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上皮性肿瘤
结直肠癌
定义
结直肠肿瘤就是发生于结、直肠及 肛管粘膜上皮的肿瘤。有良性与恶 性之分。 结直肠的恶性肿瘤既大肠癌。包括 肛管直肠癌,结肠癌。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男性:16.6/10万 全球结肠癌平均发病率 女性:14.7/10万
男性:11.9/10万
全球直肠癌平均发病率
女性:7.7/10万
化
疗
化疗作为根治术的辅助治疗有一定的 价值。 术前化疗是安全的,优点是不易导致吻 合口裂开 术后化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手术效果 或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常用化疗药物
1.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 5-Fu\替加氟\卡培他滨\S1 2.奥沙利铂(Oxaliplatin) 3.伊立替康(Irinotecan) 4.靶向治疗药物 : 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C225) 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吉非替尼(Gefitinib) 泊尼单抗(panitumumab)
临床症状
便血、大便形状改变、大便习惯改 变、腹部肿块,急慢性肠梗阻,肠 穿孔,消瘦,乏力,贫血,水肿等 临床症状。
现代仪器与病原学诊断
大便潜血试验 钡灌肠和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 内窥镜检查 CT检查 腔内B超检查 细胞学检查
中医辨证诊断
本病中医称为锁肛痔,肠结。临床 分三个阶段辨证施治。 早期阶段:癌肿较小,局限,未侵 犯重要脏器,正气不衰,临床多以 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症型出现。治 易用下法。以消瘤驱邪为主。
Gastroenterol 2006;130:16341648
溃结的肠镜监视注意事项
扁平的炎性黏膜:每10cm,直、乙结肠每5cm活检4块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3)直肠指检:推荐对 未行结肠镜检查的直肠
肿瘤可疑患者行直肠指
检,可以发现下段直肠 的病变,但一些较为平 坦的病变亦较难发现。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最有 效的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前病变
腺瘤(包括锯齿状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 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筛查--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
早期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 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 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 (SM期癌)。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1.常规结肠镜检查
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2.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 推荐有条件者对结直肠病变宜应用全结肠喷洒0.4%靛 胭脂+0.2%醋酸和/或电子染色内镜或结合放大内镜对可疑 病变进一步观察,通过对黏膜腺管开口以及毛细血管的观 察初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和浸润深度。 推荐结直肠病变黏膜腺管开口分型采用Pit pattern 分型,黏膜毛细血管分型采用Sano分型,仅有电子染色内 镜无放大内镜者宜对病变采用NBI下结直肠病变国际化内 镜分型(narrow band imaging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NICE)。
你对结肠癌知道多少?
你对结肠癌知道多少?
结肠和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统称为大肠癌,这个部位只有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时才考虑为恶性,结直肠癌在我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第四位,但近来有上升趋势,尤其城市更加明显,已接近第三位。
我国以直肠癌多见,约占大肠癌的3/5,向上逐渐减少,但到盲肠又稍多。
如何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呢?一旦出现持续性的腹痛,或者是痉挛性的腹痛等持续的腹部不适,吃了不洁食物等已知原因的非持续性腹痛不在范围内,除此之外,还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一天一次大便变成了一天3-4次大便,便条成型的大便变稀,不明原因的贫血和出现腰部包块等。
发生上述这些症状,一定要注意到医院进行结肠镜、造影或者CT等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大肠癌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表明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重要的发病因素,高动物蛋白、高动物脂肪和高能量低纤维都容易导致大肠癌发病,所以也有哪里牛肉消费量高,哪里大肠癌就多的说法,诸如酗酒、吸烟和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大肠癌的发病因素,另外,大肠癌的发病因素还和癌前病变和遗传因素有关,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等癌前病变没有及时处理的话,就会转变成大肠癌,大肠癌大概有20%左右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是有家族史的,可以利用基因检测手段,向医生咨询家族癌症遗传的相关特征,做好早期结肠癌筛查,早预防、早干预。
深圳联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就可以开展肿瘤遗传风险基因筛查,通过
高通量测序肿瘤相关的所有遗传风险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数万个位点,为受检者提供全面而精准的肿瘤遗传风险检测。
9月病理科业务学习
大肠腺瘤腺体有时可深入到粘膜下层, 称为假浸润。
假浸润与真浸润的鉴别点包括:①假浸润的 腺体周围有出血,含铁血红素沉着。②深位 的腺体周围仍存在固有膜组织。③深位的腺 体周围无胶原纤维增生反应。④深位的腺体 在细胞异型性和组织结构异型性方面与腺瘤 主体相似。
大肠癌在临床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平均发 病年龄为62岁。大约50%的大肠癌发生于直肠 与乙状结肠。多发性癌占3%-6%。男性大肠癌 以直肠和左半结肠为主,其中直肠占40%,左 半和右半结肠各占30%。散发性大肠癌为主, 约占90%,有家族遗传史者约10%,其中家族 性结肠息肉病占1%,其他遗传性大肠癌占9%。
大肠癌的发生包括:经瘤癌变,不经瘤癌 变或经锯齿状腺瘤癌变。大肠癌可在临床 上无症状(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出血和贫血。左半结肠癌更易引起便秘。
【巨检】:分期:大肠癌可分为早期 和进展期癌。
早期大肠癌:
指癌仅仅局限于粘膜下层,尚未侵及固有肌层。
肉眼分型可分为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扁 平隆起伴溃疡型。
