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_陈剑琼

合集下载

肿瘤放疗及化疗的心脏毒性

肿瘤放疗及化疗的心脏毒性

05
肿瘤放疗及化疗心脏毒性的 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分子机制研究
01
深入探讨肿瘤放疗及化疗引起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包括对心
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损伤机制。
药物靶点研究
02
寻找能够预防或减轻心脏毒性的药物靶点,为开发新的治疗策
略提供理论支持。
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
03
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肿瘤放疗及化疗心脏毒性的发生和发
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等相关 检查,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进行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进一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
综合评估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 估,确定心脏毒性的程度和类
型。
03
肿瘤放疗及化疗心脏毒性的 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
根据心脏功能状况,合理 安排休息和活动,避免过 度劳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饮食调整
保持低盐、低脂、高蛋白 的饮食习惯,增加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摄入。
控制基础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降低心脏负 担。
药物治疗
利尿剂:用于减轻心 脏负担,缓解水肿等 症状。
ACE抑制剂和ARBs: 降低血压,减轻心脏 负担。
强心药:增强心肌收 缩力,改善心功能。
非药物治疗
心理干预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 绪,降低因心理压力导致的心脏问题。
预防效果评估
Hale Waihona Puke 定期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脏功能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心脏毒性的迹象。
评估指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如心电图、心脏超声 等。

阿霉素心脏毒性防治研究进展

阿霉素心脏毒性防治研究进展

阿霉素心脏毒性防治研究进展【关键词】阿霉素阿霉素(adriamycin, ADR)是从松链丝菌浅灰色变株(Str.peucetius var.caseus)提取的蒽环类抗生素,它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并紧密结合到DNA上,阻止DNA依赖性RNA多聚酶的作用,干扰转录过程,抑制RNA的生成,也能阻止DNA的复制[1],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S期细胞对它更为敏感。

ADR抗癌作用强,化疗指数较高,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2]。

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相同,ADR不良反应较多,最严重的是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使ADR的应用受到限制[3]。

1 ADR心脏毒性机理①ADR与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身体其他组织,使得心肌更易受到损害[4]。

ADR进入心肌后,被微粒体NADHP-P450还原酶和线粒体NADH氧化还原酶催化为半醌代谢物[5],直接损伤细胞核和细胞成分,引起细胞损伤。

此外,半醌代谢物可将电子传递给氧分子和水,使其变成超氧阴离子和超氧化自由基,如超氧化物氢氧根,过氧化氢和活性羟基。

它们一方面损伤活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如酶和核酸,引起细胞膜脂质和蛋白的氧化,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增加左室舒张末期血压[6];另一方面ADR调整细胞支架和蛋白粘连引起细胞分离。

磷酸铁在非酶途径中起主要作用,ADR可与铁离子共同作用,形成ADR-Fe3+复合体,产生自由基(OFR),导致心肌亚细胞结构的各种改变,包括心肌纤维的缓慢丢失及心肌细胞胞浆空泡形成,据报告铁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7]。

②正常情况下,细胞中存在着完整的抗OFR酶系统,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它们通过各自的反应清除OFR,使细胞免受损伤。

ADR使心肌细胞内负责清除OFR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活性降低,不能有效地保护心肌细胞免受OFR的损伤[8,9]。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蒽环类药物作为抑制细胞生长的抗生素,在半个世纪前被发现,当今以多柔比星为代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不幸的是,该类药物引起的心脏副作用使肿瘤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大于肿瘤复发。

尽管心脏肿瘤学近年来已备受关注,然而由于没有能力充分预测肿瘤治疗所带来的相关心血管副作用,导致了低估或过度诊断心脏毒性,甚至有时不恰当的终止了肿瘤患者的生命救治。

《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实用指南》将肿瘤相关心血管毒性分为9类: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心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和卒中、肺动脉高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抗肿瘤药物挽救生命的同时预防或减轻心脏毒性,促进潜在心血管副作用与抗肿瘤治疗最大效益的平衡,是心脏肿瘤学的治疗目标[1-5]。

现对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传统生物标记物国内外学者对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为主要因素[6]。

肌钙蛋白作为心脏唯一的结构蛋白,是心肌特殊同源异构体,缺血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溶胞浆池快速耗尽。

当心肌细胞受到破坏时,进一步使肌钙蛋白释放入血。

因此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害,超敏肌钙蛋白因更敏感被广泛应用作为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

