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诊断
小儿胃肠疾病的超声检查

畸胎瘤
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
为手术提供依据 直肠盲端距会阴区皮肤 >2cm(高位) 1.5~2.0cm(中间位) <1.5cm(低位)
病例讨论
患者,男,52岁 上腹痛1年,伴有纳差,厌食,体重减轻 腹痛可急可缓,开始仅为上腹饱胀不适, 餐后更甚,继之有隐痛不适,偶呈节律性 溃疡疼痛,但这种疼痛不能被进食或服用 抑酸药缓解。患者常有早饱感及软弱无力。
A.贲门部 B.球部 C.胃底部 E.幽门窦部
D.胃体部
5.胃肠充盈检查的意义不包括:( D ) A克服胃肠内气体干扰 B.发现胃肠壁增厚改变 C.发现溃疡凹陷 D.胃肠充盈前不易发现的病变,充 盈后都能发现 E. 提高胰腺和腹膜后结构的显像效果
6.胃肠壁增厚的常见病理征象不包括:( B ) A.“新月征” B.“球形征” C.“戒指征” D.“马蹄征” E.“炸面包圈征”
化脓性:可见阑尾膨胀呈囊状, 腔内有大量点、班或团回声区。
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右下腹显示炎性 包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肠蛔虫症
纵断面 横断面
胎粪性腹膜炎
定义:胎儿胎粪形成后,肠道发生穿孔,胎 粪进入腹腔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和化学性 腹膜炎 超声表现 腹腔积液
钙化斑块 膈下游离气体
胎粪性腹膜炎
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典型声像图表现不正确的说法 是( B )
A幽门管一般长2~3cm,外径1~1.7cm B幽门环肌厚0.3~0.6cm时,均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C幽门管横断面为靶环征 D超声检查发现胃蠕动增强及胃潴留增多 E可见胃内容物经贲门返流回食管下段
4.胃的解剖分区不包括:( B )
7 胃癌不应该有的超声表现是:( .E ) A.胃壁增厚呈弱回声 B.胃蠕动波减弱 C.病
7种小儿消化道急症超声表现

7种小儿消化道急症超声表现小儿急腹症的特殊体征婴幼儿:异常哭闹,辗转不安或蜷卧不动儿童:行走缓慢、身体前驱,家长背抱小儿腹痛的起病方式•无任何症状,爆发性起病:穿孔、血管意外•起病迅速,很快恶化:胰腺炎、坏死性小肠炎•渐进性起病,缓慢加重:阑尾炎•阵发性,有缓解期:肠套叠小儿急腹症的病理特点•先天畸形•以肠道为主•局限疾病的泛化反应•进展快•不易形成板状腹、肌紧张不明显小儿急腹症的年龄特点•新生儿期:先天性畸形、肠闭锁、巨结肠•<2个月:胎粪性腹膜炎、肠粘连•2个月~2岁:肠套叠、嵌顿疝•2岁~学龄前:肠蛔虫症、阑尾炎•较大儿童:阑尾炎、胆囊炎、胆石症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旋转不良是胚胎期肠道由脐腔回纳腹腔时,旋转和位置分布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上消化道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
肠旋转不良胚胎期肠管在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管位置发生变异及肠系膜覆着不全,可引起上消化道梗阻和肠旋转坏死。
中肠末端的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在妊娠第10周时位于腹腔左方,在旋转时按逆时针方向从左向右旋转,至盲肠转到右下腹髂窝为止。
如果发育不正常,结果盲肠不在右髂窝,同时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都不覆着于后腹壁上.病因:以肠系膜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不完全或异常病理类型: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第二段肠扭转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空肠上段膜状组织压迫和屈曲空肠第一段临床表现:生后反复呕吐,含胆汁,大便,量较少,血便,上腹略饱胀肠扭转→完全性肠梗阻肠旋转不良是脐膨出最常见的并发症超声检查方法第一步(一步扫查法):常规扫查观察有无扩张肠管、增厚肠壁,有无Whirlpool征。
同时于剑突下横切面平移探头观察SMA及SMV主干位置关系,判定有无位置逆转,这一步是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扫查方法。
肠系膜上血管根部呈现SMV/SMA位置逆转,即SMV位于SMA左侧第二步(两步扫查法):重点进行肠系膜血管走行的扫查。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探头顺时针旋转180°、配合患儿呼吸适度加压,并实时左右侧动探头,必要时做轻微的角度调整,清晰显示SMA和SMV主干血管直至纤细的末端,同时尽可能显示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行情况。