累及粘膜下层的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10%。
2、进展期大肠癌: ①已侵及固有肌层式更深。 ②肉眼分型可分为息肉状、溃疡型、浸润型、胶样型。 ③右半结肠癌易形成隆起的息肉状肿块,横结肠和降结 肠癌易形成内生性肿瘤,浸润肠壁引起狭窄。 肿瘤切面均匀,可见快死,部分肿瘤肉眼可见粘液。 有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肠癌肉眼境界较清楚。
下期再讲大肠于结肠和直肠的上皮性恶 性肿瘤。
根据WHO的新定义,大肠癌是指肿瘤 必须穿过粘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 才能称之为大肠癌。
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对于那些形态学与大肠癌相同, 仅仅局限在上皮层内或仅仅在固有膜内侵袭,却未 穿过粘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者,实际上没有转移的 危险,称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或“粘膜内肿瘤” 较为合适,不宜称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 ②对于这个WHO新主义如果临床医生在内镜下取 材时未达到粘膜下层。泽不能诊断大肠癌。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2016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ⅤN型Pit 特点:无结构(缺乏
Pit结构) 意义:高度可疑黏膜
下层癌及进展 期癌
窄带内镜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
NBI是一种利用窄带光波进行成像的新 技术,强调血管与粘膜表面的细微结构
NBI工作原理
染色后普通内镜不易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
染色前
染色后
染色后病变表面结构与边界更加清晰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
●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对结直肠粘 膜表面微细结构进行分型即Pit Pattern分型, 也称工藤分型。
● Pit Pattern分型可分为5型,不仅可 以用于病变性质的诊断,还可以大体 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刘德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
早期结直肠癌相关定义
● 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 浸润深度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任意大小 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m sm
pm
ss
se
黏膜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固有肌层 浆膜层
● Ⅱc、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和型LST粘膜下浸润风险相 对更高(>36%)。
● Ⅱc型病变越大,粘膜下浸润风险越高,超过1cm病 变的粘膜下浸润风险>70%结节混和型LST中, ≥10mm的结节易发生粘膜下浸润。
● 非颗粒型LST中有约30%表现为多灶性粘膜下浸润 ● Is+Ⅱc型病变都是黏膜下层高度浸润者。
泡影响观察的发生率
二、规范的精细操作
1. 推荐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可 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 出率,但单人操作法 是有效使用放大结肠 镜的重要条件。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镜下结构异 常和细胞 学异 常的 不同 程度, 诊 断为 低级 别或 高级别的 “ 上 皮内 瘤 变 (蚤 灶 贼 则 葬 藻 责 蚤 贼 澡 藻 造 蚤 葬 造 灶 藻 燥 责 造 葬 泽 蚤 葬 ,陨 晕 ) ” 。同 时取消了原 来应用 的 “ 高 度不 典型 增 生或 异型 增 生” “局 、 部癌变” “ 局灶 癌” 、 “ 原 位癌 ” 、 、 “ 黏膜 内癌 ” 、 “ 可 疑癌 变”
作 者简介: 朱摇浩 (员 怨 远 缘 鄄 ) , 男, 湖北荆州人 , 副主任医 师, 发 表论文 员 园余篇, 目前主要 从事普外科临床 工作
缘 远 例病人 中 圆 猿例 肿 瘤位 于 结肠 , 其中 源例行 腺 瘤 切 除术, 员 愿 例行根 治性结肠 切除术; 猿 源 例肿 瘤位于直肠 , 其中
缘 园 园
临 床军医杂志 摇圆 园 员 园 年 愿月 第 猿 愿卷 第 源 期摇 悦 造 蚤 灶允 酝 藻 凿韵 枣 枣 蚤 糟 , 灾 燥 造 郾 猿 愿 , 晕 燥 郾 源 , 粤 怎 早 怎 泽 贼 , 圆 园 员 园 摇
结 直肠 上皮内 瘤变病 理诊断 的临床 意义
朱 摇浩, 毛摇勇 , 陈立兵, 黄摇 河摇 ( 解放军第 愿 缘 医 院摇外科, 上 园 年 愿月 第 猿 愿卷 第 源 期摇 悦 造 蚤 灶允 酝 藻 凿韵 枣 枣 蚤 糟 , 灾 燥 造 郾 猿 愿 , 晕 燥 郾 源 , 粤 怎 早 怎 泽 贼 , 圆 园 员 园 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经 肛门局部 肿瘤切 除 远例, 直肠 前切 除 圆 源 例, 匀 葬 则 贼 皂 葬 灶 灶 直 肠 经腹切除 造口术 员 例, 腹会 阴切除术 猿 例。 圆 摇结果 缘 远 例病人 中术前 诊 断 为低 级 别上 皮 内瘤 变 圆 苑例, 高 级 别上皮内 瘤变 圆 怨例, 术 后病理结 果为腺瘤伴 低级别上皮 内 瘤变 怨 例, 高级 别 上皮 内 瘤 变 员 猿例, 余猿 源例 (远 源 援 远 豫) 均 证实为腺 癌。术前 诊断 为低 级别 上皮 内瘤 变的 病人, 术 后有 猿 愿 援 猿 豫 病理诊断为 浸润性腺 癌; 术前 诊断 为高级 别上 皮 内瘤变的 病人 术后 病 理诊 断有 愿 怨 援 愿 豫 为 浸润 性 癌。全 组 共有 远 园 援 苑 豫为浸 润癌。 肿瘤 主 要分 布在 直 肠 (远 园 援 苑 豫) 和 乙状结肠 (员 源 援 猿 豫) ; 结 果表 明, 结 肠肿 瘤 中 苑 缘 援 愿 豫 为浸 润 性癌, 直肠肿瘤 中 缘 愿 援 苑 豫 为浸润 性癌 。猿 源 例 腺癌 中有 员 例 伴有肝脏 转移, 圆例有 邻近 组 织结 构的 侵 犯。术 后 病理 证 实有局部 淋巴结 转 移 或 见癌 结 节 员 园例 (员 园 辕 缘 远 ) 。 值得 注 意的是在 猿 源 例浸润 性癌中 缘 远 援 缘 豫属于 中后期 病变 (栽 猿 , 栽 源 或晕 圆 ) , 源 猿 援 缘 豫属于 �期 (栽 员 , 栽 圆 ) 。 本组 直肠 肿瘤 病人 的 保肛率达 愿 愿 援 圆 豫 (猿 园 辕 猿 源 ) 。 猿 摇讨论 当前推广采 用 宰匀 韵肿瘤分 类中 “上 皮内瘤变 ” 的命名 是 为了更确 切表达癌前 病变 的本 质是 上皮 肿瘤 的形 成, 是 尚 处于浸润 期前的 上皮 内肿 瘤, 而不 是癌。 因为 大肠 黏膜 固 有层内不 存在淋巴结 , 发生 于黏 膜层 内的 肿瘤 不会 出现
肠癌相关的医学名词术语
肠癌相关的医学名词术语一、肠癌肠癌是指发生在肠道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肠癌的发病原因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结肠癌结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三、直肠癌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四、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诱导正常细胞产生的物质。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用于诊断、监测和治疗肿瘤。
