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名师的距离

合集下载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树立目标 ,追寻心中明灯
由 于 教 师 工 作 压 力 大 , 强 度 高 , 容 易 产 生 焦 虑 、 挫 折 感 等 负 面 情 绪 , 甚 至 可 能 怀 疑 或 放 弃 自 己 的 职 业 选 择 , 这 是 许 多 教 师 在 成 长 中 都 会 遇 到 的 问 题 。 如 何 不 迷 茫 、不 困惑 ,首 先 应 该 为 自 己 明 确 成 长 的 方 向 。 201 1年 , 我 有 幸 参 与 了 全 省 名 师 培 养 工 程 , 借 此 我 对 照 名 师 培 养 方 案 , 通 过 对 研 究 成 果 、 教 学 观 点 和 特 点 以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自 我 分 析 , 定 位 了 发 展 目 标 和 研 究 方 向 , 以 每 三 年 为 一 个 时 间 节 点 , 制 定 了发 展 规 划 。 我 清 楚 地 认 识 到 :教 师 如 果 树 立 了 个 人 专 业 发 展 目标 ,就 会 有 前 进 的 动 力 和 激 情 , 就 能 战 胜 自 身 的 倦 怠 和 惰 性 。 一 路 走 来 风 风 雨 雨 , 目标 就 像 心 中 的 指 路 明 灯 , 指 引 、 照 亮 、 鞭 策 着 我 … … 只 因 为 心 中 有 了 那 盏 灯 , 我 戒 浮 躁 、 耐 寂 寞 , 始 终 如 一 、 脚 踏 实 地 地 朝 着 自 己 的 目 标 前 进 、 奋 斗 。
作 为 坚 守 在 闽 西 偏 远 山 区 长 汀 已 35 个 春 秋 的 一 名 语 文 教 师 , 我 也 曾 虔 诚 地 追 问 过 : “怎 样 才 能 成 为 名 师 呢 ?” -y-先 , 在 我 的 心 目 中 , 名 师 的 思 想 是 高 不 可 攀 的 , 名 师 的 教 学 艺 术 是 遥 不 可 及 的 。

我们和名师的距离有多远

我们和名师的距离有多远

我们和名师的距离有多远以前一直把名师神化了,如同站在山脚下仰望高山一样仰望着名师,觉得他们高不可攀,觉得自己和他们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觉得穷我一生也难以企及他们的高度。

却从未仔细思考:自己和名师相比,究竟缺少什么?也从未深刻反思:怎样才能缩小和名师的差距?但读了一本又一本教育书籍,循着一个又一个名师的成长足迹,走进一个又一个名师的成长故事,感悟一个又一个名师的心路历程,我发现褪去名师的光环,他们只是一群普通教师,有着如我们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如我们一样失败的经历,有着如我们一样迷惘的时刻,有着如我们一样失意的泪水。

但他们又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着愈挫愈勇的精神,他们有着深刻反思不断反省的精神,他们有着坚定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他们有爱心、有耐心、有善心、有恒心、有童心,他们挚爱痴迷于教育事业,他们热爱学生享受教育,他们以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反观我们自己和名师的差距,我觉得最大的一点就是学识素养。

所有名师成长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读书学习,离开了读书学习的沃土,没有哪一个名师能凭空成长起来,读书对教师成长有着至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很多名师大力倡导在教师中形成读书学习之风,他们本身也正是读书学习的实践者和典范。

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实践者和典范。

在谈到教师成长时,他提到了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读书写作,他外出讲学,也不忘带两本书,利用乘车和乘飞机的时间阅读。

教师要读什么书呢?他说“专业性的不用多讲,即教育教学理论。

我在这里提醒一点,要走进经典,要贴近经典,要有人文性——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等等。

”他平时比较注意读的书有四类:教育经典、教育报刊、人文菱、校园文学。

大量的阅读让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让他坚定了通过三尺讲台行使一个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的决心。

