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儿童为成人之父”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读_童年的秘密_感受蒙台梭利的教育观_朱忍
“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所能成为的我”。从埃里克森的发展 [2] 布林格尔.皮亚杰访谈录[M].刘玉燕,译.台北:书泉出版社,1996.
理论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将造成幼儿不健全的人格。
[3] 路晨,刘云艳.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学习的启示
3.2 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发展理论下的幼儿教育“小学化”
“儿童是成人之父”,在《童年的秘密》中是这样论述的, “事实上,母亲和父亲对他们子女的生命有何贡献呢?父亲提
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另一个细胞外,还为 这个受精的卵细胞提供了一个生活环境,以便使它能最终成 长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小孩。说母亲和父亲创造了他们的孩 子,那是不对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说‘: 儿童是成人之父’”[1]10。 同时,儿童在身体和精神发育上也是要有一个重演的过程, 这一思想后来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赞同。
师把幼儿当小学生对待,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或道德规则 约束幼儿,只重教育忽视保育,重“上课”,轻游戏,重考试, 参考文献
轻奖惩,对幼儿要求严格等,这些做法使幼儿在这一发展阶 [1] 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段的任务不能顺利解决,使幼儿不能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
出版社,1991.
用位居后台。由于这里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是初中层次,表 达能力欠缺,把自愿者教师的专业知识运用给予建议,激 发家长发挥所长,慢慢锻炼育儿能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家长就能够自信地走向育儿的前台。如果,把家长从后台 推向前台,是不是更有利于家长积极性的发挥,是不是家 长主人翁的角色在这个教育舞台上就上演了?家长天生就 有对孩子教育的权利,因此,从古至今中外无数教育家都 呼吁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了教师这份职业,无非是对 孩子教育的保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利大于教师是个不 争的事实,何不承认它?不断地削弱家长的权利,你就能保 证儿童不受成人消极的影响了?那么为何不用一直积极的 态度,放权?四环游戏小组这个大舞台上,站在前台的就是 这群孩子和家长。提要求,给责任,这样的方法不能不说是 回答了怎么放这个问题。四环游戏小组每天会安排值日家 长,这就是对他们责任的赋予。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亦可爸 爸,他会为自己缺了一次班要求补,这是这个权利带给他 的约束与责任。这难道不是教育要在家长身上寻找的正能 量吗?“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同时也反映出了尊重家 长,给家长提要求的诉求,因为正如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 密》 中所说:“新型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认识并解放儿童, 与之相关的首要问题就是儿童如何幸福地生活,还有儿童 日趋成熟是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这意味着必须有适 合儿童成长的环境。”[1]110-112
【2017年整理】儿童是成人之父的隐喻
儿童是成人之父的隐喻——发布时间:2006-11-10 21:51:14,浏览人数:669童年的无意识、天性也是拯救人类异化的一个工具;如果整个文化全面被异化了,我们就回到儿童那里去。
“少儿读经运动”一味强调外部信息的学习,而忽视儿童内发性的成长,实为舍本逐末;而图书市场上叫嚣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掩藏着成人世界里逐利的欲望通过市场而过早侵入儿童世界的行为。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并不是因为它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真正灿烂的、不可重现的生活。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却依赖于成人世界。
作为大人,作为教育者,我们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儿童,以怎样的思想行为来引导儿童,以完成陪伴儿童成长的使命呢?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博士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尽管人们对刘晓东的观点有不少“看法”,然而,他的观念却为儿童文化语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儿童是成人之父的隐喻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中,儿童是作为“假想敌”而出现的。
他们调皮捣蛋,是等着被大人修理的对象。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然而,在该书中,刘晓东却表达了或者说是强化了西方教育学家对儿童的敬畏,强调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从根本上奠定了大人从内心对儿童产生尊敬的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的胚胎发育是人类产生以前整个生命史的复演。
而黑格尔的精神进化论认为个体儿童期的十几年时间复演了人类的文明史,完成了人的本能、潜意识层面的形成,该观点在其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既然如此,则儿童的发展是我们祖先发展的一个缩影,儿童期实际上是由成人的历代祖先构筑而成的,我们的童年来自于我们的每一位祖先。
基于这个层面,可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儿童是成人之父”也在另一方面不知不觉地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很多人都有恋乡情结和故土情结。
故乡是童年生活的所在地,回到故乡,不正是回到我们的童年,从童年中寻找精神父辈的慰藉吗?这也解释了鲁迅何以在落魄时候会写出《朝花夕拾》。
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兼谈华兹华斯的儿童观
诗作 之 一 , 引录 如下 : 兹
