一点没遗传,自小就凶狠无赖,喜欢打劫行人,剥光人家的衣服取乐,拓跋珪恨铁不成钢有次把这孩子头朝下掉在井里打,知道奄奄一息才拉上来。
公元409年的一天,拓跋珪把贺夫人大骂一顿,并将其囚禁,准备处死,天黑推迟未决。
贺夫人害怕,同床这么多年,不知道丈夫什么样的脾气,满朝权贵说杀就杀,同甘共苦的刘夫人说赐死就赐死,弄死自己哪里会顾念夫妻情意,不甘心等死就千方百计通知自己的儿子来救自己,当时的拓跋绍只有16岁,看到自己母亲有难,一不做,二不休,当天深夜就跑进他爸的寝室,现在的拓跋珪个性怪异,非常残暴,不得人心,人们都盼他死呢!所以也没有人帮忙,只高喊一声有贼,就死在了乱刀之下,开国皇帝终年只有三十九岁,砍死父皇,拓跋绍紧闭宫门,第二天中午,皇宫的门还没开,拓跋绍谎称奉诏,把文武百官集合在端门之前,面向北方站立,从门缝中对大臣们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们打算听谁的?”说得大家愕然失色,一时间全愣住了,这都哪跟哪儿?问了半天,没一人回答。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南平公长孙嵩说话了:“拥护大王。
”众人这才知道拓跋圭已死,又不明白死的原因,所以没人胆敢出声。
魏都平城闹翻了天,朝野汹汹,人怀异志。
拓跋绍毕竟是个少年,刚干了大逆不道的事,现在又无人辅佐,听说人们不安分,只会拿住金钱来打赏,这时候的原太子拓跋嗣听说自己前脚一出门后脚自己的亲弟弟就把自己的亲爸爸给宰了,马上从外地赶回来,白天藏在山里,晚上住在王洛家,百姓知道这事以后很高兴,太子刚在城西露面,宫中的士兵哗变把拓跋绍给绑了,交给了太子处理,杀掉母子二人后登基为帝,只有18岁,还干了件比较残忍的事情,给满朝文武一人发一个小金碗,把刺杀皇帝的这些人剁成肉酱盛在碗里,让众人连汤带料的吃了。
明元帝拓跋嗣是北魏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5年,建树不多既不及他拓跋珪又逊色于他儿子拓跋焘,但是没有拓跋嗣的修生养息,也不会有后来的一统北方,所有说拓跋嗣对于北魏来说起一个承上启下,催化剂的作用。
他倡导大赦那些曾经因为战争和饥荒被迫造反的老百姓,乱世中汲取很多人才为己用。
当然最大的功劳就是为北魏选对了接班人,太子拓跋焘在明元帝执政期间就与父亲一起来治理国家,父亲在外征战他能做一切皇帝该做的事情,由于常年的征战也因为食用五石散的原因32岁的时候拓跋嗣就去世了,总体来说是个守成之君。
云冈石窟所在之处武州山,在当时是最高资格的,祭祀之山,规格如同祭天,过去把这叫做武周塞,旧都到达平城要经过这里,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
人马商队往来频繁,还驻扎有重要的军队。
皇帝经常在这里商量国家大事,当时明元帝刚刚坐上皇位,在北方依然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残余势力南下,明元帝御驾亲征每每经过武州山就会觉得此地很有灵气,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护,果然都有打胜仗归来,于是武州山在人们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并把它定能为神山,在此处开凿石窟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