高万祥也是这样一个实践者和典范。

我的成长故事 我与“名师”有多远

我的成长故事     我与“名师”有多远

我的成长故事我与“名师”有多远现在,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

平凡普通的日子,我心里也无数次涤荡过学习、引领的名师梦想。

20年前,在我成为一名教师的那一刻,我的梦想单纯的就像婴儿的眸子----能不计得失、不问名利地全身心扑到琐碎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是我全部追逐的幸福,有时饱胀得恨不得晒给全世界看……若不是生活嫉妒我的满足和理想,我几乎不会去想一个老师还会需要怎样的成长空间。

为家、为老、为小奔波的时光,让我错过了走进名师最低的门槛。

当我从喘不过气来的生活缝隙里转向校园,拥抱我的,还是满满的幸福感----我是真离不开这份职业散发的芬芳!哪怕生活把我钉得千疮百孔,我还是对我的这份职业如此向往----向往她编织光阴的梦想;向往她被幸福萦绕的课堂。

但是,我很快发现,在我为家奔忙的两年里,那些默默的同事已默默的戴上“郑州市骨干教师”、“新密市骨干教师”的头衔,接着“中原名师”的名号也开始时不时地灌入我耳旁。

我知道,我与“名师”的距离可能已不仅仅是申报、评选、走程序这么远了。

我的内心深处开始渴望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我拼命、拼时间,也拼尽所有的力气想给自己找到一条成长的路径。

我曾经努力地争取过“新密市骨干教师”的申报,可是逐条核对文件要求,我还是被挡在了拥挤的赛道上。

我真的好不甘心啊!我真的好希望能加入到名师辐射带动的战略中,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样的幸福才是我迫切想追求的!再次看到市教育体育局成立“新密市第六届名师和第三届教育名家”的文件通知,我不由又一遍遍浏览“名师的评选条件”-----可我已经40岁,还会有多少个热血喷张的岁月等着我呢!我真的好想,能在一个不容再等待与蹉跎的年纪,让内心的向往与理想更深远一些,能够超越所有的浮躁与彷徨,在自己成长的同时更能带动同样渴望超凡的每一个同行者!我真的好想,能在一地鸡毛、无从打扫的日子里留下一段最灿烂和温暖的记忆一一最起码在50岁之前,在放手一搏的教育生涯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不管如何,不管多难,我都会再出发,在我还能拼得起的教育路上成长、历练、成熟!我与“名师”有多远?看着摆在眼前的机遇,“助推名师成长”成了我热切渴望却只能望洋兴叹的梦想。

与名师的距离

与名师的距离

与名师的距离何宣法2008年11月1日至2日有幸与方孝民被学校派往杭州参加第五届“艺术性与专业化”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的主办方(浙江大学理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北京名师之约文化传播中心)邀请了四位全国著名专家、名师为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任小艾——现代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与专业化;万玮——班主任兵法与教育智慧;丁如许——科学地设计开展班级活动;黄静华——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

任小艾: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部《人民教育》管理室主任,全国科技教育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曾主持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电视你我他》、《第二起跑线》节目,同时兼任中国教育电视台《走向明天》栏目的节目主持人。

代表著作有《我的班主任工作》等。

万玮:新生代实战派教育专家,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浦东新区社会事业系统十大杰出青年。

代表著作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等。

丁如许:上海晋元中学德育主任,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优秀班主任,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班主任》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德育类文章200篇,其著有《中学班级全程系列活动》、《青春的足音》、《心灵的感受》、《中学班会课》等专著9部,代表作《让班级活动成为闪光的珍珠链》被载入《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班级活动创新》收入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系列讲座光盘。

黄静华: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国家教育部师德报告团成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代表著作《班主任日记》、《爱的心泉》等,总结了班主任工作八法。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么多年,以前也曾参加过很多类似的研讨会、培训班,每次学习后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未能成为“名师”,只是人们眼中一般的好教师而已,或许在一些人眼里连一般的好教师也称不上。

我与“名师”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名师、特级教师、专家“宁有种乎”?研究了一些名师、特级教师、专家的成长经历,再对照自己,发现了名师、特级教师、专家与一般教师相比具有如下特质:有事业心。