胎儿新生儿常见消化道畸形的诊治

检查
1. 腹部立卧位平片
2. 消化道造影示
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根据产前超声及生后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可诊断。
• 但需及NEC,先天性巨结肠等鉴别。
治疗
• 尽早手术
预后
• 肠闭锁的成活率在90%以上,以空肠远端和回肠闭锁
的成活率高为主。死亡率高主要见于多发性肠闭锁(
57%)、苹果皮样闭锁(71%)或肠闭锁合并胎粪栓梗
皮肤瘘口排便,女性由前庭或阴道排便。
X线检查
• 1)骨盆倒立侧位片:出生12-24h作倒立侧位摄片,位
PC线以上者为高位畸形,位PC线及I线之间为中间位
畸形,位I线以下者为低位畸形。
• 2)瘘管造影:通过瘘管外口注入造影剂可显示瘘管的
方向,长度与直肠关系。
• 1. B超检查:B超可确定直肠盲端及肛门皮肤距离,
手术已得到广泛的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
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
congenital
malf anus ),俗
称“无肛”。
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
病率为1/1500~1/5000活
婴。男性略多于女性。本
病类型复杂,常合并其他
先天性畸形。
大于2.5cm为高位,在1.5~2.5cm之间为中间位,
小于1.5cm为低位
• 2. MRI:了解直肠盲端及肛门周围肌群的情况。
手术时机
窄段、移行段、扩张段
,但新生儿巨结肠表现
不典型,诊断率在90%
左右。
2、直肠肛管测压检查
3、直肠粘膜活检
鉴别诊断
1.特发性巨结肠:
2.获得性巨结肠:
3.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便秘:
4.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便秘:
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作者:吴松梅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10期[摘要] 目的分析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图像特点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药物治疗证实为胎粪性腹膜炎(MP)患儿29例,分析其超声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价值。
结果该组29例MP出生,其中:20例临床药物治愈(69%); 9例手术(31%,4例手术后死亡,5例治愈)。
结论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的产前超声检查与临床结局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超声异常表现越多,胎儿的出生后手术率就会越高。
[关键词] 超声检查;胎粪性腹膜炎;产前[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193-02胎粪性腹膜炎(MP)一种产前并发症,临床中并不多见,主要是由各类原因引起胎儿肠穿孔,导致粪便自肠道破孔中流出并进入到腹腔内所致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
目前,临床对于MP的筛查主要是利用超声检查进行产前诊断[1]。
为了解MP患儿的产前超声特征,提高MP 产前诊断率,现分析总结了2010年1月—2013年9月期间该院MP产前超声表现以及胎儿的出生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药物治疗为MP患儿29例,孕妇的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为(28.2±3.1)岁。
29例患儿中,16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日龄在1~28 d之间,平均为(7.2±2.4)d。
1.2 方法超声检查选择ALOKA-prosounda10及ALOKA-prosounda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探头的频率在3.5~5.0 MHz之间,嘱孕妇常规取仰卧位,经腹进行横切、纵切以及斜切等多方位的扫查,主要检查胎儿的全身结构,并测定其双顶径、头围、腹围以及股骨长度等。
对于拟诊为MP者,实施动态监测,并每隔2-4周进行超声复查。
所有病例均抽取羊水或者脐带血实施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查,并常规检查宫内感染情况。
胎粪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PPT

