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年度工作总结按照工作计划,我校语文课题组顺利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织了系列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一、实验情况综述1、动员发动情况。

课题组组建后,向实验教师传达课题设计的背景与意图,传达全国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带领各实验教师根据年段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和方案。

2、选好文本,以文本为抓手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文化传承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学生学习以阅读为主要方式。

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选择了一、二年级以《三字经》、三、四年级以“经典诗文”、五、六年级以“经典文章及名著”等作为学习材料,学习一些简短的文言文。

以“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

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在本学年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五单元就是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我让学生去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不仅在课文教学和口语交际中实施了,习作时还让学生动笔写了。

而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向全校同学介绍传统节日和“有趣的汉字”。

(1)开展了全校经典诗文朗诵比赛;(2)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了校“书香飘飘,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二、实验效果分析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自从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课外阅读用的文言短文,不少学生稍经点拨便可以顺利翻译出来,一次次活动推动着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

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

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2023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下教育的变革和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我们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文本的阅读,在知识点的枯燥和语文习作上的单一性落后于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课堂上,我们设立了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课堂讨论的基础。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积极推广课堂合作学习。

课堂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使他们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现代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使用投影仪和电子课件,我们将课文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在感知中理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堂扩展。

互联网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

同时,我们也将一些精选的网站和学习平台推荐给学生,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和提高语文水平。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之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研究结题报告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纸坊中心小学课题组执笔人:谢元真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推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语文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2. 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4. 使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 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6. 使我校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

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7.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爱书读书的习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 如何借鉴传统文化有关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德育为先,以自身做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经验才识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课题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要点: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摘要】【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一、课题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的实体,更为可贵的是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持续性和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世界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二者既存在着对立也是统一的,长期的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这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分别在自己的内部进行着漫长的交流和融合,受到了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分别影响着自己生存的环境土壤。

西方文化最为突出的是科学、民主、宗教,这是长期形成的适合西方社会人文发展的文化。

中国在东半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土壤,也要适应东方人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德文化特点,即儒、释、道,这三者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生存状态,又都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要理解传统二字,“传”就是由此人交给彼人,由上一代授给下一代的活动,正是有“传”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逐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统”主要体现的是文化不单单具有承继性,而且不是单一的个别的,是一个总体的统一的概念,是一个整合体,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不是某一人、某一团体、某一流派就能代表整个的文化状态,他是众多纷繁复杂的各家观点的汇总,这样一个集合才能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含义更是众多纷纭,“文”即“纹”,从自然地纹路、痕迹,到人类的经历、足迹,都成为“纹”,即“文”。

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文化历史遗留下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土壤中孕育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统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正是《课标》精神的充分体现!同时,这也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关于“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汲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缘由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

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古文和诗句的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

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

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怎能不爱她。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一)学校重视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摘要: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融合,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对学生个人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语文课程教师要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新课标,探索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有效渗透的主要策略,重点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基于此,本文重重点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路径,以期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策略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其设置目标在于学生良好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的发展。

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国家教育部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推动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同時还能促进学生文化审美基础的发展,从而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是教师的重点教育任务。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于识字教学的基础,为学生讲解不同的汉字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学生传统文化内容。

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阶段较小,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汉字传统文化,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语文汉字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开展识字学习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讲到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构成多种多样,但是不同的偏旁部首基本上都表明了不同汉字的不同特点。

比如,以三点水为偏旁的汉字大都与水有关,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相关的生字,可以往水这方面进行联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子课题名称:中华经典教育地方教材(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研究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

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

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

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

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

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目的:中华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饱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在职业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自主提高,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目标。

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并提供一份整合结题报告。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文化阅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快速衰退的挑战。

然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因此,通过传统文化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逻辑。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也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

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阅读的整合为了将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我们倡导以下几点策略:1. 教师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等。

同时,教师应提供相关解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智慧和价值。

2. 多媒体辅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音频、视频和互联网资源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跨学科整合: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4. 创新评估方式:通过创新的评估方式,如演讲、写作、演绎等,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效果评估为了评估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估:1. 文化知识测试:设计一份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测验,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反馈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教学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创意作品展示,如演讲、书法、舞蹈等,展示他们在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中的收获与成长。

结论通过将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相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年总结与反思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年总结与反思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年总结与反思本文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年度总结与反思。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尝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以下是我们对这一年语文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为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积极探索并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

其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因此,我们强调传统的诵读、默写、背诵等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古代诗词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审美、修养等方面得到了锻炼。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讨论、使用学习App等方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三、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设计我们认为,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使学习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趣味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通过课堂游戏、角色扮演、写作比赛等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问题与思考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更新尽管我们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育软件等教学工具。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更新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教学软件和互联网资源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使用水平。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尊敬的校领导、各位领导和评委:大家好!我是某中学某语文教师,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题工作。