名师离我有多远

名师离我有多远

名师离我有多远“山因寺得名,寺为山争辉。

”名师是一所学校的资源,也是教师仰慕的人物,更是我毕生奋斗的目标!今年,我有幸来石河子第二小学挂职学习。

在这里接触了一些名师,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独到之处:有梦想,重责任,不满足,敢创新!每个名师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都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烦琐的工作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她们的成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如何能走近名师?我认为学习名师,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像名师那样埋头苦干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任何一个名师都是打拼出来的,曾看到吴正宪老师的一本介绍自己成长的书,他的苦练与积累,成就了他的名师之路。

每个名师都是拼命的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生怕落后别人,不管放学后有多晚,你都能依稀看见她在伏案工作;不管夜有多漫长,都能看见他们备课的身影;无论节假日多么忙,她们一定会抽空给自己充电,她们就是与时间赛跑的人。

正是因为她们对待工作踏实认真,埋头苦干,成就了她们的名师梦想!二、像名师那样热爱事业和学生“一世清贫,两袖清风。

”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评价。

这句话是对教师高尚人格的赞美。

但是他们时刻谨记“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努力做一个“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的教师。

对待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不看人情;处理班中的事件,不主观,不偏心;在家访中,不收受钱财礼物,不接受家长的请客吃饭,做一个甘于清贫、洁身自好的人民教师。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要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就要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的学习和修养,努力提高道德认识,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及时矫正和调整为师行为中的失误,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

物欲横流,看芸芸众生如苍蝇逐臭般追名逐利者比比皆是。

只有尽弃名利、保持自我,为我后生之前途兢兢业业,乐于献身者,才是好教师。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深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

我们离名师到底有多远

我们离名师到底有多远
亲的心情时,学生顺理成章地说 } 了 n “ 小心翼翼 ” 。这 时窦桂梅老师拉着学
公 开课 的老 师或 多或 少都会 留下遗 憾 。为 了在 课上 展示 自己的综 合能 力 ,听说读写全面展 开,又不想破坏
课堂的完整性 , 往往在时间上要么前 松后紧 、 么前 紧后松 、要么 中间遇 要
同时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对 自己的教育行 为乃至教育细节进行 反复推 敲质疑 ,从而提升 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报道 于漪老师的文章 , 非常注 她
重课 堂导入 ,常常要搜集 很多资料 ,不断写不 断改 ,直到 自己满意为
止。她很喜欢家访 ,由此也 占用了她批改作业的时间 ,可学生的作文她 总是反复推敲 , 从不马虎 。试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像于漪老师一样精益求 精 ,尽量减少教学缺失 的人为 因素 ,不断探索 ,执着追求 ,我们 的语文 课堂怎么能不魅力四射呢?
文本 ,以免在课堂上东拉西扯 ,学生
收获甚微 。深入研究文本 ,首先就要 反复 阅读 推敲 教材 ,适 当删 削与 剪
语文 的魅力在语 言里,所 以反 复
推敲品味精彩精妙的语 言会造就课 堂
的闪光点 ,就在闪光 的瞬间就让学生
裁,做到有 的放矢 ,重点突出。如果 教师贪 多面面俱到 ,企图把众多内容 “ 最大化 ”地交给学生 ,那常 常会 令 教学 的预期 目标无法实现。其次 ,文 本的定位 、目标的设置要准确方向性
鉴……再 次,减少课堂 的非语言 因素
看不见但感 受得到 的爱 ! ”在 与学 生 的交流 中,窦桂梅老师从文字训练中 抠 出情感让学生品读人间大爱 ,这才 是 真 正的语 文 高手 !其 次 ,巧妙点
拨 ,以幽默化解危机。钱梦龙老师 上
堂优质 高效 的语文课 ,离不开语文

我与名师的距离

我与名师的距离

我与名师的距离名师,跟我的距离有都远呢?学习了《名师成长规律举起启示》后让我有了明确的认识——名师离我很远很远。

首先,学识上及教学上的距离。

每一次聆听名师的精彩报告,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我们都会感到这些老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顺畅,自然亲切。

这些都源自名师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他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比之下,我们普通老师的学识就显得肤浅了。