我 一见 彩 虹高 悬天 上 , 心儿 便 欢跳 不止 :
在 《 登 寺 》 也 有体 现 , 河 谷 的美 丽 与 宁 静 带 给 诗人 丁 中 怀
的 正 是 大 自然 所 能 赋 予 它 的 力 量 。 兹 华 斯 在 诗 中 写 道 : 华 “ 有 多 少 次_ 曾 / 黑 暗 中 。在 郁 郁 寡 欢 的 白 昼 的 纷 繁 在
寂 寞 的 溪 畔 , 切 随 心 所 至 。” , 一 ①自然 犹 如 他 的 精 神 家 园 ,
儿 当 诗 人 身 处 自然 之 中 , 性 便 得 以 自然 释 放 。 且 在 华 兹 天 而
关键 词 : 廉 ・ 兹 华 斯 威 华
童 观
浪 漫 主 义 自然 观
华 斯 的 诗 中 . 自然 并 不 是 背 景 . 是 一 种 使 人 良善 和 纯 大 而
儿 童 乃是 成 人 的父 亲 ; 我 可 以指 望 : 一 世 光 阴 我
脑 海 中的 景象 又 复 活 了 : 我 站 在 这 里 时 ,我 不仅 感 受 / 当 着 / 前 的 欢 乐 , 且 欣 喜 地 想 到, 一 刻 也 为 未 来 的 岁 月 眼 而 这
自始 至 终 贯 穿 着 天 然 的孝 敬 。 ( 德 豫 译 ) 杨 如 果 孤 立 地 分 析 诗 中第 七 行 , 看 似 一 个 悖 论 , 如 它 但 果 结 合 本 诗 所 反 映 出来 的 诗 人 的 儿 童 观 、 然 观 , 却 成 自 它 了一个 发人 深 思 的命题 。
又教赞 201 号 旬 0年0 上 刊 1 月
儿
童
父
亲
兼谈 华兹 华斯 的 儿童观
张 纪 鸽
儿童是成人之父
J吴婵渊《小王子》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还记得。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童年》这本书里面窥见一二。
这本书由玛丽、克劳德夫妇共同编写,他们都是法国知名的儿童作家,获得过许多荣誉。
书里面讲了56个孩子童年的故事,及童年对他们日后生人重拾儿时的梦想,让孩子看到成长的意义。
”这本不算厚的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1.不论伟人还是凡人,每个人的童年都一样书中说:“童年是抹不掉的,永远都抹不掉。
无论人们记得与否,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与他们2岁、5岁、10岁或12岁时的样子相似。
他们的童年没有消失,只是随着岁月发生了变化,展开了新颜。
”这与我们常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是同样的意思。
这本书以平等的视角来关照童年。
在选择人物时,作者没有偏爱世俗认为成功的那些人,而是兼顾伟人和普通人。
同时,作者不以金钱、地位、权势来评判人物,只是娓娓道来这些人童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书中介绍人物时,选用的身份标签朴实低调,更接近他们做事的本质。
比如,给夏尔·戴高乐的身份标签是“法国士兵”,而不是“法国总统”;说孔子是“礼仪大师”,而不是“圣人”。
这些称呼,或者说身份标签,能减少高冷感,拉近和普通人的距离,让人感觉亲切。
童年是每个人生命刚开始的阶段,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处,更接近人性和自然,是一种本真的状态。
童年的某些经历又能决定我们以后的去向。
不论是伟人还是凡人,在走上自己的人生舞台之前,我们都一样,有着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有着童年的美好时光。
442.童年的影响深远,对成人有重大意义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从这本书中,我们也能发现童年对成人的影响。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查理·卓别林自幼家境贫寒,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带着他和哥哥艰难度日。
闲暇时,母亲会教卓别林和哥哥唱歌,跳舞,演小丑。
这样的磨炼,激发出了卓别林的艺术天赋,让他慢慢成长为艺术大师。
童心的哲学
童心的哲学作者:刘晓东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11期儿童本位或童心本位其实是人本主义的内芯,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原则。
儿童本位并不是西方独立发现的,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童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童心主义其实就是中国的儿童本位观。
人是一切文化的创造者,一切文化都是人创造的文化。
因此,在人与文化的关系里,人是本,文化是末。
从个体生命全程维度看“人”,我们可将其分为儿童和成人两类。
而每一个成人都是由自己童年的那个“我”——自己曾经是的那个儿童——创造的,这也是华兹华斯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是成人的创造者”的深义。
也就是说,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本末关系:儿童是本,成人是末;儿童是根,成人是枝叶。
根据三段论,我们可以从上述两个前提命题得出以下推论:在儿童、成人和教育—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中,儿童第一,成人次之,教育—文化再次之。
于是,儿童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便凸显出来,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便凸显出来。
类似的认识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那就是童心的哲学。
一、童心及其来源童心是人的根。
它是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是天赋的、先验的人心,是人之初,是未被异化的人心,是李贽所谓的“最初一念之心”,是“真心”,是“真人”的心。
它是人的天性的总和,是人的灵魂。
童心是哲学概念,不是心理学概念。
童心可以指儿童的心,但又不专指儿童的心,它还可以指成人心中保存完好的儿时的心,被生命的年轮包裹着的童年的心。
因而,童心不仅为儿童所拥有,也为成人所拥有。
但成人所拥有的那颗童心依然是童年的、天赋的、先验的心。
童心何来?或者说,童心的发生学来源是什么?童心是自然的造化,是上天的赐予,是进化的结果。
童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
童心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
由于童心是根,它那里有营养,有尺度,有关于人之为人的规定性,有人何以按本性而存在的规定性。
因此,不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文化都应当守护童心、不失童心、复归童心,从而在人的古老根性中获得供养,在回归中获得提升。
“儿童乃成人之父”的生态批评解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儿童与成人的关系
作者: 闫晓红
作者机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濮阳457000
