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练习六(2)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时 圆的面积(二)(课时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时 圆的面积(二)(课时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时练习题第一单元圆第5课时圆的面积(二)一、填空题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如果小圆的半径是7cm,大圆的面积是cm²。

2.两个同心圆,大圆的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小圆的面积是它的1,4小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圆环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一块长方形木板,长45m,宽20m。

为环保充分利用,需要在这块木板上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m²。

4.一个圆形水池的直径是6m,在水池的外围铺了一条2m宽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m2。

5.把一个圆形纸片等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宽相当于圆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所以圆的面积是。

二、判断题6.半径是2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

()7.若小圆半径是大圆半径的1,那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9倍。

3()8.圆的半径由3cm增加到6cm,圆的面积增加了27πcm2。

()9.如果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周长的一半。

()10.一个圆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12,则它的面积也缩小到原来的12。

( )三、单选题11.面积相等的圆、长方形、正方形,( )周长最大。

A .圆 B .长方形C .正方形D .一样大12. “光谷转盘”是光谷的地标,其中央环岛的直径是160 米,环岛外水泥道路宽20 米,求环形水泥道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

A .(1602-202)π B .(1002-802)π C .(2002-1602)πD .(1802-1602)π13.下边两幅图分别显示的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它们都运用了( )的策略。

A .假设B .转化C .列举D .倒推14.一个圆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12.56厘米,比较它们的面积( )。

A.一样大B.正方形大C.圆大D.无法比较15.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5课时笔算除法练习课(二)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5课时笔算除法练习课(二)

教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5课时笔算除法练习课(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提高计算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速度。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 笔算除法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①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除,就看前三位。

②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 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2)教师出示例题,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例:计算2357 ÷ 23。

解: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即23,可以整除,商为1,写在百位上;然后计算余数,即2357 - 2300 = 57,再看57的前两位,即5,不够除,就看前三位,即57,可以整除,商为2,写在十位上;最后计算余数,即57 - 46 = 11,不够除,写在个位上。

所以,2357 ÷ 23 = 102……11。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① 4620 ÷ 20② 5863 ÷ 43③ 7219 ÷ 91(2)学生互相检查,讨论计算过程中的错误。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① 6540 ÷ 30② 8642 ÷ 68③ 9281 ÷ 77(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错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第六单元 第5-6课时 同步练习(2课时+答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第六单元 第5-6课时 同步练习(2课时+答案)苏教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6.5 两位数加三位数一、按要求做题1.算一算。

2.改正下列竖式中的错误。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5+308= 84+361= 152+408= 256+518=4.一台平板电脑多少元?5.李阿姨带的钱可以任意买两件不同的玩具。

你知道李阿姨最少带了多少元吗?6.填一填。

6.6 两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一、按要求做题1.算一算。

2.改正下列竖式中的错误。

3.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568+56= 89+821= 478+965=4.后3分钟录入了多少个字?5.马小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其中一个数个位上的9看成了6,十位上的3看成了8,结果算出的和是596,原来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参考答案第5课时一、1.2.3. 523;445;560;774 (竖式、验算略)4. 536+227=763(元)答:一台平板电脑763元。

5. 171+268=439(元)答:李阿姨最少带了439元。

6.第6课时三位数加法的笔算(2)1.2.3. 624;910;1443 (竖式、验算略)4. 208+96=304(个)答:后3分钟录入了304个字。

5.方法一:86-39=47 596-47=549答:原来正确的得数是549。

方法二:596-50=546 546+3=549答:原来正确的得数是549。

解析:方法一:马小虎往计算时将39看成了86.得出得数596,86-39=47.就是得数596多加的数。

596 -47= 549,就是原来正确的得数。

方法二:根据题意倒推,十位上的3看成了8,可知多了5个十,即50,所以596-50=546。

个位上的9看成了6.可知少了3个一,即3.所以546+3= 54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5课《练习六(2)》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5课《练习六(2)》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5课《练习六(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练习六(2)》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5课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之后,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减法运算基础,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连续运算、混合运算等,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进行连续运算和混合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利用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入加减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运算过程。

3.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互相学习。

5.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算规律和注意事项。

6.拓展: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列表等形式,展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步骤。

八. 说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练习课的重要性,因此在这节练习课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第5课时,主要包括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实际应用题的解答。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了多个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们按照运算顺序和法则进行计算,并求出最终答案。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解答。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使学生们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熟练进行计算;二是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应用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重点则是学生们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出了一个实际应用题,让学生们先行尝试解答,引导他们复习和巩固已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 例题讲解: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了运算顺序和法则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多个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们按照运算顺序和法则进行计算,并求出最终答案。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解答。

4. 答案解析:我选取了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答案解析,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实际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采用了清晰的板书设计,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及实际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了明确的标注,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影子》课后作业(带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影子》课后作业(带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影子》课后作业(带答案)
1. 拼一拼,写一写。

zài wǒhòu
的前面是丁丁,面是明明。

2.我会写句子。

(1)影子在我的左面。

在。

(2)影子常常跟着我。

常常。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影子在(),
影子在(),
影子常常跟着我,
就像一条小黑狗。

