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7《幼时记趣》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明白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表达的童心3、认识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学具: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明白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专门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看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觉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专门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专门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9、齐读课文10、总结:针对学习情形进行适当评述,以鼓舞夸奖为主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缘故,“物外之趣”所表达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7《幼时记趣》学
幼时记趣班级:学生: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藐小()(3)项为之强()(4)鹤唳云端( )(5)怡然称快()(6)于土墙凹凸处()( )(7)以土砾凸者为邱()(8)凹者为壑()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余忆童稚时()(2)见藐小微物()(3)必细察其纹理()(4)故时有物外之趣()(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6)拔山倒树而来()(7)凹者为壑()(8)怡然称快()二、课堂助学1、读自读(注意字音、节奏)指读 (学生纠错)齐读(声音响亮,整齐流畅)2 、理解(翻译课文)A 同组交流(结合书下注释)要求:目标中的字词在文中标注B 自译互译指译(学生纠错)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4、课后巩固(1)心之所向()使其冲烟飞鸣()昂首观之()其常蹲其身()之观之正浓()神游其中()项为之强()故时有物外之趣()拔山倒树而来()项为之强()而为以丛草为林()尽为所吞( ) 舌一吐而二虫二虫尽为所吞()(2) 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3) 翻译句子A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B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C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D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E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F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 梳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2 分析文章结构3 体会作者选材精当4 体会作者情感二品味语言1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体会“吐”“吞”两个动词的作用2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的作用三、练习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2分)(1)藐小()(2)鹤唳()(3)怡然()(4)土砾()(5)丘壑()(6)庞然()(7)童稚()(8)凹凸()()(9)癞蛤蟆()()()2.为下列加粗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6分)(1)作青云白鹤观()A.作为 B.当作 C.造成 D.制造(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A.观察 B.明白 C.考察 D.苛求(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A.完成设计 B.成全打算 C.现成横行 D.成为比作(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A.僵硬 B.强硬 C.强大 D.超强(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A.机关 B.神气 C.精神 D.神灵(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A.白色 B.单纯 C.原有 D.向来(8)故时有物外之趣()A.特意 B.故意 C.原因 D.因此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7《幼时记趣》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幼时记趣》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学生自学栏2.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3.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藐.小()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凹凸..()凹者为壑.()癞蛤蟆...()庞.然()大物2.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字,代作家。
3.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二两段: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5.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3、4段:6.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2)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3)固定结构:以……为……为所……7.齐读课文,翻译全文8.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明确: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9.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明确: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明确: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10.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
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三、当堂训练: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微物,必.()细察其.()..()。
见藐小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7苏教版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7【学习指导】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画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学习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2.作品简介《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二、课文剖析1.写法精讲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学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第一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学生活动:讨论、评价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学生活动:交流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
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7 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教课目标:1、借助说明、字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诵2、认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此中表现的童心3、认识察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课要点:教课目标1、 2教课难点:教课目标1教具学具:教课方法:教课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说明及字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合指导,指引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别句式,并能正确朗诵课文。
教课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察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迁居或搬运食品时感觉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代人写的文章,来认识他在幼小时由察看细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异的想象及此中的盎然童趣,或许它也会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
2、合注文,文中不的字注音,并着断句。
3、小合作,学文第一、二两段:合注、典,着翻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的果在小内沟通(相互,提出意),最后把小一的文在全班内沟通。
4、教指,要点:( 1)翻中广泛存在的(无省略)( 2)常用文言及虚:余明察秋毫故和怡然称快其必之然( 3)特别句式:群舞(于)空徐以烟(以烟徐之)作⋯⋯5、朗文第一、二段,指朗6、小合作,学文第3、4 段:合注、典,着翻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文在小内沟通,最后把小一的文在全班沟通。
7、教指,要点:( 1)翻中广泛存在的;( 2)常用文言及虚:于其神游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3)特别句式:使(之)与台之(于)院以⋯⋯第2页/共4页⋯⋯所⋯⋯8、朗文第三、四段,指朗9、文10、:学状况行适合述,以鼓舞表主11、作:( 1)抄录不的字(2)二板(略)第二教课:研文,认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生的原由,“物外之趣”所体出来的童心;一自己童年生活中似的趣事。
教课步:1、复:( 1)注音:幼稚之藐小怡然称快唳云端( 2)解加点字的含:必其理和作群舞空徐以烟又留蚊于素中( 3)翻句子:心之所向,或千或百果真也故有物外之趣2、入:昨天我通仔的文,基本上懂了文章的粗心,今日在个基上学,认识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幼时记趣一、怎样学学习内容及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正确朗读。
2.疏通文意。
二、怎样学课前预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课堂学习:1.朗读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1)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2)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补——增补适当的内容。
如:调——调换词语的位置。
如: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3)原句省略了“于”字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三、学得怎样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2.解释词语(1)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物外:私:素:称快:神游:拔:方:(2)整理多义词:之、其、为、以。
心之.所向故时有物外之.趣常蹲其.身之昂首观之.其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为二虫尽为.所吞以以虫蚁为.兽以.虫蚁为兽(3)积累成语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①②③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当堂检测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 _____。
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幼时记趣》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导学过程
感悟
一、导学:
1作者,字, (朝代)苏州人,文学家,著有。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幼时记趣》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自读课文3遍,借助工具书和书本注释,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幼时记趣
学习内容
七、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 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习重难点疏通句,学会对文言文知 识的归纳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趣事, 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2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3作者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乐趣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5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体现了童心童趣,你能写几句吗?
