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与弱视的基本知识

斜视与弱视

概述

斜视与弱视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分别为3%和2%~4%。本专业是眼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视光学、神经眼科学和小儿眼科学等学科交叉。这是一组与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疾病。儿童斜视与弱视和视觉发育密切相关。

第一节斜视与弱视临床检查法

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检查视力、验光和望诊。

一、询问病史

仔细了解病史对诊断斜视与弱视具有重要价值。

1.个人史及家族史了解有无斜视和弱视家族史、生产过程、个人其他疾病及外伤史等情况。

2.发病年龄发病的年龄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对双眼视觉功能影响越明显。

3.发病的形式了解斜视是逐渐发生的,突然发生的,还是间歇出现的。

4.斜视的类型包括斜视的方向、斜视角是否随注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斜视是单眼的还是双眼交替性的,斜视能否控制,有无代偿头位。

5.了解斜视与弱视的治疗史。

二、视力检查

根据年龄确定不同儿童视力检查方法。由于婴幼儿很难配合视力检查,所以检查时定性比定量更为重要,判断两只眼的视力是否存在差别比获得每眼的准确视力更有价值。如果发现婴幼儿两眼视力存在差别,即提示可能存在弱视。对隐性眼球震颤患者(双眼注视时无眼球震颤,遮盖一眼后出现眼球震颤)检查视力时,因遮盖一眼后可诱发眼球震颤,用常规方法遮盖一眼检查的视力低于生活视力,应尽量在不引起眼球震颤的情况下检查。有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检查视力时,应允许患者在其代偿头位上检查其最佳视力。

三、屈光检查

药物麻痹睫状肌后的屈光检查可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我国初诊儿童普遍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近年来国外采用1%环戊通滴眼剂作为睫状肌麻痹剂,既可充分麻痹睫状肌,又能缩短散瞳持续时间。

四、望诊

望诊时先排除假性斜视,大度数的阳性Kappa角易误诊为外斜视,而阴性Kappa角和内眦赘皮易误诊为内斜视。如果确定存在斜视,则进一步观察斜视是恒定性的还是间歇性的,是双眼交替的还是单侧的,斜视角是变化的还是稳定的。要检查是否伴有上睑下垂,是否有异常头位。观察每只眼的注视质量和双眼同时注视的情况。有震颤样运动则表明注视不稳定和视力不良。

五、遮盖检查

遮盖法(cover test):遮盖是打破融合的方法之一,通过遮盖判断是否存在斜视以及斜视的性质。

1.遮盖去遮盖:

用遮眼板遮盖任意一眼,遮盖时观察对侧眼是否有眼球移动,如果有眼球移动,说明对侧眼存在显斜视;如果对侧眼无眼球移动,说明对侧眼处在注视位。然后观察去除遮眼板后被遮眼的变化。如果被遮眼有返回注视位的运动,说明被遮眼为隐斜视,如果被遮眼停在某

一偏斜位置上,提示被遮眼有显斜视。如果两眼分别遮盖时,对侧眼均无眼球移动,说明无显斜视。

2.交替遮盖:用遮眼板遮盖一眼,然后迅速移到另一眼,反复多次,观察是否有眼球移动,如有眼球移动,说明有眼位偏斜的趋势。检查时要求遮眼板从一眼移至另一眼时没有双眼同时注视的情况出现,对破坏双眼融合比较充分。

交替遮盖回答了有无眼位偏斜倾向。遮盖去遮盖回答了眼位偏斜倾向属于显斜视还是隐斜视。交替遮盖比遮盖去遮盖破坏融合更充分,所查的结果含显斜视和隐斜视两种成分,而遮盖去遮盖法检查的结果仅含显斜视成分。

六、斜视角检查

1.角膜映光法患者注视33cm处的点光源,

根据反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位置判断斜视度。点

光源偏心1mm,偏斜估计为7.5度或15PD。该方

法优点是比较简便,不需要患者特殊合作,缺点

是不够精确,没有考虑到Kappa角的因素。

2.三棱镜加角膜映光法):患者注视一个

点光源,三棱镜置于斜视眼前,尖端指向眼位偏

斜的方向,逐渐增加度数至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

中央,所需三棱镜度数即为斜视偏斜度。

3.三棱镜加遮盖试验:该法为比较精确的斜视角定量检查法,可以在任意注视方向和任意距离使用。

4.同视机法:用同时知觉画片检查斜视度,检查时一眼注视画片中心,检查者把对侧眼镜筒调整到被查眼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处,在刻度盘上可以直接读取斜视度数。此检查结果为他觉斜视角(客观斜视角)。通过对各诊断眼位斜视角的定量检查,可以分析判断麻痹性斜视的受累肌肉,有助于诊断和手术设计。

七、眼球运动功能检查

1.单眼运动检查:检查时遮盖一眼,另一眼追踪向各注视方向移动的视标,如发现任何眼球运动的减弱,则提示向该方向运动的肌肉力量不足,或存在限制因素。

单眼运动正常的标志为:内转时瞳孔内缘到达上下泪小点连线,外转时角膜外缘到达外眦角,上转时角膜下缘到达内外眦连线,下转时角膜上缘到达内外眦连线。

2.双眼运动检查

(1)双眼同向运动:单眼运动不能显示眼外肌运动功能不足时,用双眼同向运动检查。根据配偶肌定律,可以发现相对功能不足的肌肉和相对亢进的配偶肌。检查时,令双眼分别注视各诊断眼位的视标,根据斜视角的变化判断受累肌。如一内斜视患者单眼运动检查未发现异常,双眼同向运动检查发现向左注视时斜视角明显增大,与这个方向运动相关的肌肉为左眼外直肌和右眼内直肌,外直肌功能不足造成内斜度数加大,则提示该患者左眼外直肌麻痹。

(2)双眼异向运动:双眼异向运动包括集合和分开运动,临床上多检查集合功能。

集合(辐辏):集合是很强的自主性运动,同时含有非自主性成分,在眼外肌功能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集合近点检查:被检查者注视正前方一个可以引起调节的视标,视标逐渐向鼻根部移近,至患者出现复视或一眼偏离集合位,此集合崩溃点称为集合近点,正常值为7cm。随年龄增长,集合近点逐渐后退。

3.娃娃头试验:为鉴别外转运动限制真伪的方法。将患儿的头突然转向外转“受限”的对侧,观察外转能否到达正常位置,如外转到位则说明外转“受限”不存在。如外转不能到位,则提示存在运动限制。

