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体育教学论》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应该说,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频繁地使用教学目标概念只是近些年的事,以前经常使用的是“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任务”,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使用的都是“一个目的和三项任务”。
那么,“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在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目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的含义(1)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与初衷。
体育教学目的也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体育教学的进展方向。
(2)所谓目标,则是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成果,是“要在各个阶段达成什么和最后达到什么”的意思。
由此而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
(3)所谓任务,是受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即上位的人或事对下位的人或事提出的要求及布置的工作,是“要做什么”的意思。
由此而论,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工作。
(二)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应是如下的相互关系:(1)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
(2)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代表着最终成果)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目的(意图)的标志。
(3)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某人请朋友吃饭,其目的(意图)是增进感情;其总目标(总效果)是使朋友高兴(使朋友高兴了即是增进了感情的标志);分目标(各个事情的分效果)则有:接送好、吃得好、氛围好、谈得好等等;其任务则是安排好车、安排好饭菜、安排好饭厅的氛围、安排好有趣话题以及安排好适合的陪客等等。
第4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 国家: • 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 课程:
• 单元 • 课堂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4)
• (一)导向功能: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总方面、 进程,指向教育目的最终结果。 • (二)激励功能:教学活动开始时,就向学生 明确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的三种成分) • 必须注意:为学生认同、与学生兴趣一致、难 度适中。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
• (三)计划和操作功能:为课程编排、 实施和教学活动计划、具体安排提供 依据、指导和要求; • (四)标准(评价)功能:学生达成 的水平及程度标准。
三、课程目标的取向(王62)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 由于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 需求的重点及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 法不同,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 取向就不同,当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 知识本位: 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 学生本位: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 • 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第二层次
应用 ( applica tion)
分析 (analysis ) 综合 (synthesis ) 评价 (evalu ation)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 。
第三层次
能够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 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 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 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 整体。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 价值的判断。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3.1教学目的的层级系统 • 3.2新课程标准解读 • 3.3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及 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3.4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教学目 标设计 • 3.5几种不同教学目标的陈述 方法(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与生成性目标) • 3.6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 标设计练习
教学目标概述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结果,指导继而支撑着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结果。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设计的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时,学会了什么或学会了做什么,而不应该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要做些什么。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1、预期性
2、系统性
3、层次性
4、可行性
5、灵活性
6、生成性
7、整体性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4、聚合功能
四、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1、现代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普遍性目标”价值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的特点。
3、“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实践性。
五、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关系
1、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教学)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育怎样的人,培养怎样的人)-------------也就是教育目的的表现形式就是上的课的目的1.课程目标(1)涵义: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设计书本),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都是要求但是与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2)特征: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等特点。
--------整体性是指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也是,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目标有大有小的,有总体的,有具体的,积累性是指目标是积累下来的。
(3)表述方式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泰勒等人主张“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认为课程目标是学习者预定发生的变化。
?斯坦豪斯则主张用“过程目标”或“内容目标”,即将课程目标表述为预先规定的学习内容,活动情境和过程。
-------------------------都是预定的,计划好的内容,活动情境,过程变化。
由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其具体要求也不一样。
因此,当代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价值取向不同,制定的课程的目标也是不同的。
(4)课程目标的分类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的。
以新课程《语文》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个方面给了具体说明。
总目标共提出了10项要求,分别是: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 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 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 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 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 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 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一、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及其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教学内容的历史沿革 (1)、古希腊:”七艺“(P19) (2)、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 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 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 年)到文艺复兴时期(14、15世纪)的 这段时期。)课程集中在宗教和道德方 面。
