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 2
礼记原文及翻译(2)
礼记原文及翻译(2)【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①,冠②。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⑥。
八十、九十曰耄⑦,七年曰悼。
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⑧。
【注释】①弱:身体还未完全成熟。
②冠:古人中,二十岁的男子要行加冠之礼,从这时起,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③艾:指艾草,形容人年纪大了,头发发白的颜色如艾草。
④服:担任,掌管之意。
⑤耆:与"齐"同音,年老之意。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与"茂"同音,视力、听觉明显下降,活动能力也明显减退。
⑧颐:赡养老人之意。
【译文】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就做学。
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
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
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
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
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
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
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
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原文】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②;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③几杖④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①致事:退离自己的职位。
②安车:古代一种单匹马牵着走的车。
③操:配备之意。
④几杖:坐着时所靠之物和走路时所扶之物。
【译文】作为大夫到七十岁就退休,如果君主挽留就会赐予他凭几和拐杖。
有公务外出就会派妇人相陪伴,到四方出巡就乘坐小型车辆。
这样的大夫可以自称"老夫",在自己的国家还要称自己的名姓。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大学之道》知识点1、课文详解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课下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礼记·大学》节选 ppt课件 (2)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 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礼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 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 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 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 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 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 儒,如此而已。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节选
《礼记》一则》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分析1、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七年级语文教材(2)年级:七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六单元第二十九课(5)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学习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意思2、准确翻译全文3、赏析句子教学时数1课时学过程教一、导入新课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二、知作品1、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领悟为学之道《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成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利乐的一般理论文章,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虽有佳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佳肴》的由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3、师生配乐朗读,读出最佳效果四、疏通文意1、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集体讨论这篇文章的大意。
2、请几位组长代表各组将讨论结果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指正。
《礼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所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2.《大学之道》 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四、理解性默写
1.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
2.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而整治好家庭的前提是提高自身修养,《礼记·大学》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学《礼记·大学》,该文通过“,,”三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而这些是修养品德的前提。
二、字词+句型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墨道法《礼记》
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恶的教育作用 评价:
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主张严格要 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法家忽视了自我道德教育的 必要性,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
法家的教育思想
三、禁私学、烧诗书
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 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 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 育,开了中国专制思想统治的先河。
法家的教育思想
评价:
尽管法家的不少主张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法 家对传统教育持否定态度,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定 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并进而否定学校教育,法家教 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导致文 化上的专制主义,这已为后来的秦朝历史证明。
各家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关注
孔孟荀
墨家
墨子
“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所 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 的作品,而该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 育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 就是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朱熹认为“亲民”应写做“新民”,使人“去其旧染 之污”,重新做人。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 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教育在经过500余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在战国末年开始 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其中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学记》和《乐记》 是对春秋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状 况和水平,并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22课《礼记》二则一、基础与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弗.()教学相.长也()旨.()兑.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答案】yáo fúzhǎng zhǐyuèjǔmùguān fèn wù【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弗”应读“fú”,本义拼成“fó”,“与”应读“jǔ”,不要拼成“yǔ”。
2.选出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答案】B【详解】A.“养”的意思分别是“供养”“养活”;B.“为”的意思都是“是”的意思;C.“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妻”“单独”;D.“故”的意思分别是“因为”“因此”。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详解】B.“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C.“与”通“举”,推举,选举;D.“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故选A。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详解】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1-2)年级
1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朝代】先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诫子书【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高中语文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礼记》《大学之道》课件(共17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注释:
译文:大学的宗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 旨在于彰明美好
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德:美好的德性。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止:至,到。
的德行,在于亲 近爱抚民众,在 于使自己达到善 的最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
要达到的“至善”境 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
静: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
安: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虑:思虑精祥。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得: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
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
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
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
1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 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 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 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 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
汇编成书。朱熹把《大学》《中庸》
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
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
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
《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4
作品简介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 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 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 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 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 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 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 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之二《大道之行也》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要有职分,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zhǎng,矜guān 、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 ,女有归。货 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 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兴起
译文参考:因此,图谋之心闭 塞而不会兴起,偷窃、作乱、 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从外面
把门带上
这
故外户而不闭,是 用门闩
插上
谓大同。 是,叫
译文参考:所以门从外面带上, 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 同”社会。【这就是理想社会】
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老而无妻。
通"鳏", 老而无妻
幼而 无父
有残疾而 不能做事
供养
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的人
译文参考: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 幼年丧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 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职分、 职守 女子出嫁 男有分,女有 归。
译文参考:使男子们各有 各的职分,各尽其职,女 子有自己的归属.