其次,思想认识的差距。

一个真正的名师应该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把爱的甘露尽撒向学生。

而现在的我,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远大的抱负,因而也就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工作上多数时候只求过得去而根本不会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如何做到百分之百地为教育,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上的认识。

再次,教材钻研上的差距。

名师备一节课,不是单单只研究那节课所要上的内容而已,他们在备课前会吃透教材,把整本书甚至是前后几册的书都要钻透,找到每册书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这册与那册的知识衔接点与起承关系,这节课与上一节下一节的知识点与各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的异同关系,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反观自己,对于每一节课,都是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忽略了课与课、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及脉络的相通,只求自己明白,忽略了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

且这样做所带来的效果就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名师备一节课,不是单单只研究那节课所要上的内容而已,他们在备课前会吃透教材,把整本书甚至是前后几册的书都要钻透,找到每册书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这册与那册的知识衔接点与起承关系,这节课与上一节下一节的知识点与各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的异同关系,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

我离名师有多远

我离名师有多远

我离名师有多远——读《成长·路径》一书有感少华街小学陆岩我,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自师范学校毕业至今已第十个年头。

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我一直默默的在教学第一线耕耘,从未想到要规划自己的教学生涯,每天只是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鸡毛蒜皮的琐事。

婚姻都有“七年之痒”,职业也会出现“倦怠时期”。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为了评职称,自己也不断地努力过。

可职称一评完,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尤其是近两年来,我越发觉得自己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迷茫,彷徨了,似乎已经预见到自己退休之时所处的状态——和现在别无两样。

想来,这样也是一种悲哀,三十年如一日的悲哀。

怎么才能打破这个桎梏呢?就在我徘徊于十字路口时,《成长·路径》一书为我拨亮了前进的路灯,指明了希望的方向。

阅读此书,就像是在和名教师面对面的交谈,他们的成长经历点点滴滴都浸润着我的心田。

夜深人静之时,我手不释卷,深深地思索着:我离名师有多远?读书,成长的必经之路。

翻开各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足迹,你会惊讶于他们都有同一个嗜好——读书。

有的人从学生时代就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有的人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以书为伴,枕经籍书。

不管从何时开始,时至今日读书已经成为优秀教师的生活习惯。

作为教师的我,前几年看的最多的书是教参,备课手册。

在我看来,专业性的书籍都是名家大师的理论,放在一线课堂上未必能立竿见影,于是乎就自己抱着教参,就课文讲课文。

有时也感到语文的“味儿”不太对,可自己又弄不清楚,说不明白。

2008年徐州市教科所举办教师的市级个人课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也积极申报,认真研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当年的个人课题我获得徐州市个人课题一等奖的殊荣,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领奖当天我就怀揣着奖金直奔博库书城,一口气买了五本专业书籍。

就在我捧着这些书如饥似渴的阅读时,我发现读书对一位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

教师发言我们离名师有多远名师表态发言

教师发言我们离名师有多远名师表态发言

教师发言我们离名师有多远名师表态发言敬爱的教师和同学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场合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师的思考和看法。

题目是“我们离名师有多远?”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名师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标准或者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个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追求进步以及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名师。

因此,我们离名师的距离,不仅与我们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追求紧密相关。

其次,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时刻怀有敬意和感激之心对待我们的老师。

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是我们的引路人和榜样。

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们能够受益终生。

因此,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水平,更取决于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名师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的。

正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拼搏,名师才能够在教学中焕发出自己的光芒。

所以,我们离名师有多远,还需要看我们在学习中的付出和努力程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名师。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热爱学习和教育的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们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备受尊敬和敬佩的名师。

所以,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离名师有多远?我认为,与我们个人的努力和追求密切相关。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努力,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接近名师的境界。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与名师相处的时光,把握学习的机会,用最好的状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教育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谈与名师的距离

谈与名师的距离

谈与名师的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但我认为距离产生的不光产生美,产生更多的是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发现自己与名教师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距离,督促着我不断追求进步,尽可能的缩短自己与名教师之间距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认为自己与名教师距离的产生有这样的原因:一,教学经验不足。