研究发现所有蒽环类药物治疗患者中Hs-cTnT值均正常,且在不同累积剂量分组中其数值并无区别,甚至当NT-proBNP升高和/或EF中度降低时,其值仍正常[7]。

与之相似的研究,对比NT-proBNP和cTnT值对预测迟发性心脏毒性的价值,发现所有患者中只有NT-proBNP值异常,且在该值升高的亚组中,LVEF值下降更明显[8]。

这表明了cTnT和Hs-cTnT并不是监测迟发性心脏毒性的理想敏感指标。

但值得关注的是cTnT可以作为急性心脏毒性的检测指标,有研究发现在cTnT升高的患者中,LVDD在6个月时有明显改变(P=0.0026),而在NT-proBNP明显升高的患者中,并未观察到任何ECHO值的改变[9]。

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表现及分析

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表现及分析

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表现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心脏的损害。

方法:1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分为无心脏危险因素组(甲组),有心脏危险因素组(乙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损害表现及心电图变化。

结果:132例患者中9例出现心脏损害表现,占6.82%,其中1例出现猝死,1例为室性期前收缩,有7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并发生心电图ST-T改变。

在发生心绞痛的7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状况,予以转往心内科治疗。

2例患者经口服硝酸脂、钙离子拮抗剂,症状控制。

2例为一过性,未做处理症状恢复。

结论: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心脏毒性虽然发生率低但很严重,对有心脏危险因素者更明显,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其副作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心脏危险分类,合理用药,以降低发生心脏损害的发生率。

【关键词】氟尿嘧啶类药物;化疗;恶性肿瘤晚期【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158-02化疗药物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如可引起肝肾功、心脏、肺的不同程度的损害等,其中心脏损害可表现为胸痛、心悸、猝死等。

化疗药物均对心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探讨氟尿嘧啶类药物对心脏的损害,我们对132例以5-氟尿嘧啶(5-FU)为主化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根据患者化疗前的病史、临症状床表现、生化指标等将胃肠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分为无心脏危险因素组(甲组),96例,有心脏危险因素组(乙组),36例,其中甲组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58.34±11.35)岁;乙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8.53±11.62)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阿霉素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阿霉素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阿霉素心肌病的研究进展摘要】阿霉素是抗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的一种重要化疗药物,然而它对心脏具有毒性作用,限制了这一药物的临床应用。

及时有效地防治阿霉素心肌病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剂量化疗的效果。

【关键词】阿霉素;心肌病;阿霉素是一种高效蒽醌类光谱抗肿瘤药物,与心肌组织的亲和力高于其他组织,具有严重的心脏毒性。

长期应用阿霉素可导致不可逆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差,病死率高。

如何避免阿霉素心脏病逐渐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

就现在看来,国内外对阿霉素心肌病的研究较少,本文就阿霉素心肌病做如下综述。

一、阿霉素心肌病发病机制阿霉素心肌病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最终引起心肌损伤。

主要有以下观点:1 自由基形成许多证据显示阿霉素心肌病与自由基的形成密切相关[1]。

阿霉素在机体被微粒体NADH-P450 氧化还原酶催化为半醌自由基,半醌自由基可直接损伤细胞核和细胞成分,引起细胞损伤,同时可将电子传递给O2 和H2O2,从而形成O2-和OH-[1]。

杨辉等[2]建立阿霉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后发现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心肌MDA 含量逐渐增多,SOD含量逐渐降低,氧化应激的作用逐渐增强,心功能受损也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2 线粒体损伤线粒体是心肌产能中枢,是产生和储存ATP 的“动力工厂”,它在调节细胞渗透压、钙稳态、pH 值和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线粒体能防止心肌细胞凋亡,对维持细胞与线粒体的钙稳态有重要作用[3]。

阿霉素作用于心肌,可使心肌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可能造成线粒体膜PT 孔的异常开放,离子流平衡紊乱,加重心肌的损伤[4]。

3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最早被定义为一种有秩序、受控制并按某种预定程序发展的生理性的自然死亡[5]。

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主要有三大类:①存活基因:最常见的就是bcl-2 基因。

②致死基因:包括bcl-2 家族中几个致死基因,ICE 家族和Fas 和Fasl,FasL和表达Fas 的细胞结合就可导致细胞凋亡。

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张永飞;崔久嵬【摘要】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日渐凸显.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传统化疗药物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数年,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使得心脏毒性的发生更加复杂,限制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其生存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了解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早期监测系统管理及合理的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十分重要.【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24【总页数】5页(P1243-1247)【关键词】肿瘤;化疗;蒽环类;心脏毒性【作者】张永飞;崔久嵬【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长春市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长春市13002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与肿瘤治疗药物相关的并发症日渐凸显,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问题。