4.牵拉试验:主要用于鉴别眼球运动障碍系机械性限制还是源于神经肌肉麻痹。

5.Parks三步法:用于在垂直斜视中鉴别原发麻痹肌为一眼上斜肌还是另一眼上直肌。三个步骤是递进的排除法。第一步,先确定上斜视是右眼还是左眼。如果右眼上斜视,则提示右眼的下转肌(上斜肌或下直肌)不全麻痹,或左眼上转肌(上直肌或下斜肌)不全麻痹。第二步,分析是向右侧注视时垂直偏斜大,还是向左侧注视时垂直偏斜大。如果是向左侧注视时垂直偏斜大,则提示麻痹肌可能为右眼上斜肌或左眼上直肌。第三步,做歪头试验,令头转向高位眼侧(右侧)时,垂直偏斜增大,即歪头试验阳性,则原发麻痹肌为右眼上斜肌。如果歪头试验为阴性,则原发麻痹肌为左眼上直肌。

八、感觉功能检查

1.抑制检查:患者有明显斜视而无复视主诉,是判断单眼抑制的最简便方法,其他检查方法包括Worth四点灯试验,Bagolini线状镜检查等。

2.融合储备力检查:主要方法为红色滤光片加三棱镜法,即在斜视患者的单眼前加红色滤光片,双眼同时注视点光源,患者可看到一个红灯和一个白灯,在单眼上加三棱镜,至红灯和白灯融合,出现单一的粉红色影像,说明有潜在的融合储备力。继续增加三棱镜度数,受检者仍能看成一个粉红色物像,至又出现一个红灯和一个白灯,由两个物像重合至再次出现两个物像所用的三棱镜度数即为受检者的融合范围(融合储备力)。

3.立体视检查:立体视的检查包括随机点立体图和非随机点立体图两类。水平视差是产生立体视的基础。患者戴偏振光镜或红绿眼镜,观察特殊印制的图片(具有水平视差),对立体视进行定量检查。正常值为40~60秒弧。非随机点立体图存在单眼线索,假阳性率较高。国际上常用的检查图有Titmus立体图和TNO立体图,我国科学家编制的随机点立体图有颜少明版、郑竺英版和金贵昌版立体图。

4.复视像检查受检者右眼前放红色镜片,注视1m远处的灯光,若有复视,则见一红色灯光和一白色灯光;若见粉红色单一灯光,则表示无复视。然后分别检查各诊断眼位,距离中心约20o。患者的头及脸保持正位,不得转动

复视像的分析步骤:①首先确定复视像性质,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是交叉的还是同侧的。②寻找复视像偏离最大的方向。③周边物像属于麻痹眼。水平复视周边物像在水平方向确定,垂直复视周边物像在第三眼位垂直方向确定。

第二节斜视与弱视的治疗基本原则

儿童斜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双眼视觉功能,首先应消除斜视造成的感觉缺陷,包括脱抑制、治疗弱视,两眼视力平衡或经治疗达到平衡后,则运用非手术的或手术的方法矫正斜视。

一、治疗时机

斜视和弱视一经确诊即应开始治疗。研究表明,2岁左右早期矫正斜视预后较好,年龄越大,感觉异常的恢复越困难。外斜视即使在年龄较大时手术,也有恢复双眼视觉功能的机会。但是,发病早的内斜视如果未能在5岁前双眼视觉发育尚未完成时矫正眼位,则几乎不能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二、非手术治疗

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治疗可能存在的弱视、斜视的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和视能矫正训练。

(一)弱视的治疗:精确的配镜和对单眼弱视患者的优势眼的遮盖是弱视治疗的两个基本手段。

(二)光学治疗

1.框架眼镜:轻微的屈光不正不需要矫正,如果内斜视患者有明显的远视,内斜视的部分或全部原因是由远视引起,应给予全矫处方矫正。

2.三棱镜:对有复视的斜视患者,配戴三棱镜使两眼视轴平行,可以消除复视。

(三)药物治疗

1.散瞳剂和缩瞳剂:用阿托品散瞳可以矫正或部分矫正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点缩瞳剂可以形成药物性近视,减弱中枢性调节,对矫正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有效。

2.A型肉毒素:A型肉毒素具有化学去神经作用。在肌电图监视下将其注射于麻痹肌的拮抗肌内,在药物作用期间,由于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使肌肉暂时性麻痹,重建了麻痹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能够达到减小或消除斜视的效果。该药已通过美国FDA认证,主要应用于中小度数内外斜视(<40PD)、术后残余斜视,急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第Ⅵ颅神经麻痹),周期性内斜视,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

(四)视能矫正训练:视能矫正师在眼科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双眼视觉与眼球运动相关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补充和巩固手术效果。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的方法

1.肌肉减弱术:包括直肌后徙术、直肌悬吊术、直肌后固定术、直肌边缘切开术、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上斜肌断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术等。

2.肌肉加强术:包括直肌缩短术、直肌肌腱前徙术、上斜肌矢状移位术、下斜肌转位术、直肌肌腱连结术、上下直肌移位术、上斜肌折叠术等。

3.水平肌肉垂直移位术:用于矫正无明显斜肌异常的A型或V型水平斜视。

(二)手术肌肉的选择:多种因素决定手术肌肉的选择。首先是第一眼位的斜视度,同时应参考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的差别。内直肌对视近斜视角的矫正作用更大,外直肌对视远斜视角的矫正作用更大。对视近内斜视较大的患者,应行双眼内直肌减弱术。外斜视视远明显时,应行双眼外直肌减弱术。对视近视远斜视角相同的斜视,双侧直肌减弱与单眼后徙加缩短手术效果相同。需要提醒的是,单眼同次手术不能超过两条直肌。

手术仅能起到机械性矫正眼位的作用,其他多种因素如肌肉的性质、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同的神经冲动等,决定了相同的肌肉相同的手术量可能产生不同的矫正结果。因此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可能需要不止一次手术。

(三)调整缝线:调整缝线是为提高斜视手术成功率而设计的方法,既可用于直肌的后徙术,也可用于直肌的缩短术及上斜肌手术。术中,肌肉被滑结固定于眼表,在患者麻醉复苏后,眼内点入表面麻醉剂,通过遮盖试验调整缝线松紧。多数患者能配合调整缝线,但少年儿童不适合于局麻下调整缝线。

第三节弱视

一、概述

弱视的患病率为2%~4%,为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所以了解视觉发育对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1.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儿童视觉发育:儿童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不同的发育阶段不仅视力有差别,不同检查方

