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阳明病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阳明病证

1、下列选项中,不属阳明病热证主要表现的是

A.大热

B.便秘

C.大汗

D.大渴

E.脉洪大

2、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

A.传经

B.循经传

C.越经传

D.表里传

E.并病

3、阳明经证的四大症状是(多选)

A.大热

B.大渴

C.大汗

D.脉洪大

E.大便不通

4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

5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

A.传经

B.直中

C.合病

D.并病

E.以上都不是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阳明病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辨证要点: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3、【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阳明经证的四大症状是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细目二阳明病证

要点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证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主要病机是“胃家实”,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阳明病让又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要点二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阳明病热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二)治法方药

(1)治法辛寒清热。

(2)代表方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3)药物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要点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为热盛津伤,两证鉴别要点在于津气损伤程度的轻重。

白虎汤证为里实热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白虎加人参汤证由阳明病热证兼气津两伤症状组成,其辨证要点是发热、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要点三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阳明病实证指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

(二)治法方药

(1)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2)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民气汤

(3)药物大黄、芒硝、甘草(调胃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大黄、芒消、枳实、厚朴(大承气汤)。

(三)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的鉴别要点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皆治阳明病实证。但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应者宜之;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宜之;而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之。

大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坚皆俱。临床证候有潮热,谵语,手足心汗出,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或绕脐痛,甚者热结旁流,喘冒不得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等。主方为峻下剂。

小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是气滞明显,痞满较甚而燥热结聚较轻。临床证候有潮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大病,大便硬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等。主方为轻下剂。

调胃承气汤证病机特点:是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燥热偏亢而痞满不甚,病位偏高。临床证候有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等。主方为缓下剂。

承气汤三方,皆为苦寒攻下之剂,都能治疗阳明腑实证,但随其病情轻重缓急之不同,用药轻重多少亦有差别。大承气汤药味最多,用量重;大黄必须后下,后下则气锐行速;厚朴之用量为大黄之一倍,较之小承气汤大四倍;枳实亦重用5枚,比小承气汤多2枚,行气药在本方占较大比重,故名大承气。大承气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和少阴水竭土燥,小承气汤系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药量而大黄用量不变,大黄亦不后下。小承气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和厥阴热利。调胃承气汤由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炙甘草而成,大黄用量不变,亦不后下。调胃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