化疗目前仍是多种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即心脏毒性,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数年,限制了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患者生存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

新兴学科-心脏肿瘤病学涉及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机制、临床表现、如何监测和防治,对于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及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

1 流行病学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增加,心血管疾病在肿瘤幸存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二位,仅次于肿瘤复发[1-2]。

一项有关乳腺癌患者的综合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10年后因心脏疾病所致死亡的风险,已超过肿瘤本身的影响[3]。

有研究发现,化疗所致亚临床心脏毒性的发病率为临床心脏毒性的3倍,更应得到关注[4]。

有关儿童肿瘤患者的研究发现,在肿瘤诊断的15~25年后,儿童肿瘤患者的心脏死亡发生风险为正常人的8.2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15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10倍,中风的发生风险增加9倍[1,5]。

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

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

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表柔比星化疗的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子。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表柔比星化疗的246例患者数据,记录其化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子。

结果:在246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10.6%)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心律失常最常见(38.5%),其次为室壁运动异常(26.9%)、心包积液(19.2%)和心肌酶升高(15.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3.376,95%CI:1.217-9.356)、存在心脏疾病(OR=2.737,95%CI:1.194-6.288)和表柔比星累积剂量(OR=1.076,95%CI:1.023-1.131)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表柔比星化疗可引起心脏毒性,年龄≥60岁、存在心脏疾病及表柔比星累积剂量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

临床应加强监测,在发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时及时处置,避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表柔比星;心脏毒性;危险因子;Logistic回归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和危险因子分析Introduction表柔比星是一种全身化疗药物,广泛用于不少类型的恶性肿瘤的治疗。

但是,该药物常常伴随心脏毒性,引起一系列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肌酶升高、心包积液等。

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探究表柔比星化疗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子具有临床意义。

Methods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表柔比星化疗的246例患者数据,记录其化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子。

Results在246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10.6%)心血管不良事件。

其中,心律失常最常见(38.5%),其次为室壁运动异常(26.9%)、心包积液(19.2%)和心肌酶升高(15.4%)。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多种毒副反应。

这种毒副反应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心血管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确切的机制尚未明了。

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了解肿瘤内科治疗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安全范围,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或降低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可发生,表现多样化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相对于细胞毒性药物而言,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程度较轻,但心血管不良反应已经引起肿瘤学界的关注。

200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成为大会讨论的专题之一。

美国学者Swain在题为“治疗肿瘤-保护心脏:现代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的演讲中,对已经发表的各类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指出,各种靶向药物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不同,其中贝伐单抗为3%,舒尼替尼为19%~28%,索拉非尼为3%。

因此,Swain强调,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心血管不良反应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和一些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甚至已成为一些多靶点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梗死(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慢性心力衰竭(HF)、QT间期延长等。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是靶向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单克隆抗体,也是最早获美国FDA 批准用于HER2过表达乳腺癌的靶向药物。

心脏毒性是曲妥珠单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有报告表明,曲妥珠单抗心功能障碍和HF的发生率比预期高,尤其当与其他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

此外,既往心脏病史、高龄、既往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史、胸部放疗史等可增加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的发生率。

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城 乡企业卫生 2 0 1 5年 8月第 4期( 总第 1 6 8期 )