法检出的视力正常值也不同。从不同阶段视力发育的标志,可以看出在弱视诊断时应注意年龄因素。

3.弱视诊断标准: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曾在1987年提出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出的0.8为弱视诊断标准,并提出诊断弱视应注意年龄因素。国外同时期也有类似的标准。近年来不少国家根据临床研究提出了与视力发育相关的弱视诊断及转诊标准。我国弱视防治实践也存在类似问题,即有些医生或保健人员不分年龄大小,只用0.8一个标准,又未注意是否存在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等),对凡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者均诊断为弱视并给予治疗,出现了弱视诊断泛化的倾向。弱视诊断时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3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7岁以上为0.8。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如果幼儿视力不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双眼视力相差不足2行,又未发现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则不宜草率诊断为弱视,可以列为观察对象。

4.弱视的筛查与预防:国外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加强筛查组(在出生后~37个月间筛查5次)弱视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在37个月筛查1次),分别为0.6%和1.8%,差异有显著性;加强组较差眼平均视力优于对照组,3岁前到眼科门诊治疗弱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8%和13%),这些数据有力支持了早期强化筛查可以降低弱视的患病率和减轻弱视的程度。

二、分类

1.斜视性弱视:发生在单眼性斜视,双眼交替性斜视不形成斜视性弱视。由于眼位偏斜后引起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斜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接受的不同物像(混淆视)受到抑制,导致斜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2.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的屈光参差较大,黄斑形成的物像大小及清晰度不等,屈光度较大的一眼存在形觉剥夺,导致发生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眼球镜相差1.5DS,柱镜相差1.0DC即可以使屈光度较高一眼形成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未戴过屈光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主要见于高度远视或散光,常为双侧性,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相近。一般认为远视≥5.00DS,散光

≥2.00DC,近视≥10DS会增加产生弱视的危险性。

4.形觉剥夺性弱视:多发生在有屈光间质混浊的儿童(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医源性眼睑缝合或遮盖等情况。由于形觉刺激不足,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而形成弱视。剥夺性弱视可为单侧或双侧,单侧较双侧更为严重。形觉剥夺性弱视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比形成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时间要短。婴幼儿即便短暂地遮盖单眼也可能引起剥夺性弱视,有研究表明,7天不恰当的单眼遮盖就可以形成不可逆的弱视。应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避免不恰当的单眼遮盖。

三、弱视的发病机制

弱视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von Noorden将自己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总结后,从临床上对弱视发病机制以两种理论来解释:双眼异常的相互作用和形觉剥夺。

四、弱视的临床检查

1.视力检查:

2.屈光状态检查:睫状肌麻痹后进行检影验光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

3.注视性质检查:直接检眼镜下中心凹反射位于0~1环为中心注视,2~3环为旁中心凹注视,4~5环为黄斑注视,5环外为周边注视。

4.电生理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包括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主要用于判断视神经和视觉传导通路疾患,弱视眼表现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婴幼儿可用F-VEP检查。

五、弱视的治疗

一旦确诊为弱视,应立即治疗,否则年龄超过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弱视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弱视的疗效与治疗时机有关,发病越早,治疗越晚,疗效越差。治疗弱视的基本策略为精确的配镜和对优势眼的遮盖。

1.消除病因:矫正屈光不正,早期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或先天性完全性上睑下垂等。

2.遮盖治疗:常规遮盖治疗即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已有200余年历史,迄今仍为最为有效的治疗单眼弱视的方法。用遮盖法治疗时,须密切观察被遮盖眼视力的变化,避免被遮盖眼发生遮盖性弱视。

复诊时间根据患儿年龄确定,年龄越小,复诊间隔时间越短。1岁儿童复查间隔为1周,2岁儿童复查间隔为2周,4岁儿童复查间隔才能为1个月。因为弱视治疗易反复,双眼视力平衡后,要逐步减少遮盖时间慢慢停止遮盖治疗,以使疗效巩固。

3.光学药物疗法(压抑疗法)

4.其他治疗:后像疗法、红色滤光片(波长640nm)法、海丁格刷也是弱视治疗的有效方法,主要适于旁中心注视者。视刺激疗法(CAM)对中心凹注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较好,可作为遮盖疗法的辅助治疗,以缩短疗程。

5.综合疗法:

对于中心注视性弱视,采取常规遮盖疗法,或压抑疗法,联合视刺激疗法(CAM)、辅助精细训练;

对于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可先采取后像、红色滤光片或海丁格刷刺激转变注视性质,待转为中心注视后,再按中心注视性弱视治疗。也可直接常规遮盖。

儿童斜视弱视课件(可编辑)

儿童斜视弱视课件 弱视定义(1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眼病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经过正确的屈光矫正之后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下经过适当的治疗,部分或全部矫正视力可以恢复弱视定义 2 弱视是一种与双眼有关的眼病在关键期,双眼信息输入不平衡,大脑逐渐偏向视力好的眼,最终产生弱视。诊断依据双眼视力的差异,相差两行或更多,则诊断弱视。病因性疾患眼位: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双眼高度远视、视觉剥夺:先天性或后天性 白内障,广泛的角膜浑浊等 我国弱视定义 3 眼科物理检查眼球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最甲矫正视力等于或低于0.8者为弱视。发病机理与分类 1 斜视性弱视(视觉发育期:斜视―复视―皮层水平的抑制―弱视。斜视性弱视发病机理与分类 2 发病机理与分类 2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参差―两只眼视网膜上物像清晰不同,矫正后物像不等,融合障碍―单眼抑制―弱视。发病机理与分类 3 屈光不正性弱视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度数相等≥+3.00 光。 剥夺性弱视的病因剥夺性弱视病因发病时间:在婴幼儿期屈光间质:角膜浑浊,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视轴遮挡:完全性上睑下垂。发病机理与分类 5 d.先天性弱视视网膜或视路出血、眼震等。实际上这类弱视的真正病因是不清楚的。弱视治疗 1 主动治疗方法:

屈光不正:中、高度远视、高度近视和散光恰当矫正 被动治疗方法传统遮盖疗法遮盖键眼,训练弱视眼全天遮盖full-time 部分时间遮盖part-time 短小遮盖minimun 压抑疗法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压抑健眼药物压抑疗法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塑料薄膜压抑疗法压抑健眼弱视治疗 3 旁中心注视治疗方法后像疗法用特制视镜炫耀中心窝外视网膜,黑斑保护中心窝,后像出现,训练中心窝,提高中心窝功能,消除旁中心注。反传统遮盖法与后像法结合,遮盖弱视眼。辅助疗法视觉刺激疗法 CAM疗法精细作业训练红色滤光片法刺激黄斑中心窝,提高中心窝的功能红光闪烁法原理与红色滤光片法注意事项遮盖性弱视:年幼:3岁之内遮盖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复诊,或医源性遮盖无警惕调整遮盖时间:暂停或减量注意事项斜视双眼视觉被打破,形成斜视。弱视复发发病的原因存在,病人小于12岁,弱视眼视力又降低。Questions and answers Thank you very much The End 眼外肌的作用主要作用次要作用内直肌内转外直肌外转上直肌上转内转和内旋下直肌下转内转或外旋上斜肌内旋下转和外转下斜肌外旋上转和外转眼外肌的作用诊断眼位配偶肌diagnostic positions of gaze and synergistic muscles 右侧左侧检查法evaluation of sensory and motor state 询问病史眼位:斜视视力屈光检查:0.5-1%阿托品眼膏,每日三次,用三天。斜视定量检查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strabismus 角膜映光法检查距离