我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如何教学并不了解,我们需要向名师学习如何教学;二,教育经验不足。

我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如何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我们需要向名师学习如何与学生交流;三,个人魅力不足。

我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如何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掌握不足,要向名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做一名学识渊博的老师。

距离已然产生,我们又该如何缩短距离呢?首先,学习名教师的教学经验。

当我们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他们的课堂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再看看我们的课堂,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读单词,理解课文,十分枯燥乏味。

毫无新意可言。

我们要向名师学习,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创新。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著名小学英语老师沈峰老师上课的视频,我发现她的课重难点突出,基本功扎实,特色鲜明,善于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我想这就是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不能利用实际情境,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其次,学会名教师的教育经验。

当我们读名教师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们十分善于与学生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这样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我们要善于有效沟通,不做空泛的说教。

我们要将这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后,学会散发教师个人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

”这句话精确点出教师魅力所在。

教师的个人魅力包含着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

我们距离名师有多远

我们距离名师有多远

我们距离名师有多远(一)转眼之间来信阳师院学习已十天有余,在这十天的学习中,给我们讲课的都是各学院的院长、教授,有的还是从外边请来的学者、专家。

可以说这次国培我们不仅更新了教育理念和观点,也见识了很多的大家。

他们的讲座理论前瞻、见解精辟、分析深刻,每次讲座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是一次精神和文化的盛宴。

我常想这些“大家”为何能让我这些基层的教师如此佩服呢?除了我们的学历、理论不如让他们外,我们做基层的教授无论实际经验,还是一线的教学案例都比这些“家”们丰富。

我们为何没有成为名师,我们到底距离名师有多远?一、不学习,无改变我认为我们做基层的老师,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不学习”。

我们没有读过当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用的还是上师范时学的一点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这些教育学和心理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

我们有的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没有读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哪来有效地教育方法?甚至我们课改十年来,我们的教师还不知道《语文新课标》为何物,在备课时怎能把握好课堂的重难点呢?“跟着感觉走”是我们的思维定势,“模仿照搬”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胸中无丘壑,何谈让学生饱学!这些教授级的“导师”、“学者”们虽说他们学有专攻,但他们都爱学习、且涉猎广泛。

他们的思路、语言、阅历、学识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学习得来的。

文学院的陈院长说:“我们不怕你没学识,就怕你不学习”,“学识少,我们可以给你提供学习的机会,不学习是个人不愿进步的态度,那决定你永远在庸人的队伍里徘徊”。

我们基层的老师常抱怨没时间、压力大、材料多,给自己的“不学习”找理由。

试看这些在大学里做学问的“教授”们,他们也不比我们轻松到哪里。

他们带着研究生,还有研究课题的任务,有的还要写书,他们每天和我们一样的匆忙,他们的时间难道是偷来的不成?若不愿意改变,理由何止一种!学习能改变我们。

去年我“荣幸”为济源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师训科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开展《众读一书》活动。

我离名师有多远(穆小利)

我离名师有多远(穆小利)

听课反思我离名师有多远新小穆晓丽有幸听了我校“名师特色引领课”,张军、闵德兰、赵艳娜、高建几位教师的课各有千秋,但都无外乎于更加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这几位名师的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感到受益匪浅!几位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就紧凑的课堂环节就能看出来。

准确简练的语言,行云流水的板书设计,无不体现出课前的功夫。

2、教学设计精心合理,整节课亦步亦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了解知识的结构,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较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与学生距离很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让我感到听高建老师的课犹如走进行云流水般的境地,是那样的舒展自如,处处折射着智慧的光芒、洋溢着人格的魅力,但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纵观高建老师的课堂,每个环节都充满着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感受高建老师课堂的魅力,让我在不断的探索与领悟中成长!我是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数学教师,自认为经验还算丰富,但我却常问自己,我是优秀的数学教师么?产生这样的疑惑,是基于我对自己所听的一节课的反思。