《礼记·大同》
大同第一部分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大道运行的时代今义:宽阔的路2.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3.敌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窗4.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2.矜.(gua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无妻或者丧偶的人。
3.以贤勇知.:知,通“智”,有智慧的人。
4.刑.仁讲让:刑,通“型”,法式,典范,效法。
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亲) 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②不独子其子(子) 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③以贤勇知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④以功为己名词意动用法,认……有功2.形容词作名词①使老有所终(老)老年人②壮有所用(壮) 年青人③幼有所长(幼) 幼童④选贤与能(贤) 品德高尚的人⑤选贤与能(能) 能干的人⑥以贤勇知(勇知)有勇有智的人3.使动用法①以正君臣正:使……正定摆正②以笃父子笃:使……深厚③以睦兄弟睦;使……和睦④以和夫妇和:使……和谐四.一词多义1.修讲信修睦:讲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2.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3.能选贤与能:能干的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4.分男有分:职业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5.归女有归:(女子)出嫁归来见天子:回五.特殊句式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2.丘未之逮也宾语前置句五、常考翻译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译: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双亲,不只是抚爱他们自己的子女,使老人们都能安享晚年,壮年们都能被任用以各尽其能,年幼的儿童们都能健康成长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因此邪恶的图谋自然闭塞而不能兴起,盗窃抢劫的恶行自然不会发生,因此外门不用上栓紧闭,这就是大同世界。
《礼记》导读2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 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 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 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 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 ——学记
《大学》篇章句训解
断句 正音——唐·陆德明【音义】 解词释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 【疏】、宋·朱熹【章句】
7、颜元(1635-1704)
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 似皆未稳。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 “于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 也。’‘周公以六艺教人,正就人伦日用为 教,故曰“修道谓教”。盖三物之六德,其 发见为六行,而实事为六艺,孔门“学而时 习之”即此也;所谓“格物”也.
“融汇汉宋”(礼理)
主要脉络
宋朱熹分经、传、补格物致知章 元仁宗延佑科举:科考唯一注解 明清之际理学末流:伪书、禅书 清乾嘉考据学:回归古本、汉唐注疏 礼学复兴: “格物致知”新解,重实践之 “礼”、重絜矩之道而非空谈道德性命
“案训释《大学》、《中庸》者,《千顷堂书目》仍 入‘礼类’。今并移入《四书》,以所解者《四书》 之《大学》、《中庸》,非《礼记》之《大学》、 《中庸》。学问各有渊源,不必强合也。”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 ; ; 不由礼,弗之得矣;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 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而 《大学》格物即为礼,“此即《大学》格物之正义 也。格物亦指礼而言。‘礼也者,物之致也’, 《记》文亦明言之。然则《大学》之格物,皆礼之 器数仪节可知也。后儒置《礼器》不问,而侈言格 物,则与禅家之参悟木石何异?” ——凌廷堪《慎独格物说》
关于《礼记》的经典句子及翻译
关于《礼记》的经典句子及翻译篇一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翻译】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过火。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翻译】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3.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翻译】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4.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翻译】一个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
(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5.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翻译】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恳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6.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翻译】孔子说:“大道(理想社会)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增进和睦。
”7.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内则》)【翻译】孝子赡养父母,要使他们心情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备礼乐愉悦他们的耳目,使他们的寝处安适,用他们爱吃的食物尽心赡养他们。
8.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礼记·内则》)【翻译】父母去世以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要想到会给父母留下好名声,就必定会做出成效来;将要做恶事的时候,要想到这会羞辱父母的名声,就必定不去做。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翻译】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以分析。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也可以把社 会财富包括进来) 属于社会的全体 成员,而不属于 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 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 和“能"(即德才 兼备)。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 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 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 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 平安定。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 以分析。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是孔子对学 生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期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
文题解读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 也”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题目揭示了文章的 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 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 喻说理的效果。
文本特色
1
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
2
多用对偶 增强气势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 美好生活的期待。
板书设计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 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 来的。【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 述。
礼记·学记(2)全文
礼记·学记(2)全文(执政者)思虑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百姓,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礼记》,⼜名《⼩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战国⾄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2课《礼记⼆则》课⽂原⽂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不知其旨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
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也。
《兑命》⽈:“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道之⾏也 ⼤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同。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2课《礼记⼆则》知识点 ⼤道之⾏也 ⼀、课⽂翻译 原⽂:⼤道之⾏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尚、有才⼲的⼈,(⼈⼈)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
原⽂: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注释 亲其亲:第⼀个“亲”,名词的意动⽤法,以……为亲;第⼆个“亲”,⽗母。
⼦其⼦:第⼀个“⼦”,名词的意动⽤法,以……为⼦;第⼆个“⼦”,⼦⼥。
终:终⽼,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妻;寡,⽼⽽⽆夫;孤,幼⽽⽆⽗;独,⽼⽽⽆⼦的⼈;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因此⼈们不只是敬爱⾃⼰的⽗母,不只是疼爱⾃⼰的⼦⼥,使⽼年⼈能安享晚年,使壮年⼈能为社会效⼒,使孩⼦健康成长,使⽼⽽⽆妻的⼈、⽼⽽⽆夫的⼈、幼⽽⽆⽗的⼈、⽼⽽⽆⼦的⼈、有残疾的⼈都有⼈供养,男⼦有职业,⼥⼦有归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 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 诱导、因材施教……
《礼记》一则
Page 1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 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 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 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翻译:
1、字词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参考译文 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 它的味道鲜美; 2、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益处。 3、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 就会知道困难。 4、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5、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6《尚书·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 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速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 疏通文意。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 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 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 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 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特点
字词句归纳
一、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提示:教者的角度: 学者的角度 :
脉络梳理
类比引入
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 之谓
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 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 载和论述先秦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解释翻译 虽( ) 旨( ) 至道( ) 善( ) 困 ( ) 是故 ( ) 自强( ) 自反 ( ) 故曰:教学相长——(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 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 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jiā) ( ) 自强(qiǎng ) yáo 兑命( ) 学学半( ) yuè xiào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即使 ) 旨 ( 甘美 ) 至道 ( 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 困 ( ) 是故( 所以 ) 不通,理解不了 自强 ( 自我勉励 ) 自反( 反省自己 ) 故曰:教学相长 ( )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