斜 视

斜视 一、概述 1.斜视的定义斜视是指眼球视轴呈分离状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而这种状态是不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和克服的,患者没有双眼单视。双眼正常协调运动时保证双眼单视的基本条件之一。临床上将双眼视功能共分三级,包括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 2.斜视的分类 (1)按偏斜视的发作时间分类:间歇性斜视是隐斜视向显斜转变的过渡阶,恒定性斜视经常存在。 (2)按引起的偏斜的原因分类:共同性斜视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不随注视方向和注视眼别不同而不同。麻痹性斜视:单根或多根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引起的眼位偏斜。 二、共同性斜视 斜视是与双眼视觉屈光状态直接有关的临床现象。所以这里主要讲与屈光不正有关的斜视,即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是视中枢在形成双眼视觉反射过程中发生障碍,造成双眼视觉分离,但无神经及肌肉的器质性病变,故眼外肌检查无异常。 共同性斜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视力,矫正眼位偏斜,建立和恢复双眼视功能。由于双眼视觉在出生后1~2岁时已基本形成,5~6岁时逐步改善,所以共同性斜视的治疗必须及早进行。 1.共同性斜视的病因 (1)解剖因素:包括各种眼外肌的异常; (2)调节因素: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失调; (3)神经支配因素:集合与外展之间的关系失衡; (4)融合功能缺陷因素:Worth认为斜视是融合功能不全的后果; (5)双眼反射因素:有人认为双眼单视是一个条件反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发生感觉或运动方面的病变,就产生斜视; (6)遗传因素:有些学者认为共同性斜视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2.共同性斜视的分类按眼位偏斜与调节的关系分为: (1)调节性斜视:又分为调节性内斜视和调节性外斜视,主要是调节性内斜视,近视引起的调节性外斜视较少见。 (2)非调节性斜视:与调节无关。 3.共同性斜视临床特征 (1)注视眼正位,非注视眼偏向鼻侧或颞侧。 (2)第一、第二斜视角大致相同。 (3)任何方向注视时斜视角相等。 (4)无代偿头位。 (5)无复视。 (6)无眼球运动障碍。 4.共同性斜视的诊断 (1)病史:询问发病时间,是单眼还是交替性斜视,是恒定性还是间歇出现以及有无家族史等。 (2)眼部检查①检查远、近视力;②检查有无屈光不正;③检查眼位和偏斜情况,可用遮盖和角膜光法来确定有无偏斜;④检查眼球运动,有无眼外肌功能异常;⑤双眼视功能

斜视治疗基本方案

斜视的危害性,不单是“斜眼”损害容貌,更重要的是可破坏双眼单视(即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高级视功能。高明的斜视医生虽可以将斜眼矫正得很好,但都不能保证术后不会复发,而斜视术后复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 及时建立或完善斜视造成的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因此,为了防止术后斜视复发,并建立、完善双眼单视高级视功能,每个斜视术后患儿(如有此功能障碍),都应该尽早开始双眼单视康复训练,利用双眼单视功能来稳定眼位。斜视术后弱视治疗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斜视治疗步骤一:双眼单视功能训练 一、斜视双眼单视基础知识 (一)双眼单视定义: 指双眼分别看物体,经大脑融象后形成单一的重叠、融合图象。 (二)双眼单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 1、同时视即大脑可将左右眼看到的不同物像重叠成一幅重叠图像的能力。 2、融合视:即大脑可将左右眼看到的相同但有缺陷的物像融合成一个无缺陷的物像的能力; 3、立体视:即大脑可将左右眼看到的相同但有视差的物像融合成一个有前后景深感物像的能力。 (三)形成正常双眼单视的三大条件: 1、视觉:(1)双眼视力0·5~0。7以上,相差3排以下。 (2)视网膜对应:黄斑对应(即他觉与自觉斜角之差〈5度),无黄斑抑制; 2、眼球运动方向协调一致:即注视方向要一致同步,无斜视或斜视角〈5度 3、大脑融象功能正常:融像范围:辐辏:20度以上,分开3度以上; (四)各种斜视引起的双眼单视异常 1、交替性斜视引起双眼单视异常:多表现为融合力不足,即融合范围小,无立体视或立体视锐度低(即视差在200秒角以下辨不出),手术矫正后,少数有同时视障碍,需要重)建同时视或扩大融合范围防复发及眼疲劳等。 2、间歇性外斜视:多有融合力不足及双眼集合力不足。(1)需用双眼单视仪进行融合力及立体视锐度的训练(利用大脑的融像控制力来防止外斜视),(2)需用尖向内的棱镜矫正眼位促进融象。(3)需调焦灵敏仪加强调节性集合(抵消外斜视) 3、恒定性内斜视:大多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而导致同时视功能障碍(1)尽早在6岁前手术矫正斜视(纠正双眼注视或运动方向不一致),6岁前是重建双眼单视的敏感期。(2)早用双眼单视仪纠正异常对应,重建同时视