(1)“常常”的意思是说有时候影子也不会跟着我,如,作者用词真准确。

(2)影子还在哪里?请你也仿照课文内容写一写。

参考答案:
1. 在我后
2.(1)弟弟在我的后面。

(2)妈妈常常和我一起看电视。

3.前后(1)白天(2)影子在南,影子在北,影子常常跟着我,它是我的好伙伴。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第5课《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课时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第5课《鲁滨孙漂流记(节选)》课时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时练一、填空题1.用“续”字组成恰当的词补充句子。

(1)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搬到岸上。

(2)阴雨连绵的天气()半个月了,真让人受不了。

(3)我会()努力,争取在下次的比赛中再夺冠军。

(4)妈妈()三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①亡()补()②()人()目③揠()助()④锦()添()⑤()发()强⑥与()隔()(1)上面的词语中,出自寓言故事的有______________。

(填序号)(2)选词填空:广场上飘动的气球,特别____________。

(填序号)3.课文回放。

(1)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按照________的顺序写的。

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件事。

(2)鲁滨孙身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贵的品质。

4.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畏jù(),在qī()凉、jìmò()中寻找快乐和安慰。

时间久了,鲁滨逊逐渐kòng()制住失望的心情,记下每天的经历,liáo()以自慰。

二、连线题5.读句子时重音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请将不同重音的句子与其表示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A.明天我不去电影院a.别人可能去...B.明天我不去..电影院 b.明天不去,可能其他时间去C.明天我.不去电影院 c.明天绝对不去D.明天..我不去电影院 d.可能去其他地方三、语言表达6.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的句子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句子练习。

(1)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二)(练习)冀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二)(练习)冀教版

第五课时:比例尺的应用(二)练习题一、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是4.8厘米.求甲乙两城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A. 144千米B.1440千米C.14400千米D.144000千米2.在一张比例尺是的建筑图纸上,量得这座楼的长是6分米,这座楼的实际长与宽的比是3∶1,这座楼实际宽是()。

A. 40米B. 20米C. 30米3.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A. 800千米B. 90千米C. 900千米4.在比例尺1︰50000的图纸上,小文量得A、B间的距离为3.5cm,那么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A. 1750千米B. 17.5千米C. 1.75千米D. 175米二、解决问题。

1、在比例尺是 1:3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2.4厘米,求甲、乙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2、在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为8厘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几小时可以到达?3、在同一张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图上距离40厘米,乙丙两地距离50厘米,已知甲乙两地实际相距8千米,乙丙实际相距多少千米?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各题。

(1)小芳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2)图书馆在小芳家的正东方向500米处,图书馆到小芳家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3)在图上标出图书馆的位置。

5.在比例尺为l :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4厘米,如果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那么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时?答案:一、1.A2.B3.C4.C二、1。

2.4×3500000=8400000(厘米),8400000厘米=84(千米)答:甲、乙两地实际距离为84千米。

2.甲、乙两地的距离:8×6000000=48000000(厘米)=480(千米)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480÷80=6(小时)答: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6小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训练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选)A.比喻B.拟人C.夸张2.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3.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选出下联。

(填序号)上联:腾跃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A.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B.盘遐四海遨碧波,笑看苍穹4.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B.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5.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三军指()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

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

________(2)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作用的诗句是前两句。

________(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只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________ (4)诗歌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首联是对“面”的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是对“点”的详细描写。

________(5)“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________(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一联写的是水,表现的是红军对水的征服。

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________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下列加点字造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分数混合运算》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分数混合运算》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第5课时《分数混合运算》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计算。

813÷8+18×613 (79-518)×(16+23)
2.想一想,填一填。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都
是先算( ),后算( ),有( )的先算( )里面的。

(2)计算12-12×56时,应该先算( )法,再算( )法。

(3)( )t 的25比9t 还多1t 。

3.计算下列物体的表面积。

52
m 25m 52
m 52m 45m 2m
4.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10m ,下底是25m ,高是57m ,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 从A 地去B 地,货车需要90分钟,客车需要80分钟。

货车每分钟行驶53km ,客车每分钟行驶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1. 752 512
2.(1)相同 乘除法 加减法 括号 括号 (2)乘 减 (3)25
3.(52×25+25×45+52×45)×2=61625
(m ²) 52×52×6=752(m ²) 4.(310+25)×57÷2=14(m ²)
答:这个梯形的面积是14m ²。

5.90×53÷80=158(km )
答:客车每分钟行驶158km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时 比例尺(2)(练习题)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时 比例尺(2)(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时比例尺(2)(2666)2.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9cm。

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请把解答过程补充完整。

(1)方法一: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cm,也就是()km。

(2)方法二:解:设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x cm。

3.(1)根据线段比例尺可以写出这幅图的数值比例尺是()。

(2)中心广场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cm,实际距离是()m。

(3)如果丽丽每分走50m,她在少年宫上完美术课后去体育馆打排球,路上需要走()分。

(4)游泳馆在学校正北方向500m处,在图上标出游泳馆的位置。

4.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约6300km,在一幅比例尺是1:15000000的地图上,长江的图上距离约是多少厘米?5.在比例尺为的地图上,量得甲市到乙市的距离是14cm,一列高铁以每时210km的速度从乙市开往甲市,一共需要多少时?6.在一幅地图上,印有比例尺的一角被墨水弄脏了,英英记得她从南通乘车去南京时,在车站看到南通到南京的距离是250km。