(2)概念。
它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 ,是对教材中大量事实资料的理性 加工,是具有抽象性质的理性认识 形式。
(3)原理。
这些都是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 、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是教材 科学性的重要性标志。
(4)内在联系。
主要是指教材中事实、概念、原 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 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师生可以科学地 加工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 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 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 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 全部。因此,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 的重要成分。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 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七篇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
(一)讲述的策略
1.讲述的含义、特点 含义:讲述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
概念、原理和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 律。
特点:在较短时间内能给学生较多的信息,
而且教师能整合多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 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讲述策略的运用
(1)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
①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 ②讲述的时间太 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时限;③讲述内容缺乏组织 性、逻辑性;④讲述不顾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 识准备想当然假设;⑤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的理 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2. 对话策略的特点
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 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 能力。 第四,活跃课堂气氛。
3.对话策略的形式
(1)问答策略 含义: 课堂问答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 并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作出回答,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的一种教学形式。
(2)讨论策略 含义: 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形式,是一 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 注意事项: 第一,讨论的议题要明确; 第二,讨论前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学生阅读 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进行中的作用; 第四,讨论结束后要适当小结。
实验并采集数据 指导 处理数据 交流 讲解应用excel处理数据 并示范 选取几组同学的数据, 展示给全班,组织学生 交流
得出结论:
小结
辅助、引导
碰撞中动量守恒,碰撞的分类、 不同碰撞中能量的关系
学生总结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 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学生的实际, 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 形式,教学媒体等总的考虑。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明确的针对性 典型的灵活性 整体综合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 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布卢姆是以学习心理学为依据, 把人的认知过程
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依据人在这六个阶段不同 的认知特点, 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从而形成了 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分类。
: 认知领域
知识 \ 理解 运用 \ 分析
综合 \ 评价
教育目标分类学
克拉斯沃尔 ,1964 , 第二分册
接受 \ 反应 : 情感领域 价值判断 \ 价值的组织
价值的个性化
辛普逊
\ 哈罗 ,1972 , 第三分册
: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 \ 心向 引机导械的的反练应习
复杂的反应 适应 \ 创作
四、教学目标的呈现
1、呈现目标要自然; 2、分散呈现目标的效果比集中呈现好; 3、呈现目标要与回扣目标结合; 4、每一课时目标不宜太多,要突出重点、难点目标; 5、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宜间接呈现目标; 6.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目标一般采用后置方式呈现,即
放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 7、高年级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型宜课前呈现目标,以
目标
条 件 行为 标 准
•1.给出一系列句子, 学生能找出 •每个句子中的介词
给出一系 列句子
•2.给出10道除法计 算题,学生能 •正确 解决8道题。
给出10 个问题
•3.给出直尺和圆规,
学生能画出
给出直尺
•一个角的等分角, 误差在1°之内。
和圆规
找出 解决 画出
每一个
10个问题中 的
8个正确
误差在1° 之内
1.知识
知识就是识记,这是认知目标中最低层次的能力, 包括记忆名词、事实、规则和原理等。常用来表 示这种能力的行为动词有: 描述、认出、配对、 界定、说明、列举、阐明等。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疆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包括疆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以及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疆域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多样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和主要行政区划,理解我国疆域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疆域的广阔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信息整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地理教材、地图册、投影仪及中国地图等教具。
2. 课件与资源:制作包含中国疆域分布、行政区划、地理特点等内容的PPT课件,准备相关地理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我国疆域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地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等。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都有哪些省份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疆域》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课展开(一)了解疆域概念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疆域的概念,包括疆界、国土面积、地形地貌等。
通过图示和文字描述,使学生对疆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中国疆域的概述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疆域的概况,包括领土面积、东西南北的边界、海岸线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主要省份介绍1. 分类介绍:将中国省份按照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等进行分类,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并逐一介绍每个地区的代表省份。
2. 互动学习:利用中国地图,让学生自己指出每个省份的位置,并回答一些关于该省份的简单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分享该省份的特色美食、名胜古迹等。
3. 视频教学:播放关于中国各省份的短片或图片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省份的风土人情。
第三章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
设计《称赞》的教学目标
行为性目标
会写板、但等4 个生字,书写端庄整洁,笔顺正确,间架 结构规范。
表现性目标
列举出同桌的3个优点,亲口夸一夸你的同桌。 表达自己对称赞别人这种行为的看法。
行为目标的叙写方法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audience学习者,表述句中的主语
B——behavior行为,学习后能做什么,谓/宾语 C——conditions条件,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状语
4 、联系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些目标是高了还是低了? 如何进行调整?