手术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 清除感染源
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 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发现 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监测 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胎粪性腹膜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 关,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 治疗方法等。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预后的 关键。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胎 粪性腹膜炎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
新生儿: 胎粪性腹 膜炎主要 发生在新 生儿中
早产儿: 早产儿更 容易发生 胎粪性腹 膜炎
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 更容易发 生胎粪性 腹膜炎
剖宫产儿: 剖宫产儿 更容易发 生胎粪性 腹膜炎
母亲有妊 娠期并发 症的婴儿: 如妊娠期 高血压、 糖尿病等
母亲有胎粪 性腹膜炎病 史的婴儿: 母亲有胎粪 性腹膜炎病 史的婴儿更 容易发生胎 粪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如腹痛、腹胀、发 热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了 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进行腹部X线、 B超、CT等检查,了解腹膜炎 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病理学检查:进行腹膜活检, 了解腹膜炎的病理类型和程 度
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治疗 效果,如症状缓解、炎症消 退等
抗生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补液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镇痛治疗: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减轻患者疼痛
手术目的:清除腹膜腔内的胎粪和炎症 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手术步骤:清除胎粪、清洗腹膜、修复损伤 术后护理: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监测病情
汇报人:
胎粪性腹膜炎讲课PPT课件

病例分析和讨论:对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的评价。
病例总结:总结病例的特点和治疗经验,提出针对该疾病的诊疗建议和预防措施。
病例总结和启示
病例概述:患者 年龄、性别、临 床表现等基本信 息
临床试验:胎粪 性腹膜炎最新临 床试验的招募信 息和试验进展
学术交流:胎粪 性腹膜炎领域的 学术会议、研讨 会和讲座信息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设 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样本选择:选择合适的研究 对象,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数据采集:采用多种手段获 取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 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胎粪性腹膜炎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
孕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异 常
孕妇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 染病菌
孕妇在孕期适当运动,增强 免疫力
护理方法
保持患儿安静, 避免哭闹和过度 活动
定期测量体温, 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患儿适当的 饮食和营养,保 证充足的休息和 睡眠
遵医嘱治疗,按 时服药,定期复 查
注意事项
孕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感染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异 常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 毒等消化道感染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 动对胎儿的影响