出版物刊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49-15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华兹华斯 儿童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曾提出“儿童乃成人之父”的骇俗论断,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是华兹华斯对儿童、成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儿童对自然的虔敬、关爱,是成人认识和感悟自然的本源;儿童从自然中领悟的智慧,是指引和扶持成人的真理;儿童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榜样。
“儿童乃成人之父”蕴含着华兹华斯高瞻远瞩的生态思想。
“儿童是成人的祖先”?你是不是在骗我???
“儿童是成人的祖先”?你是不是在骗我此次读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搜集资料发现法国的贝洛童话和德国的格林童话几乎是同源的,都来自意大利,符合欧洲的文化传播方向:希腊——>罗马(意大利)——>法国——>德国。
而上次读《格林童话》已经对童话文本进行了心理学解读,本来想对意大利童话也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一番并与格林童话做比较,看来是没必要了。
后来看到卡尔维诺说他记录整理的这些童话“包含了人所能遭遇的一切”,以及刘绪源老师说的:“儿童是成人的祖先”,意思是儿童们身上处处显现了人类发展史的痕迹。
于是找来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读人类史的著作)对照一看,果然许多童话篇章中蕴涵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足迹。
民间故事是人类口口相传的历史,人类不是唯一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种族。
就像具有哲学意识的狮子狗Riquet说的那样:“我发出的任何声音,都具有某些意义,但从我的主人口里发出的声音,却是满口胡言。
”美国作家加纳(J. W. Garner,1871—1938)发现猩猩在日常不断的闲聊里使用了至少20种不同的声音,并加上一些辅助的手势,从这些适当的词汇再经过一些步骤,竟带来足够一般人们日常使用的300个单词。
也就是说,民间故事记录的历史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久远,只是藏在各种密语中,等待我们去解读。
A.恐惧罗马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约公元前99—前55)所说:“恐惧是神灵的第一个母亲,尤其是死亡的恐惧。
”在新不列颠岛土著的神话里,人类的死亡是神灵的错误所致,善神卡姆比那那(Kambinana)告诉他那愚笨的弟弟库尔沃瓦(Korvouva)说:“到人间去告诉人类,只要能蜕皮,他们就可以免去死亡。
另外告诉毒蛇,它们必定要死。
”愚笨的弟弟将这两事混淆了,他把这长生不死的秘诀交付给了蛇,而把这阴森的死亡送给了人类。
很多的部落以为死亡是皮肤的收缩所致,人若能蜕皮的话,他就可长生不死。
“人之父”的觉醒与“人之子”的发现——论“五四”时期父子伦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人之父”的觉醒与“人之子”的发现——论“五四”时期父子伦理观念的新变王一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其范围波及到了文字与文学、科学与文化、道德与伦理等众多领域。
父子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五四”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人之父”的觉醒,“人之子”的发现以及现代启蒙观念的树立。
这种新变象征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结构走向崩溃,具有现代性的新亲子关系与家庭伦理逐渐形成。
关键词:人之父;人之子;“五四”启蒙;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47-01引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可以说它的发生与之后的裂变左右了之后将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与思想走向,至今也依然是影响当下社会思想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维传统。
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皇权的崩溃标志着中国从政治上走进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在思想上却未能有多少真实的进步,旧的封建道德伦理与“尊孔读经”的思想体系虽然早已腐朽不堪,但仍然根深蒂固。
要启蒙国民、改变思想界的面貌,则亟须一次“多数国民之运动”[1]来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儒家传统纲常伦理彻底决裂。
父子间的伦理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自然是最先需要进行变革的地方。
一、“人之父”的觉醒:父辈责任的确认父亲是父与子关系的起始点,也往往在父子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一般都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是家中的最高权威,掌控着家中的一切,并且具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
如《五猖会》中的父亲、《斯人独憔悴》中的父亲化卿、《家》中的高老太爷、《雷雨》中的周朴园等。
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子女面对父亲的权威只能选择无条件的臣服,或者脱离整个家族体系,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挤压和破坏了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之父”的意识觉醒是先决的条件。
论“儿童是成人之父”
论“儿童是成人之父”论“儿童是成人之父”在古代,人们常常认为成人是儿童的引导者和保护者,但现代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儿童对成人的教育和启示的重要性。
儿童是父母的师父,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塑造了成人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可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首先,儿童的纯真和天真无邪是他们对于世界的最真实表达,也是成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失去的珍贵品质。
儿童的欢乐和好奇心激励着成人寻求生活的乐趣和真正的幸福。
儿童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情感到兴奋和好奇,这种天真的态度使得成人重新发现了被生活琐事所遮蔽的纯净世界。
因此,当成人思考重要事情时,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寻求答案,从而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其次,儿童的直觉和直率反应是成人思维的一种实质而重要的补充。