合理的教学目标:合乎课标、教材和学生现有水平
课后任务
1、预习第三章第二节
2、分组为吉州区某小学设计适于四年级学 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内容,制作 ppt,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 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藐视、怀疑 摈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案例: 1、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关心班集体。 (行为样例: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校 运会。) 2、尊重他人,愿意欣赏同学的优点。 (行为样例:与同学和睦相处)
领悟(内化)水平行为动词:
价值取向
特点
优点
缺陷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模糊性、 宏观、适应性强 规范性
不彻底、不完整、 不可操作性
行为性目标
精确性、具体性、 具体、可操作性强 可操作性 有些学习结果很难 行为化
只强调行为结果, 忽视内在心理过程;
生成性目标
注重过程
教师工作量大 ; 关注过程、发挥师 学生学习盲目性 ; 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理论知识的 有效学习
开学第一课期望与目标教案
开学第一课期望与目标教案第一节:引言开学第一课,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制定期望与目标,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新的起点出发,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设立良好的规划和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开学第一课的教案,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制定期望与目标,让他们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第二节: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应努力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
通过一些活动,如故事分享、名言引导、鼓励学生分享暑假所获得的收获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第三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教师在开学第一课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这有助于更好地制定期望与目标。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关注的领域以及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第四节:鼓励学生设立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应鼓励学生设立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避免目标过于模糊或浮夸。
目标要切合实际,并且能够量化和可操作。
例如,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语法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等。
第五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帮助学生通过制定期望和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目标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目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从而给予学生积极的榜样。
第六节: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习资源和支持,如图书馆、在线学习平台、学术活动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期望与目标。
第七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期望与目标,教师可以在开学第一课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养成整理笔记的好习惯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第八节: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开学第一课教案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引导他们将这些特长和优势融入到学习中。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目标管理-第4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精品
(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 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行为目标以课程与教学过 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
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认识常用汉字
1600~ 1800个” 。
❖ 如: “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 受”、“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
❖ “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映的多样性,而不是反映的同质性。 但表现性目标运用范围有限。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
❖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 ❖ 四、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 ❖ 五、梶田睿一的教学目标分类 ❖ 六、唐文中的教学目标分类 ❖ 七、李秉德的教学目标分类
❖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 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 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展开性目标”取向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 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展开性目的的实质是从目的 的内在性出发来立论的,即课程目标是内在于课程实施过 程中,生成于教学情境之中,它不是预设的、外在的。
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展开性目标过于富有理想化而难于操作,对教师素质提 出了挑战。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
第七章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掌握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讲授、观看教学录像、课堂模拟第一节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给自己制定一定的目标,如在一定的时间中记住一定数量的英文单词;在期末利用2天的时间将本学习学过的某门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记住;或者为你的休息日制定一个计划:洗衣服、购物、做家教和打一场羽毛球。
当你制定的目标实现后,会有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
如果没有制定目标或计划,或者没有条件实现你的目标时,你就会有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事后还会觉得很累。
因此,人们做事情时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目标。
同样,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就更需要明确而详细的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一)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育目的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的。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成: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的层次。
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呢?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请看下面有关足球课的单元教学目标:△概述足球游戏的规则△给学生做如何踢球、运球和传球的示范△教给学生球场的位置(如前锋、后卫等)以及每一个位置的作用上述目标存在的问题是只告诉了老师在教学中将要做什么,然而,它们都没有告诉我们作为教学的结果学生能够做什么。