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徐鸿洁, 魏 大军
吉林 市北华 大学 附属 医院肿 瘤 治疗 中心 ,吉林
吉林
1 3 0 0 2 1
摘要 : 化学治疗在治疗实体及血液学恶性肿瘤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进步 , 使 患有 癌症 的人群 看到了可能治愈 的希望。 以
Pr o g r e s s o n An t h r a c y c l i n e Ca r d i 0 t 0 x i c i t y a n d Tr e a t me n t
X U Ho n g - j i e , WE I Da - j u n
Af f i l i a t e dHo s p i t a l O f Be i h u aUn i v e r s i t y , t h e c e n t e r o f On e o t h e r a p y J i l i n, J i l i n 1 3 0 0 2 1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 Ca n c e r c h e mo t h e r a p y h a s ma d e r e ma r k a b l e a d v a n c e s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b o t h s o l i d a n d h e ma t o l o g i c ma l i g n a nc i e s , a l l o wi ng i n ma n y p a t i e n t s t h e ho pe f o r a c u r e o f t he i r c a n c e r .An t h r a c y c l i n e s , s u c h a s d o x o r ub i c i n a nd i d a r u bi c i n, r e ma i n a n i mp o r t a nt c l a s s o f c he mo t he r a p e ut i c a g e nt s , h a v e be e n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_陈剑琼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_陈剑琼
3 预防措施
Towns et al[24]进行了降低心脏毒性的回顾性研 究,证明尽管缺乏前瞻性证实,但进行预防依然被认 为是有效的。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用表阿霉素替代 阿霉素,延长滴注时间,使用阿霉素脂质体,加用心 脏保护剂右雷佐生等[25 - 26]。此外基因组的描绘可 能为哪些患者更容易从辅助化疗中受益以及是否出 现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提供更多的依据。 3. 1 使用脂质体药物 Sagra[27]临床研究认为脂质 体阿霉素能够明显降低发生心脏毒性的风险,Pavlick et al[28]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脂质体能够降 低心脏毒性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因素: ① 使药物在组 织中的分布发生改变,尤其减少了心肌中的分布; ② 缓慢释放,避免较高的血浆峰浓度。 3. 2 合用其他药物 黄芪、银杏达莫等中成药与化 疗药物如表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合用时,能够预防 和降低药物相关的急性心肌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对 慢性心脏毒性的减轻也有一定效果。该类中药可以 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从而增强内源性 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少自由基造成的心肌 损伤,达到保护心脏及机体的作用。余静 等[29]以 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甘肃黄芪可以通过调 节多基因的表达而减轻心脏毒性。易善永 等[30]也 认为银杏叶提取物是预防和减轻多柔比星心脏毒性 较为理想的药物。加用心脏保护剂如右雷佐生可降 低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Lipshultz et al[31]以 cTnT 增高作为指标,观察 206 例以 ADR 为主的儿童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证实右雷佐生可以降低心 肌损伤的发生率。 3. 3 改变给药方式 小剂量多次或持续输注蒽环 类药物可能能够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Gianni et al[32]建议采用 48 ~ 96 h 连续输注阿霉素以降低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谭慧 等[33]通过心肌定量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表阿霉素微量泵入较静脉输 注能减轻心脏毒性。但在某些化疗方案中可能引起 机体耐药而影响疗效。此外,有研究[34]称 24 h 连 续监测持续输注 FU 的患者中 ECG 发现的无症状心 肌改变高达 68% 。 3. 4 联合用药时进行更严密的心脏监护 联合使

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癌症进展》2019年6月第17卷第11期ONCOLOGY PROGRESS,Jun2019,V ol.17,No.11*综述*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梁淑敏1,张革红2#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太原030001摘要摘要::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作为恶性肿瘤化疗方案的基础用药,其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单位体表面积累积药物剂量引发的心脏毒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肿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限制了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损害相关的药物结构、作用机制、病理改变、保护性制剂和监测方法的研究不断展开,早期亚临床心脏损害的出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随着新型蒽环类化疗药物——脂质体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心脏毒性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传统蒽环类化疗药物有所下降,但仍无法避免由于多次低剂量的累积而引发的早期无症状的心脏损害。

因此,本文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患者出现心脏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机制等作一综述,并通过对多种针对化疗后肿瘤患者的心功能检测和检查方式进行分析,评价早期监测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后肿瘤患者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早期监测和诊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蒽环类;心脏毒性;监测;不良反应;低剂量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0730..6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19.17.11.05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一类抗肿瘤谱广且高效的抗肿瘤药物,是临床化疗方案的常用药物之一,但其引发的化疗早期的低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给临床应用带来了阻碍。

早在1979年,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了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损害与药物累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1]。