儿童通常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不受外界的影响或社会规范的限制。
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是纯粹的和真实的,没有被成人的修辞技巧和保守的观念所掩盖。
通过观察和倾听儿童,成人能够学习到真实的情感和自由思考的方式,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更真诚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另外,儿童无私的友爱和真诚的爱给了成人无尽的力量和动力。
儿童对待他人没有偏见和成见,他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对他人无条件地给予友爱和关怀。
成人可以通过观察和与儿童相处,学会以一种纯粹和无私的方式爱自己和他人。
儿童的友爱和慷慨精神使得成人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亲情和友情重新评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培养爱的力量。
然而,儿童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教育来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成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通过在成人的眼中看到儿童的希望和潜力,成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成人应该教导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帮助他们在日后成为有品德和才能的成年人。
总而言之,儿童作为成人的父亲,给予了他们珍贵的纯真、直率和友爱。
人们应该意识到儿童的存在和价值,并倾听他们教导成人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接受真实的情感和纯洁的友爱。
小孩是成人的父亲——论乔叟与布莱克的思想共性和迥异叙述
】 9世 纪英 国浪 漫 主 义 代 表 威 廉 ・ 兹 华斯 借 华
“ 孩是 成 人 的 父亲 ” 一 诗 行 , 明提 出 反 1 小 这 鲜 8世
故事集 中 2 9位 朝 圣 者 即 “ ” 人 的逐 一 刻 画 , 四 以“ 月 的一 场 甘霖 ” 发 出对 “ 物 ” 引 景 的描 绘 。大 自然 中 的植物 、 动物 、 和』 、 节更 替 、 阳上升 为 文学 雨 x 季 L 太 话 语 的 主 体 对 象 , 开 与 “ ” “ ” 字 眼 的正 避 神 或 人 等 面交 锋 ,这不 禁 让 我 们 感 觉 到笼 罩 在 中世 纪神 学 光 环下 乔 氏 的无 可 奈 何 。漫 长 “ 暗 时代 ” 黑 宗教 的
而 当我 们 反 观 1 9世 纪前 以 诗 歌 为 主体 的英 国文 学, 暂时 搁置 文 艺 复兴 时 期 光 彩夺 目的爱 情诗 , 却
惊 喜 地 发 现 早 在 两 个 阶 段 即 中 世 纪 晚 期 以 及 1 8
漓尽 致 地 体现 在 《 序》 1 行 。这 1 行 先于对 总 前 1 1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2l 0 1年 第 1 期
( 总第 7 9期) J OURNAL HANGZ OF Z HOU NORMAL UNl VERSTY I
No 1201 .. l
(h oo h P i s y&S c l c n e l p oi i cs aS e )
多 了。
羁绊 , 少 减 弱 了乔 氏渴 望 “ 性 张扬 ” 多 人 的超前 文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怎么理解结合作品
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儿童眼里的世界才是最最纯真的世界,他们没有受到半点玷污,他们是我们的父亲。
2、儿童是成人之父,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将这句话引用到了《幼儿教育方法》一书。
这里除了《彩虹》诗中含义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成人的表现的一切情绪、智能、习惯和道德,都是由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决定的。
儿童是未来的成人。
好像“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样。
当我们看到眼前的儿童,就应该想着,怎样教育他,使他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华兹华斯张祈译每当我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会跳动飞升:在我刚出生时它是这样,现在我长大成人它还是这样,就是到我变老死去时——它将还是这样!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我多么希望,在将来的每天每日,自己都能够保持对自然的虔敬与童贞。
——为人父母的人更能体会诗中的美好。
它能让心灵充满了感动和敬仰。
这首诗的中心在后面诗人说:“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
”这句话成了教育的名言,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都通过课外说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根据华兹华斯的这句话,孩子应该向父母请教。
是的,你知道的。
诗人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我们很多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我们美丽的世界不再好奇,看到的世界也不像小时候那么神奇。
更多的是看到这个世界上黑暗的地方,丑陋的地方。
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希望自己也能靠得更近,接受。
“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是什么意思?鲁迅为什么反省自己曾经屠杀过儿童精神?这首诗前面的诗句都铺在“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这句话上。
诗人特别引入了“彩虹”这个美丽的形象。
自己出生的时候,天上的彩虹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他成年了他看到的彩虹还是和小时候一样。
不是说彩虹没变,而是说诗人的心境没变,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着童真。
他还说,即使自己将来老了,到了死的时候,天上的彩虹还是会变成这样。
可以说,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愿望之一,也是要求自己的这份童心到老而死的陪伴的承诺。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特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创造的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讨厌呢?我们来听听蒙特梭利是怎么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讨厌的事情。