双眼视与斜弱视名解

名解 1.双眼融像(binocular fusion):将各眼的像融合成单一物像的过程,分为运动融像和感觉融像。 2.运动融像(motor fusion):通过矫正性融合反射产生的定位性眼球运动,使偏离对应点的物像重新回到对应点以保持双眼单视的能力。 3.感觉融像(sensory fusion):是视觉皮层的神经生理和心理的过程,联合两眼各自获得的图像对视觉空间形成统一的感知。 4.调节(accommodation ):人眼为了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能力,主要靠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增加而使眼的屈光力增强。 5.调节需求:外界特定距离的物体令眼看清它所需要的调节量,数值上等于眼主点到外物距离(m)的倒数。 6.调节反应:眼能够看清外界特定距离物体需要付出的最小调节量。 7.调节超前:外界特定距离的物体产生调节需求,人眼为了看清这一物体所付出的调节量大于这一需求,他们的差值被称为调节超前。 8.调节滞后:外界特定距离的物体产生调节需求,人眼为了看清这一物体所付出的调节量往往小于这一需求,他们的差值被称为调节滞后。 9.辐辏(vergence):即聚散,人眼为了达到双眼单视,获得最佳立体视,精确调整双眼视线夹角对准外物的能力。聚散分为:张力性聚散、调节性聚散、近感知性聚散和融像性聚散。 10.辐辏需求:视近物时保持双眼单视所需要的辐辏量,为瞳距(cm)/外物距离(m),单位为棱镜度。 11.视觉抑制(vision suppression):为了消除病理性复视和视混淆的一种主动的视知觉代偿机制。 12.Panum区: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将产生双眼单视。不同于视网膜的点与点对应,而是点与区对应。 13.Panum空间:Panum区在外界空间的投射产生Panum空间,其范围包括单视圆的前后区域,落在其中的物体仍能单视。 14.视网膜对应点(corresponding retinal points):在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都与对侧视网膜上的某一点相对应(生理盲点除外),具有相同的视觉方向。 15.视网膜对应:双眼视网膜对应点共同的视觉方向一致,正常对应点拥有共同的视觉方向,正常视网膜对应是点对区域的对应关系。 16.异常视网膜对应:双眼视网膜对应点共同的视觉方向发生变化,正常对应点失去共同的视觉方向,非对应点之间建立了共同的视觉方向。 17.理论单视圆(theoretical horopter):假如视网膜对应点是严格的几何对称,通过注视点和两眼入瞳中心的几何圆,在该圆上的任何一点到两眼的夹角均相等,均成像于两眼的视网膜对应点上,看起来为单个物体。又称Vieth-Muller圆或几何单视圆。 18.隐斜(heterophoia/phoria):两眼处于无融像状态即一眼遮盖或两眼分离时眼位偏斜。 19.斜视(tropia):双眼注视物体时,物像不同时落在双眼的黄斑中心凹上,即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偏离目标。

弱视

弱视 中文名称:弱视 英文名称:amblyopia 定义:儿童视力用眼镜矫正不能达到0.8以上,而经多种有关检查又未发现异常的眼病。 弱视增视综合治疗仪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与其病变不相适应的视力下降和不断矫正或矫正视力低于0.9者均为弱视,可以发生于一眼或两眼。弱视(amblyopia)中最重要的为斜视性弱视,半数以上的弱视与斜视有关,从症状上来看,斜视为眼位异常,弱视是视力异常。两者关系如马车的两个轮子,屈光不正则象车轴,它粘结着两个车轮。 目录 概述 分类斜视性 屈光参差性 先天性 形觉剥夺性 屈光不正性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 治疗措施要做的检查 要做的治疗 治疗方法 四压抑疗法penalization 食疗与方剂 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的仪器 治疗注意事项 与近视的区别 危害 危害程度 与微量元素缺乏的关系 并发症概述 分类斜视性

屈光参差性 先天性 形觉剥夺性 屈光不正性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 治疗措施要做的检查 要做的治疗 治疗方法 四压抑疗法penalization 食疗与方剂 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的仪器治疗注意事项与近视的区别危害危害程度与微量元素缺乏的关系并发症 概述 弱视是指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9(0.9适用于5岁和5岁以上者,低于5岁者应下调至:4岁0.8,3岁和3岁以下0.6)的视力状况,可分为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形成的弱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造成的弱视。 1.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是指患者患有诸如视神经萎缩、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角膜混浊、先天性玻璃体混浊、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无虹膜、全色盲、白化病、眼球震颤等明显的眼科疾病。患者除患有上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之外,也可能同时患有的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斜视,不在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之列。尽管在通过现有的医疗手段解决或部分解决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之后,最佳矫正视力如果仍然不能达到0.9,则形成弱视。 2.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是指患者并不患有上述罗列的明显器质性病变,患者可能患有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也可能不患有,甚至眼球结构为平光。 3.矫正视力:矫正视力就是进行光学配镜后的视力。统计学分析,对儿童弱视眼患者而言,大多数儿童是远视眼结构,少数是近视结构,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平光或正常的生理性远视(儿童先天生来就是远视眼,大概300度左右,随着年龄增长,远视度数逐步减小,最后发育为正视眼结构;3-6岁儿童分别存在200、150、100、50度左右的远视,都是正常的,无需配镜矫正,称为生理性远视)。

斜视与弱视的基本知识

斜视与弱视 概述 斜视与弱视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分别为3%和2%~4%。本专业是眼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视光学、神经眼科学和小儿眼科学等学科交叉。这是一组与双眼视觉和眼球运动相关的疾病。儿童斜视与弱视和视觉发育密切相关。 第一节斜视与弱视临床检查法 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检查视力、验光和望诊。 一、询问病史 仔细了解病史对诊断斜视与弱视具有重要价值。 1.个人史及家族史了解有无斜视和弱视家族史、生产过程、个人其他疾病及外伤史等情况。 2.发病年龄发病的年龄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对双眼视觉功能影响越明显。 3.发病的形式了解斜视是逐渐发生的,突然发生的,还是间歇出现的。 4.斜视的类型包括斜视的方向、斜视角是否随注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斜视是单眼的还是双眼交替性的,斜视能否控制,有无代偿头位。 5.了解斜视与弱视的治疗史。 二、视力检查 根据年龄确定不同儿童视力检查方法。由于婴幼儿很难配合视力检查,所以检查时定性比定量更为重要,判断两只眼的视力是否存在差别比获得每眼的准确视力更有价值。如果发现婴幼儿两眼视力存在差别,即提示可能存在弱视。对隐性眼球震颤患者(双眼注视时无眼球震颤,遮盖一眼后出现眼球震颤)检查视力时,因遮盖一眼后可诱发眼球震颤,用常规方法遮盖一眼检查的视力低于生活视力,应尽量在不引起眼球震颤的情况下检查。有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检查视力时,应允许患者在其代偿头位上检查其最佳视力。 三、屈光检查 药物麻痹睫状肌后的屈光检查可以获得准确的屈光度数。我国初诊儿童普遍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近年来国外采用1%环戊通滴眼剂作为睫状肌麻痹剂,既可充分麻痹睫状肌,又能缩短散瞳持续时间。 四、望诊 望诊时先排除假性斜视,大度数的阳性Kappa角易误诊为外斜视,而阴性Kappa角和内眦赘皮易误诊为内斜视。如果确定存在斜视,则进一步观察斜视是恒定性的还是间歇性的,是双眼交替的还是单侧的,斜视角是变化的还是稳定的。要检查是否伴有上睑下垂,是否有异常头位。观察每只眼的注视质量和双眼同时注视的情况。有震颤样运动则表明注视不稳定和视力不良。 五、遮盖检查 遮盖法(cover test):遮盖是打破融合的方法之一,通过遮盖判断是否存在斜视以及斜视的性质。 1.遮盖去遮盖: 用遮眼板遮盖任意一眼,遮盖时观察对侧眼是否有眼球移动,如果有眼球移动,说明对侧眼存在显斜视;如果对侧眼无眼球移动,说明对侧眼处在注视位。然后观察去除遮眼板后被遮眼的变化。如果被遮眼有返回注视位的运动,说明被遮眼为隐斜视,如果被遮眼停在某