常见的肠癌肿瘤标志物包括CEA、CA19-9等。
五、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指通过取组织或细胞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分析、诊断的一种方法。
对于肠癌的诊断和分类,病理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六、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或肿瘤的发生。
肠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如APC、KRAS、TP53等基因的突变。
七、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
根治性手术旨在彻底切除肿瘤,而姑息性手术则旨在缓解症状或减轻肿瘤负荷。
八、化疗化疗是指通过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于肠癌的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
化疗药物可以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九、放疗放疗是指通过放射线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于肠癌的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
放疗可以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缓解患者的症状。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危险因素分析高玉海;张贵阳;郑照正;魏强【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3页(P522-524)【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危险因素【作者】高玉海;张贵阳;郑照正;魏强【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上皮内瘤变的定义来自于2000年WHO肿瘤新分类[1],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上皮内瘤变指上皮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有异常属于HGIN,与重度异常增生及原位癌相当。
结直肠的恶性上皮肿瘤通过黏膜肌层穿透到了黏膜下层称为结直肠癌。
HGIN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是为了避免过度诊治,但同时强调其诊断不排除存在癌的可能,所以给医学工作者带来了困扰。
本研究旨在研究结直肠HGIN癌变的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诊治。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肠镜活检为结直肠HGIN患者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34~81岁,平均(58.7±12.4)岁;临床表现腹痛6例,大便带血41例,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16例;肿瘤位于结肠8例,直肠55例;消化内镜治疗9例,经肛门局部切除7例,肠段切除4例,经腹根治31例,腹会阴联合根治12例。
1.2 入选标准(1)肿瘤位于结直肠;(2)术前肠镜活检病理为HGIN;(3)无恶性肿瘤相关病史;(4)进行了手术治疗;(5)临床资料完整。
1.3 方法对63例患者的术前肠镜活检结果与术后常规病理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进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性别(男/女)、年龄、大便潜血(阳性/阴性)、贫血(有/无)、肠腔狭窄(有/无)、血清CEA(阳性/阴性)、肿瘤大小(<3cm/≥3cm)和位置(结肠/直肠)在结直肠HGIN和癌变中的差异,得出其最终癌变的危险因素。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张石玉【摘要】为了避免临床上的过度治疗,2000年推荐应用"上皮内瘤变"这一概念取代以往使用的"异型增生"和"原位癌",该概念引入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研究成为近年的热点.其概念的定义,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术前、术后病理特点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等诸多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这对临床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In order to avoid clinical excessive treatment, in 2000 WHO recominended using the " intraep-itheJial neoplasia" in instead oi " dysplasia" and " carcinoma in situ" used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i this conrept ties the research into recent years' research hot spot. New research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its concept definition,related gene and expression,the pathology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beiore and after operation,th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o on,which have enormous instinctive value to the clinical work.【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2【总页数】3页(P3778-3780)【关键词】上皮内瘤变;结直肠肿瘤;治疗【作者】张石玉【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000年WHO肿瘤新分类中,提出上皮内瘤变的概念[1],上皮内瘤变定义为上皮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以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是否占据上皮的上半部为界,可进一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
新版胃肠上皮肿瘤WHO新分类
选择性随访 随访 内镜切除或随访 内镜和外科局部切除
外科切除
16
名词解释
上皮内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是 指基底膜以上上皮内的浸润性癌前的一种肿瘤 性改变,形态上表现为结构和细胞学的异常, 呈克隆性生长,易进展为浸润性癌并发生转移。
22
腺体大小不规则,偶有核异型
23
小凹增生伴细胞非典型性
24
不确定肿瘤的评价
产生怀疑的原因:缺乏经验,检材不确定 或不充分。
解决方法:更有经验的病理医生会诊、随 访或尽早获取更充分的检材。随访期间除 去反应性变化的原因,如:抑制胃酸法, 去HP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可能增加 证实病变真实特征的可能性。
9
修订的维也纳分类应用评价