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而且,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叫醒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
这就是成人与儿童的不一样。
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
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角色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今天我就想谈谈成人与孩子的冲突。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
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
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
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做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正如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教小孩子识字,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
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龙源期刊网 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作者:萧建宁来源:《中华家教》2009年第02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儿童眼里的世界才是最最纯真的世界,他们没有受到半点玷污,他们是我们的父亲。
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可以作为儿童是成人的父亲的佐证。
一只老鹰从峰顶冲下来,抓起了一只小山羊。
一只乌鸦看到了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么大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起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看到了,就对牧羊人说,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叫什么的鸟。
儿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这只鸟真可爱!在我们大人看来,牧羊人的说法多么准确客观。
这的确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叫什么的鸟。
这只鸟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它忘记它只能抓只蚂蚱什么的,可它却自不量力地扑向了比它大不知几百倍的山羊。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鸟和人是一样的。
鸿鹄志在千里,因为它有强有力的翅膀。
燕雀安身于草丛,能够“绕树三匝”,也不枉做鸟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并非讽刺燕雀,实在是燕雀很有自知之明。
只有这只名叫“乌鸦”的小鸟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天高地厚,被人抓住,留下笑柄。
乌鸦然,人亦然,牧羊人说得很对。
可牧羊人的孩子却说,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乌鸦居然很可爱!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只愚蠢的乌鸦有什么可爱的?我们成人实在难于理解。
萨特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孩子自有孩子的道理。
牧羊人的孩子也许想到,这只乌鸦看到他成天跟山羊打交道,太单调了。
于是飞下树来和他玩!因此他说这只鸟多么的可爱。
孩子哪里想到,这只鸟是来抓他的山羊的!大人眼里那只乌鸦缺乏週陸,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孩子眼里的这只鸟却是那样的天真可爱。
两个不同的世界,两双不同的眼睛。
一双眼睛只看到了是非功利,一双眼睛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畅想。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榜样”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榜样”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榜样”
儿童天生就是红色区域里的一群,他们代表着真、善、美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革命性的,是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见解。
她指出,许多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一心想按自己的想法打造出一个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间的误解。
蒙台梭利提出的最具革命性的话是:“儿童是成人榜样”。
她曾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红色圆心,表示人格人品完善的人群;环绕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有自制力,能够帮助别人的正常人,这是接近完美的一个人群;再向外是一个白色区域,它代表人格有许多缺陷,不够完美的大多数普通人;而最外一环则是正常范围外的那一类人,犯罪者、精神病人属这一类。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是红色区域里的一群,他们代表着真、善、美,我们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应是怀着一种对造物之神的崇敬。
成人的任务是保证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然成长,而不是强制他们或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育并非是“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的经验而得来的。
蒙台梭利说过:“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
国外幼儿教育对幼儿的童年的理解
国外幼儿教育对幼儿的童年的理解过去的教育哲学并不强调“儿童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
蒙台梭利博士相信,童年时期不单纯是通往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而是“人性的两极之一”。
她认为,儿童虽然依赖成人,但成人也依赖儿童。
