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教案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把栏杆拍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豪情。

2. 诗词翻译:详细解析诗词中的字词、句式,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诗词拓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翻译和鉴赏,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2. 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翻译和鉴赏要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逐句翻译《把栏杆拍遍》,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3.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欣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壮志豪情。

5. 布置作业: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模仿创作的能力。

3. 个人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把栏杆拍遍》的相关解析和分析。

2. 辛弃疾生平介绍资料: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背景。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翻译《把栏杆拍遍》。

2. 第二课时:分析诗词艺术特色,欣赏诗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表现。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把栏杆拍遍”为主题,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背诵相关的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创作技巧,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欣赏本节课将选取一些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2.2 诗词创作技巧讲解教师将讲解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让学生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3.2 实践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是否积极朗读、背诵、创作等。

4.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的诗词创作技巧,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简介,诗词欣赏,诗词创作技巧讲解5.2 第二周:诗词欣赏,诗词创作技巧讲解,学生创作实践5.3 第三周:学生创作展示,教师点评,总结课程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择适合的古代诗词教材,如《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6.2 辅助材料: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古代诗词背景资料、注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6.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播放诗词朗诵、背景音乐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诗词朗诵或相关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7.2 诗词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诗词,解释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7.3 诗词创作技巧讲解:讲解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7.4 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教案(2023)

《把栏杆拍遍》教案(2023)

把栏杆拍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词作特点和人物特色。

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学会鉴赏。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辛弃疾,明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比手法的使用,辛弃疾的词作特点。

难点:理解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这首短短55个字的《鹧鸪天》,却概括了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生。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

当代作家、学者。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2.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稼轩体”,是最杰出的南宋词人。

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3.解题“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把栏杆拍遍”出自《水龙吟》,既体现了辛弃疾词作刀剑刻、血泪抹的特色,也体现了辛弃疾既是沙场英雄,又是报国无门满含愤懑的爱国词人。

4.字词积累蹂躏lìn 肘腋zhǒu yè麾下huī的卢dí媲美pì金瓯ōu 挑灯tiǎo 遒劲qiú jìng 整饬chì杖屦jù行伍笔走龙蛇马革裹尸掉书袋五内俱焚浅尝辄止振聋发聩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明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对辛弃疾一生总的评价: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为业。

第二部分(2-16):用辛弃疾的8首词串起他的一生,揭示了他作为一名南宋臣民的炽热的爱国之情和因爱而失意的苦闷,并以此诠释了作者心目中的辛词的特点。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案标题:栏杆的拍摄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栏杆的拍摄特点和技巧;2.学会运用不同的角度、光线和构图方式拍摄栏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栏杆模型或实际栏杆;2.相机或手机等拍摄设备;3.几张栏杆的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展示几张栏杆的摄影作品,并引发学生对栏杆拍摄的兴趣;2.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栏杆拍摄的疑问和期望。

【探究】1.讲解栏杆的拍摄特点和技巧:a.角度选择:可以选择正面、侧面或斜角拍摄,角度的选择会影响到整体的构图效果;b.光线利用: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如利用逆光拍摄可以突出栏杆的纹理和线条;c.构图技巧:可以运用对称、重复等多种构图方式,使栏杆在画面中有层次感和吸引力。

2.实际操作:a.提供栏杆模型或实际栏杆供学生拍摄;b.学生分组进行拍摄实践;c.引导学生通过调整角度、光线和构图方式等,不断尝试和改进,拍摄出满意的作品。

【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栏杆摄影作品,并进行交流和分享;2.总结栏杆拍摄的要点和技巧,强调观察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多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能力。

【拓展】1.让学生选择其他具有特色的物体进行拍摄实践,如楼梯、花坛等;2.组织学生参加摄影比赛或展览,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评价】1.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作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鼓励学生提出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具体改进意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评眼光。

【家庭作业】拍摄自己身边的栏杆照片,并写上自己对照片的感受和意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的主题。

2. 阅读并理解《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3.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2.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

2. 电子板书及投影仪。

3. 学生自带的手机或相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栏杆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与学生们讨论关于栏杆的相关话题。

然后教师可引出新课的话题:“在我们周围是否有一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容忽视的事物呢?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栏杆?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栏杆都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读呢?”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就是一篇以栏杆为主题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

2. 学生们分组互相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要讲述了哪些栏杆的故事?b. 通过这些栏杆的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答辩。

4.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意图。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分析结果,并进行点评。

Step 4:拍摄栏杆(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发到学校附近或周围的环境中,拍摄各种栏杆的照片。

2. 学生们需要回到教室后,选择一些有趣的照片,并通过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课文导入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l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

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

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栏杆”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词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的平台。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所学习的诗歌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

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

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

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

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

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浪淘沙》下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用了倒叙手法,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忘却了自己亡国之君的身份,一晌贪欢,然而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回到了真实而凄惨的现实中来。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把栏杆拍遍》的背诵与理解。

(2)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栏杆拍遍》,理解诗词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2)详细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

2. 深入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把栏杆拍遍》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辛弃疾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能力。

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分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读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读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拓展阅读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自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互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评价和情感。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引用诗词和历史典故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观点的写作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把栏杆拍遍》教案[范文模版]

《把栏杆拍遍》教案[范文模版]

《把栏杆拍遍》教案[范文模版]第一篇:《把栏杆拍遍》教案[范文模版]《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第一篇: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2、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朗读、感悟辛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体会词中炽热的情感,而如今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二)知识补充梁衡的散文是大散文,他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事实入手,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挖掘人物的心灵,探究历史的沉浮上,写大人物却从看似很小的个人性情出发,可挖掘出的是历史风云。