从着眼于学生的行为的角度,可以将上述足球课的单元教学目标改进如下:△学生将能够描述足球的基本规则△学生能以适当的方式踢球、运球和传球△学生能找到球场上的十一个位置并能描述在每一位置上的球员应发挥的作用这里我们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结果,即通过足球单元教学,我们期待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第三章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第一节、语文教学目标概述一、基本概念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它指导和制约着中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在整个语文过程中教、学语文的各种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选用、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目标概述在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理论著作中往往把“语文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目的”混为一谈。
近年来,伴随着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科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构建,一些研究者意识到,这两个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区别:“目的”有“方向”“意图”之意,并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语文教学目的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的对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总体规定和要求,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广泛性,对语文教学发挥宏观上的指导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段话明确阐明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据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规定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则含有“标准”“指标”的意思,具有一种规范色彩。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而预期的语文学习结果,它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在微观上对语文教学操作活动应该达到的水平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确定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在学校教育中,目标按照宏观、抽象到微观、具体的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总目标。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之 1 教育目的概述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思考题:
1,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目的?谁来规定我们的教育目的?2,社会基础是怎样影响了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内涵:
是指国家对本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包括:
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培养什么素质的人
由上而下的层次结构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培养目标是指对具体的人才培养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培养目标经由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和教学来实现。
课程目标具体到一门门的课程目标,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对某一时段教学的要求。
1,教育目的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制约。
三种社会交往形态
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家庭氏族式交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商品核心交往体系
以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为基础,普遍式的世界交往
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2,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3,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
再见!。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第一节 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文化
和社会取向,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为 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方案。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 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
小学数学教师应形成时时以数学课程标准 来规范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意识。
1、《课程标准》在于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 意识。 2、体现了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作为一个 整体来规划设计的整体思想。 小学:1—3年级为第一学段 4—6年级为第二学段 初中:7—9年级为第三学段 3、 《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数 学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思 感受随机现象。 考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 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 方式。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 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知识指的是:狭义知识观下的数学基础知 识——数学事实,是指一些在头脑记忆中留下 的数学正确结论,包含一切的数学基本概念、 基本法则、公式和定理等。
基本技能指的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自动化的动 作方式或操作系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思想指的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 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 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 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 律的理性认识。
课程与教学目标
总之: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是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一)标准功能 对课程检查、评估产生的标准作用 学业评价的标准 课程产品(如教材、课标)的标准 教师评价的标准 (二)激励功能 (三)导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对课程教学目标内涵的分类 (一)分类 中国新课程改革: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
课程与教学目标
学习安排
第一节 概述 教师主讲,10分钟 第一节 分类理论之认知领域(新版) 第一组汇报8分钟,师生问答补充7分钟 第一节 分类理论之动作、情感领域 第二组汇报8分钟,师生问答补充7分钟 第二节 目标设计原则、程序、步骤 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由提问 第二节 目标设计和表述 第三组汇报15分钟,师生问答补充15分钟
认知过程的维度
1.0记忆:从长期的记忆中,搜寻到相关的知识。 1.1 辨认、认出。 1.2 回忆 2.0 理解(Understand):明了口头的、书写的、 图表的教学信息的意义 2.1 转化Interpreting 2.2 举例Exemplifying 2.3 分类Classifying 2.4 总结Summarizing 2.5 推论Inferring 2.6 对比Comparing 2.7 解释Explaining 3.0 应用Apply: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实现或者 使用一个程序 3.1 执行Executing 3.2 实施Implementing