我是一个“较真”的人,一有什么新的方法,我总想去试一试。

刚开始,我采用“拿来主义”,结果是一败涂地。

我疑惑了,为什么那么鲜活的教法在我的手里就不灵了呢?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明白,要正确地看待“名师课堂”,学习他的教学策略和理念,有的教学精髓可以借鉴,但切忌“生搬硬套”,特别要注意关注自己班级的学情。

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和突破。

一句话,不可能有真正的、务实的、高效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所以今后,我要求自己广泛阅读,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上下功夫,拉近自己与名师的距离!。

我离名师有多远

我离名师有多远

名师伴我行镇原县湫池初级中学王文堂先来听三个故事。

一、孩子带回来的成绩单美国学校十分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主要表现在开家长会的不同,不象中国集体开,美国学校先由老师和家长单独交谈,孩子表现的好坏,只让家长本人知道,学校安排好时间通知家长,每次交谈十分钟至三十分,不能让别的学生家长在场,或打听谈话内容。

美国学校的试卷不会在班上公布,试卷由学生亲自去向老师领回,学生间不得打听各人的成绩。

学校定期向家长寄发成绩通知单,每次都有一封恳切的信给家长:如果您对子女的成绩还感到不满意,请不要责备他,要相信您的子女已经做了努力,而且还会继续努力,请多给鼓励,让他因您的爱护和鼓励感到愉快,增强信心。

其中一个孩子的信带回,信中附有一张成绩为D的数学试卷,信上说,由于孩子一向数学成绩优异,老师在试卷上给孩子加了几道题,说孩子做完规定试卷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加做这额外的试题,可是孩子在做完试题后,尽管还有时间,为了急于出去跟已交的同学玩,没有做按她的能力完成的额外试题,老师认为她没有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试卷,给了个D的成绩。

老师在信中说:在我的成绩本上您的女儿这次考试还是A,但试卷上我给了D请您理解并配合我,考试打分是手段不是目的,请告诉她,老师很爱她,很欣赏她的数学天赋,但她应该尽最大努力,如果她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尽最大的努力,她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二、瑞典教师讲授《西游记》瑞典一所乡村中学,一个老师正在上外国文学,关于中国的《西游记》他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一个中国和尚去西方旅游的经历,这种旅游的性质实质是一种探险,他骑着一匹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上路。

一路上,这个和尚路过许多高山,渡过一些大河大江,受到许多惊吓,他走过名叫火焰山的火山口,艳遇过一个只有女人的女儿国,据说他带的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替他扫除许多障碍,其实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熊,两只狮子和三头狼,猴子还有一些常人不解的行为,比如一发火就烧东西,一路上烧了几个山洞一些柳树,还有几个漂亮的宫殿,并围着一堆白骨打许多遍才罢手。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优秀教师发言稿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优秀教师发言稿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的,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他的前进的方向,或者是他努力地目的。

我们怎么去理解名师,是概念上的名师,还是真实的在教育一线上的名师。

要假如是做一个概念上的名师,他可能就要十全十美,就像主持人说的,要具有四个特征,但作为真实的名师,不一定四个特质都具备,可能在某个特质上比拟突出。

怎么去理解名师这个问题呢?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理想的名师是什么?一个是真实生活中的名师是什么?我们要说离名师要多远,就是看自己和名师有多少差距,这个差距我个人认为要和真实的名师做个比拟,而不是从概念上去考虑,要从活生生的名师去寻找差距,寻找努力的方向,这个话题就定位在“我们怎样去逐渐具备名师那样的特质〞,这个话题就很有意义了。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的老师已经具备小学高级老师的职称,局部老师可能具有中学高级职称。

前不久,我看中国教育报有篇文章,题目是“高级后老师如何才能再成长?〞。

我看了一下,比拟多的讲外部环境怎样去有利于高级后老师如何成长。

我想一个人的成长固然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同样的我们如今的老师已经是不同范围的名师了,那还要不要继续成长,继续开展?我们离名师有多远,一种意义是和真实生活的名师寻找差距,另一种意义要和理想中的名师有多大差距。