随着蒽环类化疗药物如吡柔比星、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制剂等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以及对药物化学结构的修饰和临床工作中对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重视,心脏毒性的发生明显减少,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早期心脏损害。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血清肌钙蛋白评价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血清肌钙蛋白评价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血清肌钙蛋白评价蒽环类药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吴芳芳;王玲;陈剑琼;刘颂玉;曹雷【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eft ventricular global sy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 (ATC ) by 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3D-STI) technique and serum cardiac troponin T (cTnT),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diac function after chemotherapy in left and right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9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were recruited,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27 cases with left breast surgery) and group B (32 cases with right breast surgery).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y and 3D-STI derived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t 3 and 6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euticcycle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rameters, and compare whether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if not, then the two groups combined into a whole,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 curve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three-dimensional strain parameters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value. The level of serum cTnT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TnT and global area strain (GAS) was analyzed. Results Global area strain (GAS) and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chemotherapy (P <0. 05). The parameters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no signifcant difference, so we combined the two groups into a whole.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the whole GAS was 0. 923, which is the largest, and its optimal cut-off value was-30. 5%, with a sensitivity of 88. 1% and a specificity of 83. 6%. The serum content of cT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whole therap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roponin 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verall GAS(r=-0. 667, P < 0.05). Conclusion 3D-STI ca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left ventricular total systolic function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 and the serum cTnT increased with GAS decreased,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ft and right breast cancer.%目的将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相结合,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TC)化疗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左、右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功能改变有无明显差异性.方法 59例行ATC 化疗的乳腺癌术后的女性患者,分为A组(左乳术后27例)、B组(右乳术后32例),分别采集化疗前、化疗3个周期、化疗 6个周期这三个阶段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及3D-STI参数.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探讨两组患者化疗后心功能变化有无明显差异;若无差异则将两组合并成一个整体,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整体三维应变参数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同时分别于相关时点测定cTnT值,分析其与左室整体面积应变(GAS)的相关性.结果 A、B两组左室GAS、整体长轴应变化疗中及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减低(P<0.05).因为A、B两组间各对应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将A组、B组合成整体后,得到整体GAS的 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 923,以-30. 5%为截断值,敏感度为88. 1%,特异度为83. 6%.cTnT血清含量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肌钙蛋白T与整体GAS呈负相关性(r=-0.667,P<0.05).结论 3D-STI能够早期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变,并cTnT血清含量随GAS降低而升高,但左、右侧乳腺癌的心功能改变无明显差异性.【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53)001【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三维斑点追踪;肌钙蛋白T;心室功能;蒽环类【作者】吴芳芳;王玲;陈剑琼;刘颂玉;曹雷【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R445.1蒽环类药物作为医疗上普遍使用的细胞毒性剂,多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细胞毒性的机制是多样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早期监测患者的心脏毒性显得至关重要。

参麦注射液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及骨髓反应的临床观察

参麦注射液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及骨髓反应的临床观察

参麦注射液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及骨髓反应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研究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和骨髓反应的预防效果。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常规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2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常规化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化疗时给予参麦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骨髓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水平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Ⅲ、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以有效缓解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脏毒性和骨髓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标签:参麦注射液;恶性肿瘤;心脏毒性;骨髓反应目前,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或者化疗,其中全身化疗包括术前的新辅助化疗、同期放化疗、术后或放疗后的辅助化疗以及晚期患者的化疗等方法,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患者在进行全身化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伴随较多的并发症发生,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患者化疗周期延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脏毒性和重度骨髓抑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

为了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本文对行常规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2例进行研究,在化疗治疗过程中给予参麦注射液进行辅助治疗,以期改善患者化疗过程中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现象。

现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06月~2016年06月收治的行常规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2例。

将其按照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9~68岁,平均(49.45±7.38)岁;肺癌17例,乳腺癌12例,结肠癌8例,胃癌4例。

《利多卡因预处理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利多卡因预处理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利多卡因预处理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的效果及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化疗药物阿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带来的心脏毒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利多卡因预处理被认为是一种可能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多卡因预处理对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的防护效果及其潜在机制。

二、研究目的与假设本研究旨在探究利多卡因预处理是否能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我们假设利多卡因预处理能够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某些生物过程或信号通路,从而减轻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三、研究方法1. 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阿霉素组、利多卡因预处理组、联合治疗组。

2. 药物处理:各组小鼠分别进行相应的药物处理,包括利多卡因预处理、阿霉素注射等。

3. 指标检测:通过心电图、血清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观察各组小鼠的心肌损伤情况。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

四、研究结果1. 心电图变化:与阿霉素组相比,利多卡因预处理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小鼠心电图变化较小,表明心肌损伤程度较轻。

2. 血清生化指标:利多卡因预处理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血清心肌酶水平较低,说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较轻。

3. 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利多卡因预处理组和联合治疗组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程度较低。

4. 机制研究:通过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现利多卡因预处理可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炎症反应和凋亡等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利多卡因预处理能够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损伤。

可能的机制包括调节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等。

这一发现为临床应用利多卡因预防阿霉素心脏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疗药物心脏毒副作用的心电图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讨论

化疗药物心脏毒副作用的心电图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讨论

化疗药物心脏毒副作用的心电图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讨论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采用化疗药物治疗后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心电图表现。

