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69287
初中:《灯笼》教案

初中《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灯笼》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传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灯笼》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3. 写作和表达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灯笼》的内容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传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写作表达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理解训练。
2. 第二课时:写作表达训练。
3. 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3. 写作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灯笼》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白板。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灯笼的文化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灯笼》,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家庭、亲情和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启发。
2024年《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笼》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灯笼》2.生字词卡片3.灯笼图片4.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灯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灯笼有什么印象?(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灯笼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对灯笼有深厚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灯笼》,谁知道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灯笼?你们觉得灯笼有什么特别之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灯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制作灯笼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制作灯笼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制作了灯笼,谁知道制作灯笼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谁知道灯笼在哪些节日中出现?(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灯笼在节日中的意义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材《我们的节日》第四章《美丽的灯笼》,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灯笼的起源、种类、制作过程以及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灯笼的起源和种类,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掌握制作灯笼的基本技巧。
难点: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灯笼样品、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灯笼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灯笼样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1)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灯笼是什么时候用的吗?(2)你们还见过哪些种类的灯笼?2. 灯笼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起源和种类。
(2)讲解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灯笼,并讲解制作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按照教师示范的制作方法,合作完成一个灯笼。
5. 灯笼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其他组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灯笼的起源和种类2. 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3. 灯笼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一个灯笼。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制作过程,与家人共同完成一个灯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在课堂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操作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指导。
(2)关注幼儿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参加灯笼制作比赛,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灯笼(第二课时)》教案

《灯笼(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新独家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其中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 A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kuàng) 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B (映亮/映照)着(tuì)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cāng)桑……(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
(4)文段中画线句的主干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B.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3.【新考法·语法综合】【新独家原创】下列各项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感知变化”“喜欢灯笼”“热爱家乡”“保卫国家”都属于动宾短语。
B.“课文融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这句话没有语病。
C.“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这句话的语序合理。
D.“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Y8201001)( )A.课文一方面叙事,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
“事”与“情”各自行文,互不相干。
B.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谊,关心他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文学鉴赏与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文学鉴赏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
(3)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
(3)采用在线测试系统,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2)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如作业、测验等。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进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和相互鼓励。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

2023年《灯笼》教学设计14篇《灯笼》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灯笼》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文本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2)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感悟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灯笼》原文。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文章内容、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文学作品。
《灯笼》教案8篇

《灯笼》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灯笼》教案8篇一个有趣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匆忙跳过重要的知识点,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笼》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书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社会活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组织课堂练笔,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体验的引导:学生在体会课文情感时,可能会受到个人经历和情感认知的限制,教师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
4.写作技巧的传授:学生在仿写、创作过程中,可能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不够熟练,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教师针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3.鼓励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作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个体差异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灯笼》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体会作者对亲情的表达。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灯笼》教案(精选20篇)

《灯笼》教案《灯笼》教案(精选20篇)《灯笼》教案篇1教学目标 :1、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3;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善良、充满关爱之情、亲情的品质;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板书:满山的灯笼火把。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瘦杂盲婆幕溜亏恰肢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援救幸亏盲3、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问题3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发言。
3、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改正)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送到乡下吗? (因为“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五、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
“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导入1、师述: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这节课继续学习。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灯笼》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二、教学内容1.观察并欣赏: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
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欣赏)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超级联想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
《灯笼》公开课教案

《灯笼》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自己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感情。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努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灯笼》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灯笼》,巩固所学知识。
2. 按照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或亲人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中:《灯笼》教案

初中《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
(3)激发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灯笼》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 教材:《灯笼》课文文本。
3.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灯笼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识和记忆。
(2)播放传统音乐,营造氛围,引出课文《灯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认读和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初中:《灯笼》教案

初中《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人的情感。
(3)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灯笼》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变化。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课文的结构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灯笼》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正确运用。
(2)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生字词掌握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知,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

(完整版)《灯笼》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灯笼》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童年时的一次看灯会经历。
教学时,我将以这篇课文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读写“灯笼、彩绘”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课堂开始,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灯笼,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灯笼吗?灯笼有什么寓意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3)作者对传统文化有什么看法?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上述问题,并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
4. 讲解与练习:我会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然后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情感教育: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灯笼传统文化热爱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们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初中:《灯笼》教案

初中《灯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灯笼》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并评价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灯笼》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3. 讨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家庭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灯笼》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家庭情感和亲情。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分组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课后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写作和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灯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介绍课文《灯笼》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灯笼》,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讨论与分析: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和家庭情感的表达。
4.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情节或人物,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表达和创造力。
七、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灯笼》教案设计

《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关于灯笼的传统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课文,提高想象力。
(3)学会对比、归纳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家乡的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关于灯笼的传统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课文。
(3)对比、归纳和总结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灯笼》,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学生查找生字词的含义,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描绘画面:(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成果,教师点评。
5. 对比、归纳和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不同内容,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灯笼的作文。
3. 调查家庭和家乡的灯笼习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4. 学生描绘画面和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4* 灯笼
考点链接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排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学分析层次习目 3. 体会散文的人文色彩和古典气息标 4. 品味文章语言上融入文言词汇、诗词佳句、成语典故等特色
考点链接
【考点1】抓住线索,理清写作思路
文章以“灯笼”为线索,抒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回忆,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考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点链【考点2】体会散文的人文色彩接
作者在散文中掺杂历史逸闻趣事,如穿插唐明皇东宫的彩灯、元宵节的龙灯和宫灯的描写,富有浓烈的古典文化气息,使得文章知识丰富、情趣饱满,具有传统文人的悠闲心态和情调。
考点链接
【考点3】善于借用典故,融入诗词佳句,感情丰富(1)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表达的是考对保家卫国英雄的仰慕之情。
点链(2)挑灯看剑:其典故源自辛弃疾的接一首词,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
(3)“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1)吴伯箫的散文,既高亢粗犷,神采飘逸,又活泼生动,柔细幽深。
凭着这种独特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堪称散文大家。
作者所写的都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在这些平常的事物中给予了作者特殊的感情。
作者还善于运用丰富的历史和生活的知识,展开广泛的联想、周密的铺排,读起来有充实、开阔的感觉。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2)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这个时期,强邻虎视眈眈,大兵压境,蚕食我国大片领土。
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过着屈辱且贫困的生活,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吴伯箫这一时期的散文,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对现实的不满,也透露出人民被压抑着的愤怒情绪,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名师导学
2.内容梳理
文章以浓烈的感情,周详的笔墨,在抒写令人怀念的城乡生活之中,流露对中国人民的奋起斗争抱有迫切的期待。
可分为三部分: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lǐng yù(领域)的。
(2)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xīxīrán(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3)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