“我们不应该将孩子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接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二者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对方。
由于疏忽了成人对儿童的依赖,所以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错误。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不快、贪婪与自我破坏皆由此而来。
她认为“人类渴望解决许多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追求和平与和谐,其惟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发掘儿童的纯真、儿童成长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以及建立人性伟大潜能的发展之上。
”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
”她认为,人一旦获得生命,在人生命最初发生的事情,在所有成人的身上都会再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不断重复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不是一个凡事都依赖成人的呆滞的生命,更不是一个需要成人去填充的空容器。
是儿童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积累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时期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她的这一种说法应当属于重演论的范畴。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在一定领域,儿童是成人之父,在另一个领域里,成人是儿童的主人。
这种思想与进化思想分不开,它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进化论视野,即儿童生长过程是生命进化的浓缩。
这对变革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成人尊重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精选模板)《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1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
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的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
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不是你想的这样爱孩子就可以爱孩子。
不是这样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爱孩子,就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他的成长,用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快乐、自由的成长!《爱和自由》读后感2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我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
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取。
解读命题“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从《我心欢跳》的惊喜到《永生颂》的人生感悟
Reading Wordsworth's Statement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作者: 蓝仁哲[1]
作者机构: [1]四川外语学院人文社科基地
出版物刊名: 国外文学
页码: 91-96页
主题词: 华兹华斯;《我心欢跳》;《永生颂》;人生感悟
摘要:'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是华兹华斯诗学里的一大命题,表明了他的儿童观、自然观,乃至人生观,看似一个违背常识的悖论,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本文从它出自的诗歌文本和语境去探索,尤其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诗篇<永生颂>进行解读,指出它是诗人真切的人生体验.同时,还探讨了华兹华斯是如何认同这一理念的,对此理念的认同为诗人带来多大的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儿童为成人之父”思想
作者:王凤郑航月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6期
摘要《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的读物。
蒙台梭利深刻的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心理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
并通过她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
个体的个性正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成人必须试图去了解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尊重儿童需要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Reading the Thoughts of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WANG Feng, ZHENG Hangyue
(Art Department,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The "Secret of Childhood" is a well-known education classics. Thanks to Maria Montessori's exploration and answer on children mestery,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clearly realize that children are not the irrelevant people only from appearance to observe. In the fact, a person's personality is just in his childhood formation. Because of this, adult must try to understand their has not been known children by themselves, and so to liberate them from all the obstacles.