自2001年,日、德、英、美、加几篇 综述性文献已得出结论:
应用修订的Vienna分类能使上述问题 得到更好的解决。
修订的分类对患者的临床处理有用。
10
应用维也纳分类日本和西方观点诊 断的相互符合率
例数
原符合率 统一分类符合率
胃
35例 28%(10/35 ) 83%(29/35 )
25
3 粘膜低级别肿瘤(mucosal low grade neoplasia)
黏膜低级别肿瘤包括腺上皮病变的“低级 别腺瘤”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和传统上 所指的鳞状上皮病变“低级别异型增生”。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异型增生”被 “上皮内肿瘤”替代。低级别肿瘤相当于 轻中度异型增生。
26
低级别腺瘤 低度异型增生
19
20
临床处理:
组织学诊断为无肿瘤,不需要随访,但如 果临床医生考虑活检组织不能代表病变全 部可以提示随访。
结直肠癌的健康教育
结直肠癌的健康教育范文: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结直肠癌的基本知识、风险因素、早期检测和预防措施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结直肠癌的健康教育。
一、结直肠癌的基本知识1. 结直肠癌的定义和发病机制:结直肠癌是源于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通过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引起。
2. 发病率和死亡率: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3.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而晚期发现和治疗则是导致结直肠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二、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1. 年龄:结直肠癌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风险逐渐升高。
2. 饮食习惯:高纤维、富含蔬果的饮食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风险,而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饮食则增加了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3.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易导致肥胖,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4. 酗酒和抽烟:长期酗酒和大量吸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5. 遗传因素和家族史:具有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的人,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6. 慢性炎症:长时间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的人易患结直肠癌。
三、结直肠癌的早期检测1. 粪便潜血试验:该试验可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隐血,是早期筛查的基本方法。
2. 结肠镜检查:通过插入柔软的管状镜进入直肠和结肠,以观察黏膜表面的异常变化和取材做活检。
3. CT结肠造影:通过将钡剂注入直肠,然后进行腹部CT扫描,以检测异常结构和肿块的存在。
4. 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结直肠癌相关DNA标记物,可以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测率。
四、结直肠癌的预防措施1. 营养均衡:增加膳食中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减少饱和脂肪和红肉的摄入量。
2. 加强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等。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临床意义论文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总结临床病理诊断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
结果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3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型癌,占63.3%。
其中在术前经肠镜确诊为高级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31例(81.6%)病理诊断是浸润型癌;低级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7例(18.4%)病理诊断是浸润型癌。
38例浸润性癌患者中,出现肝脏转移的有1例,其术后病理诊断为癌结节或者淋巴结转移的有10例,占26.3%。
结论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避免病理诊断失误,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结直肠;上皮瘤变;病理;诊断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60-01本文对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临床病理诊断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30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5±5.65)岁。
肿瘤分布位置:直肠有28例,乙状结肠有14例,升结肠有9例,降结肠有8例,横结肠有1例。
肿瘤分布在结肠的28例患者中,腺瘤切除术有4例,结肠根治切除术有24例;肿瘤分布在直肠的32例患者中,会阴切除术1例,肛门局部切除术有8例,腹切除造口术有5例,直肠低位切除术有18例。
1.2方法对60例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病理诊断、术后病理诊断、肿瘤分布位置、术后病理类型以及术后病理转移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简称上皮内瘤变,EPN)是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前期病变,是由粘膜上皮发生增生和异型增生形成的一种病理类型,通常是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的前体病变。
内镜切除是治疗EPN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EPN,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EPN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观察对比分析,探讨EPN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治疗效果,以期为EP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科确诊为EPN并接受内镜切除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16例。
其中包括男性56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为30岁至65岁。