弱视诊治指南2018

弱视诊治指南 国卫办医函〔2018〕393号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为规范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 (一)斜视性弱视 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机会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 1.屈光参差性弱视 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

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远视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6.0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谨慎,大于10.0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眼的屈光间质完全或部分不透明,导致视网膜上影像模糊而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或生后早期获得性白内障。角膜混浊、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以及上睑下垂也会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是不太常见的弱视类型,但是比较严重且难以治疗。由单眼瞳孔区的遮挡所导致的弱视性视力丢失要比同等程度的双眼剥夺性弱视所产生的视力损失更大。对于患有影响视力的单眼白内障的患儿,如果在生后2个月前进行白内障手术并进行光学矫正和视功能训练,预后较好。 医源性遮盖性弱视是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在长期眼

详解小儿斜视

详解小儿斜视 儿童斜视的定义是当一眼注视目标另一只眼的视轴(视线的方向)偏离于注视目标的一类眼科疾病俗称“斜眼”或“对眼”是儿童眼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据文献统计其发病率约为%发生在儿童时期的斜视不仅影响人的外观和立体视功能还会造成孤独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疾病 疾病分类 斜视的分类较为复杂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斜视的方向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根据斜视的频率分为间歇性斜视和恒定性斜视根据斜视的形态和方式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的常见类型为麻痹性斜视根据注视性质分为交替性斜视和非交替性斜视等 发病原因 一般讲非共同性斜视常常可以检查出明确的致病原因而共同性斜视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我们通常所说的斜视绝大多数是共同性斜视形成共同性斜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同一患者也可能是由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常见的共同性斜视的原因如下:屈光不正 远视眼的病人长期从事近距离工作的人以及初期老视眼的病人因为需要加强调节就会产生过量辐辏从而导致内斜视近视眼的病人由于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调节就会产生辐辏不足可能导致外斜感觉障碍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某些原因如角膜混浊先天白内障玻璃体混浊黄斑发育异常屈光参差过大等造成视网膜成像不清视功能低下双眼无法建立融合反射以保持眼位平衡从而导致斜视 遗传因素 由于同一家族在眼的解剖生理上具有相似特征由于解剖异常导致的斜视可能以多基因遗传方式传给子代 临床表现 发生在儿童期的斜视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少数学龄儿童会有视疲劳的表现家长会误认为孩子厌学 大多数外斜视最初是间歇性的经常在疲劳愣神或发烧等身体不适时出现细心地家长常能发现有的经常是邻居或学校老师觉得孩子眼睛不正常才被发现的家人因为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反而见“怪”不“怪”了 内斜视大部分出现后很快就会变为恒定性或者说斜视的状态是经常存在的因此相比外斜视而言更容易早期发现和就诊但是因为很多小孩子都有内眦赘皮和鼻梁宽的特点有时看起来像“对眼”(内斜视)经过专业医生检查发现是“假性内斜”这种情况在我们东方民族比较多见 歪头视物有时是眼睛的问题而不是脖子的问题这一点经常不为人们所不理解为什么歪头要看眼科医生呢这是因为当孩子患有上斜视(垂直斜视)时机体为了代偿而采取的一种特殊体位医学上简称为代偿头位 户外或阳光下闭上一只眼睛是某些间歇性斜视常见的表现之一这类患者只是在户外或阳光下才会表现出闭上一只眼睛的异常情况而其他情况看不出任何异常

弱视科普

弱视科普 弱视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占儿童总比例的2--3%。通常为单侧,也有双侧。多数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儿童时期是视觉的发育关键时期,此阶段发生的这些眼病对儿童视力发育危害极大,只要有不良因素存在就很容易发生弱视。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9者称为弱视。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及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在我国,弱视发病率约为2—4%,多为单眼,亦可双眼。根据病因分类为:(1)斜视性弱视;(2)屈光不正性弱视;(3)屈光参差性弱视;(4)形觉剥夺性弱视;(5)先天性弱视。弱视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弱视的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屈光矫正后远视力低于0.9。矫正视力低于或等于0.1者为重度弱视,视力0.2—0.5者为中度弱视,视力0.6—0.8者为轻度弱视; 2.对排列成行的视标的分辨力较单个视标差(称为拥挤现象或分开困难); 3.多有屈光不正; 4.常伴有斜视及异常固视; 5.可有眼球震颤。

2:弱视的主要治疗方法 1.散瞳验光配镜: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是弱视其他治疗方法的基础;不能盲目摘掉眼镜,至少每半年重新验光一次。 2.遮盖疗法:遮盖视力相对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使用。 3.视觉刺激疗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效果最好。 4.同视机训练:可以达到增视,纠正旁中心注视,训练双眼视觉,建立立体视觉的目的。 5.精细目力训练:可在家中配合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儿童弱视后视力达到正常后要进行1-2个月的巩固治疗;而且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前半年可1-2个月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直至3年为止。 3:弱视治疗家长须知 刚出生的孩了,虽然眼球构造正常,但功能很差,必需通过反复地看东西,不断接受外界光和物体形象的刺激才能使视觉逐步成熟。如果在孩子两三岁以前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遇到阻碍,譬如度数的屈光不正或一些眼病的发生,这样就使外界的光线的物体对眼的刺激受阻,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视觉的成熟,从而造成弱视。作为家长,应尽早地检查儿童的视,如有怀疑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只是不错过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弱视是可以治疗的。 治疗弱视,一般都要戴上合适的眼镜,然后进行弱视训练,方法是定期遮住视力好的眼睛,强迫使用弱视眼,以使它的功能得到锻炼。进行弱视训练关键是持之以恒,家长切不可嫌麻烦或存有“树大自然

2020年弱视的诊断和治疗(课件)

2020年弱视的诊断和治疗(课件) 2020年弱视的诊断和治疗(课 件) 弱视的诊断和治疗 一、概述 弱视的患病率为2%~4%,为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所以了解视觉发育对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1、弱视: 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儿童视觉发育: 儿童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为0~12岁,双眼视觉发育6~8岁成熟。不同的发育阶段不仅视力有差别,不同检查方法检出的视力正常值也不同(表17—3)。从不同阶段视力发育的标志,可以看出在弱视诊断时应注意年龄因素.......感谢聆听 3、弱视诊断标准: 我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曾在1987年提出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出的0.8为弱视诊断标准,并提出诊断弱视 应注意年龄因素。国外同时期也有类似的标准。近年来不少国家根据临床研究提出了与视力发育相关的弱视诊断及转诊标准。我国弱视防治实践也存在类似问题,即有些医生或保健人员不分年龄大小,只用0.8一个标准,又未注意是否存在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等),对凡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者均诊断为弱视并给予治疗,出现了弱视诊断泛化的倾向。......感谢聆听