方法:以55例2015.1.1.~2016.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肿瘤(乳腺癌、子宫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且发生了心脏毒副作用,另外以20例采用内分泌疗法的妇科肿瘤患者为参照对象(对照组),了解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产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5例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心电图表现为偶有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RS低电压,并且早期多为一过性;心脏毒副作用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及其累积的用药剂量有关。

结论:由于早期心电图监测具有一过性,因此对于慢性心脏损伤患者来说并不能实现有效监测和预防,必须结合其他诊断手段。

同时为了避免和减少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合理的把握用药剂量。

关键词:化疗药物;心脏毒副作用;心电图表现;生理病理机制;【中图分类号】R4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435-02 前言:目前临床上乳腺癌、子宫癌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60%~80%左右的患者必须通过化疗来维持生命,而应用最为广泛的化疗药物则要属蒽环类药物,其原因是该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具有极强的抗瘤作用,然而该药物的使用也会对心脏造成毒副作用,从而将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副作用,并对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以55例2015.1.1.~2016.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肿瘤(40例乳腺癌、15例子宫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患者的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9±5.5)岁,且以上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纳入要求:一是均无抗肿瘤药物治疗史;二是均采用了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三是患者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其心肺疾病;四是在治疗前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心脏彩超进行评估,均无异常;五是未发生严重心肝肾功能、结构的改变;六是预计生存期在一年以上;七是无化疗禁忌症;八是未经过放疗治疗;九是无恶病质和急性感染;十是所有患者均发生了心脏毒副作用,其原因是所有患者治疗前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功能与结构正常,但是治疗后却出现了以下情况:1两次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16%以上,或者是左心室射血分数在50%以下;2舒张期E/A 在1以内;3运动幅度与各室壁厚度异常;4各壁s峰在收缩期有异常。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常用药物的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常用药物的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常用药物的心脏毒性研究进展艾奇;乔丽津【摘要】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由于多种化疗药物具有心肌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如何降低化疗药物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是摆在临床医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近年相关研究,就小儿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涉及的一些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临床特点、作用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3(025)006【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心脏毒性【作者】艾奇;乔丽津【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300074;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1急性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近年来,随着强而有力的联合化疗和其他疗法的改进与应用,在诱导缓解率得到明显的提高的同时,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以柔红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同时联合化疗方案中常用的其他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现结合文献,对小儿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涉及的一些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临床特点、作用机制、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做一综述。

1 蒽环类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是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类药物,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参与组成多种化疗方案。

常用的此类药物包括柔红霉素、米托蒽醌、吡柔比星、去甲氧柔红霉素和阿霉素等,目前认为其抗肿瘤作用的靶点是肿瘤细胞的DNA。

蒽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与累积剂量有关。

1979年Von Hoff等[1]在一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中首先建立了阿霉素累积剂量和阿霉素相关心衰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虽然如此,临床上还是可以见到蒽环类抗生素累积剂量超过一般认为的极大量而没发生任何心功能异常或者仅接受小剂量该类药物却已出现心肌病的患者。

有很多学者试图探究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但目前没一个能被临床实践证明是有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2012 Apr; 47( 4)