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内镜学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
并对内镜切除前后的病理标本进行对比观察,包括肿瘤的大小、形态、浸润深度、血管侵犯情况等。
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长期随访结果等。
二、EPN的病理特点1. 结构特征:EPN的组织学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异型增生和不规则的腺体增生,细胞核变形明显,细胞核分裂增多。
2. 形态特点:EPN的形态特点包括多形性、核浓染、核分裂像和粘膜表面下小团块状存留。
3. 浸润特征:EPN的浸润特征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侵入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侵犯血管或淋巴管。
三、内镜切除前后病理观察对比分析1. 肿瘤大小:经内镜切除后,肿瘤大小普遍减小,平均缩小30%左右。
2. 肿瘤形态:内镜切除后,肿瘤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细胞核变形减轻,核分裂明显减少,腺体结构明显恢复正常。
3. 浸润深度:内镜切除后,肿瘤浸润深度明显减少,肿瘤细胞往往局限于粘膜层内。
4. 血管侵犯:内镜切除后,肿瘤血管侵犯的比例明显降低,肿瘤的血供得到明显改善。
四、内镜切除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分析在本研究中,116例EPN患者经内镜切除治疗后,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
肠镜活检诊断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组织(WHO)规定。对于那些形态学上具有癌的特 征.但是缺乏黏膜下层浸润(invasion of submucosa. ISM)证据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应诊断为高级别
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1]。肠镜活检对于结直肠肿瘤的术前诊断具 有重要作用。但是HGIN在肠镜活检病理诊断中应 用之后导致了一些问题:许多大体特征明显为恶性 的肿瘤.因为肠镜活检标本中没有发现ISM的证 据,只能被诊断为HGIN甚至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 通信作者:傅传刚。Email:fugan9416@126.con
万方数据
52
【Key words】High
biopsy;Pathology;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vasion
of
submucosa;
intraepithelial
Objective
the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Patients
high—grade
as
neoplasia(HGIN)based
on
colonoscopic
biopsy.Methods
diagnosed
to
colorectal HGIN based 2009 were According enrolled
tumors
received local complete
located
in
colon
检查报告说是直肠mt
检查报告说是直肠mt直肠MT(Malignant Tumor)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也是消化道肿瘤中的一种。
它通常起源于结肠或直肠的上皮细胞,并且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扩散到邻近组织或其他远处器官。
直肠MT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患者忽视,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定期进行直肠MT的筛查尤为重要。
1. 直肠MT的症状直肠MT的症状一般包括下述几点:1.1 腹痛和不适:当直肠MT病变逐渐扩散时,患者可能会感受到腹痛和不适,特别是在大便后或长时间坐立后。
1.2 大便异常:直肠MT患者常常会出现便秘、腹泻或变形的大便。
这是由于肿瘤阻塞了直肠蠕动,影响了正常的排便过程。
1.3 大量便血:直肠MT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鲜红色的大量便血,这是因为肿瘤在排便时受到摩擦或损伤所导致的。
1.4 体重下降:随着直肠MT的恶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这是因为肿瘤吸收了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 直肠MT的诊断方法2.1 家族病史调查:直肠MT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相关,有家族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因此,医生在诊断时会首先询问患者是否有直肠MT或其他相关肠道疾病的家族病史。
2.2 检查:医生通常会进行直肠指诊检查,通过触摸和视觉观察直肠壁的异常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肿瘤。
此外,结合血液和粪便标本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直肠MT。
2.3 影像学检查:针对直肠MT的诊断,医生还会进行CT扫描、MRI或PET-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扩散情况。
3. 直肠MT的治疗方法3.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发现的直肠MT,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切除整个肿瘤和患者周围的组织,可以有效防止其扩散和复发。
3.2 化疗和放疗:当直肠MT达到晚期或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时,手术可能无法完全治愈。
此时,医生会考虑采用化疗和放疗等辅助治疗方法,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3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直肠MT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特征分析唐孝准;徐艳松;唐卫中;赵波;李辉;刘刚【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及文献个案报道的共32例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发病比例均等,平均发病年龄64岁;首发症状以下腹疼痛为最常见,其次为便血和大便性状改变,偶见便秘、体重下降等.肿瘤好发于结肠;肿瘤直径2~24 cm;同时性和异时性转移,均以肝转移最常见,腹腔淋巴结转移其次;手术治疗以根治术为主;中位生存时间11.4个月.结论原发性结直肠上皮样肉瘤无特征性表现,恶性程度较高,首选手术治疗,预后效果不佳.【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4(020)002【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直肠;结肠;上皮样肉瘤【作者】唐孝准;徐艳松;唐卫中;赵波;李辉;刘刚【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结直肠上皮样肉瘤(又名癌肉瘤、肉瘤样癌)临床罕见,其恶性程度高,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均不敏感。
目前,对结直肠上皮样肉瘤的认识主要以个案报道为主,影响了临床医生对其特征的把握。