假如和理想中的名师去寻找差距,我想这个差距永远是存在的,这就涉及到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名师,因为真实的名师只占10%,既然要是名师,总是一小局部人,名师和普通老师是相对而言的,任何情况下名师总是一小局部,大多数人是可以成为优秀的老师,优秀的老师是没有比例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离名师有多远,首先要做到怎样成为优秀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想怎样成为合格的、能胜任数学教学工作的老师。

刚刚提到名师具有四个特质,我觉得这是一个理想的东西,就每一个名师来讲,他可能有些方面做得比拟突出,有些方面相对做得弱一些,这就是说即使已经是名师了,也还有努力地空间。

命题:我们与名校名师之间的距离

命题:我们与名校名师之间的距离

命题:我们与名校名师之间的距离尹宗义今天的主讲人李育民来自西安高新一中,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省级名师工作站站长,高考文综阅卷组成员,学校教研室主任。

所教的政治,高考平均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分。

他所在西安高新一中,2017年有78人考入北大清华,其中33人通过自主招生录取。

12人考入香港的大学,69人考入国外世界前100位的大学,文科600分以上人数占本校参加高考人数的90%,理科600分以上人数占本校参加高考人数的87%,2017年奥赛获七枚金牌。

学校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研究、命制试题,比如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做高考题,多达五遍。

这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常做常新,越做越有感觉。

各学科要了解高考命题的精神领袖,全方位研究他们的专业背景、学术专长、基本思想、个人喜好、论文、著作、报告、观点等等,以往命题范例,探寻命题规律,预测发展趋势。

其中,由国家考试中心发出的声音,一定要深入研究,它是命题的风向标。

这种研究,不是简单的阅读、研读,而是具体分析,综合消化,联系考纲,结合时代背景,内化到每一个考点里去。

比如2016讲的“一点一面”(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传承,与现实热点相关联的现象与事件有哪些,哪些经典考题就属于这方面的题,与各学科考点存在哪些关联,还可以如何出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如果老师简单地认识这是务虚,或者赖得去研究,就很难站在制高点上。

再比如今年所讲的“一体四层四翼”,其中对“四层”的研究,就需要具体联系考点,即从考纲中找出“必备知识”有哪些,从历年考题中归纳出考生应该具有哪些“关键能力”,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分析如何运用已掌握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与名师有多远

我与名师有多远

我与名师有多远今年我有幸参加第六轮名师送课下乡活动,能够近距离的聆听了东阿实验中学王守浩老师的精彩报告,收获很多,感慨很多。

我把自己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工作体会、教育观念与他们进行对比,找差距,寻不足,我发现自己在为人处事、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差距。

下面仅是我对照专家反思自己的点滴体会:永不自满这些名师本身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他们永不自满,总是渴望学习新的东西,扩展自己的知识基础,敢于尝试更好的方法来获得成功。

他们是终身学习者,因而他们也培养终身学习者。

高期待,严要求有人认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因此怕引来家长的抱怨,不愿意对学生严要求。

但事实上,高期待,严要求带来的是学生的最佳状态和最佳的成绩,并且能够让学生体会成就感。

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名师都善于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纠正和补救的措施。

他们鼓励学生寻求帮助和寻找答案,他们并不热衷于“教”,而是热衷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名师非常注重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这也会让他们自己终身受益。

学识渊博,了解学生这些名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有能力对本学科知识进行重组、简化等处理,使得复杂的理论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

由于他们精通自己的学科,因而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要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付出激情。

他们还要能够理解那些不喜欢本学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变换呈现知识的方式,以克服他们的兴趣缺乏。

敏锐的洞察力与名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能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能够及时评判学生的试卷和其他功课。

他们一定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那些还需要提高。

如果没有教师不间断的评估,学生的学习就缺乏必要的指导,便不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教师评学生,也是在评自己。

通过评估,指导学生和自己在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不循规蹈矩一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永不“安心”,这也许是最有趣的一个特点,他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学生感到被挑战。

我和老师的距离

我和老师的距离

我和老师的距离小时候,老师是我心中的神明,是我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

那时候,我觉得老师是无所不知的,他们的话语总是让我感到深深的敬畏。

然而,随着我逐渐长大,我开始意识到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我们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和联系。