·477·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
陈剑琼 综述 孙国平 审校
摘要 化疗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潜 在心脏毒性。化疗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 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近年来针对化疗 药物的心脏毒性的监测及防治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一些早 期发现心脏受损的新技术问世为临床药物心脏损伤的早期 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检测手段。现就临床常 用化疗药物的心脏损害及其监控、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做一 综述,以求为减轻此类心脏毒性提供研究方向。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心脏毒性 中图分类号 R 730. 53; R 97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492( 2012) 04 - 0477 - 04
·478·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2012 Apr; 47( 4)
改变、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包填塞、急性心 肌梗死等一系列心脏改变。其中心动过缓是最常见 的心脏不良反应,但其他心脏事件也常有报道。Arbuck et al[8]的研究表明,伴有心脏危险因素的患者 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脏危险因素的患者。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TAX 引起心律失常可能与其影 响心脏的自主节律及心脏传导有关。TAX 可以激 活蒽环类药物代谢物的产生途径,提示它可能会加 剧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损伤[9]。 1. 4 抗代谢药 1. 4. 1 氟尿嘧啶( FU) 连续输注过程中患者可出 现心前区疼痛,为心绞痛或非心源性。胸痛出现时 心电图可无异常表现,心肌酶常正常。临床偶见房 颤、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报道,上述异常可在 FU 停药后持 续 数 天 至 数 周。有 研 究[10] 表 明,在 使 用 FU 治疗的全部患者中,出现非特异性心电图改变的 概率高达 50% ,16% 的患者提示心肌缺血的 ST-T 段压低或出现提示梗死的 ST-T 段抬高,而心绞痛的 发病率为 1. 2% ~ 18% 。多数患者在给予钙拮抗剂 或硝酸盐后症状消失。FU 引起心脏缺血可能由于 其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因多例出现心肌缺血的 患者心肌酶谱未见明显改变,认为 FU 对心肌细胞 少有器质性损伤。 1. 4. 2 卡培他滨 卡培他滨也可促进心肌缺血和 室性心律失常[11 - 12]。Ng et al[13]对 153 例首次使用 卡培他滨的患者进行观察,出现心脏事件的有 10 例 ( 6. 5% ) ,其中包含 1 例猝死,1 例室性心律失常,7 例急性冠脉综合症。
3 预防措施
Towns et al[24]进行了降低心脏毒性的回顾性研 究,证明尽管缺乏前瞻性证实,但进行预防依然被认 为是有效的。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用表阿霉素替代 阿霉素,延长滴注时间,使用阿霉素脂质体,加用心 脏保护剂右雷佐生等[25 - 26]。此外基因组的描绘可 能为哪些患者更容易从辅助化疗中受益以及是否出 现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提供更多的依据。 3. 1 使用脂质体药物 Sagra[27]临床研究认为脂质 体阿霉素能够明显降低发生心脏毒性的风险,Pavlick et al[28]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脂质体能够降 低心脏毒性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因素: ① 使药物在组 织中的分布发生改变,尤其减少了心肌中的分布; ② 缓慢释放,避免较高的血浆峰浓度。 3. 2 合用其他药物 黄芪、银杏达莫等中成药与化 疗药物如表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合用时,能够预防 和降低药物相关的急性心肌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对 慢性心脏毒性的减轻也有一定效果。该类中药可以 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从而增强内源性 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少自由基造成的心肌 损伤,达到保护心脏及机体的作用。余静 等[29]以 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甘肃黄芪可以通过调 节多基因的表达而减轻心脏毒性。易善永 等[30]也 认为银杏叶提取物是预防和减轻多柔比星心脏毒性 较为理想的药物。加用心脏保护剂如右雷佐生可降 低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Lipshultz et al[31]以 cTnT 增高作为指标,观察 206 例以 ADR 为主的儿童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证实右雷佐生可以降低心 肌损伤的发生率。 3. 3 改变给药方式 小剂量多次或持续输注蒽环 类药物可能能够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Gianni et al[32]建议采用 48 ~ 96 h 连续输注阿霉素以降低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谭慧 等[33]通过心肌定量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表阿霉素微量泵入较静脉输 注能减轻心脏毒性。但在某些化疗方案中可能引起 机体耐药而影响疗效。此外,有研究[34]称 24 h 连 续监测持续输注 FU 的患者中 ECG 发现的无症状心 肌改变高达 68% 。 3. 4 联合用药时进行更严密的心脏监护 联合使
2011 - 12 - 12 接收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合肥 230022 作者简介: 陈剑琼,女,硕士研究生;
孙国平,男,教 授,主 任 医 师,博 士 生 导 师,责 任 作 者,Email: sunguoping@ ahmu. edu. cn