三、基本步骤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 目标分解: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内容 任务分析:知识技能、能力、情感 起点确定:学生起点 目标表述:具体目标表达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的两个基本点:①它是教育主题的一种预期,体现了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②这种教育主体的预期蕴涵的是一种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标:①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也叫培养目标③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测度功能4.聚合功能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㈠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㈡当代生活的需要㈢学科发展的需要㈣生态平衡的需要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概念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特点/(关注)普遍性、模糊性(结果)生成性、(过程)(自主性、差异性、创造性)优点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精确、具体、可操作位学生的自由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缺点随意性强不易检测是预设的关注行为结构的变化过分强调可测过于理想化性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概念就是识记,包括记忆名词、事实、规则和原理是指能了解锁学过的知识或概念的意义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的能力是指将所学的概念或原则,分解为各个构成的部分,或找出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是指将所学到的零散的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统合成新的整体是指依据某项标准价值判断能力行为动词描述、认出、配对界定、说明、举例、阐明转换、估计、说明、举例、预测、摘要、归纳预测、证明、解决、修改、表现、发现选出、分析、判断、辨别、指出、分解联合、设计、组织、综合、筹划、创造评价、判断、比较、支持、批判、评论(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概念是指对某些现象和刺激的感知是指主动的注意是指对于接触到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存在是指当个体一不同的程度评价许多食物的价值时,就已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是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个体依其信念行事行为动词描述、指出、选择、示范示范、说出、表现解释、判断、示范、申辩解释、判断、申辩表现、实践、示范(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知觉心向引导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概念包括感官刺激、线索的选择、转换心理准备,包括心理、身体和情绪是指在别人指导下所表现出的明显动作是指反复练习所学的东西指个体能够表现复杂的动作和行为指变现配合状态调整的能力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行为动词选择、检查、指出、区别、示范开始、执行、自愿、表现、示范表现、示范、操控表现、示范、操控表现、示范、操控适应、修改创造、组合、建立、修改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等具体的事实。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嘉应学院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 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 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言语信息、智力技 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 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 其复杂程度排列为:鉴别、概念、规则和 高级规则。
• 在阐明学习目标时,应综合运用布卢姆和加涅的分类理 论。
31
嘉应学院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编写 (三)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
32
嘉应学院
请自学解决问题
1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 .教学目标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理论,自选一节语文 课文正确编制出教学目标。
嘉嘉应学院三布卢姆与加涅的目标分类的比较嘉嘉应学院学习类别对应教学大纲的分类对应布卢姆的分类言语信息知识方面认知领域智力技能知识方面能力方面认知领域认知策略知识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能力方面动作技能领域态度态度观念方面高中思想情感方面初中情感领域?尽管布卢姆和加涅使用的术语不同院
• (三)激励功能 • 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对学生的
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 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 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而缩小这一差距实 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 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 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 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势,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 评价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定势 进行不断地强化。
27
嘉应学院
• ⑤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 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 稳定为指标。
教育目标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3、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是其理论基础)
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 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 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 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即时性教育目标。这是指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在 短时内可以达到的教育目标。
第一节 教育目标概述
四、教育目标的功能和地位:
功能: ➢控制作用 ➢导向作用 ➢评价作用
地位: 指引教育工作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 个人本位论 ➢ 社会本位论 ➢ 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论
第二节 教育目标观
1.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 基本主张:
绪 论.ppt 单元教育目标。或曰教学目标。这是以“单元”作为
教学基本单位而设定的教育目标。
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
第一节 教育目标概述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 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促 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厚基础、宽 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能 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某个领域发挥骨干作 用的高水平本科人才。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 育的若干意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 全面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目标分析书上内容
(9)
在相邻行中逐 行退位的减法
(10)
隔行退位 (有0)的减法
不退位逐行减法
(7)
(6)
任何一行中出现 一次退位的减法
(5)
用退位法 减去一位数
(4)
辨认哪里 需要退位
逐行进行简单减 (2) 法(不“减位”)
(3)
理解0的减法 (“减位”)
(1)
简单减法 (“减法”)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四.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补充: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 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