你能帮英英想办法算出南通到北京的距离吗?参考答案1.【答案】:从上到下:1∶7500;3000m;7cm2(1)【答案】20000000200200×19=3800(km)(2)【答案】19:x=1:20000000x=380000000380000000cm=3800km3(1)【答案】1:20000(2)【答案】2;400(3)【答案】16(4)【答案】4.【答案】:解:设长江的图上距离约是x cm。

6300km=630000000cmx:630000000=1:15000000x=42答:长江的图上距离约是42cm。

5.【答案】:14×75÷210=5(时)答:一共需要5时。

6.【答案】:英英可以先量出南通到南京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已知,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再量出南通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依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即可求出南通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二 比例 同步练习 第5课时 比例尺(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二 比例 同步练习 第5课时 比例尺(2)

第5课时比例尺(2)(教材P22)一、(新知导练)从一幅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京广高铁的长度是38.3cm,京广高铁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千米?解法一: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cm,也就是1cm表示()km。

()×38.3=()(km)解法二:解:设京广高铁的实际长度是x cm。

答:京广高铁的实际长度是()km。

二、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三、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1cm长的线段表示实际()m。

2.学校到公园的图上距离是()cm,实际距离是()m。

3.学校到电影院的图上距离是()cm,实际距离是()m。

4.李老师从学校以每分50m的速度步行到汽车站,需要()分到达。

5.以学校为中心,王亮家在学校东偏南40°的方向上,距离学校600m。

请在图上标出王亮家的位置。

四、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相距4.2cm。

1.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2.将这两地标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多少?五、在比例尺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6cm,如果汽车以每时30km的速度在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那么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多少?六、将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用1∶300的比例尺画在图上,一条底边长3cm,高2.4cm,这块木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第5课时比例尺(2)一、60000006060229838.3∶x=1∶6000000x=229800000229800000cm=2298km2298 二、三、1.1∶20000200 2.2400 3.3600 4.16四、1.4.2×1000000=4200000(cm)=42(km) 2.42km=4200000cm4200000×13000000=1.4(cm) 五、3.6×2000000=7200000(cm)=72(km)72÷30=2.4(时)2.4时=2时24分8时+2时24分=10时24分六、底边长:3×300=900(cm)=9(m)高:2.4×300=720(cm)=7.2(m)面积:9×7.2=64.8(m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第5课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填空。

(1)圆所围成的()的大小叫作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通常用字母()表示,已知半径求圆的面积公式为()。

(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宽相当于圆的()。

2.选择。

(1)一个圆的直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A.2
B.4
C.8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面积最大。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cm,它的面积是()cm²。

A.9.42
B.18.84
C.28.26
3.一个半径12m的圆形花坛,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4.一根长3m的绳子系着一只羊,栓在草地中央的树桩上,羊吃草的面积最多是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1.(1)平面(2)S S=πr²(3)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半径
2.(1)B (2)C (3)C
3.3.14×12²=452.16(m²)
答:它的占地面积是452.16m²。

4.3.14×3²=28.26(m²)
答:羊吃草的面积最多是28.26m²。

六年级上数学一课一练第五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苏教版(含答案)

六年级上数学一课一练第五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苏教版(含答案)

六年级上数学一课一练第五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苏教
版(含答案)
1.计算下面各题。

留意运用简便算法。

516×(165+32) 411÷76+711×67
6÷67-67÷6 1316÷[(45-23)÷815
] 2.(1)一瓶牛奶有910升,喝了13,还剩多少升?
(2)一瓶牛奶有9升,喝了一些后还剩1,还剩多少升?
3.(对比练习题)(1)中央电视塔高405米,上海西方明珠电视塔比中央电视塔高745,上海西方明珠电视塔高多少米?
(2)上海西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中央电视塔比上海明珠电视塔低752,中央电视塔高多少米? 4.
5.(思想训练题)阅读下面的资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效果?并解答。

6.集邮。

小明和小贝各搜集了多少枚邮票?
第5课时 练习课(1)
1.11 67 667
134 2.(1)910×(1-13)=35(升)
(2)910×13=310(升)
3.(1)405×(1+745)=468(米)
(2)468×(1-752)=405(米)
)=650(米)
4.400×(1+5
8
400+650=1050(米)
5.略(答案不独一)
x枚。

6.设小明搜集了x枚,那么小贝搜集了10
9
10
x-x=3 x=27
9
小贝:27+3=30(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时练习六(2)
教学内容:
课本66~67页,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

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说明
(Word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专注于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小学试卷教案合同协议施工组织设计、期中、期末等测试中考、高考、数学语文英语试卷、高中复习题目、本文档目的是为了节省读者的工作时间,提高读者的工作效率,读者可以放心下载文档进行编辑使用.
由于文档太多,审核有可能疏忽,如果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本店马上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