胎粪性腹膜炎的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选择和介绍
病例来源:选择胎粪 性腹膜炎的典型病例, 可以是医院数据库或
临床实践中的案例
病例描述:详细介绍 病例的临床表现、诊 断过程和治疗方案等 信息,以便更好地理 解胎粪性腹膜炎的病 理生理过程和疾病管
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产前诊断

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产前诊断发表时间:2014-08-18T09:22:40.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7期供稿作者:蒋学文李小燕[导读] 非肠梗阻穿孔所致的胎粪性腹膜炎,有时也能出现腹水征,以后游离腹水逐渐减少,或变得稠厚。
蒋学文李小燕(高要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高要 526100)【摘要】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声像图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胎粪性腹膜炎胎儿及跟踪观察情况。
结果胎粪性腹膜炎胎儿引产尸解被证实。
结论胎粪性腹膜炎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关键词】超声产前【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364-01 本文总结了我们科室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以来,超声检查出了21例胎粪性腹膜炎胎儿,并对其异常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
腹膜炎胎儿。
1.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胎粪性腹膜炎胎儿,均经GE730经腹部扫查诊断, 并对其每隔2-4周进行动态跟踪检查。
2.结果21例胎儿经引产尸解证实为胎粪性腹膜炎。
3.讨论3.1 声像图特征胎粪性腹膜炎是由于胎儿在宫内发生肠梗阻而使得肠穿孔,肠内容物流出肠管外引起腹腔炎症;早期化学性腹膜炎腹水渗出,原先扩张的肠管消失,腹腔内出现游离液性暗区,数天后出现腹腔内粘连,包快形成,腹腔内可见钙化或包裹性积液,包裹性积液声像图表现为一囊肿样结构,与周围的肠曲被固定在一起,同时盆腹腔内、肠曲表面、肝脏表面、甚至是膈肌表面可有散在钙化斑点显示。
非肠梗阻穿孔所致的胎粪性腹膜炎,有时也能出现腹水征,以后游离腹水逐渐减少,或变得稠厚,腹水暗区内出现细小密集光点及条索状光带,与周围肠管、大网膜粘连在一起形成一不规则强回声包块,内部可出现钙化灶回声。
21例中16例由于肠梗阻,3例由于宫内缺氧,2例早期宫内感染引起。
超声显示腹腔内实性强回声斑,可见腹水或不规则液性暗区。
腹腔内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部分清,部分不清,内部回声以斑点状强回声为主,周围有无回声云雾状低回声,细带状回声或腹腔内散在分布的强回声斑。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诊断

性分布者 1 例 ;9例腹腔 内钙化强 回声 中 1 例 位于肠问 1 l 1 隙, 6例位于腹腔 外周 , 2例位于肝 肾间隙 ,3例胎儿腹 水 l 中大量腹水 2例 , 少量腹水 1 例 ; 1 8例胎儿腹 围大于孕周 ; 5例羊水过多 中羊水最 大无 回声 区在 80 1.c 者 3例 , . 0 m — 0 羊水指数 2 .c 2 . m各 2例 , 例 腹腔胎粪性假囊 肿 ; 0 m、 1 c 3 5 3
便 ,0例 中 1 发现原发 病变 , 中肠道 闭锁 6例 , 2 0例 其 肠道
狭窄 3例 , 肠重复畸形 1 本组胎儿胎粪性腹膜炎超声检 例。 出率为 17 5 ( 019 0 ) :90 2 /5 0 0 。超声检查 : 腔内钙化强 回声 腹 1 , 7例 形态呈点状 、 条状或 片状 , 较大的钙化强 回声伴有声
少量腹水 , 特别是仅有较小且范围局限的钙化强 回声 时 , 容 易漏诊误诊 。 因而临床上一定要认真细致地检查 , 并注意与 胎 儿肠道 内容物鉴别 ; 超声表现为胎粪性假囊肿 者, 要注意
与胎儿腹部囊性 占位性病变鉴别。本 组胎粪性腹膜炎病例 第 一次超声检查时疑为囊肿 ,再复查时才发现在囊的周 围 尚有多个细微强回声点 ; 另外囊壁也不规整, 内透 声性较 囊 差, 可见不是一个单纯性囊肿 , 后经引产证实为胎粪性腹膜 炎 。总之 , 超声检查 胎儿胎粪性腹膜性腹膜炎 , 既要擅于发 现有助于诊 断的声像图 ,又要注意鉴别诊断以提 高胎儿胎
2 结 果