一、选题背景分析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逐渐下降,课堂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我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介绍:对选定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起源、发展和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展板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化与文本对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古诗词、经典散文等,通过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辨的能力。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比如,通过探讨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礼貌礼仪意识。

三、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我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式,包括学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成绩等多个方面。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明显更加积极,有46%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

2. 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

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参与度高,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

3. 学生成绩明显提升:通过与对比班级的考试成绩对比,我发现参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提高了8个百分点。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因为传统文化的庞大性,选择合适的内容很关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实验工作汇报延安市志丹县纸坊中心小学我们按照工作计划,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研究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能静下心来,注重工作细节,时时牢记着自己的课题,并且不断升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主题,在一学年的期间里,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为我校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本校自身所处的环境,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1、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校地处农村,受条件所限,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所以我们将诵读经典,增加经典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协议同政教处,学生会,开展“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经典诵读活动,要求语文组教师自身必须坚持诵读经典,同时要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诵读。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准备采用以下对策:①.各年级制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计划,筛选出适合本年级学生学诵读的经典篇目,出榜公布,语文教师负责督促学生认真诵读并定期检测,期末评选出本班、本级的“记忆之星”。

②.计划开展“天天两个一”、“周周两个一”、“月月两个一”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读一篇古典诗文,上课下课时读一篇名人名言(每班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句名人名言以激励学生)。

第周默写一篇古诗文,背诵一篇经典诗文。

每月由课题老师在月初开设一节古诗文阅读讲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等),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或古诗文竟赛活动③.实行评价一张表活动,每生一张经典诵读成绩记载卡,记录学生背诵、默写的成绩、参加活动的次数,成绩(受奖情况及等级评定等),并定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本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⑴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

①空间情景:在校园墙壁上描绘古代名人画像,书写经典诗文;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画像,名言警句。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第1篇:传统文化进课堂传统文化进课堂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

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

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

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

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

《小学语文新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新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新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新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课题的提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

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

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再次阐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积极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实验。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我们的总结:一、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我们的课题组由校长、教导主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

我们共同制定了实验研究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展示,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教学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勤研究重实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真研究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形式。

我们还拓展了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三、中国传统节日渗透于语文课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中秋节时,我们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俗,并通过课文《月亮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总之,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中,通过集思广益、勤研究重实践和融入传统节日元素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将其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

为此,我在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安排了一个传统文化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首先布置了自学任务,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俗、主要活动和传说等。

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汇报,并适时进行引导。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1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不足之处
•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局限性
•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待拓展
⌛️
展望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和改革实验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04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对教育的启示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效果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02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献
• 查阅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资料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立题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其中传统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

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

___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1.青年教师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但时间不足。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研究。

同时,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2.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

研究是人一生的时间,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

研究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了学校的研究氛围不浓厚。

3.中老年教师缺乏研究提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进取心。

以上是立题背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80%的中老年教师因为现在的教师聘任制度,认为自己已经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而更高一级的评定无望。

因此,他们失去了研究提高的积极性,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业务素质无法与时俱进。

加之他们有几十年的教龄,很多人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满足于现状,当课改来临后往往在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

教龄、经验成了他们研究提高的枷锁。

另外,一些中老年教师还有繁重的家庭负担和其他事务,使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
【摘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
一、课题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的实体,更为可贵的是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持续性和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世界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二者既存在着对立也是统一的,长期的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这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分别在自己的内部进行着漫长的交流和融合,受到了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分别影响着自己生存的环境土壤。

西方文化最为突出的是科学、民主、宗教,这是长期形成的适合西方社会人文发展的文化。

中国在东半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土壤,也要适应东方人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德文化特点,即儒、释、道,这三者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生存状态,又都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要理解传统二字,“传”就是由此人交给彼人,由上一代授给下一代的活动,正是有“传”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逐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统”主要体现的是文化不单单具有承继性,而且不是单一的个别的,是一个总体的统一的概念,是一个整合体,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不是某一人、某一团体、某
一流派就能代表整个的文化状态,他是众多纷繁复杂的各家观点的汇总,这样一个集合才能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含义更是众多纷纭,“文”即“纹”,从自然地纹路、痕迹,到人类的经历、足迹,都成为“纹”,即“文”。

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文化历史遗留下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土壤中孕育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统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正是《课标》精神的充分体现!同时,这也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关于“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

三、人员分工
传统节日与民俗
古典小说阅读与欣赏
古诗词阅读与欣赏
文言文教学
四、方法、步骤
五、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六、实验的器材、物品
七、实验的过程
八、实验的结果
九、关于结果的讨论
十、结论
十一、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