弱视诊断时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3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为0.6,6~7岁为0.7,7岁以上为0。 8.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或更多,较差的一眼为弱视.如果幼儿视力不低于同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双眼视力相差不足2行,又未发现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则不宜草率诊断为弱视,可以列为观察对象。......感谢聆听 4、弱视的筛查与预防: 国外以人群为基础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加强筛查组(在出生后~37个月间筛查5次)弱视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在37个月筛查1次),分别为0.6%和1.8%,差异有显著性;加强组较差眼平均视力优于对照组,3岁前到眼科门诊治疗弱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8%和13%),这些数据有力支持了早期强化筛查可以降低弱视的患病率和减轻弱视的程度。......感谢聆听 二、分类 1、斜视性弱视:发生在单眼性斜视,双眼交替性斜视不形成斜视性弱视。由于眼位偏斜后引起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斜视眼的黄斑中心凹接受的不同物像(混淆视)受到抑制,导致斜视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2、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的屈光参差较大,黄斑形成的物像大小及清晰度不等,屈光度较大的一眼存在形觉剥夺,导致发生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眼球镜相差1。5DS,柱镜相差1.0DC即可以使屈光度较高一眼形成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未戴过屈光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主要见于高度远视或散光,常为双侧性,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相近。一般认为远视≥5。00DS,散光≥2。00DC,近视≥10D S会增加产生弱视的危险性。 4、形觉剥夺性弱视:多发生在有屈光间质混浊的儿童(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医源性眼睑缝合或遮盖等情况。由于形觉刺激不足,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而形成弱视。剥夺性弱视可为单侧或双侧,单侧较双侧更为严重。形觉剥夺性弱视形

斜视弱视

斜视俗称“对眼”,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即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其中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就偏离目标。部分病人间歇性斜视,表现为有时正位,注意力不集中时眼斜或凝视时眼位偏斜。不管是哪种类型斜视,都会造成双眼看东西不平衡,引起弱视、立体视力差等视觉质量问题。 引起斜视的原 因包括遗传和生理发育不良的先天性因素,以及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炎症、外伤、糖尿病以及眼眶的炎角膜塑形镜矫正屈光不正无可替代,安全,可靠。夜戴昼摘,方便适用。 OK镜是角膜塑形镜的简称。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型的近视矫正手段。 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被誉为“睡觉就能控制和矫治近视的技术”。 我国自1998年引进OK镜以来,颇引人注目。正确认识OK镜,消除 认识上的误区,才能使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人。 斜视治疗的最佳时机 6岁以前完全矫正眼位:双眼视功能可以不经特别治疗而完全恢复。 6-12岁矫正眼位:双眼视功能可以经过训练完全恢复。 12岁以后:基本没有恢复双眼视功能的可能。 眼外斜、眼内斜、诊断与手术治疗 弱视及治疗 所谓弱视,是指眼球内外经过检查未见有器质性病变,而最好矫正视力不能达到0.8者。 按程度可分为: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重度弱视,矫正视力≤0.1。 按病因分类: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及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视儿童戴镜要注意什么? 配镜时一定要经过散瞳验光,根据不同的瞳距选择合适的镜架。 眼镜配好后一定要坚持佩戴,不可间断。初戴治疗弱视眼镜视力并不提高多少,甚至戴镜后视力反而下降。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只要坚持戴镜,视力一定会逐渐提高。 定期重新散瞳验光。儿童处于发育期,两眼的屈光度会发生变化,一般3岁以下儿童每半年散瞳重新验光一次,4 岁以上儿童每一年散瞳验光一次,每次根据屈光度的变化和弱视、斜视矫正的情况,决定是否重新换镜。

斜视弱视学

第七章斜视检查和诊断 斜视(strabismus)是一只眼睛固视某一目标时,另一只眼的视线偏离该目标(图7-1)。不仅影响容貌,更会导致缺乏或丧失双眼视功能,丧失立体视。眼外肌及其筋膜是启动和调节眼球运动的组织。双眼眼外肌在中枢神经支配下协调一致的运动。双眼运动失去平衡,出现斜视。每只眼各有6条眼外肌,为不同神经分支支配,不同眼外肌的作用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包括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提上睑肌也被划归眼外肌范畴。总腱环(anulus tendineus communis, Zinn环)位于眶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4条直肌起自总腱环。上直肌及内直肌的起点靠近视神经管。上斜肌也与总腱环相连。 上直肌(superior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之上部,走向前上外侧,越过上斜肌腱的上方向前,止于距角膜缘后方7.7mm处巩膜上。上直肌的走行方向与视轴呈23°夹角。第一眼位时,上直肌的作用力有向上和向内侧两个分力使眼球上转、内转、内旋。当眼球外转23°角度时,上直肌的轴向与视轴一致,上直肌水平分力为零,仅有上转作用,此时上转作用最明显。当眼球内转67°时,上直肌轴向与视轴垂直,无上转作用,收缩时有内旋及内转作用。 下直肌(inferior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的下部,向前下外侧方向走行。与视轴呈23°夹角。止于角膜缘后6.5mm处的巩膜。第一眼位时其作用为下转、外旋和内转。眼球外转23°时,下直肌轴向与视轴一致,下直肌仅有下转作用。当眼球内转67°时,则无下转作用而仅有外旋和内转功能。 内直肌(medial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内侧。止于角膜缘后5.5mm处的巩膜。内直肌只有使眼球内转功能。 外直肌(lateral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的外侧部及蝶骨大翼眶面后端。止于角膜缘后6.9mm处的巩膜,外直肌只有使眼球外转功能(图7-2)。