6作者幼时通过观察,结合合理的想象,可以得到许多 乐趣。请你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把它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观:作青云鹤观()昂首观之()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神: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时: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教学反思:
童稚()藐()小鹤唳()
怡()然 土砾()沟壑()
项为之强()庞()然大物凹凸()()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自学交流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音和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记一记实词积累:明:眼力。
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同“僵”,僵硬拔,移,搬开虚词积累:或: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盖:“原来是”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之:昂首观之(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无意义)项为之强(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指“二虫”)驱之别院(“蛤蟆”)译一译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千或百飞舞的蚊子就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子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导学案内容预览:幼时记趣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简介作者及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品位文章的童真童趣。
3疏通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形式,掌握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重点目标2、3方法设计:参照注释,推断语义学法指导1、在反复朗读中,咀嚼文言味道。
2、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疏通全文内容。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
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
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研讨(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课堂训练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项为之强(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
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明白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看大自然,观看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预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明白课文。
2、摸索: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你喜爱如此的童年生活吗?什么缘故?第一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关心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讲明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学生活动:讨论、评判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举荐代表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讲明,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形学生活动:交流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爱好。
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讲明你感爱好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3、教师活动:作者什么缘故有如此的〝物外之趣〞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判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能够仿照原文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判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课《幼时记趣》【理论支持】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
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
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
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
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 导入新课。
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
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时记趣
(2)藐小 ( ) (4)鹤唳云端(
)
(6)于土墙凹凸处()() (8)凹者为笆(
)
(2)见藐小微物() (4)故时有物外之趣() (6)拔山倒树而来() (8)怡然称快()
、课堂助学 1、读
自读(注意字音、节奏)
指读(学生纠错)
齐读(声音响亮,整齐流畅)
班级: __________ 学生: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3)项为之理( ) (5)怡然称快(
)
(7)以土砾凸者为丘匚(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余忆童稚时() (3)必细察其纹理 () (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7)凹者为〜()
2、理解(翻译课文)
A 同组交流(结合书下注释) 要求:目标中的字词在文中标注
B 自译 互译
指译(学生纠错) 3、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后巩固 (1) 心之所向
(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 其 常蹲其身 () 之
观之正浓
( )
神游其中()
项为之强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舌一吐而二虫二虫尽为所吞( )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3) 翻译句子
A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拔山倒树而来( ) 而
尽为所吞()
项为之强( ) 为以丛草为林(
B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D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E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F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梳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
2分析文章结构
3体会作者选材精当
4体会作者情感
二品味语言
1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体会“吐”“吞”两个动词的作用
2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的作用
三、练习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2分)
(1)藐小()(2)鹤唳()(3)怡然(
(5)丘壑()(6)庞然()(7)童稚((8)凹凸()()(9)癞蛤蟆(: 2•为下列加粗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6分)
(1)作青云白鹤观
()
A.作为 B •当作 C •造成 D •制造(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A.观察” B .明白 C .考察 D .苛求.(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4) 土砾( )
)
)( )
A.完成设计B •成全打算C •现成横行D •成为比作
(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
A.明亮 B .光明 C .眼力 D .透明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A.僵硬 B .强硬 C .强大 D .超强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A.机关 B .神气 C .精神 D .神灵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
A.白色 B .单纯 C .原有 D .向来
(8)故时有物外之趣
( )
A.特意 B .故意 C .原因 D .因此
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A.做B .当作 C .认为 D .因为 E .被F .是
(1)项为之强8 分)
( )
( )
(2)以丛草为林
( )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4)凹者为壑
( )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8 分)
A.第三人称代词 B •自己的C •这、那 D.连词
(1)神游其中
( )
(2)常蹲其身
( )
(3)使其冲烟飞鸣
( )
(4)必细察其纹理
( )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2分)
(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4分)
( )( )
A.观之正浓. B .驱之别院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 .项为之强
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8分)
(1)盖- 一癞蛤蟆也。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填空。
(2分)
《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字 ________ 苏州人, ________ 代作家。
综合题
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
动,富有生活情趣?
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
(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
(不少于两处)
(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