通过总结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直肠上皮样肉瘤,结合国内外以个案报道的文献,对结直肠上皮样肉瘤其临床特征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患者男,48岁。
因“发现大便变细10 d”于2009年5月11日收治入院。
直肠指检:距肛门4 cm,位于直肠前壁可触及一鸡蛋大小的肿物,质硬,边缘光滑,压痛,指套无血染。
CT:直肠肿物,考虑直肠癌。
肠镜检查:直肠肿物(黏膜外)。
CEA(-),CA125(-),行直肠肿物切除术。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
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
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1.早期结直肠癌: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
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肠道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及分类
肠道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及分类概述肠道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类源自于肠道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本文旨在介绍肠道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类。
病理特征肠道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组织学类型:肠道腺上皮性肿瘤主要分为腺瘤和腺癌两种类型。
腺瘤为良性肿瘤,可以通过组织学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诊断。
腺癌为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异型增生的特征。
2. 组织学分级:腺癌通常根据其组织学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级。
常见的分级方法包括WHO分级和TNM分级系统。
分类根据组织学类型和病理特征,肠道腺上皮性肿瘤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亚型:1. 结肠腺瘤:发生在结肠的良性肿瘤,通常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进行早期发现和处理。
2. 直肠癌:发生在直肠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肠道腺上皮性肿瘤之一。
3. 结直肠腺瘤病(FAP):一种遗传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易发展为结直肠腺癌。
4. 结直肠腺癌:来源于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常见的亚型包括腺型腺癌、黏液型腺癌和浸润型腺癌等。
结论肠道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类源自于肠道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了解肠道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类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肿瘤的病理学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参考文献:[1] 张书玉. 肠道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及分类. 中华医学论坛杂志. 2020, 20(12): 104-107.[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Fifth Edition. Ly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9.。
IL-17D基因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开题报告
IL-17D基因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四种上皮性肿瘤(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
IL-17D是白细胞介素(IL)-17家族中的一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癌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关于IL-17D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还很少。
本文旨在探讨以上问题。
二、研究内容1. 了解IL-17D基因的基本信息,并探讨其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癌症等方面的作用及机制。
2. 收集四种上皮性肿瘤的医院病理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或RT-PCR 等方法检测IL-17D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特征。
3. 结合临床资料,探讨IL-17D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探索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的意义。
三、研究意义1. 深入了解IL-17D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有可能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 揭示IL-17D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为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3. 为探讨IL-1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IL-17D的基本信息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解。
2.临床资料收集法:收集四种上皮性肿瘤的医院病理资料并进行切片、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或RT-PCR等方法检测IL-17D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特征和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综合进行数据图表展示。
五、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得到如下结论:1. IL-17D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普遍表达,在肿瘤中的表达特征不同。
2. IL-17D在四种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存在一定的关联。
3. IL-17D有可能成为上述四种肿瘤的治疗靶点,为制定更加个性化的肿瘤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S基因家族
➢ RAS基因是人体肿瘤中常见的致癌基因,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 HRAS、NRAS,相互之间同源性高达85%,编码P21蛋白,位于 细胞膜的内表面.