弱视

弱视 定义: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9者称为弱视。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及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简述: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3%-3%。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期。弱视的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3-7是治疗弱视的最好时机。发病机理:在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觉刺激失去平衡,占优势的就成为主眼,劣势者则发展成为弱视眼。 弱视的分类: 1、斜视性弱视斜视儿童患者,由于一眼视轴偏斜,同一物体的物像不能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影响黄斑中心注视,引起复视和视觉混淆。复视和视觉混淆,使患者感到不适,脑皮层主动抑制由斜视眼输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部功能长期被抑制,形成弱视。单眼斜视易发生弱视。 2、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参差也就是两只眼的眼轴长度不同。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清晰度不等,致使双眼物像不能融合。视皮层中枢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眼球的物像,形成弱视。 3、形觉剥夺性弱视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眼睑下垂、医源性眼睑缝合等均可引起弱视。因为以上原因,使进入眼球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视觉障碍,形成弱视。 4、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眼,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由于调节所限,患者看近看远都不能获得清晰物像,形成弱视。散光眼角膜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的角膜曲率半径不等,外界物体的影像通过屈光系统,特别是角膜,不能再视网膜形成焦点,而是形成焦线,无论如何调节,视网膜上始终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日久就会形成弱视。 5、先天性弱视机制不清,先天性微小眼球震颤。微小斜视。 弱视的程度:轻度弱视:视力为0.8-0.6 中度弱视:视力为0.5-0.2 重度弱视:视力为<=0.1 检查及诊断: 1、视力主观视力检查:点状视力表、儿童形象视力表、E视力表。客观视力检查:斜视眼注视稳定性的观察、视动性眼球震颤、选择性观看法、激光干涉视力(IVA)、对比敏感度检查、VEP视力。 2、屈光检查散瞳检影验光,具体方法:3岁以下用0.5%阿托品眼膏,3—12岁用1%阿托品眼膏电眼,3次/d 3、注视性质检查需用眼底镜,弱视眼注视性质分两种,一种是中心注视,另一种旁中心注视分3种:第一种旁中心凹注视,注视点位于中心凹附近;第二种旁黄斑注视,注视点位于中心凹以外的黄斑区;第三种周边注视,注视点位于视乳头和黄斑之间或更远的地方。 4、眼球位置检查:斜视定性检查有遮盖-去遮盖试验、交替遮盖试验、马氏杆查隐斜、4棱镜度三棱镜试验。定量检查有角膜映光法、三棱镜法、同视机法、隐斜计法。 5、拥挤现象弱视眼的体征之一是对单个字体的识别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行的字体的识别能力要高的多,这个现象叫拥挤现象。Hilton发现弱视患儿对单个字的视力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只有用排列成行的字体检查,才能发现弱视。因此用单个字体的检查结果不能反映弱视的真实情况。 6、光敏感度检查视觉的敏感度可从绝对阈强度和辨别阈两方面来测量。绝对阈强度指在生理条件下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光量,而其倒数即光敏度。 7、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有Titmus立体视检查图、TNO立体视检查、Frisby立体视检查、随机点立体图和同视机检查。

弱视诊治指南

弱视诊治指南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为规范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 (一)斜视性弱视 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融合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应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机会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

1.屈光参差性弱视 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参差的程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它的发生机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远视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6.0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谨慎,大于10.0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眼的屈光间质完全或部分不透

弱视诊治指南2021

弱视诊治指南 国卫办医函〔2021〕393号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常造成视力低下并影响双眼视功能,需要尽早积极治疗。为标准弱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弱视的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历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正确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称为弱视。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年龄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二、弱视的分类 〔一〕斜视性弱视 恒定性、非交替性斜视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性弱视被认为是来自于双眼的输送非交融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竞争性或抑制性互相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会导致注视眼的皮层视觉中枢占优势地位,而对非注视眼的输入信号的反响呈慢性下降,造成弱视。交替性斜视因双眼获得视觉刺激的时机均等,一般不会引起弱视。 〔二〕屈光性弱视 1.屈光参差性弱视 当双眼的屈光度数不等时,可以引起屈光度较大眼的视网膜影像与对侧眼相比发生长期地离焦,从而导致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参差的程

度与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双侧屈光不正性〔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弱视是屈光性弱视中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幼儿的双眼视力下降。它的发活力制只涉及模糊的视网膜影像作用,多发生于未配戴矫正眼镜的双眼屈光不正程度相等或相近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 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正确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远视屈光度数≥5.00Ds、散光度数≥2.00Dc,可增加发生弱视的危险性。近视性屈光不正由于患儿可以获得近处景物的影像而较少引起弱视,只有大于6.00Ds的高度近视才有可能导致弱视的发生,因此近视性弱视的诊断需慎重,大于10.00Ds的高度近视尚需排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一般在配戴屈光矫正眼镜3~6个月后视力不能恢复正常可确诊。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是由于眼的屈光间质完全或局部不透明,导致视网膜上影像模糊而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或生后早期获得性白内障。角膜混浊、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积血以及上睑下垂也会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是不太常见的弱视类型,但是比拟严重且难以治疗。由单眼瞳孔区的遮挡所导致的弱视性视力丧失要比同等程度的双眼剥夺性弱视所产生的视力损失更大。对于患有影响视力的单眼白内障的患儿,假如在生后2个月前进展白内障手术并进展光

斜视与弱视临床技术题库

斜视与弱视临床技术题库 1. 什么是斜视和弱视? 斜视是一种眼睛的错位现象,即眼球无法同时对准同一目标,导致无法正常合作视觉。弱视是指视觉系统在发育过程中未能正常发展,导致视力在正常范围内下降。 2. 什么是交叉斜视和外斜视? 交叉斜视是指眼球向鼻侧偏斜,即眼睛向内看;外斜视是指眼球向外侧偏斜,即眼睛向外看。 3. 斜视是如何诊断的? 斜视的诊断通常通过眼部检查和眼位检查来确定。眼部检查可以包括观察眼球的位置和偏斜程度,检查眼球运动的范围和协调性。眼位检查可以使用覆盖试验、修复试验等方法来确定斜视的类型和程度。 4. 弱视是如何诊断的? 弱视的诊断通常通过视力检查来确定。视力检查可以包括测量远视力和近视力,并使用各种视力图表和测试方法来评估视力。 5. 斜视和弱视有哪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眼位训练、眼部肌肉手术、眼镜或隐形眼镜的使用等。弱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罩、视觉训练、使用弱视矫正眼镜等。 6. 青少年斜视和弱视可以治愈吗? 青少年斜视和弱视在早期治疗时有较大的机会治愈。然而,治愈的机会往往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及时性有关。

7. 斜视和弱视可以预防吗? 一些斜视和弱视的原因是先天性的,无法预防。然而,注意保护眼睛健康,保持良好的视觉习惯,及早发现和治疗视觉问题,可以减少斜视和弱视的发生风险。 8. 斜视和弱视有可能复发吗? 斜视和弱视在治疗后有可能复发。定期的随访和眼部检查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重新治疗任何复发的问题。 9. 斜视和弱视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斜视和弱视可能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斜视可能导致双重视觉、深度知觉问题等,影响运动和空间定位能力。弱视可能导致视觉障碍,影响阅读、写作和其他学习活动。 10. 斜视和弱视的并发症有哪些? 斜视的并发症可能包括双重视觉、深度知觉问题、眼睛疲劳等。弱视的并发症可能包括视觉障碍、视觉失调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