致 弥漫胜腹膜炎 , 并迅速发展 为细菌性腹膜炎。 由于肠梗 阻 或肠穿孔愈合后出现肠管狭窄影 响到胎儿吞咽羊水,可导 致孕妇羊水过多。 32 诊断 .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 由于缺乏临床表现 ,故不 易诊 断。 超声检查胎儿胎粪性腹膜 炎 ,可 以发现很 多特征性的声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超声诊断
作者| 易春荣
概述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是宫内胎儿肠道穿孔,导致胎粪进入腹膜腔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炎症。
在活产新生儿中胎粪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1:35,000。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出现的孕周越早,自发愈合的的概率越高,越大孕周出现的肠穿孔,出生后后遗症越严重。
可见胎儿胎粪性腹膜炎要比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发生率高得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胎儿肠道异常,如肠闭锁、肠扭转、肠套叠、胎粪性肠梗阻等是肠穿孔的常见高危因素。
孕妇可卡因等毒品的使用、宫内感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囊性纤维化等遗传性疾病也是高危因素。
文献称,囊性纤维化在亚洲人种中少见。
肠系膜缺血事件及肠道异常是其发病机制。
肠穿孔胎粪溢出至腹膜腔,引起腹膜无菌性化学性炎症,大量炎性渗液、纤维素的形成,分布于腹膜与脏器表面,导致粘连。
肠穿孔一二周后,声像上可见腹膜及脏器表面的钙化灶。
超声诊断标准
腹膜及腹腔脏器表面钙化灶+腹水+肠管扩张,即可诊断。
声像表现
基于肠穿孔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声像表现差异性大。
○腹膜钙化是其最特异性的声像表现
◎钙化常出现在腹膜的表面及脏器的包膜上,也可出现在男性胎儿阴囊的鞘膜表面。
◎肝脏包膜上的钙化声像最容易显示。
要注意与胎儿宫内感染时肝实质内钙化相鉴别,此时胎儿颅内脑组织往往可见钙化。
○腹水
◎腹水是由于肠腔内容物的溢出以及炎性反应的渗出液所致。
腹水
常是胎儿胎粪性腹膜炎首先出现的体征。
○肠管扩张
◎若肠穿孔是由于肠道梗阻,比如,肠闭锁、肠扭转、肠套叠、胎粪性肠梗阻等,声像显示扩张的肠管。
◎若肠穿孔是由于肠系膜缺血事件所致,声像上不显示肠管扩张。
○胎粪性假性囊肿
◎肠穿孔区域厚壁不规则囊性包块,壁上可见钙化;包块体积可大,可多发;内部回声性多样,可出现碎屑回声层。
○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多由肠梗阻所致。
注意事项
○首次超声诊断后,需密切随访。
◎若肠管扩张加剧,腹水量增加,胎儿腹围快速增大,预示病情加重预后不乐观。
◎部分病例可自行愈合,出生后无后遗症。
○尝试寻找肠管穿孔的原因。
◎非缺血性肠管异常,肠管扩张,如,肠闭锁、肠套叠、胎粪性肠梗阻等,肠蠕动明显加剧。
◎无肠管蠕动征象的肠管扩张,考虑肠扭转。
◎注意寻找宫内感染证据,宫内感染可导致肠系膜血管受损和肠穿孔。
宫内感染肝包膜、肝实质以及颅内脑组织出现钙化。
胎儿生长受限。
图1 黑色箭头示腹水,白色箭头示扩张的肠管。
图2 白色箭头示扩张的肠管,黑色箭头示钙化包块。
该胎儿出生后证实回肠闭锁。
图3 箭头示腹壁大范围钙化,不伴肠管扩张。
该例手术证实空肠、回肠闭锁。
图4 箭头示腹腔内假性囊肿包块。
鉴别诊断
○肠管强回声
◎肠管强回声为回声强度≥骨回声,多为团块状,无钙化所有无声影。
注意非整倍体异常,如21-三体,宫内感染,胎儿生长受限。
○腹水
◎尿液性腹水,液体仅集聚在腹腔,由尿道梗阻所致,如,肾盂积水、膀胱出口梗阻等。
◎水肿,水肿:腹水+其他一个体腔的液体集聚。
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水肿。
○腹部囊性包块
◎其他性质的腹部囊性包块,多壁规则无钙化。
治疗
○仅有钙化的单纯性炎症胎儿,可如常规计划分娩,出生后超声和
腹平片检查正常,即可正常喂养,需外科干预的似然比低。
○肠管扩张、腹水、持续假性囊肿的复杂性炎症胎儿,需在有小儿外科技术支持的三级医疗机构分娩治疗。
参考文献
1. Caro-Domínguez P , Zani A , ChitayatD , Daneman
A .Meconium peritonitis: the role ofpostnatal radiographic and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predicting the need forsurgery. Pediatricradiology 2018 11; 48 (12 ):1755-1762.
2. Uchida K et al:Meconium peritonitis: Prenatal diagnosis of
a rare entity and postnatalmanagement. Intractable Rare Dis Res. 4(2):93-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