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发表时间:2013-02-22T10:37:41.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余忠杰[导读] 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余忠杰(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 210003)

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为了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了加强对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的筛选外,对血液进行灭活病毒处理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但同时在灭活的工艺中也有部分凝血因子丢失,有研究表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Ⅷ、纤维蛋白原等显著低于新鲜冰冻血浆。那么对血浆进行灭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

根据相关标准[1],新鲜冰冻血浆由采集6小时内的全血分离而成,含有血液中的全部凝血因子。而在采集6小时后才进行分离的全血,电脑系统自动将其归入普通冰冻血浆。因此,灭活血浆其实是对普通血浆进行灭活,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即使这部分血浆不被灭活,也不可能成为新鲜血浆。把普通冰冻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2、冰冻灭活血浆可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采用病毒去除/灭活技术杀灭病毒能力应达到下列要求:1)病毒种类方面应能杀灭各种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HBV,HCV,HTLV,CMV等脂质包膜病毒,微小病毒B19为非脂质包膜病毒较难杀灭)。2)在数量上应能杀灭所有可能存在于血液制品中的病毒。(其要求为血液制品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其病毒滴度降低在106以上)。理想的病毒灭活与去除方法在有效的杀灭和去除病毒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制品中的有效成分及活力,这里有效的成分主要指的是稳定的凝血因子和白蛋白。

3、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适应征不同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中要求:血浆禁止用作扩容剂,禁止用于促进伤口愈合。普通冰冻血浆(F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主要区别是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但仍保留了血清蛋白及稳定的凝血因子。FFP主要的适应征为:大量输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肝衰竭、血浆置换、甲型血友病、抗凝血酶Ⅲ缺乏及其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的病人。普通病毒灭活血浆应参照普通冰冻血浆的适应征: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患者,以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清蛋白。

4、病毒灭活血浆适用于并非以补充凝血因子为目的的疾病

其实在临床实际输注血浆的病人中,真正为了补充凝血因子的病人为数不多,有些即使输注了也不足量,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规范中要求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绝大多数病人输注血浆的目的主要为补充白蛋白,因为血浆价格低廉且容易得到。对于这些病人来说,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效果无明显差别,甚至可以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那么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则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目前,我国在血浆和血浆蛋白制品的病毒灭活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经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制备的血浆已广泛用于临床,通过对病毒灭活与去除工艺技术进行试验验证,使血浆制品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同时尽可能使其有效成分损伤较小。血液制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或不适合病人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成分输血指南[S]2000:16-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