课程、单元、项目(知识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单元层次开始,而单元的选择和设 计要关注三个基本方面: 范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重点:知识的关键成分 序列:知识展开的顺序
练习2
1-4 入门技能测试:
练习3
下面给出的教学目的的写法可能不符合教 学目的写作原则,请说明是否需要修改。
a) 学校将在实施标准化考试前对老师进行在职 培训。 b) 学习者要知道如何给各类句子加标点。 c) 销售人员要学会使用时间管理表格。 d) 老师每周要布置一篇作文。 e) 顾客要知道如何计算支票账户余额。
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单元1 项 目 1
项 目 2 l 项 目 课 程
单元2
项 目 1 项 目 2
单元M 项 目
项 目 1 项 项 目 目 2 K
L
知识点1 l 事 实 概 念 技 能 事 实
N
知识点2 概 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l/
From:/shijiantansuo/nanji.htm
歌德:关于目标
“我尊敬那些清楚地知道他们目的的人。 世上所有的不幸,大部分是由于这样的原 因发生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目标。他 们肩负建设一座塔的使命,但在打基础时 并不比搭一个窝棚花更多的力气 ”
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盲人的世界”一课 教幼儿园小朋友唱《找朋友》
常见问题分析
1、编写的教学目标太笼统、太抽象;如,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描述语言用的是说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 词语,因为无法观察和测量;如领会、掌握等。
3、目标编写的详细而琐碎,难以把握。
目标琐碎与目标有序
第2 章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
教育目的(aims) 教育目标(goals) 课程与教学目标 (objectives)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钟启泉主编
2.1 教学目标概述
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也可以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 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 体、明确的表述,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 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第2章 教学目标分析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巴金
知识回顾:
任何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目标分析”都占 据重要位置。 教学设计过程一般模式中,“教学目标分析” 的重要位置。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修改
知识回顾
学 习 需 要 分 析
学习 内容 分析
学习 者 分析
学 习 目 标 的 阐 明
四、阐明已确定课题的总教学目标
※ 知识补充 ※
例.公司背景 问题:
最近两年买了很多计算机,老出故障,需要维护
解决方法候选(途径):
1. 2. 3. 4. 使用外单位的技术服务 购买更稳定的计算机设备 在购买价格上包含长期服务合约 设立本公司的计算机技术组
培训方案候选(方案):
1. 如果有一定基础,重点做工作技能培训 2. 如果不具备基本技能,
A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B 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②A具有方向性,B具有达成性 ③A具有稳定性,B具有灵活性
2.1 教学目标概述
教育宗旨(aim)、教育目的(goal)、教学目标(objective)
教育宗旨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课堂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教 学 策 略 的 制 定
教 学 选媒 择体 和的 利 用
教 学 设 计 成 果 的 评 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问题? 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的工作流程,教学设计的工 作应该从学习需要分析开始,为什么这里从教学 目标分析开始?而且,本书没有需要分析!
老师将会根据需要补上相关的内容
※ 知识补充 ※
补充: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 :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 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差 距
期望值
现状
期望状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对学习者的总期望由以下因素决定:
学习者生活的社会及其变化与发展所赋于学习者的历史使命 学习者未来的职业或正从事的职业的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岗位或所在岗位的技术变化对人才的希望 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个人要求
① 上外面的培训学校 ② 自己开发系列课程
第2 章
教学目标分析
2.1 教学目标概述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2.3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第2 章
本章大纲和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掌握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
熟练掌握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能够评价教学目标编写的案例
小活动:尝试编写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形)
现状:学习者群体在能力、素质方面现有的水平。
※ 知识补充 ※
案例:大学英语四级测试
1、发现问题,明确差距 95%—45%=50%的通过率 2、分析问题原因
1)原因的表象----听力、阅读、写作失分太多 2)形成差距的真正原因:
A.环境:设备、设施、工具材料 B.激励机制---外部 C.教学原因:动机水平(价值*自信)----内部 知识与技能(教学时间与方法;教师素质与态度; 课程计划、 教材、学习资源)
D.确定教学系统设计的必要性
3、分析可行性 人、财、物的支持、重要性 4、形成“选择或开发课程计划及配套教材”的项目及项目总目标
※ 知识补充 ※
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深入调研,分析教学系统存在的差距或问题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以确定教学系统设计是不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必要性) 三、明确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教学目标分析
2.1 教学目标概述√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2.3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2.1 教学目标概述
本节内容与目标:
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2.1 教学目标概述
2.1.1 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 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 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 学习需要分析阶段确定的目标 ----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学总目标 ----分析与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概述
2.1.2 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指南学习来自动依据学习评价
2.1 教学目标概述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 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
提供分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2.控制功能
把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总目标对各个子目标的规范和制约。
2.1 教学目标概述
1986年,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被介绍到 我国,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教学目 的”和“教学目标”两个概念开始并存。 教学目的(A)与教学目标(B)区分:
共同之处:都是根据教育目的对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或作 出的规定。
2.1 教学目标概述
区别:
① A与B的关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