Key wordsrespecting children; demand
在《童年的秘密》的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童年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为成人之父”思想的阐述表现在:
(1)儿童隐藏着未来的命运。
任何希望给社会带来某些利益的人必须保护他不致歧变,并注意他自然的行为方式。
儿童是神秘和强有力的,他内藏着人性的秘密。
每个成人都是儿童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这个事实证明儿童有一个明确的、可见的和最终的目的。
然而,尽管我们
可以从每一个角度去研究儿童,了解有关他的从身体细胞到他无数工作的最细微细节的各个方面,我们仍然不能觉察他的最终目的,即他将变成的成人。
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和生产者。
虽然他不能分担成人的工作,但是,他有自己的困难,要完成重要的任务,即造就人的任务。
新生儿孤弱,不能到处走动。
但是这个幼小的儿童最终长成了一个成人,如果后者的智慧通过精神的征服而变得丰富起来,并闪烁着精神的光芒,那是由于他曾经是一个儿童。
(2)只有从儿童才能形成成人。
一个成人不可能参加这种工作。
与儿童被排除在成人的超自然的社会世界之外相比,成人更明确地被排除在儿童世界之外。
儿童的工作截然不同于成人的工作,甚至我们可以说是对立的。
这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心理能量所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工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使人想起《圣经》对正被创造出来的人的描述。
但人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人来自一无所有,他是如何通过所有的创造获得智慧和力量的呢?我们可以在每个儿童身上看到和承认这种惊人的事件的所有细节。
人一旦获得生命,人最初创造时所发生的事情在所有人的身上都会再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不断地重复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那委托儿童完成秘密使命的潜能。
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工作者的是这个事实,即他不会仅仅由于靠休息和思辨而发展成一个成人,相反,他在从事积极的工作。
他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我们还必须记住,儿童通过练习得以生长。
(3)我们成人依赖儿童。
通过不断的努力、经验、悲伤和通过对困难的尝试与斗争而达到的征服,儿童慢慢地完善着自己的活动。
成人可以帮助儿童去适应环境,但是,是儿童自己在完善他自己的生活。
他就像一个不停地奔跑的人,总能达到他的目的。
因此,一个成人的完美依靠他在儿童时所作出的努力。
蒙台梭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儿童心灵最微妙的变化,因此揭示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
她之所以能发现儿童的秘密,我想这应归功于她对儿童深深的爱。
对于当今的成人来说,这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的生动读物。
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的更好,我想我们成人也许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
(1)改变对儿童的偏见。
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我想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觉得委屈,认为自己省吃俭用但为了孩子却倾其所有,让孩子吃好穿好,从不吝啬,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对孩子的爱,为什么自己付出很多到最后反倒还是自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呢?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当我们成年人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没有?很明显没有。
我们成年人把儿童当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来看待,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成年人从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制订各种发展计划,不准做这个做那个。
这无疑是把儿童心灵的看成是空无一物、有待于去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他们认为儿童是脆弱的、不具备自理能力,需要成人给予指导和帮助;但是他们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判断儿童的需要、行为的对与错。
正是成年人这种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打扰了儿童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了“拔苗助长”严重后果。
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必须在成年人中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来改变这种错误的对待儿童的看法。
无论成年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要认识到自己这种无意识所犯下的错误。
儿童不是一个脆弱、毫无能力的某样东西而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体,我们对待新生儿应怀着一种对造物之神的崇敬而不仅仅是怜悯和帮助,应该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看成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的世界。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成年人应学会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可见其对待儿童的态度。
(2)为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指出的童年的秘密在于儿童只有在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中,儿童的潜能才能自发的展现出来。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并存在多种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否则,儿童就一直处于虚弱、与世隔绝的状态,不能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社会能给予儿童的帮助只有创造适合于儿童成长的环境,使阻碍儿童发展的障碍物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关键的一点是,成人也属于儿童环境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使自己适应于儿童的需要。
因此家长应设身处地为我们的孩子想想,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愉快地、生气勃勃的环境。
(3)多观察以理解儿童。
成年人通常认为儿童“发脾气”是无理取闹,而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所谓的发脾气只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儿童由于在幼年时期语言系统不完善,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心里面所想的东西,在与成年人交流方面存在障碍与矛盾。
因此成年人应耐心地对待儿童,寻找儿童“发脾气”的原因,通过恰当的方式使儿童归于平静,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儿童无理取闹。
在家庭教育中,成年人要理解、尊重儿童,并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成年人之友通过观察来读懂儿童,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使儿童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王普华.儿童是成人之父——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幼教园地,2004(5).
[3]霍力岩.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4]吴应荣,单颖.教育的核心:让生命自由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探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