首先,老师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每当我遇到困惑和难题时,他们总是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帮助。

他们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为我们点亮前行的路。

而我,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与老师分享,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和我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我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

其次,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和倾诉对象。

在学校里,老师不仅仅是严厉的教导者,更是我们的朋友。

他们会倾听我们的心声,给予我们鼓励和安慰。

我常常会和老师聊天,分享我的喜怒哀乐。

在这些交流中,我发现,老师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他们是可以理解和关心我们的人。

此外,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和启迪者。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当我看到老师们用心教学、无私奉献的样子,我深感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也希望能够向他们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然而,尽管我和老师之间有着这么多的共同点和联系,我也明白我们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老师是有着丰富经验和知识的长者,而我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

他们的智慧和见识远远超过了我。

因此,我尊重老师,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

我相信,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学习,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缩小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在我心中,老师是一位伟大的存在。

他们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我们的朋友和倾诉对象,更是我们的榜样和启迪者。

我愿意与老师一起成长,共同走过学习的旅程。

我相信,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能够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遥远的,而是逐渐变得近了许多。

我与名师近距离

我与名师近距离
我 与 名 师 近 距 离
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么教
一、备好一节课
怎样备好课
备好课不是简单地指写出完整的 教案,而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准确的把握教材,依据学科的要求和 教材特点选择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流程的过程。
1、要有思想
(1)知道自己的教学要走向何处,起点和终点 在哪里,而且要知道达到目的应该行走的路径。
二、怎样上好一节课需关注三个问题
1、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 站 说 读 思考的习惯
2、如何唤起学生的思考 唤起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有
诱惑力,设计每个问题要符合文本、 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教师更要讲 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使提问更清 晰、更新颖。这就需要找到同一个 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所以备课很 关键。
语文教学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 读、写、书,崔云宏老师所讲的语文教学多了语、 修、逻、文。
(2)如何让自己更快的有思想:读课(实录还 原法、情境填空法)、读书(课堂教学的主体既不 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科特质”“学科独 有的魅力”“学科的知识体系”等)、思考(思考 一节课怎样上,如何才能上好是帮助教师积蓄教学 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要有智慧
a、要把文章读透,读懂文字本身 的意思。
纯净的读 仔细的读 b、对着文本去提问。 查阅相关资料,查阅影视作品、作 者照片、名家点评等。如《生命 生命 》 c、让美学开启解读文本的第三只 眼睛,如:《杨氏之子》
3、确定主题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巧妙,根据自己对文本的 理解,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来确定主题,同一篇 文章为什么不同的人教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除了运用教学方法有差异外,主题的确定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内容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名师的距离
名师,跟我的距离有都远呢?学习了《名师成长规律举起启示》后让我有了明确的认识——名师离我很远很远。

首先,学识上及教学上的距离。

每一次聆听名师的精彩报告,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我们都会感到这些老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顺畅,自然亲切。

这些都源自名师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他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比之下,我们普通老师的学识就显得肤浅了。

其次,思想认识的差距。

一个真正的名师应该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把爱的甘露尽撒向学生。

而现在的我,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远大的抱负,因而也就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工作上多数时候只求过得去而根本不会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如何做到百分之百地为教育,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上的认识。

再次,教材钻研上的差距。

名师备一节课,不是单单只研究那节课所要上的内容而已,他们在备课前会吃透教材,把整本书甚至是前后几册的书都要钻透,找到每册书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这册与那册的知识衔接点与起承关系,这节课与上一节下一节的知识点与各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的异同关系,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反观自己,对于每一节课,都是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忽略了课与课、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及脉络的相通,只求自己明白,忽略了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

且这样做所带来的效果就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名师备一节课,不是单单只研究那节课所要上的内容而已,他们在备课前会吃透教材,把整本书甚至是前后几册的书都要钻透,找到每册书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联系,这册与那册的知识衔接点与起承关系,这节课与上一节下一节的知识点与各节课所要突破的重难点的异同关系,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反观自己,对于每一节课,都是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忽略了课与课、章节与章节的联系及脉络的相通,只求自己明白,忽略了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

且这样做所带来的效果就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