➢ 正常情况下,RAS蛋白通过GDP/GTP之间的转换来实现下游信号 通路的调控,激活后参与细胞增生信号传导的调控系统;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 癌HNPCC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遗传性,且多伴有其他类型癌症 早期的癌症筛查(林奇综合征的发病年龄平均为45岁,而散
发性肠癌的发病年龄平均为67岁),可及早诊断和治疗
林奇综合征中的突变基因
结直肠的上皮性病变
病理科 王新美 孙晓宇
结直肠的上皮性病变的WHO分类
增生性息肉(HPs)
❖ 结肠远端(左半结肠)最常见 ❖ GCHP总是左半结肠,而MVHP远端结肠和
直肠最常见,但全结肠均可见 ❖ 广基病变 ,1-5mm,罕见超过 1cm;近端
HPs大于远端 ❖ 内镜下珠状晶莹透明,扁平状
增生性息肉重要的特征
❖ 特征:深部裂隙样锯齿结构、嗜酸性胞质、 异位隐窝形成(ectopic crypt formation, ECF), 即隐窝基底远离粘膜肌
上皮内瘤变(概念)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 组织结构和细胞改变 ❖ 未穿透基底膜 ❖ 未向深部和周围组织浸润 ❖ 具有恶性转化潜能 ❖ 非浸润性癌前病变 ❖ 避免器官切除、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
CRC:KRAS野生型—西妥昔单抗治疗获益显著
N Engl J Med.2008;359:1757-1765.
根据NCCN.02.2015版: (1)所有的mCRC病人都要进行KRAS,NRAS的检测,有突变的病人不建议 进行西妥昔单抗或者帕尼单抗的治疗。
(2)有V600E BRAF突变的病人预后较差。基于BRAF V600E突变状态指导 EGFR抑制剂与化疗结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有限的数据 显示拥有BRAF V600E突变并且在一线治疗之后恶化的病人对于EGFR单克隆 抗体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KRAS基因
➢ KRAS蛋白处于EGFR信号通路下游,EGFR被配体激活后,KRAS短 暂激活后失活,是受控的;突变的KRAS则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不受控 制,导致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加快转移。
➢ KRA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第12、13和61密码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 为20%-50%。
➢ NRAS突变主要发生于第61密码子,在结直肠患者中突变率为2-3%,
❖ 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的腺体具有叶状或者 指状上皮被覆少量固有层。
❖ 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和绒毛状结构混合型。
锯齿状腺瘤
❖ 较少见,1-2%,主要位于远端结肠 ❖ 内镜下类似经典腺瘤,但是更鲜红、更突起
(肥大),偶有蒂
组织病理学
❖ “锯齿状腺瘤” :任何显示锯齿状和细胞学 异型的病变
❖ 整体观呈复杂性绒毛状结构,伴细胞学异 型,而有别于经典腺瘤伴细胞异型
❖ 胞核圆或卵圆,无复层,核质比小 ❖ 核仁不明显 ❖ 核分裂底部三分之一明显 ❖ 隐窝对称、大小一致,拉长、狭窄,抵达
粘膜肌。
增生性息肉
SSA/P
腺瘤
定义:息肉状,突向肠腔内,具有异型增生的 上皮,常小于1cm。
分类: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 瘤、锯齿状腺瘤
❖ 管状腺瘤,异型增生的腺体具有管状结构。
谢谢
MMR突变基因 MLH1 MSH2 MSH6 PMS2
突变频率 >40% >40% ~10% ~5%
染色体位置 3p21 2p21 2p16 7p22
散发型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
MLH1启动子高度甲基化导致的MLH1蛋白表达缺失。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MLH1和PMS2为一对异质二聚体,MLH1的缺失肯定伴有PMS2的缺失 MSH2和MSH6为一对异质二聚体,MSH2 的缺失肯定伴有MSH6的缺失
DNA错配修复系统
❖ 在DNA复制的过程中,会随机发生错误 点突变 插入/缺失
❖ 错配修复系统(MMR)发挥修复功能 修复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 MMR缺失,会导致具有MSI的肿瘤发生
❖ 错配修复基因/蛋白 MLH1 MSH6 MSH3 MSH2 PMS2 MLH3
PMS1
MLH1
(Wilson et al., Cancer J. 2010. 16:262-72.)
