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品人生(天净沙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典·品人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孙建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先生盛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确是短,短短五句,屈指算来,只有28个字。如此小体量的文字,却勾勒出了一幅意蕴深远、诗意浓郁的绝妙秋景。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首“小不点”,它读起来让人百感交集。虽是小令,却味如美酒越品越醇,它又是一幅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的小品,虽是小品,但是意境却是无限深远辽阔。它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特殊地位,那么它的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马致远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曲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散曲120多

首。《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有辑本《东篱乐府》。一看介绍,果然不同凡响。但是要说到“秋思之祖”,难免让人疑惑。古往今来,咏秋、叹秋、颂秋、赏秋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为什么独独这首小令能够摘此桂冠呢?但是细细想想,也不足为奇,中国自古就有“以一当十”之说。只要我们读过这首小令就发现,《天净沙·秋思》不仅有着极强的语言密度,更具有一般诗作、词作所不具有的艺术张力。也就是说,同样的字,它可以让若干的艺术意象纷纷呈现,并赋予你千种想象,万般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仅仅只有六个字,就为读者呈现出三个意象,接下来的“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三个意象,更为叫绝的是“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作者精心选择的意象,写古老的驿路,表明主人公不是在家园附近的田间小径上从容漫步,而是在远离家乡的古驿道上长途奔波。写西风,既点明了眼下正是深秋时令,又使环境顿增萧杀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渲染出游子旅途的艰辛和心境的凄凉。当一匹瘦马出现在读者眼前,仿佛是异峰突起,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羁旅游子正向我们迎面走来。前三句一共18个字,就让我们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也真是惜墨如金,他以高超的语言技巧,瞬间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三组小景,如果我们将这三组小景连在一起,就组成一幅惟妙惟肖的“秋色佳景图”。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全篇的结尾,也是全篇的诗眼,它虽然只有10个字,却凝聚着主人公复杂深沉的感情,那背井

离乡的酸楚,旅途奔波的凄苦,身世艰辛的叹息,前途无望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悲凉。读起来真让人揪人心肺,百感交集。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马致远年轻时有“佐国心,拿云手”的远大政治抱负,但是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就产生了退隐林泉的念头,希望过一种“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理想和现在的巨大落差,在加之怀才不遇的哀怨,使《天净沙·秋思》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悲剧的美感。

作为剧作家、散曲家的马致远,用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蒙太奇”大师。短短28个字的《天净沙·秋思》,字字句句都是极为经典的镜头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我们在阅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仿佛正随着这位“蒙太奇”大师穿过浩淼的时空,让800多年前的景观在我们眼前依次呈现。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马致远,他还是一位意识流高手,他打破了古文中虚词实词的惯用手法,有机地组织起各种意象,让纷繁的艺术意象依次的闪烁。他还是一位调遣文字的将军,有限的文字经过他的排兵布阵,每个字都用的恰到好处,经过他的全篇布局,全篇下来,竟有一种遥想万千,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的老树,飒飒的西风吹得它瑟瑟发抖。道是荒凉的古道,被西风扬起阵阵尘土。马是瘦马,驮着孤零

零的我,飘零在天涯海角。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不让人愁肝断肠呢?在这样的暮色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在这样萧瑟的季节里,我这个远方的游子啊!仍独自徘徊在漫漫的古道上。

文学史论家在论及“汉、唐、宋、元”等朝代的文学成就的时候,常常用这八个字进行归纳,就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翻开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不难看出,元曲不仅是元代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同时代表了元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散曲也叫小令,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呈现出饱满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问世,就成了他的代表作。从问世至今,在800多年的漫长时光里,历代文人雅士,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着这首经典,丰满着这首经典,使它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它入乐,乐曲显得意境深远;它入剧,剧情充满诗情画意;它入文,文章尽显高雅深邃;它入画,丹青更显清新脱俗。即便是信息传媒高度展的今天,我们仍能够看到对这首经典的现代解读。如由梁芒、马上又根据《天净沙·秋思》再创作的音乐电视,“寂寞枯藤耳边老树……”乐曲显得意境深远,丹青更显清新脱俗。

寥寥数语,深得唐诗精华,令人惊奇赞叹;短短数句,勾勒绝妙秋景,让人回味无穷。一首小令,成为秋思之祖,世代流传不衰。在文人的书斋里,它是书法家屡写不厌的墨宝;在画家的画室里,它是国画家永不枯竭的命题;在文人雅士的寓所里,它是经常光顾的贵客。至今,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版本的《秋思图》,如郑文焯的《桐荫秋思图》,这些水墨丹青,无论是主题的立意,还是画面的构思,乃至整个格调,几乎全是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演变而来,整个画面,整个格调,虽然充满了寂寥悲凉,但书画家仍然乐此不倦,爱好者更是有增不减。

尽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道尽了秋愁、秋悲。但是它愁得干净,愁得高雅,悲得纯粹,悲得高贵。读起来愁而不烦,品起来悲而不伤,让人情不自禁的钟爱。其间虽然也产生过不少咏秋、叹秋的好作品,但是它像一座高峰,始终无人与之媲美。经过800多年时间的磨砺,这首小令依旧散发着金子般的艺术光泽,其高超的修辞艺术,比起之前的词作诗作的句式,它省略了句中的虚词,在创作上首先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其次在艺术表现上,有人评价它:“意象虽然纷繁,但却丝毫不显琐碎,语言虽如同白话,意境却辽阔深远”。

一部好作品,在有幸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之后,就如同打上了一个深深的历史烙印,不仅永远不会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史中消失,相反随着时光的流逝,还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