(三)整体感知。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四)研习新课文本内容震撼人心,我们看到辛的侠气,宏大的历史视野,辛的悲苦,作者用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可说的很多,可最终作者用一个动作来概括他的特点,1.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讨论明确:①、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2. 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韵律、意象等文学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4.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总结拓展:让学生模仿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解析诗歌时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模仿创作的作品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版本的诗歌教材,确保诗歌内容的准确性。

2.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诗歌背景的资料,以便进行详细讲解。

3. 多媒体设备:准备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课堂趣味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5分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4. 主题探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

6. 创作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仿创作作品,互相评价。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二)作者简介、解题: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把栏杆拍遍》题目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一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三)预习课文,注音解词:行伍:泛指军队。

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凛然:恐惧、畏惧。

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把栏杆拍遍》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文本:《把栏杆拍遍》2. 诗词背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词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意境和哲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解析:讲解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相关诗词,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和哲理的理解。

5.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诗词意境、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诗词创作中的表现,注重创意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2.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选取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表达。

八、课程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经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十、课后跟进:1. 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的困惑和问题。

2.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3. 定期组织诗词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把栏杆拍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鉴赏心得,可以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把栏杆拍遍》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案标题:把栏杆拍遍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描述物体的外观特征的词汇。

2. 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工具。

2. 学生练习册和铅笔。

3. 一些有不同外观特征的栏杆图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栏杆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栏杆的兴趣。

2. 提问学生:请学生描述栏杆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材质等。

步骤二:词汇学习1. 呈现栏杆的不同外观特征的图片,例如:金属栏杆、木制栏杆、彩色栏杆等。

2. 教授相关词汇,如金属、木制、彩色等,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描述每种栏杆的外观特征。

步骤三:观察与描写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张栏杆的图片。

2.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并记录栏杆的外观特征。

3.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观察和记录的栏杆特征,并描述其外观特征。

步骤四:合作拍摄1. 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部手机或相机。

2. 学生在校园内寻找不同类型的栏杆,并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

3. 学生回到教室后,小组合作将拍摄的照片整理并描述每种栏杆的外观特征。

步骤五:分享与总结1.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拍摄的栏杆照片,并描述其外观特征。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对栏杆外观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3.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们在观察、描写和表达方面的进步,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或校园中继续寻找不同类型的栏杆,并记录其外观特征。

2. 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小册子,将所拍摄的栏杆照片和描述整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作品集。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作业,检查他们对栏杆外观特征的描述是否准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描述物体外观特征的词汇,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描写和表达能力。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案:《把栏杆拍遍》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把栏杆拍遍》这首诗的内容。

2.能够朗读《把栏杆拍遍》这首诗。

3.锻炼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歌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对诗歌语言的感悟。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把栏杆拍遍》诗歌的意境,并加深对其中意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一张课件,包括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

2.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复印件,每人一份。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叫做《把栏杆拍遍》的诗歌,这首诗是由著名作家贺敬之创作的。

先由学生念一段,看是否有学生能够猜出诗歌的名字。

2.展示图片:展示一些关于栏杆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栏杆的联想。

Step 2:阅读和分析诗歌1.学生独立阅读诗歌。

让学生先默读一遍,然后再大声读一遍。

2.学生交流: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和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典故、比喻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意象的理解。

Step 3:朗读和欣赏诗歌1.整体朗读: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全班齐读《把栏杆拍遍》。

2.小组朗读: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读两句诗歌,通过小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感。

3.进行朗诵比赛:选取几个学生自愿上台朗读《把栏杆拍遍》,其他同学对朗诵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4:诗歌创作1.启发创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首与《把栏杆拍遍》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其他事物的感受。

2.学生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创作,并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诗歌作品。

Step 5:课堂总结1.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和体会。

2.教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进行点评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教案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许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理解梁衡关于辛弃疾其人其词“唯一性”、“独特性”的解读。

2.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评传一般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探究、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阅读思考,激发学生忧民爱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快速阅读,为辛弃疾写一份小传。

示例:
辛弃疾年轻时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

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

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

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

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

学生展示交流、点评。

由此看来:辛弃疾一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辛弃疾有三个身份武人、政人、词人。

二、探究文章主体内容
(一)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二)分别探究三个身份
A.探究“武人”辛弃疾
1.作为武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孔武高大、本领高强、血气方刚
②无用武之地
2.所以,这一阶段,辛词有什么样的特征?
有凛然杀气;磅礴之势;也有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使的悲愤。

3.试读《破阵子》或《水龙吟》
B.探究“政人”辛弃疾
1.作为政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认真、执着、干练
②调动频繁、时弃时用
2.这一阶段,辛弃疾的心境是如何的?请学生自由解读《菩萨蛮》等四首词。

心郁之词、心焚之词、心苦之词、心寂之词
3.仔细分析作为“武人”和“政人”的辛弃疾的遭遇,他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煎熬中。

《宋史•辛弃疾传》末尾记有一段轶事,“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


从文中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①辛弃疾的忧民情、复国志。

②南宋朝廷只图苟安。

C.探究“词人”辛弃疾
1.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色”、“逼向”、“走过了”的意味了。

因此,作者说辛弃疾的词是由何而来?
①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②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2.在作者看来,辛词有怎样显著的风格特征呢?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加以阐述的?
对比。

豪放派与苏轼相比,是正义的化身,更有思想的爆发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品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婉约派与柳、李相比,更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学,有大情大理。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文章不以“辛弃疾传”为题,而要题为“把栏杆拍遍”?
①文体上——以评带传: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

②内涵上——文章以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深刻内涵:“拍”有一种力度,一种气势,恰合辛弃疾这位沙场英雄的形象、气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而“拍遍”的“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

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所以作者说给辛弃疾造像这是最贴切的题目。

③写法上——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

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2.作者介绍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

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

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

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