EGFR
mAb = 单克隆抗体
KRAS 突变导致持续信号转导
KRAS 突变会导致: ➢ 信号转导途径被持续开启 ➢ 细胞增殖不受调节 ➢ anti-EGFR 抗体治疗无效
➢ 突变频率 ✓ 最高的是KRAS突变(约占RAS 突变的85%) ✓ 其次是NRAS突变(约占15%) ✓ 最少的是HRAS突变(少于1%)
* Sepulveda, AR, The Importance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olonic Neoplasms, Medscape
NCCN 指南(2015):结直肠癌中建议检测MSI
• 指南建议所有70岁以前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应检测MMR蛋白的表达水平。 • 林奇综合征性结直肠癌需要常规筛查(IHC/MSI)。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腺管形态不规则,常显分支折叠状,有些区 域失去极性。与低度异型增生比较,核呈簇 状且更大或圆型泡状,形态不规则伴核膜增 厚和明显双嗜性核仁。间质没有浸润。
➢
➢
➢
结直肠腺癌
❖ 居男性恶性肿瘤第4位,居女性第3位,男性 发病略高于女性
❖ 发病年龄40岁后多发
❖ 部位多位在于乙状结肠、直肠
免疫组化检测 只要出现细胞核着色阳性,即可判定阳性表达;当 4个均阳性,判定为MSS;当只有一个缺失时,则 被认定为MSI-L;当2个或以上缺失时,被认定为 MSI-H。
❖ 结直肠癌的化疗而言,有大量研究表明MSI 状态对于决定结直肠癌患者是使用5-FU还是 伊立替康治疗很重要。
MSI-H患者术后 5-FU治疗无明显统计学意 义,相反5年生存率低于那些仅接受手术治疗 的患者,MSI比MSS的患者对伊立替康治疗 更为敏感。
量
上皮内瘤变(概念)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当于腺体轻度-中度非典型增生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当于腺体重度非典型增生或粘膜内
癌
胃与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区别
❖ 胃粘膜固有层内既有血管和淋巴管 胃癌细胞浸润固有层--通过淋巴道转移
❖ 结直肠粘膜固有层内只有血管没有淋巴管
癌细胞浸润在固有层内≠淋巴道转移 结直肠癌标准是肿瘤浸至粘膜下层(突破粘膜肌层)
当MLHl、MSH2、MSH6、PMS2基因启动子发生获得性甲基化或者MMR 基因发 生点突变时就造成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MSI,导致多种抑癌基因如TGFR-β2 和编码 BAX蛋白的基因失活,以及癌基因的活化如Braf 基因,从而促进结CRC的发生。
大约 10%-15%的散发性CRC起因于MSI途径。
❖ 肿瘤早期就可通过淋巴管或者血管扩散,导 致淋巴结及多系统转移。尽管结直肠粘膜中 存在淋巴管,仅当肿瘤突破粘膜肌层累及粘 膜下层时才会发生淋巴管扩散。
❖ 肿瘤累及肠系膜形成卫星结节,不伴残余淋 巴结结构的类别给予明确,它可能是非连续 性扩散、血管浸润的血管外扩散或完全取代 淋巴结的结果,等同于淋巴结转移;无淋巴 结转移情况下,术后辅助化疗会取得较好效 果。
表达
缺失
NCCN 指南(2015):结直肠癌中建议检测MSI
• 指南建议所有70岁以前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应检测MMR蛋白的表达水平。 • 林奇综合征性结直肠癌需要常规筛查(IHC/MSI)。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2015 Colon Cancer
PCR检测 标志物没有发现异常,判定为微卫星稳定性 (MSS);如果有一个标志物或低于40%的标志物 显示异常,则被认定为低水平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L);当测试标志物的40%或超过40%异常 时,被认定为高水平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结直肠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微卫星是指1-6个单一核苷酸的简单重复序 列,有更高的突变率,因为DNA聚合酶串 行在这些序列上,尤其容易出错,一旦错 配修复基因(MMR) 失活, 不能纠错, 便发生微卫星不稳定(MSI) 。
MMR系统相关基因有MLHl、来自LH3、MSH2、MSH6、PMSl和PMS2,通常以二 聚体形式识别和修复DNA复制发生的错配。约15%结CRC患者存在MMR功能缺失。
结直肠腺癌
❖ 肠上皮来源的恶性上皮肿瘤
❖ 肿瘤穿透粘膜肌层至粘膜下层时,会发生转 移。
❖ 大体标本分型: 外生型、溃疡型、缩窄型、弥漫浸润型
组织学分型
❖ 粘液腺癌 ❖ 印戒细胞癌 ❖ 髓样癌 ❖ 锯齿状腺癌 ❖ 筛状粉刺型腺癌 ❖ 微乳头状腺癌 ❖ 腺鳞癌 ❖ 梭形细胞癌 ❖ 未分化癌
多叶状粘液湖,可见恶性上皮
结直肠粘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粘膜: 粘膜内癌
日本统称之为粘膜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多发小而圆的腺体类似于结肠的腺瘤性息肉。 低度异型增生的腺体被复拥挤拉长的细胞伴 有大的染色质增生的核,核排列假复层,粘 液分泌很少甚而消失。其增生的细胞一直扩 展到粘膜表面,而非肿瘤性病变则缺乏这一 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