全,影响远期生活质量[2]。迟发性心脏毒性指完成 化疗 1 年后发生,多发生在化疗结束后的几年甚至 十几年。主要表现为隐匿性心室功能障碍、充血性 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Fumoleau et al[3]将年龄 > 65 岁、BMI > 27 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接受以 表柔比星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患者中,7 年内发生 左心功能障碍的风险是 1. 36% ,而未接受的患者仅 为 0. 21% 。慢性、迟发性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与累 积剂量高、静脉给药方式、心脏病史、高血压及纵隔 放疗等因 素 有 关。 也 有 研 究[4] 认 为 心 脏 毒 性 的 产 生与自由 基 的 形 成 有 关。自 由 基 的 形 成 有 两 种 途 径,一种是酶途径,即通过线粒体呼吸链产生,另一 种是非酶途径,即通过 Haberweiss 或 Fenton 反应产 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可以引起线粒体、微粒体 脂质过氧化,对多种细胞产生强烈的损伤作用,同时 造成能量代谢障碍,导致心肌纤维萎缩和变性坏死, 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导致心肌细胞坏死。蒽环 类药物与心肌组织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因 此心肌组织更易损伤。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细 胞空泡变性和水肿,肌原纤维溶解,心肌呈灶性或弥 漫性坏死,间质纤维化[5]。 1. 2 烷化剂 1. 2. 1 环磷酰胺( CTX) 相关心脏毒性常表现为 QRS 波群波幅降低,非特异性 T 波或 ST 段异常、快 速型心律失常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接受大剂 量 CTX 治疗( 在 1 周内使用 120 ~ 170 mg / kg) 的患 者中,急性起病的暴发型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 发 生率高达 28% 。Tiersten et al[6]对 61 例乳腺癌患者 使用大剂量 CTX 化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未化疗前 平均下降 31% ( 22% ~ 71% ) 。同时它与蒽环类药 物联合或序贯使用时有毒性相加作用。 1. 2. 2 顺铂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ST-T 改变、急性心肌缺血、左束支传导阻碍等有关。心脏 损害可能继发于顺铂的肾小管毒性引起的低镁血 症。顺铂还可能引起高血压,静脉输液会加重这一 点[7]。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顺铂治疗后长期生存的 年轻患者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所增加。 1. 3 作用于细胞微管的药物 其代表性药物为紫 杉醇( TAX) ,可引起无症状可逆性心动过缓、血压
1 常见药物引起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1. 1 蒽环类药物 引起的心脏毒性反应有急性、亚 急性、慢性和迟发性毒性反应 4 种。急性心脏毒性 可在给药后数小时内发生,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心脏 电生理和 心 脏 节 律 改 变,心 电 图 表 现 为 非 特 异 性 ST-T 改变、QRS 低电压、QT 间期延长及一过性心律 失常。极少数患者可猝死。亚急性心脏毒性反应以 给药后数天到数周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心肌炎、心包 炎为主要表现,较少见。慢性心脏毒性通常多出现 在治疗 1 年内,临床最为常见,其发生率与总剂量 密切相关[1]。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 或) 心肌病,多 为 不 可 逆 改 变。然 而 累 积 剂 量 在 460 mg / m2 以下的患者也可能出现亚临床性心脏功能不
均较好,并可用于评价心肌损伤的范围和预后。其 中 cTnI 在心肌受损后 3 ~ 6 h 即可出现异常增高,持 续 6 ~ 10 d,是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14]。在经过 较长的诊断窗口期之后,cTn 在观察某些药物的药 理作用与心脏的关系上也被广泛应用,可了解该药 物是否改善或者加剧心肌缺血现象。近年出现的超 敏心肌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对于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 更高的敏感性[15],有望成为心血管病诊断领域的新 技术项目。 2. 2 脑钠肽( BNP) BNP 是利钠多肽家族成员之 一,主要存在于左、右心房,右心房的含量最高。生 理状态下,心房、心室仅合成和分泌少量 BNP,因此 正常人血液中 BNP 保持低水平。当出现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受损时,心室负荷 增加,激活机体利钠肽系统释放 BNP。BNP 与机体 潜在的心功能失代偿及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也相关。 Erkus et al[16]对接受含蒽环类药物治疗反感的白血 病患者的研究表明,随着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的增 加,患者血清 BNP 浓度显著增高。 2. 3 心电图( ECG) ECG 作为临床基本检查项 目,能及时为化疗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 改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提供依据。常见 ST-T 改 变、QT 间期延长、低电压等,但鉴定是否由药物引起 仍需与患 者 年 龄、是 否 有 基 础 疾 病 等 因 素 相 结 合。 24 h 动态心电图( DCG) 对心律失常等诊断有重要 价值,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检查。 2. 4 心血管系统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 检查是将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或显像剂,经静 脉注射引入脏器,在体表探测它们发出的 γ 射线, 以显示脏器形态和测定其功能,已广泛应用于血管 系统疾病的诊断 和 研 究[17]。 可 利 用 计 算 机 方 便 地 进行心功能测定,比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 的灵敏度高。 2. 5 多普勒超声 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简便、价 格适中、重复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及研究中被广泛应 用于心功能的检测及 心 肌 损 害 的 早 期 评 估[18 - 20]。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可以测量心腔大小、室壁厚度,评 估心脏功能。其中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已经成为 临床监控药物使用的一项重要参考值。近年来,利 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功能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从简单的二维图像研究解剖结构发展到组织多普勒 借助复杂数学公式计算,进一步进展到更精确更简 便的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和三维 斑点追踪术。通过追踪感兴趣区域内心肌回声的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